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铁 | 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無情360 2017-02-13

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方铁

 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包括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治边方略是历代王朝及政权在边疆治理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基本谋略与传统古代治边方略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中较为重要的是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地缘政治方略博弈谋胜方略论内容充实及完善的程度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领先于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与后者的治边方略又存在相互影响彼此借鉴的关系


关键词治边方略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

作者简介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关于边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大致可分为历代王朝治边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相对稳定之治边的谋略与传统两个部分对后者可称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传统治边方略”。

 

不少王朝在治边营边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甚至面临严峻的挑战统治者为此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历朝治边的理论与实践既包括对前朝治边实践的梳理与反思也有本朝大胆的探索与宝贵的经验既是传统治边方略形成的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可资研究的个案传统治边方略在历朝治边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传统治边方略具有全局性统率性完整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是历代治边精华的高度概括与集中反映并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智慧既是我们了解治边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一笔重要的历史遗产

 

传统治边方略是一个新的研究选题较之历朝治边的思想与治策传统治边方略具有注重应对策略与实践环节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应用价值

 

中原王朝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



传统治边方略是历代王朝在边疆治理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而形成的基本谋略与传统中国古代较稳定的政治实体包括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等不同的类型传统治边方略包括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以及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的治边方略中原王朝大都具有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一些王朝统治的时间长达二三百年中原王朝或因腐败及统治失控出现更替但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另外在秦朝统一全国后相当长的时期中原王朝的周边环境较少出现重大变化因此中原王朝虽不断倾覆及更替历朝治边亦各有其特点及探索的过程但新建王朝治理边疆在较长的时期仍承袭传统的谋略与做法传统治边方略形成及传承的又一原因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未曾中断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传统治边方略也不断得到发展经历代持续的探索与积累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堪称繁富影响极为深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总体来看历朝对治边方略普遍缺少系统性的总结但史籍仍留存了一些记载为后人研究创造了条件在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中较具特色的部分包括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这一方略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延续至清代其演变跌宕昭彰经历了从肤浅至成熟的过程同时中原王朝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在前后期又有不同的特点

 

中原王朝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蛮夷势力须服从于己由此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徼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册封这两种形式与四方 蛮夷建立盟约及主从的关系进而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封贡制度的基础是服事观先秦时期的服事观认为统治者居天下之中心其影响由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中原王朝对先秦的服事观进行改造将其发展为以四方蛮夷向中原王朝进贡中原王朝册封朝贡者为主要内容的封贡制度元以前中原王朝的边疆还处于形成变动的过程边疆与徼外地区的界限经常变动且含混不清封贡制度施行的范围既有边疆的蛮夷与地方政权也包括徼外势力乃至远方的他国

 

汉晋至唐代的中原王朝大都持有中原文化绝对先进王朝宏伟无疆边徼 蛮夷难以企及的优越意识并通过广泛施行封贡制度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将上述观念散布到周边地区中原王朝以丰厚的物质赏赐及众多虚衔官职的授予对周边的蛮夷”“施之以德”,企望换取徼外蛮夷对中原王朝最高权威的承认以及 蛮夷对中原王朝的衷心顺从和长期供奉通过实行封贡制度中原王朝对边疆及其以远地区进行政治笼络与文化传播争取建立封建家族制度式的等级尊卑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蛮夷施行相对宽松的羁縻管控

 

在华夏文明独领风骚中原王朝处理与蛮夷的关系主要是采取友好相处德化浸润做法的汉唐时代封贡制度取得很大成功中原王朝不仅构建以己为中心的天下秩序还使东亚地区实现了基本和平这一时期中原王朝治边的方略具有普遍用于边疆经营与外邦应对的特点另一方面该时期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也存在含混随意因地制宜意识淡漠等缺陷中唐及以后的时代风云际会吐蕃南诏蒙古等边疆势力先后崛起兼之明代后期西方列强东至中原王朝承受了严峻的挑战清两个统一王朝为边疆 蛮夷所建有其独到的天下观与治边观在诸多力量的冲击下汉唐以来形成的东亚秩序逐渐解体继起的元朝从全国统一的高度明确了新的天下格局内容大致是中国的边疆地区逐渐巩固并趋完善成为拱卫统一国家的有力屏障中国周边仍存的政治势力大都成为与中原王朝建立新型藩属国关系的邻邦因此元明清三朝经营边疆地区表现出边疆治理与邦交应对分开的特点其治边方略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由记载观之中原王朝明确区分边疆与邻邦并施以不同对策的时期始于元代元代以前的中原王朝虽也称周边的某些政治势力为敌国”,待之以敌国之礼”,如唐代的突厥吐蕃宋代的辽夏与蒙古但这些敌国究竟是古代国家抑或是与中原王朝有臣属关系的地方政权有时不仅难以区分而且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时常变动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势力的关系普遍以封贡制度应对即接受朝贡或向对方朝贡中原王朝强盛时视对方为华夏周边之藩篱卑弱时奉对方为踞高驭下的家长并无区分边疆或邻邦的明确表述亦无根据明确原则区别处理的制度化对策

