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nizijun 2023-03-07 发布于河南
        ménkn
        【释义】指的是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也有用石头制成的)。也用来比喻进入某范围的标准或条件,还用来指窍门,或者指找窍门、占便宜的本领。
        【辨析】《说文解字》中将“槛”(jiàn)说解为“栊也”,意思是养禽兽的笼子、栅栏,也用来指关犯人的囚笼、监牢。注意“槛”除了作门槛时读音为kn,其余义项都读jiàn。
        【起源与演变】“门槛”,古代也称为“阈”或“门限”。《礼记·曲礼》中有“不践阈”的说法,意思是(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东观汉记·臧宫传》中写道:“越人伺候者,闻车声不绝而门限断,以汉兵大来。”大意是说越人的侦察兵听到车声不断,又看到城门门槛也断了,就以为汉朝的大军到了。
        现在“门槛”也用以比喻进入某范围的标准或条件,比如“做高科技行业门槛比较高”。

        mùi
        【释义】傍晚的云雾。
        【辨析】“霭”上面有个“雨”,“雨”的甲骨文字形就像雨滴落下,本义是从云层中落到地面的水滴,以“雨”为部首的汉字大都和雨有关联。“霭”的本义是云气,是一种和雨相关的天气现象,因此是雨字头。
        “霭”不要误写成“蔼”。“蔼”上面是草字头,本义是指草木繁盛的样子。“蔼蔼”形容草木繁盛。
        【起源与演变】陶潜《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苏轼《题南溪竹上》“山头霭霭暮云横”,这两句诗文中的叠词“霭霭”,都是形容云雾密集的样子。
        “霭”也指烟雾和蒸汽,如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青霭”便是由水汽和尘埃组成的青色烟霭。
        气象学上将轻雾也称为“霭”。

        qinmò
        【释义】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辨析】“阡”和“陌”的繁体字写法都是“阜”字旁(本义是土山、土埂),后简化为“阝”旁,注意不要写成单人旁或提手旁。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中有“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阡陌最早在秦汉时期是指田界、田垄,后泛指田间的小路。到了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又引申出途径、门路之义。古人认为,往南是生的方向、往北是死的方向,因此“阡”也有“通往坟墓的道路”的意思。如杜甫《敌武卫将军挽词》之三:“哀挽青门去,新阡绛水遥。”“阡”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坟墓的意思,如“阡原”“阡兆”都是墓地的意思。“陌”原本的意思是指田间小路,后也演变为泛指道路、街道,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qiántángjing
        【释义】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内最大的河流,以雄伟壮观的大潮闻名于世,发源于安徽省大尖山岭北麓,经杭州湾注入东海,全长410千米。
        【辨析】钱塘江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秦始皇时就已经有了钱唐县,唐代时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因此,注意“钱塘江”的“塘”不要写成“唐”。
        【起源与演变】钱塘江,又名“浙江”“之江”“罗刹江”,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浙江省的省名也是根据钱塘江的别称“浙江”而起的。钱塘江水道曲折,形如反写的“之”字—西湖正好是“之”上的一点—故又称“之江”。其源头历来有“两支”的说法,即南支为兰江,北支为新安江。新安江和兰江在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汇合后向东北流,一直到萧山闻家堰的河段都可以统称富春江,在闻家堰以下至杭州湾入海口一段,才称钱塘江。钱塘江沿江两岸风景秀丽,多奇洞、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qiánkn
        【释义】《易经》的乾卦和坤卦,借指天地、阴阳或江山、局面等。
        【辨析】“乾”字易写错。《说文解字》说解为“上出也”,本义就是冒出。
        【起源与演变】“乾坤”是《易经》里的两个卦名。《易·说卦》:“乾为天,为圜(huán),为君,为父。”“坤”象征阴性、地,《易·坤》:“象曰:地势,坤。”“乾坤”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阳性的势力叫作“乾”,阴性的势力叫作“坤”。“乾”的作用是使万物发生,“坤”的作用是使万物生长。“乾坤”引申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世界等的代称。如“朗朗乾坤”中“乾坤”即指代天地、世界等。人们常说的“内有乾坤”其实说的就是里面像有另一个天地一般,暗藏着很大的玄机。在后来的古诗词名句中,“乾坤”还被用来指代日月、国家,或者指局面,用于“一举定乾坤”。

        qngjin
        【释义】以书面形式表示的请人出席或参加典礼、会议、观看演出的卡或帖。
        【起源与演变】“柬”,从束,从八。“束”是札束,“八”指分别。“柬”《说文解字》说解为“分别择之也”,本义为挑选,从事物中分别出好坏。现在主要用于信札、名帖等的统称。
        【字里字外】古代中国人讲究礼仪,重要典礼和活动前,往往通过请柬向他人传情达意。古时官署中负责处理书札往来的部门称为“柬房”,装信札和名帖的匣子称为“柬匣”。
        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书写载体是木片、布帛和竹片等,文字写在木片上叫作“札”或“牍”,写在布帛上就是“帖”,写在竹片上称为“简”。“请柬”原为“请简”,原是书写在竹片上的一种短小的书信。后来的请柬就是在纸张上书写的了。

