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碰撞图解:全新起亚K5 侧气囊开裂!

 俊儿1966 2017-02-13

作者:河东四爷


中国汽车工程师之
家www.cartech8.com

撰文:洪七公 编辑:徐磊

  #四爷调侃#, 全新起亚K5,作为起亚的一款战略车型,从设计到研发都下足了功夫,产品出来也确实反映不错,外观时尚,内饰精致 ……

  在此次新车安全评价碰撞试验中,表现也算可以,五星评价问题不大!但让四爷看到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瑕疵: 比如侧气囊开裂,安全带有锁止失效迹象等等。此篇为安全系列的头篇文章,还会有视频,评论,类比等后续,敬请关注!

  另外, 福特福克斯的维权资料将继续搜集, 欢迎在文末评论区留言或者发邮件给我。侧气囊开裂 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实验室对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起亚牌YQZ7161TE5型轿车(全新K5 1.6T LUX DCT型)碰撞试验。

  此次试验中,整体表现良好,获得五星评价问题不大,但值得关注的是,侧碰中前排假人头部安全和偏置碰撞过程中侧气囊开裂,而这在之前的起亚系列中,产品配件问题也有过,比如起亚K3S的后排安全带失效事件!至今,起亚也未曾对消费者有过表态!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

  试验规则: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h。试验车辆到达壁障的路线在横向任一方向偏离理论轨迹均不得超过150mm。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Hybrid III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Hybrid III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P系列3岁儿童假人,用以考核乘员约束系统性能及对儿童乘员的保护。



  从试验现场看,碰撞后,引擎舱吸能溃缩。前排气囊正常弹出,气囊弹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前排假人腿部与前舱接触,痕迹明显;后排女性假人双手不规则的举动;儿童假人头右转,安全带紧扣,坐姿正常。



  碰撞后,整车迅速向后退,引擎舱吸能溃缩,前包围断裂脱落,翼子板变形;前排气囊弹出;A柱无明显变形,四门可正常开启,方便了驾乘人员迅速打开车门自救逃生。



  碰撞后,前排驾驶席假人坐姿正常,安全带紧扣假人身上,气囊正常打开,头部与气囊接触印迹清晰;腿部与前舱接触,痕迹明显。前排乘员假人坐姿正常,头部与气囊接触,痕迹明显,腿部与前舱接触,痕迹明显。



  后排左侧女性假人双手不规则的举动,具体受伤情况还需等待试验数据分析。儿童假人头部右转,坐姿正常,安全带紧扣!



  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





  试验规则:侧面碰撞,即移动台车前端加装可变形吸能壁障冲击试验车辆驾驶员侧。移动壁障行驶方向与试验车辆垂直,移动壁障中心线对准试验车辆R点,碰撞速度为50-51km/h(试验速度不低于50km/h)。移动壁障的纵向中垂面与试验车辆上通过碰撞侧前排座椅R点的横断垂面之间的距离应在±25mm内。在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EuroSID II型假人,用以测量驾驶员位置受伤害情况。



  碰撞后,左侧车身严重变形,凹陷程度较大,防撞钢梁凸显;上顶梁柱变形;前排假人头部与内饰板接触,痕迹明显;后排假人身体与内饰板接触,痕迹明显。



  碰撞后,左侧车身变形,防撞钢梁凸显;左侧车门变形,车窗变形,前排假人头部与内饰板接触,痕迹明显,头部安全值得担忧!



  后排假人身体与内饰板接触,痕迹明显!安全带紧扣假人身上,具体受伤情况还需根据安装在假人身上的传感系统来确定。

  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

  试验规则:即试验车辆4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可变形吸能壁障。碰撞速度为64km/h,偏置碰撞车辆与可变形壁障碰撞重叠宽度应在40%车宽±20mm的范围内。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Hybrid III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Hybrid III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用以考核安全带性能。



  从试验现场看,整车向右后方倒退,前引擎舱溃缩变形,防撞梁变形,左纵梁变形,左前轮胎被扎破;值得关注的是,前排侧气囊开裂!前排假人腿部与前舱接触,痕迹明显,后排女性坐姿正常,安全带紧扣。