 

宋代以来情形发生很大变化南北方出现若干强大的边疆王朝以汉族为主建立的中原王朝不再被视为北斗七星清朝还面临西方列强的逼宫传统的封贡制度受到挑战新的天下秩序逐渐形成对周边与己关系较密切的邻国元明清三朝主要通过新型的藩属国体制来应对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原王朝与徼外势力的关系从传统的华夏之地与周边 蛮夷的关系逐渐向新型的藩属国体制转化元史的记载来看元朝对边疆地区与邻邦施用不同的治策例如在云南行省的管辖范围元朝普遍设治蛮夷地区实行土官制度并积极推行儒学教育对安南缅国占城等实为邻邦的藩属国则实行派遣达鲁花赤掌印官)、要求按期纳质朝贡君王定期入觐等制度元朝数次征讨安南起因便是安南国王拒绝亲身入觐实则抵制与元朝的藩属国关系。《元史成书于明代大致依据元代的档案编成反映了元朝施政的真实情形纵观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并无如同元朝于边疆邻邦分别施以制度化治策的记载元明清推行新型藩属国体制并不顺利因历史的惰性及囿于 万方来朝的旧梦统治者完善藩属国体制步履迟缓待晚清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王朝大门统治者方知为时已晚

 

在趋于稳定的边疆地区中原王朝主要依靠具有因地制宜特点的制度与推广儒学教育进行治理元明清尤其是元清两代重北轻南的治边倾向不甚明显统治者积极经营南部边疆统治深入到此前鞭长莫及的地区朝廷通过土司承袭须经考核批准和发展儒学教育等方式培养了南方蛮夷对国家的忠诚并通过大量兴办各类学校提高土司与土民的素质及文化水平在其他边疆地区中原王朝推行内容有别于土司制度的统治制度如在北部草原推行由万户制度发展而来的盟旗制度在新疆沙漠绿洲施行伯克制度在青藏高原实行政教合一的金瓶掣签制度

 

元明清将边疆地区与邻邦分开通过施行以土司制度为代表的新型边疆制度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统治与积极经营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后期形成做出了贡献古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两次严重分裂即南北朝时期与五代时期反映出作为整体的中国尚处于前期形成的过程元明清出现600余年的持续统一尤其清代全国未再出现严重分裂表明整体中国完成了后期形成元明清区分边疆与外邦的治边方略也从成功转型向趋于完善不断发展

 

中原王朝治边的地缘政治方略

 


所谓地缘政治指与地理因素紧密相关的政治问题地缘政治是客观存在人们关于地缘政治的理论是对这一客观现实及其对策的认识中原王朝有经过长期实践与积累形成的地缘政治观其表述话语及内容构架与近代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迥异其内容之丰富较之近代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毫不逊色而应用广泛的程度则超过后者

 

中国古代对地缘政治早有认识并形成一些相关的思想与策略包括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在内的政治势力出于为其统治服务的需要对与政治博弈巩固政权及扩展势力有关的地缘政治问题大都注意研究并积极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观包括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地缘政治观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远超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其地缘政治观丰富成熟的程度亦居领先

 

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能在很长的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并逐渐巩固关键是较好处理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即充分利用华夏文化圈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借助文化传播的力量把对边疆的控制由微弱的影响发展为质量上的突变对此中原王朝未必有过系统的总结但因施行的策略行之有效历代相沿成为传统在认识方面便形成地缘政治观

 

