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历史街巷保护情况调查及评价

 rong_nirvana 2017-02-14
?

长沙是楚汉名郡,革命圣地,同时也是国务院国首批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虽屡遭战乱,城区扩大,但核心城址未动。在尧帝之前,长沙为扬越之地,属古三苗国。


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熊湘即为长沙。炎帝教耕“崩葬于长沙”,舜帝南巡“葬在长沙陵界中”,禹分九州,长沙在荆州境内,至今岳麓山还留有禹碑、禹迹蹊等胜迹。春秋时期长沙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期城邑已颇具规模,为楚南重镇。秦王扫六合,在全国立36郡,长沙郡名列其内。至此,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存世,历代相传。


西汉封长沙国,都城为临湘。东汉复置长沙郡,三国时长沙属吴国。


两晋南朝置湘洲。隋唐两代曾为潭州,唐代中期又为湖南道治所。五代十国时,楚踞湖南,以长沙府为国都。宋代潭州是荆湖南路的治所。元朝先后改称潭州路、天临路。明清两朝长沙府辖12县州,长沙城为长沙府及长沙、善化两县的治所。


清康熙三年(1664),两湖分藩,长沙即为湖南省城。民国11年(1922)定位湖南省会,1993年正式设市[1]。


长沙坐拥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老街巷骨架沿用至今,街道历史格局仍旧没有变化。今日古城长沙历史街巷体系自明清两代时逐渐形成:


明代,长沙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城墙开了9座城门,分别向城内铺开9条正街,150多条纵横交织的横街,构成了整个城市的交通骨架。明崇祯《长沙府志》所记盐仓街、通泰街、织机巷、金线巷、苏家巷、碧湘街、学院巷、大椿桥、晏家塘、河街等几十条街道位置、名称与今无异。清代,长沙商业更加繁荣,街巷也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以致“城池崇屹立,甲于他郡”。城内马王街、化龙池、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通泰街等一系列今日尚存的老街老巷,其走向、建筑布局、街道名称等,在明清两代已基本定型[2],可以从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十几幅地图的到印证。


(1639年) 长沙府属总图 明崇祯十二年



(1639年) 长沙府志 长沙府图 明崇祯十二年


(1750) 长沙府疆域图 清乾隆十四年


(1818) 长沙县城图 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9)善化县城图 清嘉庆二十三年


(1872) 长沙县志省城图 清同治十年


(1878)善化县志省城图 清光绪三年(1878)


(1912) 长沙县城图 民国元年


长沙县城图 民国元年


(1913)长沙县城图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湖南省城内外详细图


(1928)长沙城市图


(1949)长沙市略图


(1986) 南区地名图

(1986) 西区地名图(西)


(1986)北区地名图


(1986)东区地名图


(1986)西区(东半边)地名图


长沙历代城域变化图


长沙历史城域变化图


历史城门



从民国时期至近代,长沙古城历尽了“文夕大火”、“文化大革命”、“大跃进”和“大建设”的残酷洗礼,许多历史街道已逐渐消失。诸如诸如南正街、北正街、织机街、三公里、柑子园、走马楼、老照壁街等己经消失,留下的仅仅是一个个意味深长的老地名。长沙老城区内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都比较少,而且不成规模,若干历史街道零散地分布在老城区内。因而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护、更新与开发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长沙政府和公众面前紧迫而又严峻的问题。


长沙街巷地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信息载体,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城的历史、地理、交通、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呈现出无穷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丰富的想象力和诙谐的幽默感。长沙老街的命名取材广泛寓意深邃。按街名的由来可分为[3]:


①以名人轶事为名:太傅里、药王街、苏家巷、老泉别径等;


②以行业形态为名:织机街、金线街(纺织业)、登隆街(灯笼业)、槽坊巷、茶馆巷、油铺街、铜铺街、衣铺街、书铺巷、草药铺巷、菜场坪等;


③以山水为名:如妙高峰、金盆岭、银盆岭、识字岭、燕子岭、望月湖、仰天湖、清水塘、东塘、砂子塘、侯家塘、晏家塘等;


④以古城池地为名:南正街、北正街、天心街、天心游路等;


⑤以王府、官衙为名:定王台、马王街、三王街、藩城堤、司门口、院正街、先锋厅、学院街、盐道坪、府后街、县正街、游记坪、协操坪、司禁湾、皇仓街、永丰仓等;


