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个假说一一解疑: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共同成长888 2017-02-13
电视剧《孝庄秘史》剧照电视剧《孝庄秘史》剧照

  多年来,关于孝庄太后是否曾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一事在学术界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原本就青梅竹马,再加上孝庄太后之子顺治能够继承皇位也离不开多尔衮的大力支持,所以不管是出于个人情愫,还是出于政治需求,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都在情理之中。但有些学者却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他们认为目前所有的证据都无法证明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青梅竹马说

  相距三四百公里如何从小相识?

  有学者认为,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原本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皇太极去世后,是爱情的力量让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

  所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是说两个天真无邪的人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亲密无间,没有猜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前提是从小相识,但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年少的时候认识吗?

  孝庄太后是蒙古人,生活在蒙古科尔沁部(今内蒙古通辽市),而多尔衮是满人,生活在辽东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抚顺市,努尔哈赤刚即位时,定都于此),两地相距三四百公里。两人相隔如此遥远,根本就没有办法从小相识并一起长大,更谈不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此外,孝庄太后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她与多尔衮也压根就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机会。所以说,“青梅竹马说”并不成立。

  如果从多尔衮死后的结局来看,孝庄太后不但与多尔衮没有青梅竹马之情,甚至还很可能不存在任何感情纠葛: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就立刻颁布了多尔衮的十大罪状,多尔衮被“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此外,据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记》记载说,多尔衮的坟墓被挖,尸体遭到鞭打,甚至有人将其头颅斩下,使其身首异处。如果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存在一丝感情,恐怕多尔衮也不会在死后落得如此下场吧?

  报恩说

  顺治继位是多尔衮的功劳吗?

  有学者认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为了报答多尔衮拥立自己的儿子顺治继位的大恩,但顺治继位是多尔衮的功劳吗?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关于皇位继承人,满人最初实施的是汗位推选制,由满八旗的旗主推选出新任皇帝。皇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便成了大臣们拥立的主要对象。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颇受群臣的拥戴。由皇太极生前亲自掌管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支持豪格继承皇位。此外,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也倾向于支持豪格继承皇位。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弟弟,豪格的叔父,此时他虽然已经不是皇子,但军功卓著,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的支持,完全具备与豪格争夺皇位的资本。

  如果豪格想要继位,势必要经过多尔衮的同意。如果多尔衮强行继位,也势必会遭到六旗的反对。正当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他们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并由多尔衮和豪格的支持者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济尔哈朗出任第一摄政王,多尔衮出任第二摄政王,这样就平衡了双方的势力。

  由顺治继位是由多尔衮率先提出的吗?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多尔衮提出的,另一种认为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的。

  据《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崇德)八年,太宗崩,王(睿亲王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奉世祖即位。”意思是说,是由多尔衮与诸位王公贝勒拥立顺治继位的。

  而《清史稿·世祖本纪》中却记载说:“(崇德)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意思是说,顺治继位是由礼亲王代善与诸王(包括多尔衮)以及大臣商议的结果。这里主要倾向认为是由济尔哈朗率先提出让顺治继位的。

  根据以上记载来看,多尔衮确实参与了拥立顺治继位一事,但这并不代表拥立顺治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因为拥立顺治继位的并非只有多尔衮,肯定还有他的对手豪格。如果豪格不支持拥立顺治继位,那么顺治肯定也无法继位,因此,我们就能说豪格是率先提出拥立顺治继位的人吗?显然不合适!所以说,顺治继位是由多尔衮率先提出的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事实上,率先提出让顺治继位的应当是济尔哈朗。众所周知,政治斗争通常是你死我活的一场厮杀。从双方利益来看,如果多尔衮在顺治继位之前就与孝庄太后和顺治存在深厚的私人感情,并且提出让顺治继位,豪格为今后的命运考虑,断然不会同意让顺治继位,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侧面推断出,多尔衮与孝庄太后至少在顺治继位之前并无情感纠葛,也不太可能率先提出让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不过是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期间双方均无法胜出的无奈选择,而多尔衮在拥立顺治继位一事上,并未做出什么贡献,孝庄太后也根本就没有必要报恩,就更没有必要下嫁多尔衮了。

  皇父摄政王说

  因功勋卓著才被尊称为“皇父”

  《清圣祖实录》曾记载过孝庄太后对康熙所说的一段话:“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从这里来看,“皇父”就是“父皇”的意思,因此,有人就认为如果孝庄太后没有下嫁多尔衮,顺治就没有必要称呼多尔衮为“皇父”。在弄清事实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多尔衮是如何成为“皇父摄政王”的。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多尔衮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御史赵开心认为,皇帝称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是因为多尔衮是皇帝的叔父,只有皇帝才可以如此称呼,而大臣与百姓应当在“叔父”前加“皇”字,这样才符合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于是,多尔衮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

  据《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南郊礼成,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这段话明确指出,多尔衮是因为治理天下功勋卓著才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的,而非是因为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

  此外,在多尔衮死后,《清史稿·多尔衮传》还记载说:“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内大臣等疏言:‘……(多尔衮)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我们可以从“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看出,实际上是多尔衮自封的“皇父摄政王”,与孝庄太后毫无关系。

  至于“皇父”二字,其实并不能证明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因为古代帝王为表彰功臣,也有很多尊称功臣为“父”的例子,如周武王称姜尚为尚父、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等。

  众所周知,清朝皇子称呼皇帝为“皇阿玛”,而光绪帝却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难道这能证明慈禧太后就是男性吗?

