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它]读“明朱元璋注道德经”有感

 elli181 2017-02-14

明朱元璋自“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后,广揽群贤,开始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即帝位后,开始研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并问道于左右,广泛看相关著本。他本人极为推崇《道德经》,认为此书“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迭嶂,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於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沌鸿、、、、、、”、“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他结合自己的阅历体会,将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一一写出,成为罕有的皇帝注道德经。

此注乃朱元璋自注,绝大部分是他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这对我们研究他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他反复体会,“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一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於是弗果。”,最后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著成其书。他认为自己所著能 “探其一二之旨微”就不错了,自己是“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後人,是特注耳。”,说明了他的心愿。虽然朱元璋所注未必就完全契合老子的原意,但作为帝王的朱元璋,他的虚心、好学和慎重却令人肃然起敬。道家的思想对朱元璋影响颇大,如明朝开国之初“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和政策,他说“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他是付之实行的。

明注道德经收于道藏。

打赏小礼,给TA点赞

“明朱元璋注道德经”哈哈,现在只要是当了官,出本什么书都不是难事啊

明注道德经

□作者□朱元璋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於乡里,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於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一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一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一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於是弗果。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迭嶂,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於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沌鸿、、、、、、。

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著象於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之旨微。遂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後人,是特注耳。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注家蜂起,朱作为一国之君,有机会接触当时最为有名的著本如河上公本、王弼本等,但他并不很满意,最后思考多年,终于以自己的理解完成注本。他将道德经推到“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崇高的地位,说明道德经在他的心目中占有极重的份量,同时他又认为道德经非金丹之术,这是与他身份相符的,作为帝王、政治家,关心的应是治理国家社会方面,而非神仙飘渺之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大明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卷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当行过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犹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无他欲,执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执而不改,非常道也。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盖谓过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习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注) 道之幽微,静无名而动有益,即无极而太极是也。且如吾为天下君,善政之机日存於心而未发,孰知何名?才施行则有赏罚焉。不但君心有赏罚,贤人君子有志,则皆能利济万物,所以无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发而济万物,则有名矣,岂不万物之母云?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无欲观其妙,谓道既行,而不求他誉,以己诚察於真理,故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又常有欲以观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备耳。虑恐不备,而又欲之,非声色财利之所欲。徼言边际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为前文奇甚,故特又赞之。

右第一章。

-----------------------------------------------------------

朱注共67章,这是第一章,也是最为重要的篇章。通常我们看到的是81章,而最早时只分上下篇或道篇和德篇,朱将某些篇合在一起就剩67章,其内容并无减少。

对于第一章,首先要对道进行解析,那么很多注家都偏重以道理、一些形而上的甚至是故弄玄虚的东西,让人一头雾水,而朱却直接了当地说“道犹路也”,一下把老子拉到平常现实中来,个人觉得朱的理解是较贴切的,颇合大道至简至易之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注)国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则美矣,不过一时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尽而恶来,善穷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古野老云:帝力於我何有哉?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不过复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说。言既有即生无,既难即生易,既有长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声谐和内音,必高低者相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圣人笃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为,曰无为。以不言之教,云不欲使民暴称扬耳。故下文万物作而不辞,是生长万物,不言其能也。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注)言圣人利济万物,不自矜也,长养万物,而不专自用也。功成而不居,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属。不去,是谓不弃也。

右第二章。

-----------------------------------------------------------

朱认为大道是自然的,不要道上加道,善上加善,那样就会走向反面,美极而丑,善极变恶,这种违背自然的,那就不是大道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使老百姓安乐,老百姓不在乎君主的德如何如何,就象老古言语说的:那里有皇帝的压力给我呢。