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有以下特点一是形成发展的时间很长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热衷于探讨诸侯国的地缘政治形成地缘政治研究的首次高潮算起到晚清王夫之等一些思想家潜心总结历代统治的得失就有关地缘政治问题作较深入探讨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经历了两三千年的演变过程二是历代王朝处理与地理因素有关的政治问题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地缘政治方面的知识并经多次的实践提升形成相应的策略三是中原王朝地缘政治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地缘政治格局来看既有中原王朝对自身政治利益与相关地域关系的关注也包括中原王朝对自己与天下地缘政治关系的认识就地缘政治演变的过程而言中原王朝积极经营既有的地域力求地缘政治关系出现有利于己的改变同时不懈研习相关的历史与传统企望从中汲取地缘政治的知识四是在涉及领域关注重点与文字表述方面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与近代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不同集中反映了前者在价值观天下观人地关系观等方面的观念与政治智慧

 

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大致可分为全局地缘政治观与边疆有关的地缘政治观两个部分全局地缘政治观包括以下内容华夏与非华夏区域的关系整体辖地与局部地区的关系中心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南北部地区间的关系重点是孰轻孰重方面的关系东西部地区间的关系重点是经济差异方面的关系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的关系不同文化区域的关系不同行政区域的关系中原王朝辖地与其他政权辖地的关系等

 

中原王朝的边疆地缘政治观涵盖的内容较全局地缘政治观收窄但重点相对突出特色亦甚显明内容大体包括内陆与边疆的关系边疆地区与邻邦的关系中央政府与边疆政权的关系边疆不同区域的关系促进边疆形成巩固的思想根据边疆的不同特点分别施治的思想等边疆地缘政治观既与施政地缘政治军事地缘政治邦交地缘政治等相关联也包含与地缘政治有关的边疆地区治理边疆经济开发边疆资源获取等方面的内容边疆地缘政治观在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内容并经不断的补充与完善逐渐形成渗透了文化基因的深度认识与悠久传统成为中原王朝治边的思想基础之一

 

边疆地缘政治观的华夏色彩十分绚丽中原王朝较重视人文因素文化传统在地缘政治关系中的作用相对忽视海洋等地理因素考虑相关问题时明显受到注重天人关系社会等级制度以文化分尊卑等传统的影响古人认为中原是天下的中心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与其他地区的关系密切的程度依距离的近远而逐渐递减突出表现在承认内陆与边疆存在差异并根据远交近攻的原则应对边疆地区形成后中原王朝逐渐明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施治原则古人重视对边疆乃至徼外的蛮夷进行羁縻与教化甚于西方常见的武力征服与赋税重征统治者考虑治边方面的问题较重视国际通道的畅通与安全注重边疆各地与统治中心的关联这些都表明他们熟悉并重视边疆地缘政治

 

边疆地缘政治观强调农业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区别中原王朝以农业文明为固守的基础通常恪守守在四夷的传统谨慎地向外部扩展或求保稳定历朝还重视经过边疆的国际通道与边疆行政机构的作用注重在边疆设治管理驻兵与移民在处理边疆问题时常视腹地以外的区域为差别甚大的地区重视不同区位边疆地区相互配合或牵制的关系

 

边疆地缘政治观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时代背景与历朝的边疆经营思想包括不同时期全国的形势边疆形势的变化与统治者的应对历朝经营边疆的方略与应对施治等二是相关要素的作用这些要素包括重要道路包括联系外邦的道路以及边疆本地及通往相邻行政区的道路核心区域指历朝重点经营并在边疆地区具有导向作用的区域通常是重要行政机构的所在地重要城市既是区域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道路必经的枢纽亦是外来移民的聚居地与经济文化发展领先的区域三是边疆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包括历朝在边疆重点开发的区域积极经营的经济部门以及边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等四是边疆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包括边疆与外邦的关系边疆与周边行政区的关系等

 

以边疆地缘政治观为基础中原王朝施行以下的治边方略

 

守在四夷的方略春秋时沈尹戍提出古者天子守在四夷的观念两汉在接受先秦五服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 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历朝对边疆和徼外通常慎用刀兵处理与边疆蛮夷”、徼外邻邦的争端时大多是采取守势用兵以自卫及防范性质者居多历代有关的表述有:“ 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 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欲理外先理内”,“谨守祖业不取域外之地基于上述认识中原王朝提出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原则进而形成守在四夷的方略

 

重北轻南的方略我国南北方地缘政治长期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历朝治边大都存在重北轻南的倾向秦汉至宋代中原王朝承受游牧势力经常南下骚扰的压力遂把治边的重点放在北方对南部边陲相对忽视元明清诸朝北方游牧势力南下的压力不同程度减轻中原王朝重北轻南的倾向及应对方略也相应发生变化

