分享

【杜课】谈话 | 吃瓜群众(总第85期)

 隨风飘逝 2017-02-12


Q: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魏安

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吃瓜群众”,具体表现就是经常有人说为娱乐圈操碎了心,他们在围观很多与自己的生活根本无关的事情,并乐在其中。您怎样看待这样的“吃瓜群众”呢?

A: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谈话记录

杜骏飞讲述            胡园记录整理

根据你的描述,我眼前浮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景象:几个人坐在马路牙子上捧着瓜,发着呆。我想如果根据这样的描述,这种人生其实还是蛮可怜的。我用可怜这个词,并不是说他值得谴责,而是说值得同情,想想看,一个人得多无聊才会眼巴巴地看着任何经过的事物。换句话说,人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你却愿意捧着瓜坐在马路牙子上发着呆,那想必你的人生是比较空虚的。


其次,也许在“吃瓜群众”当中也不排除思想深刻、有远大抱负,也希望有璀璨人生的人,他们也许会因为失意感,或者壮志未酬,或者对这个社会有深刻的见解而不能抒发,所以只能用围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那么对这样的人我想说,如果你真的有所感,有所思,也希望有所言说,那就说出来做出来。目光是不能杀死人的,围观也不能经世济用。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想实现自己,你最好专注一点,选择有价值的事情,然后采取行动,要么做事,要么说话,要么写文章。光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周遭的闲谈趣事,并不能证明什么,不管你认为自己多优秀、多有见解,也依然不能说明什么。以上是我对“吃瓜群众”的两个告诫。


另外,我还想提到的是,从庸众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在对娱乐圈的种种是是非非上“吃瓜群众”特别多?那是因为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娱乐圈是最不需要动脑筋的,而且任何人都觉得自己能插上一脚,能说上几句。参与的同时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满足,似乎在谈论这个被人们关注的事物的时候,自己也被关注了,这是一种人生的错觉。其实,你谈到别人的欢乐,那并不是你的欢乐,你谈到娱乐圈的繁荣,那也并不是你人生的丰富同样,当你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也不代表你到底有什么进步。所以我建议有为青年最好珍惜生命,远离娱乐


追问:很多人经常说自己非常忙,做很多事都说没有时间,但是一说起娱乐八卦,他们却一个不落全知道,就是说他们有时间去关注这样的事情,您觉得这种矛盾该怎么样去看待?

这其实是一个能力问题,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为什么关注娱乐圈的人比较多,那是因为有能力关注娱乐圈的人太多,但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雾霾怎么解决、农民工的子弟怎么入学、中国的GDP到底有多少水分,像这一类严肃的问题其实是需要能力才能思考的。


即使围观也需要有鉴赏力,当你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娱乐圈的趣闻的时候,事实上代表你判断力低下和研究能力不足你说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时间的原因是因为你的大脑内存被占据了。你的硬盘如果只有5个G,结果有4.5个G是被几部小电影给占据了,那么当然,你也就没有什么内存来驱动你真正有用的程序了。所以我刚才所说的珍惜生命,远离娱乐圈,意思就是请你珍惜你的专注度和精力,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常数。在这方面用多了,在有价值的地方就用的少了。

追问:您觉得如果要摆脱吃瓜这样一个状态该怎么做?其实我觉得很多人也不是说特别热衷于关注这些事,而是他们觉得除了这些事,不知道该干嘛了。

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如果真像你所说,这样的景象在互联网上、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那我可以做一个推论:因为在中国,网民的75%是青少年,其中大多数是大中小学学生,其中以中小学生为主体。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有很多人在网上“吃瓜”,很可能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无所事事,过于悠闲,也没什么自我激励。所以就把这个当做打发时间、寻求廉价娱乐的一种手段而对于中小学生呢,也是由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相对比较枯燥,所以他也找不到能够松弛自己、解放自己的好途径所以他会关注一下娱乐圈。


一个人如果有很多有价值的娱乐,比如他会去跳跳舞、唱唱歌、画画画或者是健健身,他的生活很丰富,大概对他人的娱乐和绯闻也就少关注一些。这诚如一个人生活中有恋爱,大概不至于跑到网上去网恋吧。那么,大学生如果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紧致,压力非常大,他可能对所谓的流言蜚语啊、娱乐绯闻啊,就没有那么多的兴致来关心了。所以我前面说过了一个人得有多空虚、多无聊,多么没能力,才会天天捧着瓜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热闹。

追问: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大家要多发展一些有益的爱好,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这样才能摆脱天天抱着手机刷明星八卦的一个无底洞?

