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职妈妈。女儿今年五岁,出生于新加坡,在一所国际化的纯正蒙特梭利幼儿园就读。她是一个活泼,爱运动,爱臭美,颇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张的小孩。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生活点滴:情绪管理】 这一期专栏我想分享两个与孩子相处的小细节,它们基本可以被归类为情绪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就当抛砖引玉,日后再慢慢讨论这个话题。 1. 一声吼 刚满五岁的一个周六,小娃吃过早饭不久,从她自己的房间探出个小脑袋和半边身体问“妈妈,我要听一会儿音乐可以吗”,“可以啊,你自己选曲子”。妈妈整了一个平时不用的手机,把各种资源的中英文绘本和适合她听的音乐下载好,然后把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以除去辐射,这样她可以随时随地听,自己选择。 不大一会儿她又探出脑袋说“The music box is not working'(音响不能用了),进去一看原来她不是听手机上的,而是把妈妈心爱的一张走哪儿带哪儿的跟了12年古典音乐CD笨拙的插进转盘上,卡住了!折腾了大半个小时眼看CD和音响都多半弄坏了,妈妈没忍住脾气提高音量大声埋怨,于她就是一声吼了:“你怎么乱动妈妈的东西呢?你要跟妈妈说一声的嘛!“。 小娃自小生活在一个父母师长都不认同打骂孩子的环境,偶尔才被吼一下,大约每2-3个月的频率,打更是绝无仅有。于是她非常委屈的呆坐一边,看起来一点愤怒,一点委屈,难过表露无遗。好在大约10秒钟过后,妈妈冷静下来,东西再心爱,坏了也就坏了,总没有孩子重要。妈妈示意她你要不要抱抱?这是我们母女表达爱的一种重要方式。 小娃蹭到妈妈怀里,委屈的哭出声,妈妈慢慢的抚摸她小小的后背不吭气,一起躺到沙发上,等她哭够了提议“你想不想谈谈这件事?”,小娃眼睛一眨不眨的睁着,一动不动看着天花板,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My heart has broken, I can hear the voice of my heart broken, I think my heart will go away to other place, and it will not come back until you say sorry, I feel sad.'(我的心碎了,我能听到自己心碎的声音,我觉得我的心出走去了别的地方,在你道歉之前它不会回来了,我很伤心) 这样说话的方式,让人觉得她是很诚挚地表述心中难过的感受。妈妈一直蛮注意培养她细微辨认和描述自己感受的能力,一个人从小懂得自己情绪的不同表现,再加上厘清这些情绪的来源,有可能就会有助于保护、培养很好的感知力和自制,因为更了解自己更懂得觉察,并且明白这些情绪都是自己的感受,都值得尊重。 “是的,妈妈的确应该道歉,对不起了宝贝。第一,你事先有告知妈妈要听音乐,妈妈误会你是要听手机上的音乐,不是你的错。第二,妈妈不该吼你,你比音响和CD重要的多,you are my daughter and you are always in my heart(你是我的女儿,你永远在我心里), 这些只是工具,坏了就坏了,下次注意一点就好。你会原谅妈妈吧?” 她静静的说“I will forgive you, but not now, later, because I am still sad now.'(我会原谅你的,不过不是现在,过一会儿吧,因为我现在还是很伤心) ”好的。妈妈会等待你原谅。I am just a human being, and any human being will make mistakes, that is how we learn to be a better person, sometimes I just lose my patience. That is why I shout.'(妈妈也是一个人,人都会犯错误,这也是我们学着成为更好的人的方式。有时我会失去耐心,这就是我冲你吼的原因) 她依然不动,只是简单的说“Yes I know, I understand that.'(嗯,我知道,我理解的)母女俩就一直静静并排躺着等她平复。 隔了一会儿她提出要求“妈妈,你可不可以不再给我那种鬼脸?”,“什么鬼脸?妈妈不明白”,她转过来用小手把妈妈的眉头两边揉一起,然后又躺回去“我看见你这种鬼脸就知道你要开始大喊大叫了,I feel sad, and a bit scared.'(我会难过,也会有点害怕) “这个不叫鬼脸,这是皱眉头。妈妈尽量不吼你,尽量讲道理,可是不能保证以后不再皱眉头。I will try my best but I can not promise you, as I said just now mama is just a human.