  侧气囊开裂! 碰撞后,整车迅速向右后方呈一定弧度倒退,距离较远;前引擎舱溃缩变形;左前大灯破碎脱落,左侧底部包围脱落;挡风玻璃龟裂,翼子板变形;左前胎被扎破。值得关注的是,前排侧气囊开裂!四门可正常开启,不影响驾乘人员迅速打开车门自救逃生。




  碰撞后,翼子板变形,前排双气囊弹出;侧气囊,侧气帘弹出;驾驶席假人头部与气囊接触,痕迹明显,腿部与前舱接触,痕迹明显;副驾驶假人腿部与前舱接触,痕迹明显!




  碰撞后,后排假人头部与侧气帘接触,痕迹明显;身体向右微倾,安全带紧扣假人身上,具体受伤情况还需根据安装在假人身上的传感系统来确定。



安全气囊:

气囊做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

装置位置



  安全气囊分布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和车顶三个方向。在装有安全气囊系统的容器外部都印有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简称SRS)的字样,直译成中文,应为“辅助可充气约束系统”。英文名称中强调了安全气囊是辅助性的设备,应该与安全带配合工作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可惜的是中文名称中忽略了这一点,容易给用户带来误解,以为仅靠安全气囊就能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其实,若不配合安全带使用的话,在某些情况下,安全气囊展开时会对乘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正驾驶位的气囊装在方向盘的中间位置,副驾驶位的安全气囊安装在正前方的平台内部,在意外发生的瞬间可以有效的保护驾驶员和副驾驶位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因为正面发生的猛烈碰撞会导致车辆前方大幅度的变形,而车内乘员会随着这股猛烈的惯性向前俯冲,造成跟车内构件的相互撞击,另外车内正驾驶位置的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防止在发生碰撞时方向盘顶到驾驶者的胸部,避免致命的伤害。

  侧面气囊系统是保护汽车遭侧面碰撞以及车辆翻滚时乘员的安全一般安装于车门上,在车辆遭到侧面碰撞会导致车门严重变形,以至于无法开启车门,车内乘员被困于车内,侧面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来自侧面撞击导致的腰部,腹部,胸部外侧,以及胳膊的伤害,保证身体上肢的活动能力和逃生能力。

  随着整车被动安全重要性的深入人心,在一些高档豪华车中出现了高达30几个气囊从颈部、膝部、甚至是在车顶的两侧会配有两条管状气囊,在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有效的缓解来自车顶上方的下压力,配合侧面气帘能够有效的保护乘客的头部和颈部。膝盖部分的气囊位于前排驾驶座椅内,一旦打开能够有效保护后排乘客的腰下肢体部位,从而也能缓解来自正面碰撞的前冲力。

  车外气囊系统又叫保险杠内藏式气囊。当汽车在正面碰撞行人时,气囊迅速向前张开和向两侧举升,托起被撞行人同时防止行人跌向两侧。目前车外气囊系统正处于研制阶段。

概述


  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中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它的保护效果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有关安全气囊的第一个专利始于1958年。1970年就有厂家开始研制可以减轻碰撞事故中乘员伤害程度的安全气囊;20世纪80年代,汽车生产厂家开始逐渐装用安全气囊;进人90年代,安全气囊的装用量急剧上升;而进入新世纪以后,汽车上普遍都装有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简称SRS)是辅助安全系统,它通常是作为安全带的辅助安全装置出现。安全带与安全气囊是配套使用,没有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安全效果将要大打折扣。据调查,单独使用安全气囊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18%左右,单独使用安全带可使事故死亡率下降42%左右,而当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时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47%左右。由此可见,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事故的死亡率,安全气囊系统必然作为安全带的辅助系统出现。 