        qihè
        【释义】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也指乡村幽僻之地。
        【辨析】“欲壑难平”和“以邻为壑”都是在“壑”沟谷的本义上加以比喻。掌握了这一点,“壑”就不容易写错。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将“壑”解释为“沟也”,是一种深谷、深沟。将“丘”解释为“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丘”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其甲骨文字形就像两个小土峰,与山近似(“山”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三个山峰)。
        古人爱好山丘密林,使之成为中国诗词歌赋中的独特意象,隐含着文人归隐、向往自由生活之义。晋朝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性本爱丘山”,意思就是说自己的本性喜欢山林生活,表达了自己希望归隐到山林田园的生活。

我的趣味汉字世界(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wyán
        【释义】房檐,指的是房顶向旁边伸出的边沿部分。
        【辨析】土木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这是由于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曾经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遍地的黄土又很适合烧制砖瓦等来建造房屋。
        在这种土木结构的建筑中,主要承重骨架又是由木头架构的,因此我国传统建筑又称为“木结构建筑”。所以“屋檐”的“檐”是木字旁。
        【起源与演变】“屋檐”在古代也称“宇”,《说文解字》中把“宇”说解为“屋边也”,“屋边”也就是屋檐。《诗经·豳(bn)风·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的诗句,其中“宇”就是屋檐,整句意为蟋蟀七月在野外,八月来到屋檐下。
        “檐”后来引申为指某些物体边沿形状像屋檐的部分,比如“帽檐儿”。

        笺xìnjin
        【释义】信纸。
        【辨析】“笺”容易错写成“箴”或者“筏”,“箴”读作zhn,原指古代用以劝告和规戒的公文。“筏”是个形声字,读作fá,是指用竹或木编排而成,或用牛羊皮等制囊而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起源与演变】“笺”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旁,本指用于写字的狭条形小竹片。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中国古人用竹子削成简册用于书写,有时为了有所表识,会把竹子削成小竹片,系在简册上面,这种小竹片就被称为“小笺”。所以“笺”在古代也指用于注释原文的解释性文字。后来由于这种注释往往在正文边上,篇幅较短,也渐渐用于指称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并渐渐演变为书信的代称。

        脂ynzhi
        【释义】一种红色的化妆品,涂在两颊或嘴唇上。也可以用作国画的颜料。
        【辨析】《说文解字》中有“戴角者脂,无角者膏”的说法,也就是说,牛羊等有角动物的油叫作“脂”,猪等无角动物的油叫作“膏”,后来泛指动植物中所含的油脂,所以是肉月旁。“胭脂”的“胭”读音为yn,不要误读为yn。
        【字里字外】“胭脂”是一种红色的颜料,常被旧时妇女在化妆时用以涂脸颊或嘴唇,古时也写作“烟支”“燕支”“烟脂”“燕脂”“臙脂”等。古人用菊科植物红花作为染料,这种红花叫红蓝,又因在西域焉支山出产,故也称为“焉支”。因为是外来词,所以有这么多音同字异的别名。又因妇女用的化妆品都以它为主要原料,故也把化妆品称为“胭脂”。虽然后来妇女化妆的染料不再限于红花,但胭脂之名还是沿用了下来。

        驿yìzhàn
        【释义】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或者来往的官员中途换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辨析】《后汉书·西域传》中写道:“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大意是说存储粮食的粮仓屹立在肥沃的田野上,传递信息的驿站安置在重要的道路旁,受命奔驰的驿马日月不断地传递命令和信息。《说文解字》把“驿”说解为“置骑也”,即驿马,也就是指用来传递官方文书或消息的马,因此“驿”是马字旁。
        【起源与演变】一般认为,商朝中期时就出现了建在道路边兼具旅舍和邮递功能的特殊机构,也就是早期的驿站类设施。从商朝中期算起,到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大清邮政”兴办时为止,驿站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驿站在不同时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驲(rì)传”“邮驿”“传舍”“邮亭”“驿亭”“驿馆”“驿舍”等。

        yuèyánglóu
        【释义】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纯木结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辨析】“岳”字常常被写错,“岳”表示高山大岭,常用于“五岳”,因此是山字底。
        【起源与演变】甲骨文中的“岳”字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一个小山峦,连接着上下两座大山,就像上下多层山峦连绵起伏的样子。小篆“岳”字,从山,狱声,楷定为“嶽”,《说文解字》说解为“大山也”。后重造从山从丘的会意字“岳”。
        【字里字外】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址,原是三国吴国名将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兵的阅兵台。唐朝时建岳阳楼。宋朝时期由滕子京重修,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