⑥以学宫、贡院为名:西文庙坪、东文庙坪、修文街、学宫门、文星桥、贡院街、高升巷、顺星桥、文运街等;


⑦以佛寺道观、民间传说为名:玉皇坪、寿星街、吕祖巷、大古道巷、小古道巷、太乙寺、雨花亭、白鹤观、李公庙、白果园、灵官渡、平地一声雷;


⑧以园林为名:柑子园、水月林、韭菜园、芋香巷、荷花池等;


⑨以古井、古桥为名:白沙街、水风井、桃花井、泉嘶井、浏城桥、青石桥、戥子桥、大椿桥、顺星桥、文星桥、培元桥、落棚桥、一步两搭桥等。



长沙历史街巷多为商业买卖与居家出入之用。古城紧临湘江而建,湘江便利的水运使长沙与外地有了丰富的物资交流,在喧闹的码头旁自然有繁华的街市。而这些经济发达的区域,通常也是富人们宅第的聚集之所。


古城内丰富的街巷业态互成一体又各具特色:


潮宗街因是潮宗门达湘江码头的必经之道,因而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地;


楚湘街因临近渡口码头,故沿街多货栈、力站及南货、日杂店;


金线街因设有实业学堂,纸业比较集中;


清末,南阳街一带集中了书店、书肆86家,故称“南阳街书市”;


太平街旧时为著名商业街,开设有多家行栈、货号、店铺,以经销油盐、颜料、花纱、南货等为主;


南正街(今黄兴路)是近代长沙最繁华的街市,各类商店达数百家;


下河街清时就是牙行云集之地;


北正街曾辟为独具特色的“灯具一条街”;


民国时期鱼塘街形成独特的商业风貌,成为丧葬用品店铺的集中地;


犁头街以经营古董、竹器、轿行者为多;


(11)化龙池、白果园、吉祥巷、同仁里则为旧时公馆集中地……[4]


从这些纷繁多彩的街巷功能特点,我们可以一窥古城长沙居民生活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不难想象旧时人们在此生活、学习、工作、购物、出行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


长沙古城区的街巷格局受自然地理因素、城池空间布局以及传统风物民俗的影响。长沙从宋代至1924年城墙拆除前,绕城七公里的城墙开城九座门,从城门入城的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之间有横街,横街之间又分支出许多小巷,纵横交错形成了整个长沙老城区的街巷骨架。同时因为长沙是一座山水洲城,古时的长沙城内多丘陵、河道,街巷的走向是根据山势、水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故古时的长沙街巷体系并未形成北方城市的棋盘式格局,而是典型的蛛网式格局[5]


为本文所研究的14条历史街巷均坐落于长沙历史城区范围内:



笔者将这14条长沙市历史街巷分为四个总片区:

一、太平街历史街区规划范围

太平街历史街区:位于长沙市湘江东岸天心区,南起解放西路,北至五一路,东起三兴街和江宁里,西至卫国街。其鱼骨状街区200年未变,全长375米,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2.57公顷。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轴线、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其中金线街是长沙城仅存的四条麻石古街之一。


太平街


西牌楼

金线街

点评:2007年太平街重新修复,太平街区最完整的历史遗存就是它保留了自明清形成的“鱼骨式”街巷格局:西侧的街巷有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该格局的内容具体可以指百年来街巷的名称、位置未变,街巷宽度、两旁建筑的形式与尺度,以及建筑材料仍然体现了传统的风貌。政府改造工程将街区内现代、传统的经济资源整合,迅速带动了太平街历史街区的传统商业和旅游经济,于此同时,必须注意控制街区的适度商业化,以实现太平街历史街区的传统居民生活、文化形态保护与商业发展和谐共存。


二、潮宗街片区

1、潮宗街(含九如里、梓园):东起黄兴北路,西止湘江路;宽5米,全长约400米;规划保护范围33.3万平方米。是长沙城仅存的四条麻石古街之一。


潮宗街-真耶稣教会堂

点评:潮宗街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麻石古街之一,现存约400米,宽9米,为旧时最宽的街道,街两旁有许多古街巷:如福庆街、九如里、梓园。明清时期潮宗街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又是人文荟萃之地。2005年政府启动改造工程:保护重点是古老的麻石路面,两厢建筑采取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改造。改造后老街原有历史格局基本保留。