  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带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使乘员的身体不至于撞到方向盘、仪表板和风窗玻璃上,避免乘员发生二次碰撞;同时避免乘员在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安全气囊的保护原理是: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量以后,气囊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的身体与车内设备碰撞之前起到铺垫作用,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安全气囊系统称为SRS,相对于安全带,安全气囊只是一个辅助保护设备。安全气囊是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工作时用无害的氦气填充。此系统由一个传感器激活,该传感器用于监视碰撞中汽车速度减小的程度。在碰撞发生的早期,安全气囊开始充气,安全充气大约需要0.03秒。安全气囊可以非常快的速度充气十分重要,这能确保当乘客的身体被安全带束缚不动而头部仍然向前行进时,安全气囊能及时到位。在头部碰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气体的排出有一定的速率,确保让人的身体部位缓慢地减速。由于安全气囊弹开充气的速度可高达320公里/小时,碰撞时如果人的乘坐姿势不正确,将给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如果前排装备了安全气囊,不要让6岁或140CM以下的儿童坐在前座,更不要将婴儿座椅安置在前乘客座。

  安全最为重要 现场爆破的安全气囊是VOLVOS80的双段式前安全气囊,分为两段激活式,能够根据碰撞强度设定气囊的充气压力,更加人性化地保护驾驶者的人身安全。严重碰撞时,气囊迅速充气,压力最大;非严重碰撞时,气囊先充70%的气体,经过0.1秒的间隔后再充30%的气体,从而来减小充气压力,让人的头部与气囊更柔和地接触。VOLVOS80轿车配备有22个安全气囊,有前部先进的双段式安全气囊,安装在前乘客座上的保护乘客胸部的SIPS防侧撞气囊,还有保护侧面乘客头部的IC气帘等。 

  瑞典Volvo轿车以安全高质闻名于世,1959年VOLVO的工程师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至今已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正面撞车时,安全带是最重要的安全设施,但实际上在严重碰撞中它也只能避免头部受重伤。因为尽管有安全带,但在发生严重碰撞时人的上身还是会由于巨大的惯性而往前冲。所以安全带只有与气囊配合起来,才能使乘客在重大事故中得到最好的保护。 

  化学原理: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气体和水蒸气]

由来


安全带自发明之后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保护作用,但在强烈的碰撞发生时,前座驾乘者的头部和胸部还是很容易受到伤害,于是安全气囊便诞生了。众所周知,气囊对冲击的缓冲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它会充分吸收驾乘者的部分冲力,辅助安全带保护驾乘者。于是更多的气囊出现在了驾乘者的头部和侧面。例如Volvo公司开发的SIPS(车侧碰撞防护系统)的防侧撞气囊和IC 

  System(充气保护屏障系统)的充气帘。这些保护系统向驾乘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护,一旦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侧撞或翻滚,安全带加上安全气囊将全力保护驾乘者的安全。

结构原理



  现代安全气囊系统由碰撞传感器、缓冲气囊、气体发生器及控制块(电脑)等组成。 

  3.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系统要求气体发生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30 ms左右)产生大量的气体充满气囊,产生的气体必须对人体无害,且不能温度太高,同时要求气体发生器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气体发生器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种型式。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是压缩气体式和烟火式相结合的发生器,也是目前广泛应用一种气体发生器。 

  4.控制装置。一般集成在微计算机中。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电控装置接收多个传感器传来的车身不同位置的减速信号,经过反复不断的分析、比较、计算,决定是否发出点火信号。要求控制装置能够在复杂的碰撞情况下作出非常准确的判断,点火时刻也必须精确控制。 

  虽然安全气囊在结构上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一致。汽车行驶过程中,传感器系统不断向控制装置发送速度变化(或加速度)信息,由控制装置(中央控制器)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如果所测的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即真正发生了碰撞),则控制装置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或传感器直接控制点火,点火后发生爆炸反应,产生N2或将储气罐中压缩氢气释放出来充满碰撞气袋。乘员与气袋接触时,通过气袋上排气孔的阻尼吸收碰撞能量,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安全气囊根据安装的位置及保护对象不同,主要分为: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气囊,装在方向盘内,防止驾驶员与转向盘、仪表板及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对前排乘员进行保护的气囊,装在仪表板内,防止乘员与仪表板、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对后排乘员进行保护的气囊,一般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上后部或头枕内部,防止乘员与前排座椅发生碰撞。由于后排乘员受到的伤害程度较轻,后座椅安全气囊一般只在高级轿车上使用。



------------------------------------------

汽车工程师之家

工程师之家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