 

重视德治与教化的方略历朝重视德治与教化在治边中的作用唐太宗提出 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认为对蛮夷施以德泽经过潜移默化可取得使用武力难以实现的效果对边疆蛮夷与徼外势力统治者主张修文德以来之被声教以服之”,在此基础上推行和亲朝贡封赏与建立宗藩关系等制度在古代前期中原王朝治边施用的德治与教化主要体现在笼络赏赐以及华夏文化的传播与浸润方面元明清三朝治边在边疆地区主要通过教化蛮夷”、提倡华夷一体加强边疆与内陆的交流来实现德治处理与藩属国的关系则主要是坚守藩属体制的规范体现大国的气度与尊严以取得德治与教化的效果

 

对外施用文化软实力的方略中原王朝大都恪守 守在四夷的原则向腹地以外的地区积极传播文化和影响由此形成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中原王朝的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主要是彰显中原王朝的文化实力与制度治边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封贡制度传播的机制主要是文化传播实施文化软实力方略的前提是统治者具有华夏居中”“华夷有别”“守在四夷”“以夏化夷等观念反映出中原王朝推行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方略受到边疆地缘政治观的深刻影响

 

远交近攻的方略中原王朝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徼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地缘政治思想进而施行以注重全局与长远利益为特色的远交近攻方略其表现一是通过封贡制度发挥治边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期望形成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尤以古代前期较为明显二是通过施用封贡制度中原王朝羁縻对方的频度与效力依距离的远近有所区别三是中原王朝的远交近攻方略施行的重点自元代起发生变化从此前普遍施用于广义上的蛮夷”,而改变为更重视经营边疆地区对建立藩属国关系的邻邦则遵循缔约相守减少干预的原则

 

中原王朝治边的博弈谋胜方略


博弈指两人或多人在对局之中参考所探知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而进行争斗博弈论起源于应用数学亦是运筹学的组成部分博弈论是指双方或者多方在竞争合作的情形下尽可能了解各方的信息依此选择能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之最优决策的理论简言之博弈论即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论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对经济学军事战略学政治学等学科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博弈的思想在中国起源很早。《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著作也包含重要及丰富的博弈知识先秦时流传的田忌赛马故事形象地叙述了古人对博弈原理的认识我国古代尤其是中原王朝积累了丰富的博弈知识并将之运用于治边的理论与实践尤以战争方面较为常见亦应指出历朝尤其是中原王朝掌握的博弈知识尚未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相关文献也缺乏系统完整的记载博弈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理论1928年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约翰··诺依曼完成的现代博弈论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原则与理论对博弈问题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博弈论应用于政治斗争便形成政治博弈论政治博弈包括以下要素博弈的参与者参与者互为对手获胜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成功的策略所制定策略体现了博弈的根本特点即策略的正确及时与否与博弈的结果直接相关博弈参与者获取的最终目标是利益得失利益得失的计划是否得当也很重要制订成功的策略必须依据必要的信息信息包括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两种如果对相关信息有足够了解便是完全信息否则便是不完全信息只有掌握完全信息博弈者才可能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

 

政治博弈的基本原理在于博弈者的行动必须依赖于对方的行动博弈的进程及其结果由双方或多方的行动而非单方的行动所决定即取决于双方或多方行动的交互作用在博弈论之参与者利益得失策略信息四个基本要素中策略是核心直接关系到博弈的胜负得失进一步来说博弈即各方所采用策略之间的较量博弈论因此又称为对策论”。制定合理策略的依据是及时获取正确的信息并根据信息的变更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因此信息能左右博弈双方的输赢。《孙子兵法乃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区别在于相互作用的当事人是否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博弈者之间的合作指相互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思想沟通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常体现为规则的过程博弈者若能实现合作遵守事先达成的协议或确定的规则双方便进行合作博弈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或规则进行的博弈即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的实质是解决合作中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目的是使纳入协议的参与者均感满意非合作博弈追求的目标则是博弈者如何实现利益获取的最大化而无须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古代治边方面的斗争十分复杂既有合作博弈也有非合作博弈还有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交织的情形政治博弈的结果有一方获益一方损失两败俱伤双方共赢等几种情形分别称为负和博弈”“ 零和博弈”“正和博弈”。

 