圣人只会坚定地走大道,不会再乱加乱搞,这叫无为。所谓不言之教,是不想让老百姓过度歌颂赞扬而已,就象下文“万物作而不辞”,虽使万物生长,却不言其能也。

有多少帝王想让人民对其歌功颂德,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惜胡作非为,令人感叹。

圣人对万物带来好处,让万物得到接济,使万物生长和滋养,却不去专用占有。功成而不居,是不会主宰成就,让成就另有所属。不去,是不抛去的意思。

想占有成果的往往落得一场空,而不想占有的,成果却不离开,真令人哭笑不得。

明朱元璋中晚年的国学修养比关天在座各位都要强。

关天疯子多了些而已

广告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注) 草庐已注尽矣,吾再益之。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贤之国病多,贵难得之物,民患盗矣。夫多病者,比国有淳良之臣,天下措安,君尤尚贤,人诈,贤可习矣。既能仿之,若他日亲近,则淳良之臣非祸则去之。故老子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大概使民不知贤贵,不知货财之难得,天下安。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注)是以圣人常自清薄,不丰其身,使民富乃实腹也,民富则国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国壮,他生事焉。是为实腹弱志强骨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

(注)使民无知无欲,即前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致民不见而不贪是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注)既知国之不尚,虽知可慕,亦不敢为是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注)诸事先有勤劳,而合理尽为之矣。既已措安,乃无为矣。

右第三章。

------------------------------------------------------------

这一章历来颇多争论,一些人据此攻击老子搞愚民政策。来看朱元璋是如何看的。他认为吴草庐的注解就很全面了,他再加一点。他认为老子的含义非常深远,大肆宣扬圣贤的国家说明该国圣贤太少了,毛病却不少,上头以难得之物为贵,那么人民就担心被盗抢了。所谓病多,就好象国家有纯朴贤良之臣辅佐,天下已治理得很好了,但君主还要贤上加贤,人就变诈了,开始欺骗了,贤人开始仿造,假贤人围绕君主的身边,真正的贤人却离开了。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经常清廉简朴,不是中饱自己,而是使民富,这就是实腹,民富那就是国家的大根本就牢固了。

朱把富民放在首位,这种富民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国家和君主不过分鼓吹追求贤良和难得之物,人民也就不会去贪求那些,某些人就是想追求,但国家不感冒,没有市场,也不敢搞搞震了。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还是要勤劳,尽力而为,只是踏上正轨安定下来后就不要搞东搞西的,要无为了。

附录:吴草庐简介

文正吳草廬先生澄

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年二十,應鄉試中選,春省下第。越五載而元革命,程鉅夫求賢江南,起先生至京師。以母老辭歸。鉅夫請置先生所著書于國子監。左丞董士選薦授應奉翰林文字。至官而去。除江西提學副提舉,居三月,又以疾去。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丞。陞司業。為學者言:「朱子于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本于德性,則其蔽必偏于語言訓釋之末,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庶幾得之。」議者遂以先生為陸氏之學,非許氏崇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陸之為何如也。先生一日謝去。未幾,以集賢直學士召,不果行。英宗即位,遷翰林學士,進階太中大夫。泰定元年,為經筵講官。至治末,請老而歸。先生嘗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聖繼之,堯、舜而上,道之元也;堯、舜而下,道之亨也,洙、泗、魯、鄒,其利也;濂、洛、關、閩,其貞也。分而言之,上古則羲皇其元,堯、舜其亨,禹、湯其利,文、武、周公其貞乎!中古之統:仲尼其元,顏、曾其亨,子思其利,孟子其貞乎!近古之統:周子其元也,程、張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為今日之貞乎﹖」其自任如此。元統元年卒,年八十五。追封臨川郡公,諡文正。初,先生所居草屋數間,鉅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為草廬先生。

最后一段“吴草庐简介”显不全,再贴。

附录:吴草庐简介

文正吴草庐先生澄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年二十,应乡试中选,春省下第。越五载而元革命,程钜夫求贤江南,起先生至京师。以母老辞归。钜夫请置先生所著书于国子监。左丞董士选荐授应奉翰林文字。至官而去。除江西提学副提举,居三月,又以疾去。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蔽必偏于语言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议者遂以先生为陆氏之学,非许氏崇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陆之为何如也。先生一日谢去。未几,以集贤直学士召,不果行。英宗即位,迁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泰定元年,为经筵讲官。至治末,请老而归。先生尝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上,道之元也;尧、舜而下,道之亨也,洙、泗、鲁、邹,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上古则羲皇其元,尧、舜其亨,禹、汤其利,文、武、周公其贞乎!中古之统:仲尼其元,颜、曾其亨,子思其利,孟子其贞乎!近古之统:周子其元也,程、张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为今日之贞乎?」其自任如此。元统元年卒,年八十五。追封临川郡公,諡文正。初,先生所居草屋数间,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为草庐先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长,用之而无尽,息之则无形。若或骤尽用之,尤为不当,是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且渊兮万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则当徐之。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注)吾己之英明,若快利而且尖,当去其尖。如己之扰乱於心,当去其扰乱之心,澄之以清静。己之心若晃耀之明,则敛之,且同时畜英明於衷,朗然而存焉。其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盖老子戒人,诸事勿过甚,故存德以施仁。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老子叹问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内有象帝二字,或难著注,依草庐以言天象。天之主宰而帝,但如此而云。