        zzhòng
        【释义】外出之人携带的物资,因载于辎车,故有此称。后指装载于车运输的军用器械、粮草等。
        【辨析】“辎”字指运送重要物资的车子,因此是车字旁。“重”是指重要性,不是指重量。
        【起源与演变】《字林》将“辎”解释为“前后皆蔽,若今库车有邸曰辎,无邸曰軿(píng),軿车有衣蔽,无后辕,其有后辕者,谓之辎也”,可见,“辎车”还有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叫“軿车”,“軿车”是仅仅前面有帘子遮蔽,而“辎车”是前后皆有帷幔遮盖,保密性更强,目的就是不让人看到车里的东西,所以车里放着的一定都是很珍贵很重要的物资、装备、粮草等。后有“辎軿”一词,泛指在车箱四周设有布帘屏蔽的车子。

        bànxiàng
        【释义】指的是演员化装成戏中人物后的外部形象,后泛指打扮成的模样。
        【辨析】“相”极易与“象”“像”混淆。它们该如何区分呢?
        “相”指外貌、外观,用于“面相”“相貌”等。“相”不光指外形,跟人的内里也相关,所以有“真相”。至于“象”,则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据说古人造“象”字时,根本没见过大象,他是根据大象的骨骼来想象这样一种动物,因此造的这个字是他想象的“象”。记住这个故事,就很容易写对“想象”。再一个是“像”,主要用于比喻,比如“像什么一样”。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把“相”说解为“省视也”,意思是察看、仔细看。后来“相”又引申出了相貌、外貌的意思。我国传统戏曲中常把演员经过化装后所呈现的戏中人物的外貌叫作“扮相”。不同的服饰扮相,用以突出所扮演的戏中人物各自的身份特征。

        bnjì
        【释义】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一般按年月编排重要史实,列在全书的前面,在整部书中起总纲的作用。
        【辨析】注意在“本纪”“纪念”“纪年”“纪元”“纪传”等词中只能用“纪”,不能用“记”。
        【起源与演变】《管子·问》“凡立朝廷,问有本纪”中“本纪”就是根本纲纪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凡主持朝廷政事,进行调查要遵守一些根本原则。《三国志·蜀志·秦宓传》中写道:“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此句中“本纪”的意思是始末原委,整句话的大意是:我请求为您讲一讲益州的源流始末。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本纪》中写道:“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用本纪来记载历代帝王世系与国家大事,后世史书大多沿用这一体例。“本纪”也成为我国古代史书的文体之一。

        díxì
        【释义】宗法制度下指家族的正支。也指一线相传的派系;亲信派系。
        【辨析】人们常把“嫡系”的“嫡”字写错。“嫡”是形声字,义从女,本义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正妻”,所以“嫡”是女字旁;而音从“啇”(dí),因此“嫡”字的右边是“啇”而不是“商”,相似的其他字如“滴”“嘀”“镝”等都是一样。
        【起源与演变】嫡是指“正妻”,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嫡出是正妻所生的子女,而庶出是妾室所生的子女。引申到其他领域,比如军队或政府当中,嫡系是指政治集团的各派系中由首脑人物直接控制的派系。

        dunní
        【释义】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也指推测事物的始末。
        【辨析】“倪”不可读作去声;“倪”的右半边是兒(“儿”的繁体),左半边为单人旁,不可写作“睨”(nì,斜着眼睛看)。
        【起源与演变】“倪”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兒声”,引申为头、头绪。“端”的本义是东西的头,引申为事情的开头、原因、起因。因此“端”和“倪”结合起来仍然是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的意思。此外,端倪还可以做动词,表示推测、捉摸(事情的始末)。

        fnhào
        【释义】部队的编号。
        【辨析】“番号”的“番”字容易写错,需要注意,“番”字的上面并不是“采”字,而是“釆”。同样的情况还有“播”“藩”“翻”等。
        【起源与演变】《说文解字》:“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清代段玉裁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下象掌,上象指爪,是为象形。”“番”是合体象形字,上面的“采”本义是辨别、分辨。下面的“田”指兽的足。也有人认为上面表示兽足的爪子,下面表示兽足的脚掌。另一种说法有细微的差别,说上面的“釆”表示野兽的足掌和爪,下面的“田”表示兽足踩出的印子,指田地上兽的足迹。
        我们熟悉的“番”一是用于量词,比如“一番天地”“别有一番滋味”;二是旧时用于对西方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比如“番邦”。

        gnggài
        【释义】大概、大略的内容。
        【辨析】“梗”是指某些植物的枝和茎,枝茎构成了植物的框架结构,引申出“大概”之义。“概”是大略、大体之义。
        【起源与演变】“梗”和“概”最初都同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
        “概”的本义是称量米粟时刮平斗斛,使米粟不满出来的木板,“斗”和“斛”都是古代量器名。“概”的引申义有多种,《史记·伯夷列传》“其文辞不少概见”中的“概见”意为概略的记载,《汉书·杨敞传》“凛然皆有节概”中的“节概”形容一个人有操守和气概。
        “梗”的本义是植物的枝茎。枝茎具有直的特点,因此引申有挺直的意思,如“梗着脖子”就是挺直脖子的样子;还可引申为“强硬,勇猛”的意思,如“这个人性格特别梗”。而“梗梗”形容正直坚定,“梗塞”是堵塞、阻塞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