自秦朝首次实现全国的大致统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华夏与 蛮夷的关系内陆与边疆的关系便始终是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治边营边构成历代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在2000余年间中原王朝呈现分裂统一及不断更替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中原王朝赖以存在的经济与社会的基础以及周边的政治环境并未发生重大改变经过历代的实践与积累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壮大在边疆治理与边疆问题应对方面经长期的探索与总结中原王朝形成一些重要的谋略与传统博弈谋胜方略便是其中的精华主要表现在践行长远全局的方略造势用势的方略以夷制夷的方略和亲互市的方略以下阐述注重长远全局的方略以及擅长造势用势的方略

 

中原王朝注重长远全局的方略是基于自身及周边 蛮夷的不同特点制定的博弈论认为在利益集团的争斗中任何人的行动均依赖于对方的行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决于双方或多方行为的交互作用历朝治边的目标是守在四夷”,即以华夏之地的安定繁荣避免周边蛮夷侵扰为宗旨由此表现出企望和平态度保守及适度退让的倾向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大都幅员广阔内部需要关注和处理的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国势的兴衰至于与周边蛮夷的关系通常被置于次要地位历朝关于这一认识的表述有如:“先事华夏而后夷狄”,“重根干轻枝叶”;至于与夷狄交往则提出外而不内疏而不戚的原则即中原王朝与夷狄须保存一定的距离遇事多选择适度退让及息事宁人

 

周边蛮夷长期滞留于阶级社会前期的发展阶段争斗掠夺与战争是日常生活的主题尤其是北方草原的游牧势力受获取粮食布帛等需求的支配兼之因气候剧变需迁徙避寒等原因经常南下严重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游牧势力擅长骑射惯常突袭使中原王朝难以防范因此北方游牧势力的活动具有外向开拓热衷于战争及掠夺等特点在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中亦较易取胜另一方面游牧势力崛起迅速瓦解或重组亦频繁如走马灯兼之北方游牧势力更替无序迁徙不定不利于制度的完善与文化的积累致使游牧势力在竞争中缺乏底蕴与后劲

 

中原王朝与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具有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双方进行的博弈必然是中原王朝相对保守在争斗中较难获取眼前的利益而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则容易形成进逼突袭的态势但终难持久更勿论经常获得长远与全局的胜利在前期中原王朝主要以北方游牧势力为对手的情形下上述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原王朝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与农业社会伴生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原王朝维持统治的根基受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朝廷尤其是帝王的意愿能左右王朝的命运其决策具有极强的权威性与行动力国家所有的财政行政及人力的资源均须服从朝廷与帝王的意愿朝廷与帝王的决策若正确合理对王朝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若决策昏聩甚至错误不仅严重耗费国家资源甚至可能产生颠覆性的消极后果

 

缘由于此对治边方面的突发事件乃至重大决策朝廷与帝王常举棋不定甚至延误战机一些决策或前后抵牾甚至昏招迭出同时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信息获取应对策略制定情况及时反馈用兵的迅速持久等方面中原王朝并不占优势甚至可说是经常处于劣势中原王朝治边须支付高昂的行政成本尤其体现在社会动员军队调动给养供应等方面表明中原王朝治边存在明显软肋

 

由此可见遵循扬长避短避免争一时之短长的原则十分重要堪称久经淬炼历久弥新中原王朝的有识之士对此有深刻认识西汉后期王莽欲穷追匈奴部将严尤谏曰

 

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后世三家周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贲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

 

唐代德宗在位针对朝廷治边存在的严重问题大臣陆贽上疏

 

所谓乘其弊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中国之所长也我之所长乃戎狄之所短我之所易乃戎狄之所难以长制短则用力寡而见功多以易敌难则财不匮而事速就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授寇者也! ……今四夷之最强盛为中国甚患者莫大于吐蕃举国胜兵之徒才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已其于内虞外备亦与中国不殊所能寇边数则盖寡且又器非犀利甲不坚完识迷韬钤艺乏动则中国畏其众而不敢抗静则中国惮其强而不敢侵厥理何哉 良以中国之节制多门蕃丑之统帅专一故也

 

出自上述原因中原王朝治边多注重长远目标具有明显的全局意识中原王朝治边通常有明确的底线并不甚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在与周边蛮夷的交往中中原王朝力争与之构建和谐共存的关系期望实现守境相安统治者企盼通过调用经济文化的资源在东亚地区实现长期和平在形势不利时中原王朝宁愿付出物资以换取和平若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中原王朝必当权衡利弊确定应对之先后主次避免造成腹背部受敌的局面元之前中原王朝形成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即为注重长远全局方略的一种反映