(我会努力,但是我不能轻易承诺,因为,我刚刚说过,妈妈也只是普通的人类)有时候你生气了说妈妈是坏蛋妈妈,妈妈也会有一点 sad,I forgive you immediately, I know you didn't really mean it.'(妈妈也会有一点难过,但我立刻就会原谅你,因为我知道你不是真的那么想) 小娃迅速的转头直视妈妈,大大的眼睛有一点惊讶“yeah I didn't really mean it, I know you love me'(没错,我不是真的那么想。我知道你爱我), 一会儿她慢慢的说“I think I forgive you already'(我觉得我已经原谅你了),“好的,谢谢你的原谅”。 后记:于是我们就开始吃午饭,一般吃饭时间是不看电视的,今天有一个街舞的电影,她喜欢看舞蹈节目,一边看一边坚定地说“One day I will be better than them, I just know it'(有一天我会跳得比他们更好,我知道我可以),them指电视里那些跳得出神入化的街舞者,旁边正在把饭送到嘴边的阿姨捂嘴偷笑,妈妈制止她然后告诉一脸认真的小朋友“Yes, I also believe so, as long as you keep trying.”(我也相信你可以,只要你肯付出努力) 吃完午饭她就开始在客厅胡蹦乱跳各种刚学来的姿势,还觉得不过瘾,自己开了儿童卡拉OK里的音乐拉着阿姨陪她做双魔乱舞状。午觉睡了三个小时,起来继续乱跳,搞得浑身汗津津的满脸通红,这倒是一种新型的室内运动,她日后会不会跳街舞无所谓,情绪疏导好了,让她玩这个消耗多余精力晚上好好睡。 2. Nancy 老师大声喝止我了 这是去年发生的事,当时她四岁多。每年11月幼儿园总是紧锣密鼓的排演一年一度的圣诞汇演,一个他们称为 Holiday Pageant (节日盛会)的传统活动,孩子们每天被大巴士分别送往不同的分园排演不同的节目,好忙乎的,既不进行平日的“work”(这是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词汇,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去学校不是去学而是去做 work),熟悉的老师,同学,环境也几多变换,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会分配不同的表演节目,去不同分园的不同教室,一反平时的混龄做法。 于是每天下午妈妈接她时也就会更多的讨论她一天在学校生活的细节,发现她因此认识好些其他园的小朋友,也发现排演期间老师们照顾的比平日有所疏漏,比如忘了留出时间让孩子们喝水,午饭也偶尔没有热好,似乎老师们也有些急躁,不如平日里从容的对待孩子们,这是可以理解的,老师也是人也会面对不同于平时的“混乱”产生的情绪。 那天下午放学后她跟着妈妈去欧南园办事,路上一脸黯然说“Mama, Nancy shouted to me today'(妈妈,今天 Nancy 老师大声喝止我了),Nancy 是他们学校一个年轻的英文主班老师,平时不教她,负责另外一个班。“She shouted to you and you did feel upset? ”(她朝你大声喊之后,你觉得很不安?),小娃点点小头,“你做给妈妈看她咋样 shout?只是你而已还是还有其他小朋友?” 了解了一下之后,妈妈大概明白当时的情景:排演节目时自然纪律会比平时在自己的分园做“work”要严格,大约她跟一个同学讲悄悄话,被老师喝止了。“I was almost crying but I didn't cry out'(我差点就哭了但我没有哭),“你想哭就哭,没有关系”。小娃倔强的说“No, I don't want to cry, if I cry out she may shout to me even louder, I don't think she is a good teacher.'(不,我不想哭。如果我哭了,她会更大声地喝止我,我觉得她不是个好老师)她总结道。 ^_^吼她一下就可以算不是好老师了,真是严重。妈妈表示理解她被喝止而难受的感觉,小小的共情一下,向她解释了排演时候老师希望大家都安静是为了什么,夸一下她排演时做的那个动作有多么努力多么优雅,然后问“你需要妈妈去跟老师说不可以 shout to you (大声喝止你)吗?”,她大大的眼睛直视前方,好几秒后回答说“No, no need, I think she may have back pain or headache'(不,不用的,我想她可能是因为背痛或头痛而大声喝止我),妈妈偶尔吼她,会道歉后解释因为背痛或者头痛而失去耐心,因为这也是真正的原因,她就以为老师也有同样的问题。 不过,妈妈注意到她认为老师吼她仅仅因为老师自己的问题,这显然不是事实。“贝啊,你看,老师今天吼你,她确实不对,shouting 不能解决问题,她应该跟你好好说的。不过你刚才也说她可能身体不舒服,要是你和你的小朋友们明天能听她的指令,Nancy 就会再变成好老师,你觉得有没有道理?”