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传统中凝炼新智 |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传统文化教育侧记

 美文云中飞 2017-02-13





闻韶书院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何在?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当中,并发挥育人实效?对这些问题,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临淄一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临淄一中位于齐国故都——临淄。临淄,作为当时东方大国的都城,曾因“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而富甲天下,曾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雄霸一时,曾因“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而光耀历史……齐国、临淄,给后世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临淄一中校长孙正军在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和思索学校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中凝炼新智”的学校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他用四年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了一所“齐”味十足的学校。每一个走进这所学校的人,无不为眼前的浮雕、脚下的青砖、墙上的古诗和矗立的城阙所震撼,恍如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当然,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复原几个历史场景,而是为了掀开一片片历史的旧瓦,透过风花雪月的细语、金戈铁马的喧嚣,聆听时光深处清澈而不绝如缕的哲音睿语……



从“生死利齐”到家国情怀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人)其俗宽缓阔达”;《汉书·地理志》记载:“舒缓阔达而足智”。这是齐人因国富民强而带来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也促生了一批具有“生死利齐”思想的仁人志士,管仲、晏婴、公孙贾、王斶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管仲和晏婴都是齐国的国相,两人在危难之时,都能冷静而勇敢地面对,不顾一己之生死,不逞一时之激奋,也不以盲目的忠君报国为念,而是表现出了对齐国政治稳定、长期发展的深切关怀,体现出了先贤宏阔的胸襟抱负。


临淄一中校长孙正军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培养人的爱家、爱国之情。



情景剧《晏子使楚》


在临淄一中“三进深三主题”的校园里,“闻韶书院”是一个重要坐标。“闻韶书院”设有“朱子家训室”,学生在这里除学习礼仪修养外,还了解有关家风、家训、家谱的知识。家风、家训是家的文化标识,有助于增强“家”的文化内涵和教化作用。家谱是家的“源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朱子家训室


为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体验,临淄一中建立了“生活指导中心”。每学期,全校四十个教学班的学生们都要过一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很受学生欢迎,也让他们备尝“艰辛”。学生们特别喜欢包水饺,和面、调馅、擀皮、下锅……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包的水饺,一般口感不佳,而且漏水的多,但这是他们自己做的,要‘自食其果’……活动体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增强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对家的感情。”不少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不再挑食了,开始料理家务了,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了。



学生展示自己包的水饺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有了对家的眷念,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就有了对国的情感。


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临淄一中采取了多项教育措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模拟联合国”大赛、“新闻联播”讲评。“模拟联合国”大赛是让学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调解国际纠纷,维护国家利益。“新闻联播”讲评是让某一同学向全班学生播报“国内外大事”,全班同学“基于国家立场”参与讨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国情怀,就是让一个人逐渐摆脱“小我”,培养“大我”,自觉承担起家与国的责任。以爱家为起点,以爱国为旨归,家国情怀教育是临淄一中的重要特色。

从“隆礼重法”到规则意识


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隆礼重法” “礼法兼用”。历史上,从齐僖公小霸到齐桓公称霸,再到齐威王中兴,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产生了很多重要人物和先进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思想;在国民生产上采取了“四民分业”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军事编制;在列国外交上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为维护周王朝的礼法秩序上做出了贡献。这些都体现了齐国的“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礼”与“法”有相通之处,共同维系着某种秩序,从而保证了古代齐国走向了不断强大的“正途”。



浮雕“孔子问礼”


孙正军认为,“礼”与“法”本质上都是规则,“隆礼重法”就是重视规则,强调规则意识,这不仅是很有价值的管理智慧,而且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临淄一中从社会规则、自然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三个层面来实施规则教育。



体验“古礼”——拜孔子


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识,临淄一中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五老进校园”等组织、活动的作用,邀请他们进学校、进课堂,为学生讲解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做遵纪守法的学生。学校组织学生成立了“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强责任意识。学校鼓励学生观察、了解社会,节假日外出旅游时,观赏风景愉悦身心的同时,多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增强尊重、遵守的意识。


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临淄一中在校园里安放了日晷,开辟了“空中农场”,建设了无土栽培室等。这些设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然规律的途径和渠道,比如,日晷不仅仅是点缀校园的景物和素质教育的道具,而且还具有比较精确的计时功能(与标准时间相差不超过5分钟),学生据此可以了解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规律和古人的计时原理;学生在农场里种植作物,必须了解农事时令和作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临淄一中鼓励教师自主提升,并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培训,目前该校已有三十多名教师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这些教师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个别辅导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青春,把握生命成长之舵。此外,该校“溡阳文社”里张挂着《弟子职》和《朱子家训》,让师生了解古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



溡阳文社


孙正军认为,能否遵守规则,是考察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根据,更是影响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作为校长向学生提出了“两要两不要”的处世规则,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给他人添麻烦;要给别人带来帮助,不要做妨害他人的事情”。



从“变革开放”到未来眼光


齐文化,特指先秦时期,源起并兴盛于齐国的思想文化。是以齐国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载体,具有“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等思想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流。



浮雕“管鲍之交”


《管子》是齐文化的代表作,代表了齐文化的集大成。其中有句话:“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大意是:不要依恋过去,不要局限在今天;要与时代一起改变,要与世俗一同变化。这种不拘泥于传统,而着眼于未来变革开放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这里集中了当时的各类精英,儒、道、墨、法、兵、农、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研读校本教材《稷下人物》


 “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进程。我们今天所持有的,对于历史,都是一种变革与创新。”从这一观点出发,孙正军校长有自己对“未来眼光”的见解。他认为,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需要今天的人们变革创新才能实现。教育作为一种富有前瞻性的事业,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等基本品质,形成前瞻性眼光和开放式思维,让他们具有开创未来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未来眼光”,临淄一中提倡“让自主互助成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自主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培养其个性,而个性是创新的人格前提;互助利于发展,发展才能创造和拥有未来。基于这种认识,临淄一中成立了多样化的学生社团,社团鼓励学生利用自由时间去自主研究、探索,学生研究的“问题”比较广泛,比如调查校园内植物种类,观察樱花的生长特性,探讨竹子生斑的原因,观测日影的四季变化……



观察校园植物


为了配合学生社团的探索研究,临淄一中设立了阅读中心、科普中心、艺体中心、心理辅导中心等学生发展中心,每个中心都有一位专门的辅导老师和更多的志愿者,他们会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提供指导性建议,并帮助学生整理各类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验等科学素养。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开创未来的意识与能力,临淄一中特意成立了“未来协会”,孙正军校长亲自担任这个社团的导师,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未来形象,设计社会的未来形象。


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在临淄一中的浮雕上,孔子仍在虔敬地向老子问礼,瞳眸里反射着历史光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一天,连接着未来!


(撰稿:于国柱 刘军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