 

中原王朝有擅长造势用势的方略军事战略学称有利态势或战机为”,称形成有利态势或捕捉战机为用势”。中原王朝治边善于营造有利于己的形势并借助有利形势及时采取行动此类做法可称造势用势方略”。造势用势方略的突出表现是中原王朝治边善于使用文化软实力中原王朝通过封贡制度辅以朝贡和亲纳质互市盟誓等具体策略蛮夷建立尊卑有序的关系并通过 厚往薄来 蛮夷予经济赏赐积极扩大影响形成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文化圈

 

中原王朝治边注重远交近攻其表现之一是重视经营腹地外围的地区中原王朝通过设置边郡与羁縻府州最终在其地设置规范郡县通过驻军移民屯垦与发展交通进一步实现对腹地外围地区的管控中原王朝对腹地外围的治理经历了从羁縻治策到土司制度的变化将前期对边陲的混沌治理发展到明确区分边疆外邦并分别应对至此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军事斗争中若形势有利于己中原王朝常果断决策大胆出击辅以国家的雄厚资源争取企望已久的胜利此即中原王朝在与周边势力的争斗中虽一再退让但最终大都能获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中原王朝重视全局谋划与长远利益与擅长造势用势的方略相辅相成古代有不少与此有关的成语例如审时度势固本待机先剪羽翼后捣腹心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待之有备御之有常有理有利有节欲擒先纵以迂为直后发制人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力不可用完势不可使尽叛则伐之降则抚之宽猛相济软硬兼施等等宋朝施用的造势借势方略也颇有特点面对北方强敌及严重的边疆危机宋朝为力保辖地安全大胆实行守内虚外弃南保北的策略不仅放松对边疆的管控而且将安南大理国归入外藩与其划界而治宋朝的此举实为两害相衡取其轻虽导致南部边界内收并不断遭受北方强敌的欺压但终未出现南北受敌的被动局面两宋享国长达320年超过唐清等统一王朝其间的荣枯得失与宋廷的谋划及策略不无关系

 

边疆王朝治边的方略


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都参加了中国历史疆域构建的过程均为历史舞台上重要的出演者知名的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汉代有匈奴鲜卑南越国唐代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宋代有辽西夏蒙古大理国等

 

边疆王朝与中原王朝以及边疆王朝之间双方互为敌国的关系。“敌国关系虽反映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毕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首先表现在古代国家并无国家主权边界等现代意义上的观念二是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敌国双方常以父子或舅甥相称亦与现代国家倡导平等的原则相悖三是在某些情况下,“敌国关系可能向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变或由臣属从藩的关系转化为敌国关系,“敌国关系因此具有不确定性汉朝与匈奴宋朝与辽西夏均出现过关系性质改变的情形边疆政权与边疆王朝的性质不同边疆政权为从属于中原王朝或边疆王朝的地方势力与后者建立臣属或从藩的关系边疆政权承诺保塞称蕃”,为中原王朝或边疆王朝守御藩篱或虽割据一方但奉后者为正朔

 

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的关系十分复杂除相互关系的性质可能改变外边疆王朝若统一全国便继承中原王朝的名分与传统发展为不同程度保留了旧俗的中原王朝清是均如此另外中原王朝边疆王朝边疆政权还存在彼此影响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间的影响交融愈为广泛而深刻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整体的一部分反映在治边方略方面表现为三者虽存在明显差异但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情形也较为常见

 

总体来看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关于治边的认识与方略其特色与个性十分鲜明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多以守中治边”“守在四夷”“德泽洽夷等思想为基础而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则少有类似的观念与方略边疆王朝边疆政权治边的观念主要是以固本外拓为立国之本重视可见利益与得失权衡所采取的方略普遍具有积极外拓热衷于战争及掠夺善于利用矛盾应对灵活对策多变等特点边疆王朝边疆政权若自恃势力强大便有与对手争正统与高下一类的意识若与中原王朝或其他政权建立藩属的关系乃常有试图摆脱控制甚至举兵相抗的行为对周边的其他政权或部落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多通过武力夺取其土地人口与财物积极扩展势力范围在具体应对方面边疆王朝边疆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差别也十分明显

 

