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故宫的銮金大缸所为何用吗?

 东山观海 2017-02-13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始建于永乐年,占地72万多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当游客在游览故宫时,人们会发现,在很多殿宇前面都可以看见许多金光闪闪的铜质鎏金大水缸。问其导游得知,故宫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极易失火,在每个院落安放大缸的目的就是“镇火灭灾”。

据了解,被老百姓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就曾被烧毁过四次。第一次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第三次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第四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其中明代的三次大火曾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全部化为灰烬。紫禁城最有名的一场大火发生在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亦即太和门大火。当时,慈禧已为光绪帝定了来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大婚典礼,太和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距光绪大婚之日只有40多天。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要坐轿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被抬入皇宫,然后经太和门再向北进入内宫。由于太和门被大火焚毁,一时不可能完全修复,而光绪皇帝的婚期又不可随便更改,慈禧遂责令扎彩工匠临时扎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纸太和门,隆裕皇后正是从这座纸太和门进入后宫的。

在紫禁城皇宫中设置铜缸,最初的意图就是用来防火的。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宫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和“门海”。取门前之大海的意思,祈望门前的“大海”以水克火,宫里不再发生火灾。

故宫的“门海”为六种:鎏金的大缸,称为“金海”,未鎏金的称为“大铜海”,以钢铁铸的缸,称为“大铁海”。其余的则根据缸的容积,称为“中铜海”、“小铜海”等等。按质量可分为铜鎏金吉祥缸、“烧古”青铜缸和铁铸大缸。第一类为铜鎏金吉祥缸,是比较贵重的,这种缸明代数量较少,到了清代多了起来。在故宫内被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门前,就陈列着这种鎏金大缸,每尊高1.2米,直径1.63米。大缸的两侧饰有兽面纹铺首环耳。第二类为“烧古”青铜缸,全部为清代制造,其外表油光锃亮,非常雅致,在景运门和隆宗门前各有一对这样的大缸。第三类为明代制造的铁铸大缸,古朴素雅。

那么整个故宫中总共有多少大铜缸呢?据《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但随着岁月的消逝,如今只剩下了231口。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铸造的铁缸。明代铁缸造型上奢下敛,古朴大方,缸的两耳均加有铁环。铜缸则大多为清代铸造,大缸的两耳加兽面铜环,腹大口收,工艺精美。在清代,皇宫中哪个院落陈设何种大缸、安置几口大缸都有具体规定,鎏金铜缸等级最高,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的即是这种鎏金大铜缸,共有18口,每口缸的上部外面均刻着“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在后宫的各个院落安放的是一般的铜缸或铁缸。

关于鎏金铜缸的造价,乾隆年间的《奏销档》曾有过记载。鎏金铜缸高1.2米,直径1.66米,每口缸约重1696公斤,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500多两,再加上铜缸最外层的一百两黄金,共计需铸造费至少白银1500两。故宫里的一些大殿前、庭院中都摆放着一个个大金属缸。这些大缸腹宽口窄,容量极大,而且装饰精美,两耳处还加挂着兽面铜环。

在清代,宫中的铜缸是由内务府统一管理的。每天一早,内务府官员便命令苏拉(杂役)从井内汲水,一担一担地把所有大缸灌满,以备防火之用。每年到了小雪季节,宫内的太监就要在铜缸外套上一层特制的棉套,上面再加上厚厚的缸盖。同时,铜缸下面的汉白玉石基座里还要放置一盆炭火,并保证使其昼夜不息地燃烧。这样,通过双重保暖措施防止缸内的存水结冰。保暖工作一直要到第二年的惊蛰时节才能结束,那时大地回春,气候已经逐渐转暖,太监们就会解去棉套,撤去炭火。

明清政府为建造这些大缸耗费了相当大的物力、财力。拿鎏金铜缸来讲,整个工艺非常复杂,其方法是首先在金属器物表面涂上金和水银的合金,然后进行烘烤,使水银蒸发,将黄金滞留下来。目前故宫中尚存18口鎏金铜缸,虽说已经遭到了部分破坏,但个个仍然金光灿烂,光彩夺目,华美无比。

在北京故宫游赏,铸有“潞城县三井村牛姓铜匠泰德号”字样的鎏金大铜缸格外引人注目。那么,铜缸上为什么又铸有潞城铜匠的标记呢?

原来,铜缸并非装饰品。乾隆皇帝登基后,见太和、中和、保和前三殿的重要场所均置有铜缸,便问其老师用意何在。乾隆的老师告诉他,故宫要地的鎏金铜缸名谓“门海”,实际上是用于“镇火灭灾”的,故亦称“吉祥缸”。乾隆帝听后,便下旨投巨资冶铸。

那么让谁来铸制呢?遵旨行事的官员按照乾隆帝的意图找到了专门为宫廷制造御用铜手炉的“泰德号”铜铺。据史料记载:“北京安定门外,当时是手工冶制铜器作坊之地,其时已有50多家,而且均为晋省上党地区潞城县铜匠所开”。这些潞城铜匠,原是山西省潞城县黄池、东邑、三井村一带的村民,迫于生计,陆续流往京城,始而“背褡子”,收废铜;进而开门店,立字号,从事铜制品生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潞城三井村牛氏铜铺的“泰德号”,该铜铺尤以铜器鎏金的技术享誉京城。

乾隆认可潞商,主要是看上了潞商的信义厚道和勤奋敬业,以及他们制作各类铜锡用品的高超手艺。乾隆十五年(1750)的一天,乾隆帝外出巡访回京,路过安定门外时,被叮叮当当的铜器声音所吸引。他循声走过去,只见50余家铜锡铺干得热火朝天,匠人们手中的铜产品个个精妙绝伦,特别是牛姓铜匠的手艺使乾隆深受感染。回宫后,乾隆便按每口500两白银拨款,将紫禁城铸造300口鎏金大铜缸的任务,交给了在京城的潞城铜匠,并允许铜匠在大铜缸上冶铸铜锡铺的字号以作纪念。

牛姓铜匠接旨后,先后组织潞城铜匠300余人,精心采铜3392公斤,历时三年,设计铸造了300口腹大口收,口径1.6米的鎏金铜缸, 并铸上“潞城县三井村牛姓铜匠泰德号”的标记,运进了紫禁城。乾隆皇帝兴奋之余,御笔一挥,写下“登天铜府”四个大字,并令制成巨匾赏赐给为他铸造铜缸的潞城“泰德号”。于是,在京城“泰德号”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甚是威风。此事传到家乡,当时便轰动了整个潞安府。

潞城铜匠利用给皇家制造铜缸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潞商的知名度。声名大振的潞商从此便将铜锡生意一脚扎在天子脚下,红红火火经营了二百余年。到民国初年,北京城的安定门外、前门外、崇文门外潞商的铜匠铺最多时发展到130余家,其中泰德号、泰兴号、宝山号、永盛号、合义号、天盛号、源裕号均为北京的老字号。

然而,不幸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紫禁城中进行大肆掠夺。掠夺中,许多匪徒用刺刀刮削鎏金铜缸上的鎏金,致使太和殿两侧的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掠夺和摧残我国古代文物的历史见证。图为:北京故宫中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