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辫,青布衫 笑容一江春水,谈吐气若幽兰 满腹经纶,出口成诗 聊的了天文地理,造的了智能机器 学历博士,学校北大 眼波横如水,眉峰聚如山 感性中带着理性,理性中带着诗意 我虽生为理工生,才情碾压文学系 网友对在两季《中国诗词大会》中绽放异彩的实力选手陈更从不吝惜赞美之辞。第二季结束后的第四天,《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上发布的《陈更:工科博士的诗词生活》,阅读量达到了1147万,据说成为该报建社以来的最高阅读量。 “造机器人的女博士”陈更在诗词大会上首先以实力著称,康震、蒙曼等评委老师对她的储备量很认可;四期擂主彭敏曾戏言她的实力让人“魂飞魄散”;决赛前,在央视网的调查中,她的支持率是最高的。虽然最终没能成为总冠军,但粉丝们对她的热情丝毫不减。 粉丝对她的赞美总是充满热情、感性,有时甚至有几丝崇拜的意味。 她每次出场,都带着温婉的微笑和强大的气场,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信,“前浪还没死”的调侃,也有“在场的各位都身怀绝技”的谦逊。 玩飞花令时亲切与灵气齐现,抑扬顿挫的语调让网友直呼“好喜欢你说话、念诗的样子。一听声音就特别享受。”“听她读诗很有感觉。”“她说话的方式都那么有诗意”。 16岁女孩武亦姝对阵她攻擂成功,她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发自内心地尊重、赞美对手,也赢得了观众的赞赏,正像她在决赛的离场小片中所说的:“诗词其实不是拿来比赛的”,她多次表示,选手们只是来诗词大会“玩”了一回。 陈更在抢答环节的快是出了名的。她凭借极少的信息量就猜出康震老师画的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她常常在主持人只说出两项答案的时候猜出答案。喜欢她的网友直呼痛快、刺激,老人们说:“这孩子每道题都在赌啊。”因此她被董卿称为“有冒险精神的姑娘”,她自己的感觉则是:“我喜欢在未知之中,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的游戏。”“就好像你看到了一只眼睛,你猜她是个美人,于是想说与人知,即使最后看到她脸上缺陷良多不是美人,但也不辜负你最初一刹那的心动,只是想分享而已。如果我不说,那些曾看到了半幅画也和我产生了同样猜想的人就永远不知道我也想到了那里,虽然我们都错了。” 尽管她在第二季取得很大进步,但第二季之后,很多粉丝还是对第一季中她和李四维的巅峰对决念念不忘。 本文开篇的视频里,截取了该期节目片段,她的一段长长的感悟被央视节目组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也许正是这种深刻的、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又近乎出口成章的诗词感悟,也许正是她的勇敢、气度和担当让粉丝印象深刻,也让董卿感慨,而在结尾用题目中提到的《送别》里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与她告别,在现场充满诗情画意、以诗会友的氛围里,这是一种多么有共鸣又有意境的赞美。也许正是这个场面,让一些网友觉得堪称《中国诗词大会》的绝响。 两季诗词大会,陈更很好地诠释了知识、才华、品格、风度、境界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各个层面。粉丝对她的喜爱,始于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狂热,深入于她本人的精彩表现、一身诗意和人格魅力,也必将更进一步地深入于她的诗词感悟,她所分享的与诗词有关的文字。 《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中提到: 陈更说:“那些神秘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让人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美;那些细腻的,‘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让你发现在季节流转中的妙趣。” 她给手机文件夹都起了诗情画意的名字,“只想让目遇之而有美感”。 手机备份文件夹名叫“过尽晓莺啼处”,出自晏几道的一首写情人送别的小令《清平乐》,“这句词的感觉很像过往的那些美好日子,有飞珠溅玉的晓莺啼过的回忆”。在手机备份中,存声音文件的叫“哀筝一弄湘江曲”,它本就描摹声音;存照片的叫“声声泻尽江波绿”,一张张照片拼出五光十色的生活。这两句都出自晏几道的另一阕写弹筝的小令《菩萨蛮》。 陈更给人最大的惊喜,是她对诗意深邃独到的领悟,是她与古人在生命与灵魂方面的会心相契,是她的一身诗意对广大粉丝们心中诗词世界的开启。 她写过对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的感悟,开头是这样: 当我念起辛弃疾的伤心失意,总会想起这一刻(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有些故事他讲得太长,有些感情他说得太隐晦,有些时刻他悲愤难自已,声声呐喊振聋发聩,又仿佛不易靠近。