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收藏|ID:BCB10086 一份趣味、认真和涨姿势的品牌文化读物 美好的事一直在这里 欢迎持续关注和分享 绞胎,也称“搅胎”、“绞泥”,我国北方民间称之为“透花瓷”日本总称为“练上手”,细分为“鹑手”、“木理手”、“市松手”、“流墨文”等。它是我国唐代创造的一种胎装饰产品。纹理虽相似于“大理石纹”、“木瘿瘤”、“犀皮”,但工艺上是没有关系的。 绞胎就是利用二种(也见三种,但较稀少)不同色调的胎土料,分别制成坯泥,根据纹理构图的需要,剪切拼合,使器物显现各种所需或意想不到的花纹图案,如菱形纹、羽状纹、琥珀纹、水波纹、木理纹、朵花纹、回纹、鳞纹等及其顺其自然的纹饰,既是花纹图案,亦为精湛技法。因工艺独特,所以一器一样,绝对没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制品出现! 干燥后还要进行打磨、修整,这时部分圆器可用辘轳车修坯,入窑素烧成半成品,最后施透明釉(也见不施釉的三足罐),釉色有白、黄、淡黄、浅绿和三彩釉,再次焙烧后方成正品。宋以后多施高温透明釉一次烧成,少数低温色釉还应为二次烧成。 绞胎器一般常见的有全绞、半绞及局部镶嵌几种。全绞胎多用模具压印成型,内外纹饰相同;半绞胎是将绞泥碾压并切成薄片,再贴入已成型的素胎表面,但有些器盖类是先将绞胎泥平贴于模范中,再将坯泥放入范模之中压制成型,绞胎纹自然沾在坯泥表面;局部镶嵌与半绞胎的枕之四壁有相似之处,贴片较薄,但纹饰却很精致。 白釉绞胎瓷口沿残片 根据窑口采集和发掘标本观察,唐代绞胎低温釉器均为二次入窑烧成。因要考虑胎纹,故不能用辘轳车拉坯,只能手工或范印成型。如果用陶车拉坯,坯体的绞纹就会顺着辘轳车施转而扭曲变形,影响了胎纹美感,而失去自然韵。 绞釉工艺是在绞胎装饰的基础上,为了避免绞胎的复杂工艺,又能达到纹理自然的效果,而发明的,是在拉坯成形的器物上装饰出类似绞胎的化妆士色斑,它明显有别于绞胎纹饰,工艺也全然不同,以至出现了另一种全新的装饰品种,它的出现时间较绞胎器晚得多,至明代还出现了绞釉彩绘品种,这种绞釉彩绘似中国画技法中的“泼墨”,色彩自然而无规律。 界庄窑唐代绞胎器物标本 “黄冶窑是全国范围内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在唐代烧造绞胎制品的窑场”。盛唐时期开始创烧绞胎制品,北宋后绞胎工艺传到巩义芝田窑等。有学者称:“绞胎瓷器仅见于唐、宋,清代雍正、乾隆时虽有仿制,但已不是两种色调的胎土绞在一起,而是以釉彩绘画而成。”其实,金元时期绞胎器仍大量继续生产,明清产量较少。 1933年瑞典人卡尔贝克和英国人司瓦洛曾先后调查过该窑。发表了《关于焦作陶瓷的记录》,指出:当时尚能看到窑址有400余座,并列举有绞胎、白地绘黑花、白地划黑花等定窑系白瓷。 对一件陶瓷器,如果能判明准确的窑口,无疑会更有学术价值。对判断窑口来说,名窑问题较少,有的则和別的窑址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许有人认为一件陶瓷藏品挂上名窑的名义,就会提高等级。其实,如果判明窑口,从而解决一些学术上的问题,其价值比一件名窑产品不知高多少倍。 界庄窑唐代绞胎器标本 金代绞胎钵类残片 当阳峪窑址出土宋代绞胎壶残件标本 绞胎器的年代 关于我国出土和传世的绞胎器时代,公认是唐代。目前我国最早的绞胎产品为1972年陕西乾县的神龙二年(706年)懿德太子李重润改葬墓出土的2件唐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1952年陕西咸阳唐杨谏臣墓出土的绞胎水盂,墓志铭的确切纪年为开元二年(714年)。这时的绞胎器已较为精美,因此,绞胎器的产生年代必定早于神龙二年。有确切纪年的出土物中,绞胎器还有多件。 “搅釉”碗残片 “‘咸和’铭绞釉葫芦酒瓶” 宋金元时,绞胎产品继续生产,且烧造绞胎、绞釉器物的窑口已增至几十处。 “宋·绞釉玉壶春瓶” 金、元时期,绞胎工艺衰退,质量、数量明显下降。内蒙古黑城遗址曾出土一件绞胎瓷碗,“已残缺一半。釉色灰白,花纹黑褐色,呈细密的波折曲线状,器壁内外图案浑然一体”,从不清晰的黑白图片看,似为元代遗物。 明嘉靖孔雀蓝黑彩缠枝牡丹纹梅瓶 明嘉靖孔雀蓝黑彩缠枝牡丹纹梅瓶盖 “万历丁酉陈文成塑”绞胎文昌像 明中晚期绞胎瓷板 明中晚期紫砂绞胎器盖 清中期绞胎贴面紫砂六角罐 “乾隆年制青釉绞胎搬指” 清雍正“仿木纹盆” 明·绞釉盘 清道光仿木纹盆 北京故宫藏有数件仿木纹碗,通体所施釉色一如木质,或见树心年轮纹,或显瘿痕,和用木材镟成的碗相比,可谓惟妙惟肖。同形制的木碗是清代西藏向清廷进贡物品之一,藏语称“扎古扎雅木碗”。 晚清至民国时所见绞胎产品,多为古董商为了追求商业利润,而勾结窑技人员的仿古之作,也见臆造品,不伦不类,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清代六棱柱体绞胎笔筒”即是一例。它们只是所谓“古董”,而非一种大众日常生活之实用品。因此,“绞胎工艺不但流传至清,而且还有所发展”的提法不妥。 清乾隆仿玛瑙釉双联笔筒 清乾隆石纹绞釉玉壶春瓶 清康熙三彩绞釉多穆壶 唐·三彩绞胎骑马狩猎俑局部放大图 唐·三彩绞胎骑马狩猎俑局部放大图 绞胎敛口尊 绞胎扇形枕 仿绞胎木理纹器多出现在清代乾隆前后,为釉下或釉上彩绘,多见于盆,虽工艺及绘纹精巧,但缺乏唐宋时绞胎器的那种自然奔放与质朴巧拙的韵味。 唐·绿釉绞胎碗 宋金绞胎碗 关于绞胎制品的外销,绞胎制品在国外公私博物馆及私人手上常得以见到,但它的来源尚不能确定是否为外销。绞胎产品应该是随着唐三彩的出口而附带的产品。扬州唐代遗址曾出土不少唐三彩,包括唐代绞胎枕、碗、杯等残件,均为北方窑场产品。不排出通过运河运至南方,再从扬州港出口的可能。国外遗址出土的三彩器、绞胎器残器即是该产品曾外销的最好依据。 高丽青瓷绞胎碗 目前所见资料,三彩器(包括部分绞胎制品)日本出土最多。因为铅釉含毒,本不是贸易陶瓷,但随着唐皇的赏赐各国,深受外域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的喜好。宗教方面则用于庙宇陈设、祭祀器具使用,从日本各宗教遗迹出土的三彩残片即可看出大概。日本出土的唐三彩清一色的小型器皿,大型的马、骆驼、武士等几乎不见,而数量最多的是枕,约占出土总量的70%。数量极少的曲柄杯、小件俑应是遣唐使们带回日本的奢侈器了。 唐·菱形花长方形枕 唐·三彩木瘿纹箱形枕 从12世纪高丽青瓷绞胎器碗、盒、壶等生产工艺来看,我国绞胎产品及工艺确实销传到了朝鲜半岛,单从装饰看,高丽绞胎工艺是一脈相承的。那么可以说唐代中国即有绞胎产品外销到朝鲜半岛,因为高丽青瓷绞胎器形成自己特色须要一些时间,另外三色绞胎只出现在唐代黄冶窑,宋代基本为两色绞胎。 因此,唐三彩(包括绞胎制品)并不是贸易陶瓷,只是在其他外销瓷出口的同时夹带着少量流入国外,本意并非销售。 唐·木理纹鞍形枕 唐·镶嵌青瓷绞胎虎枕 唐末宋初·如意形花枕 唐末宋初·扇形枕,1999年郑州市墓葬出土,枕两侧上下边平直,前后上下边均为弧形,一长一短,枕平面呈扇面形,前后壁有通气孔,枕面镶嵌绞胎图案,余部及四周满饰太阳纹印花,施绿釉。黄冶窑址曾出土此类枕残片,有绿釉、褐釉。 唐末宋初·扇形枕 唐·三彩绞胎碗,吉林和龙北大渤海墓葬中出土,高5.4、口径11.6、足径6.1、胎厚0.5、足高0.8㎝,敞口微外翻,圆唇,内弧腹,外折腹,矮圈足,碗底略平,腹中部有一周凸弦纹,内外施草绿、浅黄、米黄及白色透明三彩釉,足底内无釉。全绞胎,足为素胎。 宋·绞胎钵形碗,高5.9、口径12㎝,直口内敛,弧圆底。口沿一周为素白胎,碗身绞黑白二色胎,纹理清晰,色调对比明朗,施透明釉。据说,其白泥口沿似有银扣漆器之典雅华贵艺术效果。焦作西王封窑、修武当阳峪窑均见些式钵碗产品。目前所见传世品中,这种钵形碗有多件。 宋·绞胎碗,高8.8、口径16㎝,敛口、弧壁、深底、圈足,碗身均用二色瓷泥相绞合而成,呈羽毛状,圈足素胎盘曲接胎修成。