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舍、离”的本义及其不足

 海潮轩 2017-02-13
作者:暮初

     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专家山下英子凭借一己之力将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发展为一项事业,令人刮目相看。尤其她所悟得的三个关键词,断行(だんぎょう)、捨行(しゃぎょう)、離行(りぎょう)(简称为“断”、“舍”、“离”)更是风靡世界,成为倡导简约生活的一面旗帜。
     其实,这三个词义原本与物品整理没有什么关系,但借用到杂物管理上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新意。
     其中,“断”(入ってくるいらない物を断つ),就是拒绝不断被拿进家但又无用的物品,并延伸至“摆脱无用的的习惯、斩断欲望”等概念。
      其中,“舍”(家にずっとあるいらない物を捨てる),就是把一直留在家中但又不想要的东西扔掉,并延伸至“舍弃令自己感到困惑和烦恼的地位”。
      其中,“离”(物への執着から離れる),就是远离对于物欲的心理依赖,并延伸至“摆脱心中的执念”。
      这三个关键词,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但作为简约生活的原点,一下子点开了人们多年来对于生活全新理解的门扉,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这也在情理之中。
   “断、舍、离”的理念揭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们之所以埋怨生活的不易,并因居住环境的狭小,导致心情低落,但又总是找不到一个心理排解的出口。其中的原因竟然是被多余的身外之物或眼中之物所累。
      因此,要让内心轻松起来,首先要斩断对物欲的信赖,坚守简约生活的理念,去除多余无用的物品,扩展视线范围,并让居住空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舒缓精神,放松心情,减轻各种烦恼对心理的束缚。这就是“断”、“舍”、“离”的基本含义。
     由此延伸,从整理家居环境延伸到对内心的整理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有哪么多的烦恼、困惑、执念。一方面是对于私欲的不加节制,另一方面又苦于没有办法去除心中的杂念。
      但是,这种理解并不彻底,也只对生活理解程度较低的社会阶层有用。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不断积累物品,又不愿意扔掉多余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总认为在什么时候可能派上用场,尤其在日本传统的观念中,由于生活艰辛,财富积累不易,因此浪费就是一个可耻的行为(在日语中就有“もったいない”(勿体無い)的说法)。而且,看着这么多的东西在身旁才觉得有安全感,才有家的感觉。而这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就是“自圆心理”的作祟。
      当然,过多的购物,早已超出了生活的必需品范畴,更多是心理的慰藉,表面上看起来就是物欲在作怪。殊不知,物欲的根本在于心理缺乏依靠;而心理缺乏依靠,其根源在于对于生活中的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当社会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又能带来极大的方便之时,又有谁会去储存物品呢?比如,当所有的住房全部由国家配给的时候,又有谁会去花终身的储蓄去买房呢?当所有的医疗都是免费的时候,又有谁会为自己未来的生病去存钱呢?当所有的教育都是免费的时候,又有谁会为孩子积蓄教育的费用呢?当一切要靠自己的时候,物品的储备就开始了。就象蚂蚁搬东西一样,不断丰富着家中的储备。因此,不能把所有的购物全部笼统地归为物欲。
     但是,就算把所有购物都视为物欲,那么“断”、“舍”、“离”的理解也并不彻底。
      佛家说,贪、嗔、痴、慢、疑,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一样妨碍修行,故称为五毒。其中,“贪、嗔、痴”最为根本,故称之为“三毒”,它是人生痛苦的根本,众生一切烦恼的根源。“贪”就是陷于对物欲的快乐,而不知摆脱;“嗔”就是偏执于不快乐、不喜欢的心境,又无力摆脱;“痴”就是不明事理,是非不分。
     佛家对付“三毒”的办法就是戒、定、慧。
     其中,“戒”就是设立道德边界和新的生活范式,也就是“断”的概念,从而杜绝过分的贪心。(类似的有,中国的《黄帝内经》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而“定”就是让内心安定起来(从阳明心学来看,“定”就是定于“良知”的原点,把“天理”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从而忘却私欲和贪念)。“慧”就是认清任何事物的本质(从阳明心学来看,就是以自发的“良知”反照事物),从而达到明辨事理,以及对事物不痴迷,不盲从的境界。
      因此,从“戒”、“定”、“慧”的要求来看,“断”、“舍”、“离”只局限于“戒”的层面,还未深入涉及“定”与“慧”。这就是“断”、“舍”、“离”的不足之处。
      但是,事实上已有数以百万计的日本人通过“断”、“舍”、“离”的修持,开始崇尚简约的生活,减轻生活的负担,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因而,毫无疑问,“断”、“舍”、“离”对于日本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正面的价值观引导作用。但是,这与日本的生活环境和日本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有关,中国人切不可盲目模仿。
