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uno | 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不管与对方待的时间有多长,两人的关系依然像隔着什么,始终无法变得亲近。 你们会一起上课、吃饭、走同一段回家的路,但是,也顶多从普通朋友变成了经常待在一起的普通朋友。 你应该也做过努力,想要和对方变得亲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方似乎并不接受你的橄榄枝。 每一次想要变得亲近的期待,都变成了必然的沮丧和失望。 01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无法亲近? 根据社会渗透理论指出,关系由不亲密走向亲密,这种状态的变化会经过四种阶段: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没办法变得亲近? 很简单,因为他们与人的关系会长期停留在情感试探期,没办法进入第三个阶段——情感期。 02 亲密的感觉从何而来? 欧文·阿特曼指出,自我坦露是衡量关系是否亲密的重要标准。 自我坦露是指,个体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观点的过程,它由两个维度决定:
你们谈论话题内容的广泛性,比如生活、工作、情感等。
你会发现,身边越是和你亲近的朋友,知道你的秘密也就越多。或许,也可以反过来说吧——正因为你们知道彼此的秘密,所以你们变得更加亲密。 03 如何通过自我坦露促进亲密? 想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你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是“共谋”。 所谓秘密,便是只有少数几个人才知道的事情,一件事一旦被所有人知道了,也就不能称之为秘密了。 当你把秘密告诉对方的时候,对方和你就拥有了某种共谋——跟对方做一件只有你们两个才理解的事情,外面的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这种关系的特征,是私密笑话、绰号,以及越来越强的联系感。 举个例子 ▽ 你跟自己的好友讲过,自己的室友吃饭时会吧唧嘴。 某一天,当这位好友看见你的室友吃饭又在吧唧嘴时,你们会相视一笑,而这种无言中的默契,便是因为共谋。 简而言之,共谋便是“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由此产生的优越感和默契感。 其次,是基于“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即一种行为应该用一种类似的行为来回报。 当你在进行自我坦露时,成为行为的发起方,率先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在对方面前展现出来。 一旦对方接收到这个信号后,出于互惠原理,他也会适当地袒露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此作为回应。 在这种良性互动下,彼此的关系便会变得更加亲密。 04 自我坦露的风险 但是,不要因为想要和一个人变得亲密,就毫无限制地进行自我坦露。 因为,你可能遇到以下情况: 1)对方对你的自我坦露没有反应。 或许,你会跟对方分享一件比较私密的事情,期待对方能够有所回应。 但是对方却毫无反应,并且拒绝分享自己的事情。 这时,你会感觉自己是个傻逼,掏心掏肺地把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但是对方却不当一回事。 2)对方利用你的秘密伤害你。 如果你把秘密给对方说的时候,对方或许不会帮你保密,把它转述给其他人。 不一会儿,所有人就都知道了你的秘密,而你的真实想法也会遭到误解——这种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自我坦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仅仅是一方坦露无法使关系变得亲密。 人与人之间,其实是个化学反应的过程,而自我坦露不过是催化剂,本身合拍的两个人能够迅速产生反应,而不合拍的人,怎么添加,也没有反应。 你身边也有无论如何都走不近的朋友吗?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接近但渴望亲密的人吗? 我希望,总有一个人能够让你放下心来自我坦露,也但愿每一段内心独白,都能被对的人收留。 <The End> 之前我们分享过关于“假性亲密关系” 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也许就发生在同事之间、恋人之间, 甚至家庭之间 ▼ ↑点击了解↑ -关于作者- Juno,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 如果你是异类,那我们是同类 一个异类收容所 ▲心理公开课▲ 上进青年的心理进化社区 -想学习更多- 2017年,送自己一份走心的礼物 8位资深心理导师陪伴你成长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