我认为在这之上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能力,一个人素质越高,他“吃瓜”的概率就越小。一个人的能力越低,他“吃瓜”的概率就越大,同时他变成傻瓜的可能性显然也在放大。你想想看,你的内存里面你的硬盘里面存的全是乱七八糟的各种无价值的绯闻小道消息、图片以及电影,还有什么传说和谣言,那么可以想见这台电脑没什么价值。终其一生,只不过是一个垃圾的存储器不是吗,我们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这样,我们最好专注于有价值的事情、说有价值的话、做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寻求一点健康的、个性化的、现实的乐趣。


当然,还有一点我要补充一下:“吃瓜群众”这么普遍,“吃瓜文化”这么流行,很可能和社会土壤有关系。我们这个社会文化的深处是比较索然无趣的,有时是比较空虚的,精神相对比较贫乏。精神无所寄托的人,大概就会趿着拖鞋沿街溜达,目光空洞,蹲着吃瓜。我们可能还需要为建设一个美好社会而奋斗,有信仰,有精神皈依,对文化都有判断力。这个时候,“吃瓜群众”会觉得自己衣装不整,不修边幅,吃相难看,也会觉得自己比较没有价值。


所以,从深处来说,这跟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的病灶有关系,真的要想解决这一点,不完全是一个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我们在杜课上说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的行动如果真的我们身边是有文化、有光环、有追求的社会环境,或许大部分的吃瓜群众都会丢下他们手里的瓜,去做他们期待自己做的、创造价值的、美好的事情。

听课笔记

文|胡园

2016年12月,“吃瓜群众”一词入选语言文学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十大流行语”。在网络论坛或网络社区中,很多人常常以“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进行自嘲或互嘲,大量带有“吃瓜群众”字眼的表情包也层出不穷。不站队、不发表独到见解、只爱在外围对热点事件作旁观状的人,常常是吃瓜群众的存在状态。


“小鲜肉约炮门”、“王宝强离婚案”……娱乐圈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引来大批的“吃瓜群众”,凑热闹的,闲扯淡的,瞎起哄的,一时间群起而围之,观之而后快。微博中动辄上万的评论,大部分都是这些围观者的“功劳”,他们不是@好友一起前来围观,就是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谈,或图个乐子,或宣泄情绪,或寻机想段子引起众人注意……事情和自己无关,来几句不痛不痒的废话,反正起哄不犯法,看热闹不嫌事大,这是眼下众多“吃瓜”网民的常见心态。

“不明真相”往往会作为“吃瓜群众”的前缀,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这样一个群体的性质:只看到了事物浅薄的表象,意见判断与价值判断完全跟随大流走,并不能够对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批判鲁迅先生曾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一种包含对民族忧患的责任感。反观如今大多数吃瓜群众,捧着手机对着电脑刷着屏,对一些浅薄娱乐的内容欲罢不能,浪费着自己宝贵的时间追逐稍纵即逝的热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网民已经突破了7亿,手机网民更是高达6.56亿。从年龄结构和学历角度来看,以10到39岁的群体为主,中等学历占绝大多数在正当好的年纪,以围观吃瓜的方式聊以消遣,打发时间,除了收获一时的感官快感,无法得到有价值的帮助。在我看来,真正有作为的年轻人应当有自己的判断,他有能力分配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与消遣。当你找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再无暇顾及劲爆新闻、娱乐八卦,那时,或许你会为自己曾经耗在网上充当一名“吃瓜群众”而感到无比遗憾。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