2、连升街:西起福庆街,东止三贵街;宽3~4米,长约300米;规划保护范围6800平方米。


连升街

点评:连升街是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潮宗街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域。街道弯曲,两厢多老式公馆,其中5456号公馆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05年政府启动连升街改造工程:新铺设麻石路面,选择相对完整地段的传统民居加以修复,改造后保持原有的空间形式与建筑格局,总体保护现状尚可。现街区内大量老式房屋、公馆现住居民多户,均属市房管部门租住户,房屋保护状况堪忧,街巷基本历史风貌已不连续。


3、吉祥巷(含同仁里):东起藩城堤,西止黄兴北路;宽5米,全长约300米;规划保护范围9500平方米。


吉祥巷

点评:吉祥巷全长约300米,宽5米。清同治《长沙县志》省城图上即有此巷名。2005年政府改造工程:重点保护两厢的麻石小巷、古井及特色民居。传统民居集中,两厢有麻石小巷,主街已形成颇具规模的菜市场,因缺乏社区卫生管理,形成典型的“脏乱差”街区面貌;更有部分文物古建常年失修,沿街甚有木质危房摇摇欲坠,保护现状堪忧。亟待政府部门投入关注、合力整修。


4、赐闲湖(含五堆子、六堆子、左局街):西止黄兴北路,北至营盘中路;主巷宽3~4米,全长430余米;历史街巷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暂未列入长沙市历史街巷保护名单。


赐闲湖

点评:赐闲湖街区呈“口”字型,巷道纵横、迂回曲折,连接众多庭院,为传统的居住区。政府改造工程定位于保护性的提质改造,打造成文化街巷,保护清代遗存的迂回曲折街巷格局、古井古墙,重新铺设仿旧麻石路面,临街民居和商铺均按照古风翻新装修,重点新建文化墙。现存街巷基本历史风貌虽不连续,但部分历史节点保护尚佳。环境整洁、氛围安谧。


三、化龙池片区

1、白果园:位于芙蓉区,南起人民西路,北止苏家巷;街巷宽3米,全长120米;规划保护范围2500平方米。是长沙城仅存的四条麻石古街之一。


白果园

点评:白果园街巷长沙城仅存的4条麻石古街之一。沿街内布满文物古迹,建筑多以居住功能为主。2005年政府启动改造工程本着“整旧如旧”原则,修复外墙破损青砖,复原屋檐翘脚,更换部分窗棂和石库门,增补黑漆大门上的虎头铜环、房屋墙角建造纪年,增挂金色匾额和门联。街巷现存历史风貌基本连续。


2、化龙池:位于芙蓉区,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街巷宽4~5米,全长300米;规划保护范围面积6900平方米。是长沙城仅存的四条麻石古街之一。


化龙池

点评:化龙池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麻石古街之一,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化龙池所在地原名玉带街,曾为长沙旧城八大公沟之一。旧时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有“长沙秦淮河”之称。2005年政府启动改造工程:保留长沙特色的麻石路面,入街口建牌坊,沿街铺面设仿古屋檐、雨棚等,新增横竖招牌、旗帜招幌,传统老街与现代商业娱乐形态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吧一条街。


3、大古道巷:位于天心区,西起黄兴南路,东止蔡锷南路;街巷宽4米,全长约400米;规划保护范围1.33万平方米。


大古道巷

点评:该街巷2004年开始提质改造工程:铺设水泥仿麻石路面,对两厢箱包店铺实施统一仿古立面改造。至2014年沿街违章建筑已拆除大部分,街巷东段已基本夷为平地,欲建南门口地铁工程,现空地供临时垃圾场、停车场用,街巷基本历史风貌已不存。


4、小古道巷:位于天心区,西起黄兴南路,东止磨盘湾;街宽4米,全长175米,与大古道巷平行;规划保护范围6200平方米。


小古道巷

点评:小古道巷与大古道巷平行。2004年政府改造工程:铺设水泥仿麻石路面,沿街建筑已拆除少部分,店铺装修与大古道巷同一风格。至2014年笔者现场勘探时,大部分的历史建筑遗迹已难觅踪影,街巷基本历史风貌已不存。