英语再来一遍:'Work together with her, you can be a better child, she can be a better teacher, how about that?'(和老师一起协作,你可以成为更好的小孩,她也能成为更好地老师,你觉得如何?) 小娃看着自己吃了一半的手指饼干“Yes,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make things better.'(可以的,我们可以合作,让事情变得更好) 后记:第二天接的时候妈妈问“老师今天咋样?”娃娃很高兴的说“I didn't make any noise she didn't have back pain, no more shouting and we both are ok。”(我没发出任何噪音,她的背没有疼,没人大声嚷嚷了,我们过得不错),哇头头是道,接着聊了好多当天排演发生的事情。 第一个细节故事纪录了我自己发现心爱而珍视的东西被孩子毁坏后冲孩子嚷嚷的囧事。第二个细节故事则描述孩子面对家人以外的环境压力我们如何转换她的视角:成人需要情绪管理,儿童也需要。 婴幼儿时期,“养,care”是重头戏,吃喝拉睡。像现在这样大些,则“育,educate”越发重要,因为每个孩子的不同越发凸显,因材施教也变成需要常常时时注意的事项。这世界再有更多的育儿书出版,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情况,还是实践中摸索的道道会更适合自己的娃娃。 小娃一直是一个颇讲道理的孩子,很少乱发脾气,偶尔吵闹多半是因为闹觉,我不知道大部分因为自己就是一个理性的母亲所施加教育的结果,还是完全归因于她天性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尊重她的想法,以对一个人的姿态而不是对一个孩子的姿态和她相处,沟通,聆听。 我个人极度怀疑打骂对于“管教”儿童的长远有效性,你大吼一声你打一顿,孩子因为慑于你的“威严”(或者说淫威?^_^)而对于“你不喜欢的行为”有所收敛,可是长远呢?暂且不提打骂对于孩子心灵造成的不可知伤害,如果有一天他们长大了身体足够强壮到与你对抗,打不成了之后你要如何“管教”他们如何对他们施加影响? 打骂儿童看起来更像是家长对于儿童的“恃强凌弱”,现代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夹缝里面临比过去年代也许更多得多的压力,成人有时候很难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自己就观察过成人以孩子的某一个“熊行为”为借口或者触发点,大肆发泄自己的情绪越骂越凶越打越暴力。。。事后还美其名曰“挫折教育”。 记忆中,父母从来不曾以打骂对待我们,长久以来我一直误以为不过是因为他们个性本来温和的缘故,直到最近弟弟拿到我母亲在我们小时候的日记,才发现其实并不仅仅是个性温和,她在日记中常常劝自己要耐心不可以骂孩子,再乖的孩子都有熊的一面。行文至此,说一件好玩的:父母虽然不打骂我们,做错事却也不轻易放过和稀泥,我们需要先写一张“自我检查“,说说自己到底哪里错了,为啥错了,下次可以咋样改。再来一张“保证书”,说自己以后要改,然后把两张纸贴在书桌上方的墙上。 我小时候不算一个乖孩子,各种捣蛋顶撞自作主张,有时候一抬头发现自己同一个错误写了好几份检查好几份保证书,会得幡然醒悟,督促自己改变。不说教,让你自省,俺爹娘一向攻心为上,真是可怕哈哈哈。 在平日里细节的相处中,有时候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发火了,过后我会特意跟她解释清楚:哪些是你的错哪些是妈妈的错,我们以后可能会咋样改变,有些改变会需要花很多时间,毕竟期望是需要合理管理的。有些时候是妈妈的问题,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些时候则是因为你捣蛋了,为何你这样捣蛋妈妈会生气,下次你怎么做会更好(列举出不同的各种可能性可能做法,可以跟孩子一起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为了对发脾气进行归因,帮助幼小的孩子做事后的梳理和修复,也避免自己泄愤式的批评责难,这也算是所谓“全脑教育”的一个实践。 我不想成为太严厉的母亲,严厉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缺乏自信,有许多例子显示严厉父母教养下的儿童即使成年获得世俗层面的成功内心也不易开心安乐,所以我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自个儿弄得太累,一个身心俱疲的母亲很容易情绪不稳定,进而波及孩子。 还有,常常提醒自己她只是一个孩子,认知与能力都远不及成人,检视自己会否要求苛刻。 <第7篇完,待续>第7篇完,待续> |
|
来自: 昵称391468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