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古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其实也未必。 在官场沉浮数次,苏东坡最终没有在偏远之地流放至死,还能重新回到朝廷,官至翰林、尚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宋的几位太后对苏东坡都有所荫蔽。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天下之事,采取的,是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相反的态度。 林语堂是这样写的: 她们住在宫中,对学者的繁难政治辩论很少听闻,不至于到难以分辨的程度,但足以知道舆论的一般倾向。现代普选的民主政治就是根据一般百姓的判断,他们往往连《纽约时报》的社论都看不懂。太后的判断就是一般百姓的判断。 读到这一段,我为诗人感到有所庆幸。 也是从此开始,苏东坡迅速升迁,做起皇帝的秘书。苏家人也开始享受京师的繁华生活。虽然位极权重,苏东坡并没有因此沉迷于物质的享乐之中,而是像在黄州时一样,保持练习瑜伽养生的习惯。他说:“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耳。” 这个阶段的苏东坡,才华横溢,高官厚禄,名气已达到顶点,崇拜与追随者众多。很多文人雅士前来投于是他的门下,包括有名的苏门四学士。除此之外,自己的弟弟以及当年的各方好友 ,都陆续来到京师,得以经常相会。 可以说,这是苏东坡在官场最为如鱼得水的时期。虽说如此,但心性已经注定,他不是一个热衷政治游戏的人,他的热情和兴趣在于养生延年和诗词书画。 当年朝云生下儿子,苏东坡就写下一首诗,是对孩子的祈愿,也算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想逃避政治,政治却在追逐他。 到京师半年,就开始形成以他为中心的斗争。当朝廷收到数篇弹劾苏东坡的表章时,他自己并不想争辩,而是上表请求离京。(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在太后的极力支持下,他才决定留下,表明立场,积极责备政客佞臣。 林语堂说,他这是为“人应当有不同意权”而奋战。其实,这跟伏尔泰的“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出一辙。 他认为,君主和大臣应该互相提出意见,百官不该成为惟命是从的跟屁虫。他一再提议,朝廷应当广开言路。作为士大夫,应当具备独立思考和大胆批评的精神。 在科举制度方面,苏东坡希望从根本上改革吏治。在担任主考官期间,留心为国家选拔人才,用人唯贤。上书提议整改冗官问题,削减免考人数。 又公开抨击王安石余党,形容他们是“蛆蝇”,是“佞邪小人”。毫不留情的大胆言论得罪了不少人,使他再次成为各个党派的眼中钉。 也因此,他们又抓各种时机,从苏东坡的诗文中断章取义,一心想将他弹劾、并且贬谪异地。官场对于苏东坡就像一个樊笼,遭到弹劾之际,在他一再请求下,终于在1089年,朝廷任命他为杭州太守。 于是,他离开争扰不断的京师,第二次来到第二故乡杭州。 江徐(领读人) |
|
来自: 宁静18ers59kme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