所以我想,不如从这个时刻,这个秋天的独宿之夜,用一颗带温度的心,去走近辛弃疾。他刚刚从梦中惊醒,有点恍惚,有点脆弱。 可以看出,她的读后感有很强的代入感,以自己的初心解读诗人的初心,解读诗人创作“那一刻的情深”、触摸平仄的温度,再以自己的初心,唤起读者的初心。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认识了陈更,她的舞台形象曾是有点遥不可及的学霸女神,但当我们打开她的微博(@Cyan_后绘素事),进入粉丝们给她建的微博群(“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看她在群里玩诗词游戏,给大家念晚安诗,就可以了解她的日常,知道她是如何从21岁正式开始让诗歌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积累了足够的储备量和独特的感悟,从而感受她的平易和亲和力。她联系了诗歌与自己的生活,也联系了她和我们,更联系了我们和诗歌。 网友楼西堂说:“我从陈更处重新理解了诗词,重新爱上了诗词。”很多粉丝通过她,对诗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领会精髓、真意,因为陈更逐渐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 陈更说:“诗歌和计算机、英语等不同的是,你接近它、被它吸引,往往不是因为好学、求知,而是因为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 为此,她在紧张的实验室工作之余,将自己近两年来积累的点滴对诗词的零星感悟整理出来,组成了一本读后感小集。其中很多最初的灵感闪现,包括对“暖男”杜甫的感动,对“月钩初上紫薇花”的意会、对李商隐《题僧壁》中生命意识的理解,都曾在她的微博上有过最初的记录。 她想给自己的读后感小集取名《几生修得到梅花—重觅诗心》,该书将于今年春天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她说:“我喜欢看似平白,但是很深情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感觉。《武夷山中》的作者谢枋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诗人。我本身也比较好静,我性格里也有倔强的成分。我特别喜欢这种有骨气的人,他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被捕也绝不屈服,他写的诗也是那种清冷的气息,所以我比较喜欢有格调的、有意境的作品,而不是以华丽词藻来塑造的。” 从这里可以感到,她的感悟应该至少有两点特色:一、与过分着重“唯美”“文艺范儿”不同,她更注重情感、实质、生命层面的相契。二、爱情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她的独特心得更多地围绕让她感触极深的王昌龄的“七绝声切”,张九龄的“九龄风度”,杜甫对李白的深情,辛弃疾的英雄气与壮志未酬的遗憾,更多的感受乃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于生命的本质,关于诗人的博大胸襟与家国情怀。 是啊,几生修得到梅花。其中,有文人风骨,有自我期许,确实很衬她每日读诗,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样子。 陈更在采访中说,诗词是她的爱好,读诗词、写作的时间是从忙碌中挤出来的。比赛结束后,她把拿到博士学位当作重中之重,她的家人对她的期待是不要影响实验室工作,她也很满意实验室的工作在正常进行。身边的人都知道,她的努力让人心疼。她的母亲多次回忆说:“大家只看到了她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却不知道多少个深夜她坚守在书桌前的那份努力。”《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也提到了她在实验室中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喧嚣中保持沉静,赞扬声中认识真实的自己。问君何所之,她每天都在思考,从没有忘记。 如此才华,如此心性,如此努力,让人想起身为建筑学家而“一身诗意千寻瀑”的林徽因,想起那些终究没有辜负自己生命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假以时日,假以磨练,她的前途定如知名主持人窦文涛曾预言的“不可限量”。 很多粉丝说:“整季看下来最看好的就是陈更,她是真正意义上的才女。” 是的,“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才女的魅力,“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国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1225期,主编微信gxjc03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合作QQ15113328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