对边疆王朝边疆政权具有的特点与营边的方略中原王朝亦有认识前元十一年前169年),匈奴数为边患西汉大臣晁错上疏:“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指出力弱则奉强聚小国以攻大国 蛮夷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竟宁元年前33年),郎中侯应称:“困则卑顺强则骄逆为夷狄之性情乃天性使然他认为蛮夷简政少礼义上下等级观念淡漠推举强者为雄弱者势必屈服建武二十八年52),北匈奴遣使向西汉贡马及皮裘求和亲并请赐音乐司徒掾班彪说匈奴多变诈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汉朝图谋其国故数请和亲其献益重示其国益虚请和亲愈繁示其惧愈多朝廷的应对是须行赏赐但数量与所献相当即可永平八年65),北匈奴虽遣使入贡但侵掠不息致使边城昼闭廷议遣使报其使者大臣郑众上疏臣闻北单于所以欲致汉使者欲以离间南单于坚定西域36国降附之心若汉朝与之和亲北匈奴当夸示邻敌令西域欲归化者局促狐疑镇守军民对朝廷绝望章和二年88),北匈奴饥荒出现动乱投降官府者岁达数千人东汉廷议对策尚书宋意提出:“戎狄简贱礼义无有上下强者为雄弱即屈服”,认为匈奴反复无常不可尽信朝廷应慎重处之以上诸臣所言对北方夷狄行事的特点与营边的方略可谓是一语中的

 

唐宋时期边陲群雄竞起数百年间争夺频仍一些边疆王朝积极学习中原王朝的经验营边的方略趋于完整与成熟开元四年716),突厥默啜可汗既死部落颇多离散伽可汗患乃召默啜之大臣暾欲谷为谋主暾欲谷多智略国人信服之”。伽可汗欲南下侵扰暾欲谷止曰唐帝英武汉地民和年丰突厥诸部新集力尚疲弱,“ 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伽可汗又欲在草原筑城建立寺观暾欲谷说突厥人口稀少所以能与华夏为敌者正因逐水草而居射猎为业人皆习武。“ 强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若筑城而居变更旧俗便丧失既有的优势一朝失利必为对方所灭还说佛教教人仁弱不可在突厥之地传播暾欲谷所言反映出对时势以及唐朝突厥的优劣之势有清醒的认识应对之策亦较高明

 

唐宋及其后夷狄势力营边还努力吸收汉人参加注意学习中原王朝治边的经验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衰困刘守光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留之令其牧马于旷野律氏皇后言于契丹主称韩延徽守节不屈为今之贤者宜待以礼而用之契丹主乃以韩延徽为谋主延徽教契丹建官衙修筑城郭立市里贸易广招汉人垦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契丹称帝拜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这一时期契丹南下掠夺明显减少史称:“延徽之力也。”

 

边疆王朝中原王朝治边方略的深度交融突出表现在蒙古汗国与元朝后金与清朝的对接及演变方面蒙古汗国后金两个边疆王朝先后统一全国分别建立元朝与清朝其原有营边的思想与方略进一步发展为元朝清朝统治全国的治边思想与方略元朝清朝治边的思想与方略不拘畛域之见大胆创新并有所发展另一方面蒙古汗国建立元朝后金建立清朝其治边方略的内容与演化也存在差别反映出古代治边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

 

蒙古汗国后金两个政权在社会经济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经营辖地的思路与方法思维与行事的风格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后金发展为清朝其治边方略的转型较之蒙古汗国及元朝更为成功入关之前后金已重视农业生产并形成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部门并存的格局后金知晓满汉等族交往与融合的重要性对境内各族以不同的方式施治同时后金较熟悉中原王朝的制度与文化通过努力学习提高统治的水平后金具有的这些特点为入关后迅速统一全国建立长达276 年的清王朝准备了必备条件清朝建立后致力于统治方略与各项制度的完善亦取得显著的成效

 

自元代起中原王朝治边的思想与方略出现明显改变反映了中国边疆趋于巩固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的发展趋势清朝顺应这一趋势革新图治及开阖有度将治边方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体来看,中原王朝与边疆王朝的治边方略,存在彼此对立、共存、逐渐交融的关系。前期两者的差异较为明显,后期边疆王朝的治边方略趋向成熟。元、清两代,边疆王朝的治边方略发展为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后期形成。清朝的治边方略则集历代之大成,同时有重要的创新与发展。(限于篇幅,参考文献略)


来源:《思想战线》2017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