      其中的原因在于普通日本人的居住成本相对较高、居住环境相对狭小,而且日本人又不太喜欢麻烦别人。而重点在于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必要的物品储备还是应该要有。因为,一旦有灾难发生,就完全有可能沦为一个“孤岛”,而无法确保在短时间内的自救和自保。因此,简约生活在日本其实很难做到,不可盲听盲信。
     过于简约不是被洗脑,就是被愚弄。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奉行极简主义和苦行僧的做法,这样就成为修行而不是正常人的生活。整理物品与丢弃物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断”与“舍”只是针对真正无用的东西而言。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无用的东西?谁也说不清楚。物到用时方恨少。
     当然,应当承认,如何分类储藏、节约空间大有学问,这就是杂物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术的由来。一般而言,充分利用空间,将杂物全部放入橱柜内,眼不见心不烦,看上去就会令人清爽。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世界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在于阴阳平衡。“断”、“舍”、“离”这三个字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有一个隐含的前提,这就是无论居住在多大的住宅空间里,人的活动空间和视野范围,必须与物品的存在空间有一个恰当的比例,最好符合黄金分割法,从而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平衡。空间不能过于巨大,甚至是空无一物;也不能东西多到没有任何空间,而影响人的活动和正常生活。因而对于一些进入富裕又陷入物欲的社会阶层的家庭,为他们去掉太多影响视线的多余物品就会让空间宽敞起来,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但对于原本生活贫困的人,生活必需品本身就缺乏,再片面地讲“断”、“舍”、“离”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要知道中国仍有许多贫困人口,有许多的生活不安定感和不安全感,这一国情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不能不顾前提条件而讲“断”、“舍”、“离”,必须结合国情,结合具体的社会阶层才有意义。
      就象讲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一样,对于只执着于“知”的人就要多讲“行”,而对于只执着于“行”的人就是要多讲“知”,目的在于取得平衡,而平衡的原点就是“知行合一”。
      因此,“知行合一”并不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而是知与行的一体化。而将“知行合一”理解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仍是将“知”与“行”看作二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可以从太极阴阳图得以理解(事物的根本模型就是太极阴阳图,从阴阳图诞生了太极图说,而太极图说就是中国宋明理学的原点之一),太极之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任何一个个体事物就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不可拆分,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对立统一关系,也不是一分为二的关系。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更是生则同生,亡则同亡的关系。“知”与“行”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从来就没有无行之“知”,也没有无“知”之行。
     因此,只讲“断、舍、离”较为片面,它只是借用了中国佛教和道教中的“空”的部分理念,以及佛教中的“戒”的理念,但是归根到底只讲“破”,而没有讲到如何“立”,故而断章取义,远没有达到平衡和圆满的境界。因此,应该“破立合一”才是真境界。也就是说“断、舍、离、立”才能达成圆满,才能涅槃重生。
     或许,日本的山下英子女士的理解就到这一步为止也说不定。这从她自己所写《不思議なくらい心がスーッとする断捨離》书名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该书名直译为“让心情唰地一下轻松,这不可思议的断舍离”;意译为“让心情轻松到不可思议的断舍离”。也就是说,只是让心情轻松而已,远不是某些中国人在介绍“断、舍、离”时的无端拔高。
     当然,我并不想对山下英子女士的“断、舍、离”,持反对的态度,也敬重她的敬业精神和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只是对中国盲从者的无端拔高和无底线媚日感到有些不爽。说到底,“断、舍、离”是术,而不是道。是“破”而不是“立”,是治标而不是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