右第四章。

------------------------------------------------------------

大道虽幽静微然,却那么深长,用之绵绵不尽,不用时归于无形。如果激躁而过度用之,那就不恰当了,这就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万物之宗,是指君子要小心,慢慢的实行。

如果自己的英明尖锐外露,那就要稍去其尖。自己的心纷乱之时,要清静下来,就像混水澄静后就变清了。自己的心光芒四射,那就要收敛了,把英明畜积于中间,明朗而长存。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大概是老子告戒人们,凡事不要大过,从而存德以施仁。

朱也搞不懂“象帝”之义,他也不敢乱注,搞学问理应如此,不知为不知,是为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此教人行事务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弃物也。所谓刍狗,乃古祈祷之时,以草为狗,而用之毕则弃矣。若人君治则治矣,治後如刍狗,可乎?若天地交合以成四时,成则成矣,既成之後,再不调四时,可乎?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时,常经万古,不息无怠,未尝时刻不运用也,所以能长久。人君措天下,若能体天之常造,则治民非刍狗矣。

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注)圣人之心,无不虚而无不实,无不惜而无不弃。所以惜者,常常惜之。所以弃者,常常弃之。是不弃而弃,不惜而惜,故民乐自然矣。特以铸冶风匣比之,视之则虚而无物,动则其风源源,敛而视之,似乎无物也,未尝不有也。大概言风机,无时不有,圣人治道之心,亦无时不专,故以橐□云。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人之浩气乃神,神即气也。人之躯中有心,心中有窍,呼窍为谷,以气为神,气若常存,即谷神不死,谷神不死,遂得长生。此以君之身为天下国家万姓,以君之神气为国王,王有道不死,万姓咸安。又以身为天地,其气不妄,为常存於中,是谓天地根。若有所养,则绵绵不绝,常存理用,则不乏矣。

右第五章。

--------------------------------------------------------------

这一章也颇多争议,注解甚至截然相反,让人无所适从,这一章也是后世一些儒道互相攻击的地方。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是如何看的呢。

他认为老子教人要走大道,不要一会儿珍惜一会又抛去,所谓刍狗,是古人祭祀所用之物,是用草等扎成的狗,用过后就丢掉了。如果君主经努力,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就对百姓不理不睬,如同刍狗,这样可以吗?如果天地调和四时,井然有序,然后又不管了,以至四时不调,这样可以吗?显然不行。因此上天使天地运行四时调和,万古不变,永不停息从不偷懒,所以能天长地久。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体会上天的大道的做为,就不会视民如刍狗.

圣人的心,无所谓虚啊实的,也无所谓惜啊弃的。说惜嘛常常惜之,说弃嘛又常常弃之。所以看上去是弃了而实没弃,看上去惜之而实没惜,人民就喜欢这种自然的风范。所以以冶炼用的风箱来比喻,里面看上去好像空无一物,但动起来却源源不断,收敛时好像什么都没了,而实际上并不空。大概的意思是风机时刻都在用,而圣人也是时刻在掌控之中,所以如橐□。

人的浩然之气是神,神就是气,人的身体中间有心,心中有窍,把窍叫做谷,把气做为神,气如果长久的存在,那就是谷神不死,谷神不死,也就得长生了。这里以君主的身体当作国家百性,以君主的神气比作国王,国王有大道不死,那么国家百姓都得到安宁。又把身体当作天地,他的气不妄作,大道存于其中,那就是天地之根。如果有所滋养,那就是绵绵不绝,永无缺乏之时。

