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婵琴 |让你感动的人其实一直都在身边

 真友书屋 2017-02-13

他踏过雪山,穿越沙漠,遭遇劫匪,翻越高原,拒绝诱惑,一路历经生死考验,体验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只为求得佛法的真谛。之后,学成回国,即便年岁已高,更是不辞辛苦,精进翻译佛经……。看玄奘去那烂陀大学舍身求法的纪录片,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历史的感动。那是一个人坚守使命的精神、追求梦想,对信仰的虔诚。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曾经见过一位老活佛,他的一生似乎也只是为佛法而生。长年累月,凌晨三点左右准时起床,就开始读经、打坐、修法到八点钟。然后见信众、管理寺院的事情,及处理其他琐事。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修行上,几乎不会浪费任何时间。你也就不会惊讶他为什么六十多岁,还能每天完成300多个大礼拜,而不觉得费力。末法时代,能如此精进的修行人已经很少了。


所以,你能看到他法相的庄严和眼中时刻透露出的大慈悲。那是一个老修行人带给你的感动。


在我看来,感动是一种力量,他们以行动将坚持、自律、虔诚的生活态度传递出来,让你感受到生命的质感,及对人身宝贵的解读。这些也让我想到,很多让你感动的人其实一直都在身边。

多年前,我曾丢失过一个钱包,没想到两天后,有人捡到主动归还给我。他于我而言,是不知道真实名字的陌生人,但你会被对方赤诚的无私和真实的善意,感到无比的亲切。又一次,我的朋友丢失了一个手机,没想到对方也主动联系到她,最终拿回了手机。我们的经历,与其说这是一种幸运,不如说是一种感动就在我们身边。


很多平凡而朴实的人,他们的善行习惯给予我们出乎意料之外的感动,而你总是不知道如何回报他们的这种好,又或者他们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想过要得到回报。


一个人若能时刻捕捉身边微小的感动,那么他大抵也是一个内心温暖、心性明净的人。他会消除很多的抱怨、憎愤、讨伐种种,从而让感动成为力量和幸福的福祉。


我们身边经常会有很多的爱情和婚姻,进行和结束、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彼此双方嘴角如刀锋,毫不妥协,热衷全盘否定各自曾经的付出,伤害也就成为了必然。


这样的残酷和痛苦,或许也是缺乏对感动的觉察。当我们在心中讨伐一个人对自身不公、这样、那样的时候,是否记得他们也曾给予过你温暖的厚实、慷慨的付出。比如:在你生病的时候,递过一杯开水给你;在你无助的时候,帮助过你;在某个深夜的车站或机场,等候过你……这些切实的爱意,都是来自感动的源泉。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他人理所当然的付出和给予,也就忘记了曾经那些细微的好。感动也无法化作恩情和惦念。即便曾经被爱过,也会因为一时的错误,而不懂得如何去原谅和给予对方时间以修正的机会。最终也会失去爱。


一日我在朋友圈发了两张相隔十年的对照记,并写下一段话:“在百度看到第一张照片,2007年春节小城山上。第二张是2017年春节北京闭关中。十年已过,我的身、心、面孔都不断发生着变化。期间,我把孤独酝酿成一杯酒,将经历搓成了一条绳索。唯独时光不疾不徐、些许记忆如雕刻在木板上的图案,清晰、明净。十年踪迹十年心。仅愿未来的日子安定、吉祥。”


没想到它得到了太多熟悉的陌生人的祝福。我想那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意。你被那些微小的举动所感动。他们就在身边,像一束光给予你温暖和前行的力量。


“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这些善意或许就是你感动的情愫。他们调动着你内心丰盈的情感,有温热,也有力量和慷慨的信息在传递。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缺少感动抑或觉得感动早已成为奢侈品,或许是因为自身早已将盔甲披上,封闭了自己的感官,懈怠了自己的敏感觉察力,压抑了自己的感动根基。所以,也就成为了一个习惯麻木,不愿意表露和传达,甚至惦念他人的好,以示承认自己的感动。


学会感动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幸福。在这个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微小的生命个体,往往会忽略很多东西,比如感动,而它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很多人无法享受感动,于是他们反过来讥讽感动,谄笑感动,把感动和理性对立起来,将感动打入盲目和幼稚的泥沼之中。”我赞同毕淑敏老师的话,是因为在我看来,感动是一种理性的触碰与交集,让你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多普通而平凡的人传递出的善意和爱,是一种美好的因缘,和温暖相续的存在。


一轮明月的高照,一股清泉的流动,一个陌生人的鼓励,一位善知识的只言片语……诸如此类,都可以视为感动的媒介,他们让你觉察自然的清凉,人性的纯善,和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若可以,尽量不要吝啬自己的感动,它们丰富的恰恰是你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对话的是你的灵魂深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