除口沿未见素白胎外,其它均上二图相似,口均微内敛,应为同一区域产品。年代应为金元间。 宋·绞胎碗 唐·三彩绞胎三足盘,高3.5㎝,以黑、褐、白三色胎泥相绞合成纹,纹饰清晰,施以三彩釉。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藏。 唐·三彩绞胎三足盘 唐·绞胎高足盘,高5.3、口径13.2、底径7.8㎝,全绞胎,以褐白两色相绞揉而成,施透明釉不及足底。林炽基收藏。 唐·绞胎高足盘 北宋·绞胎盘,口径18.4㎝,折沿上翻,沿边为素胎,口径较大,器形规整。北宋生产绞胎产品多集中在河南,以后技术才传至山西、山东的少数窑场,它应该是河南产品。美国波土顿美术馆藏。 北宋·绞胎盘 南宋·绞胎杯,高5.6、口径8㎝,侈口,弧壁,圈足素胎,造型与上图相似,绞胎纹理不如上图规则,却清新自然,器罩黄色透明釉。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藏。笔者认为其造型及纹理等与宋物截然不同。 南宋·绞胎杯 唐·三彩绞胎把杯、托盘,杯高5、盘径13㎝,把杯造型、纹饰等与上图相同,托盘与江西省博物馆藏唐·绞胎盘一样,均为折沿上翻,浅腹,内底平,微弧凹,饰纹随意。施三彩透明釉。 唐·三彩绞胎把杯、托盘 元·高足杯,高9.4、口径10.5、底径4.2㎝,内蒙古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直口微敛,圆弧腹,喇叭状高足,内底有5个支钉痕。绞胎图案为7朵团花,花纹呈褐色,中心一朵颜色较深。通体施青灰色和,高足内无釉。 元·高足杯 唐·绞胎盒,高3.7、口径5.5㎝,1985年西安东郊出土,盒为扁圆形,由器身、器盖组成。盖面微隆,中心贴花部微凹。身、盖子母口盖合。施黄釉,底无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绞胎盒 宋·绞胎盒,盖径8、高4㎝,辽代古塔出土;器壁较薄,质地竖硬,羽毛状绞胎纹黑白相间,施透明釉。属典型瓷质绞胎器。吉林省博物馆藏。 宋·绞胎盒 唐·三足罐,高11、口径10.7、足径15.8㎝,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用两色胎泥绞出木理纹,并以团花形式表现。足部无绞胎纹。该罐为素烧器,呈现出的是典雅、洁静之美。三足罐(也有人称为炉)是河南黄冶窑常见的器形,以三彩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白釉、黑釉、蓝釉三足罐,而绞胎三足罐少见,是绞胎器中难得一见的佳作。故宫博物院藏。 唐·三足罐 唐·绞胎罐,高11、口径4.5、底径5.2㎝,陝北清涧出土,颈口部分为素胎无绞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绞胎罐 宋·绞胎罐,高9、口径3.6、足径5.1㎝,直口短颈,球腹,圈足,口、足为胎接素胎。饰绞胎羽毛纹,接胎痕明显。施透明釉。修武当阳峪窑产品。故宫博物院藏。笔者认为该器为执壶,见口残被切去后磨平痕,肩上的明显修补处原有流或柄。 宋·绞胎罐 唐·三足三彩盖盂,高7.7㎝,1958年河南三门峡市区唐墓出土,圆口,扁腹,三乳足,器身为三彩釉,锥钮盖为绞胎木理纹罩黄釉。黄冶窑有此三足盂残器出土,该窑产品无疑。通过这件三足盖盂,可看出三彩器与绞胎器是同炉烧造的,对于研究绞胎器的烧造工艺等提供了难得可贵的实物依据。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足三彩盖盂 唐·绞胎水盂,高5.5、口径3.5㎝,1952年出土于陕西咸阳唐杨谏臣墓,敛口,圆鼓腹,平底,施黄釉。内壁为白胎,外壁为绞胎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绞胎水盂 唐·三彩绞胎托盘炉,高10.7㎝,平折沿,直腹壁微斜,饰五朵素胎贴花,五兽足呈直立的虎身,下为一圈足托盘,盘心中空。