关于刍狗的一段,历来都以为老子主张圣人把人民当刍狗看,无情无义的,这也是一些人指责道家的依据。而朱元璋却不这样认为,他没有人云亦云,这是他难得之处。究竟老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在道德经中,仁有多处出现,说明老子并没有否定仁,但老子也没有推颂仁,而圣人在经中是指掌握了道的领导者。天地是道的执行者,所谓地法天、天法道,天地生养万物,大恩于万物,那里就把万物当做刍狗呢,而圣人当然也不会把百姓当做刍狗了。因此,个人以为朱元璋的解析是比较贴切的。

不错,平实有意义,据电视剧,朱有斥孟子为老贼语,不知

是否真,如是跟老毛差不多,都是恨儒喜道的。

朱对儒家还是很尊重的,帮他打江山的和治理国家的谋臣有不少是儒士,如朱升、宋濂等,他重用他们,他们也常常向他灌输儒家思想,有很多的方略也出自他们之手,对朱帮忙很大,如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宋濂起草的北伐徼文,均名闻天下。朱封宋濂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说明朱重儒。朱即位后在全国大办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他从来就没有恨儒。至于电视剧里有朱斥孟子为老贼语,那是电视剧胡编而已。毛恨儒喜道,好象是表面现象,想深一点就不这样认为了。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後其身者,俭素绝奢。身失者,劳心身而用治道也。有志於济人利物。外其身者,以其不丰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後乐也。非以其无私,所以为此而成其己道也,非私者何?

右第六章。

-----------------------------------------------------------------

天地不自生,其实人们也不知道,天地虽不自生,但见到风雨霜露给人类带来益处,恒古至今没有停息过,却不见天地在为自己而生,所以老子设词以启发后人。

后其身者,是要俭朴淡素杜绝奢华。身失者,是身心劳碌而治。有济人利物之志。外其身者,是指圣人不把自己搞成高大全又肥又美的,从而使自己不耽于安乐而保存自己,这是先苦而后甜。难道不是他的无私,使他最终达成他的道,而利益了他的私吗?

朱元璋在位其间比较质朴,不倡奢华,除其它原因外,估计也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注)此老子导人行道,养性修德,行仁利人济物者如是。盖水之性无所不润,无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则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人能访有德之人,相为成全德行,以善人多处则居之,其心善行广矣。若与善人论信行,则政事无有不治者,故善治。既知治道之明,凡百诸事,皆善能为造。及其动也,必合乎时宜。前心善渊者,以其积善多而行无竭也,若渊泉之状。

夫惟不争,故无尤。

(注)谓能其事矣而已之,不可太过也。

----------------------------------------------------------------------

这是老子引导人们走大道,修养心性和厚德,推行仁利益别人接济万物,就象水那样。大概水的秉性无所不滋养,无所不利益,所以善人效彷之,处于卑贱而不高调,有大作用而利益万物,这就接近大道了。

人们能寻访有德之人,互相追求德行,居于善人多的地方,那他的心就善而广。如果与善人探讨、互信、推行,那么政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所以说善治。既已明了治道,大凡百事皆搞妥。行动之时,必合乎时宜。所谓心善渊者,就是说其蓄积善多而勤行不掇,就象那泉水一样,源源不断。

这一章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要象水一样行善而不争 ,老子把善摆在很重要的位置,没有善是谈不上大道的,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

作者:小说读者 回复日期:2006-10-4 18:24:08 

不错,平实有意义,据电视剧,朱有斥孟子为老贼语,不知

是否真,如是跟老毛差不多,都是恨儒喜道的。

=================

完全不可能,时搞文字狱,一日,抓一儒生,欲问其罪,儒生曰,此句是孔夫子之句也。听后,即放之!

朱把富民放在首位,这种富民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

这点的确了不起!

作者:老盾 回复日期:2007-8-15 9:50:14 

道讲无为,朱篡改成无他为。

一个强力干预百姓生活的人,读道家只能读成这样了。

------------------------------------------------------------

理解不同罢了,不要说成篡改.

道讲无为而无不为,不是单纯的无为,更不是毫无作为.

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一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於是弗果。

---------------------

中国的天子,如此谦虚的口吻,似乎已见其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