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儿时的年味

 waxf 2017-02-13


儿时的年味

何奕敏



  民俗是美丽的,它能赋予每一个平凡日子以美丽含义。作为中国文化坐标的春节更是如此。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天都有不同的民俗标签,清晰地标示着其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

  像我们这些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关于年节的那些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福……”可以一口气边说边唱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生活与文化逐步快餐化的年代,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被过成了寻常黄金周、购物周、休闲周、旅游周。缺乏了文化阅历和民俗体验,现在的孩子不仅不会唱上面的歌谣,甚至很少知晓歌中的内容。每每伫立在年节时分,很多人会加倍地怀念儿时岁月里那无尽悠长的温馨年味。

  毫不夸张地说,春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携带了很多的文化基因。所以很多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春节一到,都会条件反射似地产生过年的冲动,渴望过一个文化的春节、民俗的春节、带有东方亲情的春节,亲切地触摸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谛听脉管深处那汹涌澎湃的文化潮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成长至今,经历了很多次爆竹辞旧,留下了很多过年记忆。如今也应该把那些过年歌谣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年味滋养中记住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永远记住自己的“中国年”。

  如果说春节的氛围要用一个词语来加以形容,那么用“温馨”这二字最是恰当不过了,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的场景,令人终身难忘。然而除夕又是规矩最多的一夜,譬如不能乱说粗话脏话、不能打破锅碗盆瓢等等,弄得儿时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蹑手蹑脚、小心翼翼的,生怕违背了规矩在过年时被惩罚。

  初一早上,被大人们早早叫起床,吃过早餐(基本是吃素菜),就等着拜年了。那些本家亲戚们都会聚到辈分最高的那一家,人到齐了,就开始每家亲戚走一遍。每到一家,刚进院门,领头的长辈就会高声吆喝着:给您拜年喽!一大群人来到敬奉祖先的桌子前,桌子上供奉着果品点心,香蜡齐备,由一个人点上香,然后大家集体叩头,算是拜了祖先,然后那些辈分小的要给这家的大人们叩头拜年,主人则用大盘子端着花生糖果分散给大家,一圈走下来,孩子们的口袋里鼓鼓囊囊,全是糖果。也只有过年,大家才能吃到这么多好吃的。

  初二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走亲戚了,满街道都是提着礼品出门的人们,大家互相问候,笑意融融,这样的欢乐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当然,最开心的仍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们。

  当有一天,我们渐渐老去,所有这些儿时的经历,记载着我们长大的过程,也标志着我们曾经的岁月。陪伴我们长大的这些种种,正如陈年的美酒,封存时间越长就越散发出迷人的香醇。

  我经常很困惑,是不是任何东西,只要泛了黄,也就变得有温度起来了呢?要不,为什么怀旧的感觉总是这般温暖呢?一如走在人生的路上,经历的风景总会如底片一样刻在心的一隅。任何美丽的风景,总会有人用镜框精心地装裱起来,不同的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装裱的风景图片也就不一样。

  这就是我心底装裱的儿时年味儿,您会装裱些什么呢?


微信:zwskw_com

微博:中文书刊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