通体绞胎,施透明黄釉,5朵贴花施三彩绿釉。 唐·三彩绞胎托盘炉 “五代·绞胎执壶”,高29.5、口径5.9㎝,口微敞,器身瘦长,腹部呈八瓣瓜棱形,长颈中部见接胎痕,肩、颈接胎粗率,短流,宽平泥柄夸张,大足外撇,纹理以白、褐两色胎土绞成,施透明釉,纹饰粗犷,纹理不匀,有大块的白色和褐色斑块,且器形高大拙劣,总体感觉有异。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五代·绞胎执壶” 宋·绿釉绞胎壶,高9.5、口径3、足径5.4㎝,小口内凹,折肩上有两周弦纹,短流,柄作三条束带形,平底微凹,通体施绿釉,底满釉,有三处支烧露胎痕。绞胎壶特别是宋绿釉罕见。故宫博物院藏。 宋·绿釉绞胎壶 唐·三彩绞胎钱柜,高12.3、长15.5、宽12.1㎝,1955年西安王家坟村唐墓出土,呈长方形,柜面两端有脊棱,折角形柜腿,柜面有盖,盖边设投钱小孔。四面饰宝相花和六瓣花。饰有仿铜环钮、圆钉。柜面镶贴绞胎五瓣团花纹。全器饰红、绿、白等,仿木制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彩绞胎钱柜 北宋·三彩绞胎宝篋形印经式塔,高46.5、边座宽28.5㎝,1966年河南新密市法海寺塔地宫出土,由基座、基身、项盖三部分构成。基身内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张家记”(998年)铭,盖内露胎处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施主仇知训”铭文。最初发掘时定名为“三彩琉璃舍利匣”,认为褐色釉浓度大,极似搅釉河南博物院藏。 北宋·三彩绞胎宝篋形印经式塔 唐·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通高36、长29.5㎝,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人与马为全绞胎,人首及马足无绞胎纹。马为静立状,骑士的胯刀不用绞胎纹,改用三彩釉,用点睛之色的刀来显示勇士威猛,对天拉弓射飞禽之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彩绞胎骑马射猎俑 “五代·绞胎海螺”,高18、口径2.5㎝。曾见定窑白瓷海螺,用海螺以绞胎泥做成,同天然贝类,非常形象。用处待考。 “五代·绞胎海螺” 清·六棱柱体绞胎笔筒,高13、径13㎝,平沿,直壁,口部贴有一层厚1、宽2㎝的口沿,六棱侧面突出,修饰成一种对称的变形如意状的绞胎花边,花边外圈又饰以一圈细细的墨绿色釉边,底部有6个“V”形小足,每足的两端下凹,白胎处胎体洁白、坚硬,通体呈木理纹,施淡黄色透明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清·绞胎菱形双联笔筒,通体绞胎,前后面双层开光,内贴塑山水图案,左右侧饰镂空窗花。施蓝、白彩遮作部分绞胎坯体,再罩以透明釉。给人以部分绞胎、部分素胎的感觉。 唐·绞胎球,直径5㎝,圆球体,用褐白两色胎泥制成,涩胎无釉。鹤煤博物馆藏。山东宁阳西磁窑址也出土过绞胎球,淄博磁村窑址亦出土过素烧绞胎球等。 绞胎球 大家都在读: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关注【华夏第一收藏】微信公众平台(ID:BCB10086),获取更多古玩资讯。记得阅后分享到朋友圈,这是对【华夏第一收藏】的最大的支持!凡是连续三天分享【华夏第一收藏】文章的粉丝,在微信平台回复“华夏第一收藏”,将分享截图发给客服,有机会享受我们的免费古玩鉴定服务! 来源:【华夏第一收藏】微信公众平台 (责任编辑:华夏第一收藏BCB100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