5、磨盘湾-南倒脱靴-一步两搭桥:位于天心区,西起小古道巷,东止蔡锷南路;路宽处不过4米,窄处仅2米,主巷全长约290米;规划保护范围9400平方米。


磨盘湾-予园

点评:这三条小巷连成一个大弧线,呈U字形,巷内曲折迂回。2004年政府改造工程:街巷铺设水泥仿麻石路面,整修沿街公馆。至2014年,街区内大量老式房屋、公馆建筑保存状况依旧堪忧。大部分历史文物已拆除,仅存零星一两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只得以“孤岛式”保留,石库门损坏邋遢、沿街满目狼藉,部分道路已斩断用以改建新建高层居民楼,街巷基本历史风貌已不完整。


6、天心街:位于天心区,西起里仁坡,东止席草田;街巷宽约2米,主巷长约100米;规划保护范围2700平方米。


天心街

点评:天心街呈U型,主巷长约100米,东西两端均向北转弯,通向城南路。小巷幽深狭窄,宽不过二三米,自西向东,依坡而上,山坡石壁上挺拔着苍天古树。2005年政府改造工程中主街巷铺设不规则的青石板路,与苍古墓石相得益彰,外街店铺改造装修得古色古香。内街主要功能以居住为主,商铺为辅。巷内整洁安静,沿街历史风貌保存基本完好。


四、古潭街片区

1、古潭街(含下黎家坡-学宫门正街):南起西湖路、湘江路口,北止人民西路;街巷宽5.1米,全长480米;主街规划保护范围4800平方米,下黎家坡至学宫门正街面积1.4万平方米,暂未列入长沙市历史街巷保护名单。


古潭街

点评:古潭街片区于20046月开始改造,是长沙市第一条动工改造的历史街巷。两厢小巷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四合院、过街楼,依稀可窥清代里巷骨架格局。街巷乃传统民居集中,均属市房管部门租住户,如今改造粉刷翻新、木质结构休整现已逐渐腐朽剥落,街巷历史风貌不完整。


2、西文庙坪:西起学宫门正街,东止南墙湾;主巷宽3~5米,全长约220米;规划保护范围9200平方米。


西文庙坪-道冠古今牌坊

点评:西文庙坪呈“口”字型,西段保持较好的低层街巷格局。2005年政府启动改造工程:重点修复“道冠古今”石坊和整治改造西段街巷店铺。牌坊周边地面铺砌旧麻石。东侧新建文化墙,北面设仿古半亭,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处陶冶性情之所,也给古城长沙增添了一处旅游景点。两厢居民房进行了仿古改造,街区主要以居住、小型商业功能为主。巷内文化氛围浓厚,长郡中学位于街区内,沿街历史文化保护点密集且保存相对完整。


3、青山祠-光裕里-妙高峰:西起书院路,北止劳动西路;主巷宽3~5米,全长约1200米;历史街巷面积约4万平方米,暂未列入长沙市历史街巷保护名单。


青山祠-光裕里-妙高峰

点评:该街区于2005年启动改造工程:修缮福王墓、兴建福王陵园;把妙高峰巷改成“城南旧事街”;把光裕里及由义巷改造成长沙戏剧街。今街区内以居住功能为主,建筑物保存甚好,且风格统一,保持与第一师范学院风格的协调完整性。虽有部分历史遗迹已不存,但街区基本历史原貌现状保护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先枢.金豫北.长沙地名古迹揽胜.1.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3

[2]陈先枢.长沙老城区的历史变迁.老年人.2004.12.

[3]陈先枢.长沙老街的地名文化.长沙大学学报,2012.26(1):5-8

[4]陈先枢.金豫北.长沙地名古迹揽胜.1.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28

[5]陈先枢.长沙老城区的历史街巷格局和结构.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4




以上内容节选、改编自何婧所著论文《基于GIS的长沙市历史街巷保护评价模型研究》。以下是她经过采集和整理后制作出的部分数据分析结果。


评价因子-历史资源点



历史水系公沟-宋代排水沟



评价因子-古树名木



分析结果-历史资源点-环境价值-协调性-历史街巷



分析结果-历史城域-历史价值-悠久性-历史街巷



分析结果-艺术价值-景观风貌美观性 完整性-历史街巷



分析结果-综合价值-历史街巷



分析结果-保护的紧迫性-历史街巷



作者:何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