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写书法,别说你懂得爱!

 东方竹马 2017-02-13

不知何时起,我们的传统节日和西洋节日逐渐混在一起,要过的“节”越来越多了,刚刚闹完元宵就迎来了情人节。满世界都在秀恩爱的时候,我想问一句:“您真的懂爱吗?”

   

      “?”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古文的爱字写作“?”,也有写成一个“既”下面一个“心”的。是个形声字上面的部分表声,下面的部分表意。《说文解字》中给这个字的解释很简单,叫做“惠也”。就是给别人仁惠,慈爱的意思。

“爱” | 篆书

“爱”在篆书里的样子,就是“旡”的两条腿往下延长抱住了“心”。虽然是形声字,但是这个造型还是很有爱的。

      至于“旡”为声部,我音韵学的知识很匮乏,简单来讲“爱”影钮物部,“旡”见钮物部,韵部相同,声母牙喉发音部位相近最常通转。但“旡”字的意思相当有趣,“饮食气逆不得息曰旡”(《说文解字》),翻译成白话就是打嗝就叫旡。这不应该是爱的状态,应该是失恋了茶饭不思的状态。还有一种说法“旡”是唉叹,爱情的路上总会喜忧相伴发出唉叹也是正常。


战国秦简当中的“爱”字。在“?”的下面加上了“夊”,“爱”字从此变成了“旡+心+夊”的样子。

这个字后来在《说文解字》里写成以上这样,也是“旡+心+夊”的样子。



     “?”和“爱”是一个字,但在《说文解字》中分列两个条目,前面讲过“?”就是仁惠。而“爱”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行皃。从夊?声。”许慎说:“爱是行走的样子,夊是它的形,?是它的声。”

    好好的仁惠慈爱加上了一个“夊”就变成走路了?走路就是“爱”了?爱肯定是产生在人身上,一般出现这类情况情况古人都会在这样的文字上加一个表示人的构件,“夊”就有人足的意思。

     请大家仔细看一下,“爱”字下面加的是“夊”而不是“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夊: 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也。(《说文解字》)告诉我们说:行动迟缓摇曳,两腿上似乎有拖拽叫做夊。

     夂:从后至也。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说文解字》)这个讲的是:从后面送过来的,像两条腿后面似乎有助力叫做夂。

     古人讲爱有: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我还是想从夊的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意义,爱不单单是给人以仁惠慈爱,同时还是一种责任,一种牵绊,爱的路上不会永远是坦途,但是彼此携手同心,真正把爱当成自己腿上的拖拽,当这样之后,“夊”很可能变成“夂”,成为行动的助力。

   按照前文所讲“爱”应当写成“旡++夊”。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旡”在悄然变化着。

 《张迁碑》里爱的“旡”还能看出点大概的模样。

▲ 《西峡颂》里爱的“旡”多出了两个点。

▲ 形声字的构件可以变换位置,所以也有把“心”竖起来和“夊”并列的写法,上面的“旡”依旧多出两点。

▲ 楷书的爱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繁体字“愛”一样了,上部“旡”的部分变成了“爪+冖(音,覆盖意)”,从此后开启了“愛”字写作“爪+++夊”的样子。

柳公权把夊的撇上扬插入心,我们知道夊有行走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写法告诉我们,心指导行为爱的是多么庄重。


对不起各位,今天行书的“爱”我都加苏东坡的,因为我爱他!


   草书的爱与行楷书面貌相去很大,“爪+冖”的部分被草化为类似个“木”的样子但不完全像,“心+夊”草化成“之”的样子。是不是人爱的深了做出痴的行为就“木之”了?

     至于爱是怎么从““旡++夊”变成“爪+++夊”,似乎不好考证,但是“旡”确实有点像“无”,无心的行为称为爱,在我这里讲我都接受不了。可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书体的演变“旡”逐渐被讹写为“爪+冖”。

    我在网上读过一篇小文,就是把“愛”字拆开解释的。大意说用手抓住真心的朋友,就是愛。虽然,错把夊当做友的省减,但也是出于情感的说法。

     爱字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有四条。有的当喜好讲,如爱唱歌。有的当容易讲,如铁爱生锈。还有当吝惜讲的爱护。但是被人惯用的爱是当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情感。

     爱提升为情感这事,最难解释,太年轻不懂,太老了也未必懂。可能会似懂非懂,也可能会懂了之后看淡了装不懂。无论懂不懂爱,我觉得还是不要只局限于情人节这天爱来爱去,要加上“夊”。

     古人云:听其言观其行。毕竟情感是内心活动表达还是要看实际行动的。

 


本文作者

本堂

1987年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印社社员、现供职于天津市津南区文化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