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班主任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当下性,班主任面对的问题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普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这些问题,班主任教师和研究者应实现自身研究立场的转变,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角色转变,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1.监控手段的即时性 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变得立体而多元,教育教学不仅发生在学校的物理空间内,而且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发生即时性的联系。在教学领域,人们普遍视之为引发学校变革的一场技术革命,但对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师工作环境究竟带来怎样的影响,人们的思考显然不够深入。互联网一方面使得信息获取变得便捷有利,另一方面也把教师的工作置于一种由技术构建的全方位监控之下。曾几何时,人们对于公共场合是否应该安装摄像头展开讨论、如今大家对于摄像头已经见怪不怪了。教室不再是教师的私人空间,教学工作也不再具有任何的私密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处于监控之下。甚至有的学校还把教室监控设备安装在校长办公室里,校长无须进教室听课,便可对教师进行实时监督。家长和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或QQ随意将学校或班级里发生的事不加判断地上传到网络上,如在教室门前一学生因跑得太急跪倒在地,教师正欲上前扶起,被家长用手机拍照并上传至网络,遭致不明真相的网民的一片骂声,认为是该教师逼学生下跪,而最终学校迫于压力也将责任归于班主任老师。福柯曾把学校比作全景式的监狱,这对于今日之学校和教师而言并不为过。 2.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学校教育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与教学领域不断建构或强调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比,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却日益紧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已不复存在,学校教育变得日益世俗化,学校教育必要的乌托邦正逐渐被打破。教育教学应展现更加多元开放的理想追求,与学校教育不断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裹挟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学校教育本身变成一个矛盾体,班主任则处于学校教育的理想与社会外部现实的夹缝中间。一些班主任老师将此矛盾形象地比喻为班主任一头挑着学校的希望,一头挑着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关键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具体而言,班主任工作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班级的几个学生,同时还有这些孩子的家长,以及家长背后的不同社会力量。班主任自身同样处于由自己的同事、业务主管、学校领导以及家庭成员等各种关系构成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还有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性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成为一个多面手,而不仅仅是管好一个班、上好一门课这样简单。 3.家庭影响的多面性 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班主任而言,家庭的影响无疑具有多面性。班主任既要面对像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群体,又要面对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组合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既要面对推卸所有责任的家长,又要面对非常强势、过度干预学校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全职太太、高知家长。家长与老师不再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是成为了对立面。家长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孩子和家庭的复杂性,对于自身就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年轻教师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怎样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打交道,无疑成为班主任的一门必修课。 为了应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班主任的角色需要发生如下转变。 1.对于教育对象而言,从个体取向向群体取向转变 在以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中,大多是将注意力放在班级里的个别学生或特殊学生身上,如将学生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虽然也强调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角度加以审视忽视了学生是作为班级的初级社会群体出现的,而且学生群体本身也构成一种教育力量。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班级首先是学生社会化的场所,学生作为一个初级群体,在这里可以习得社会规范,学会人际沟通与交往。 社会性学习胜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当下的班级更多的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一个社会化场所。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而言,家庭教育中亲子交往普遍缺失,学校教育向家庭的不断拓展,导致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各种辅导班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家庭教育中亲子交往的缺失,导致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生活中的交往性活动具有一定的补偿性和替代性。如师生之间的交往代替了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代替了传统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交往。因此,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班级首先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交往共同体,其次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同时,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化场所,其目标应该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场所,为此,班主任应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仅仅关注学生个体转向关注学生群体,包括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以及当下颇受关注的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现象,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氛围,充分发挥班级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2.对于教育主体而言,从单兵独斗到多元互动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班级教育工作仅凭班主任的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责任的。从学校内部来看,无论是班主任自身还是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所有任课教师,都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通过制度创新,使得所有教师参与到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打破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人为分割,实现教书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共同为学生发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从学校外部而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发挥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不再是“老黄牛”式的角色,应实现从单兵独斗到多元互动的角色转变,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协调员的角色,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3.对于教育内容而言,从经验管理到专业指导的转变 对于今天的班主任而言,仅凭经验管理已无法应对当下复杂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问题。无论是学生问题的复杂性,还是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都需要班主任加以重新认识和思考。如当下中国家庭结构的多样性,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及生理、心理先天缺陷儿童等人群的客观存在,都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支持,包括必要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知识,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可能会给孩子、家庭、学校,甚至是班主任自身带来一定的困难与烦恼。心理治疗师、教练、心灵导师等关键词开始频频出现在班主任对自我角色的描述中,说明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意识开始增强。为此,需要通过多样化的研修与培训,不断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意识与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班主任工作,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 立体、开放、多元的互联网时代需要改变班主任的局限性思维,将班主任工作置于复杂性视阈下加以重新审视。为此,班主任教师要树立一种全局性思维,一个问题即所有问题,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问题诊断的全面性 在班级日常教育和管理中,班主任教师需要面对随时发生的各种问题,因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班主任教师往往无暇追根究底,而是急于寻求当下及时地解决问题。遇到问题,班主任教师惯常的思维方式首先是你告诉我怎么做,而不是先搞清楚是什么或为什么。他们通常认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不是班主任教师需要思考的,而是专家学者应该思考的。这样一种仅仅寻求当下解决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工人的角色,而不是专家型教师。如面对班上一位经常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智障儿童,班主任教师的思维方式是,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尽快解决问题,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时有发生。 2.教育结果的开放性 班主任教师在面对学生问题及解决策略时,往往容易追求结果的唯一性。殊不知,每一个当下的问题解决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新的问题,正所谓暗流涌动。为此,班主任教师需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将特定的学生问题放在人的一生发展的长时段加以考量,如面对中小学生的异性交往同题,不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把它看作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应客观地加以面对,适当地加以引导。 3.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每位班主任教师面对的教育问题总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途径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包括所走的弯路也大致相同。因此,如何缩短班主任工作的适应期,加强班主任的团队建设,形成班主任的集体智慧和实践智慧,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加强深入研究与探索。 总之,互联网时代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新变化,班主任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层出不穷,而且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做自觉的学习者,而不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的管理,也不能满足于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任务,班级管理不出事。班主任在寻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应对各种教育问题的同时,自身的实践智慧才能得以提升,进而获得专业成长带来的职业幸福。 徐孝国摄 (《江苏教育》2016年9月第39期 齐学红 文) 2016年合订本已出下半年本,欢迎与上半年合订本一同选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