  事实上,多尔衮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不过是多尔衮个人权势不断膨胀的过程。顺治作为一个毫无实权的小皇帝,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也毫无其他办法。

  《建夷宫词》说

  太后婚礼在慈宁宫举办?

  顺治六年,一位叫张煌言的人曾写过一首名叫《建夷宫词》的诗,而这首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记载孝皇太后下嫁的文字,诗的内容为:“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如果单从这首诗来看,孝庄太后确实下嫁了,但这首诗存在很多疑点。

  张煌言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在崇祯年间,曾官至兵部尚书。顺治元年,张煌言起兵抗清,曾与郑成功一同连续攻克安徽二十余城。他坚持抗清近20年,直到康熙年间郑成功等人相继去世,他见光复大明无望,才解散部队,隐居山林。但不幸的是,不久被俘并惨遭杀害。

  从张煌言的个人经历来看,很明显他与大清政权势不两立,由他创作的《建夷宫词》很难保证内容是客观的。我们仅从诗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很大的民族偏见:“建”是指建州女真,满人属于女真族三大部之一的建州女真,当时满人称帝后建立的后金已经改名为大清,但张煌言仍旧称呼满人为“建州女真”。而“夷”是指“夷狄”,说满人就是蛮夷之人。

  “慈宁宫里烂盈门”,说孝庄太后的婚礼是在慈宁宫里举办的。事实上,慈宁宫在李自成撤出北京时已被焚毁,于顺治十年时重新修好,孝庄太后也是在这一年才搬进慈宁宫居住的,但此时离多尔衮去世已经三年,他们根本不可能在慈宁宫举行婚礼。

  此外,张煌言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南,并不在北京,他并没有亲眼见到,只是道听途说,因此不足取信。

  我们知道,诗词是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可以夸张,也可以比拟,《建夷宫词》不但带有偏见,还出现很多与事实相悖的事情,所以并不能证明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

  朝鲜史料说

  朝鲜大臣称“似是”已成为太上皇

  《朝鲜王朝实录》中曾记载:“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二月壬寅,上朝鲜国王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郑太和曰:‘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上曰:‘然则二帝矣!’”

  当朝鲜大臣金自点问清朝使者为何多尔衮会从“皇叔父摄政王”突然变成“皇父摄政王”时,大清使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告诉他,去掉“叔”字,进京朝贺时,应当视摄政王与皇帝为一体。

  有学者根据朝鲜大臣郑太和的“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认定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事实上,郑太和只不过是说多尔衮“似是”已成为太上皇,但并没有说多尔衮就是太上皇,况且这话仅仅是从多尔衮的地位来说的。我们单从多尔衮的地位来看,其实与太上皇无异,郑太和也不过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朝鲜国王听完郑太和的话后,又说了句“然则二帝矣”,意思是说,如果多尔衮真成了太上皇,那么大清就会有两个皇帝啊!由此来看,朝鲜国王也是在猜测,并没有肯定多尔衮就是太上皇。

  如果孝庄太后曾经下嫁多尔衮,大清朝廷一定会把太后下嫁诏书送到朝鲜,《朝鲜王朝实录》里也一定会对此事做出记载,但翻遍《朝鲜王朝实录》,并未找到对此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仅凭朝鲜君臣的猜测,并不能确定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

  未葬昭陵说

  孝庄下嫁后无颜黄泉下见皇太极?

  按照清朝祖制,孝庄太后死后理应与皇太极一同安葬在昭陵。皇太极有五位妻子,除了孝庄太后被安葬在昭西陵之外,其他则全部被安葬在昭陵,因此,有学者就认为,这是因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后无颜在黄泉之下面见皇太极,所以才不愿与之合葬,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针对未葬昭陵一事,《清实录》中曾记载了孝庄太后在临终前给康熙留下的遗嘱,说:“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埋葬顺治的地方)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皇太极死于1643年,孝庄太后死于1688年,两者去世时间相差45年,孝庄太后不愿惊动死者亡灵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清代皇帝与皇后分葬的并非只有孝庄太后一人。其中,顺治安葬在东陵,孝惠章皇后则安葬在孝东陵;雍正安葬在西陵,孝圣宪皇后则安葬在泰东陵……皇帝与皇后分葬也是常事,所以并不能证明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

  我们知道,在皇帝的诏书和大臣的奏疏中都大张旗鼓地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如果孝庄太后下嫁了多尔衮,单凭多尔衮飞扬跋扈的性格也一定会将此事大张旗鼓地昭告天下,国人也一定会对此大书特书,但目前未发现有关此事的记载。

  如果说正史存在忌讳,那么私家笔记、秘录、文集等也会对此事进行记载。退一万步说,国人因忌讳不敢记载,那么朝鲜人的《朝鲜王朝实录》则可以毫无避讳地记载,但仍旧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蛛丝马迹。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条过硬的证据能够证明孝庄太后曾下嫁多尔衮,因此,此事应当是子虚乌有的。(摘自《这些年,我们还在相信的历史谣言》 韩明辉 浙江大学出版社)

(责编:小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