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为什么“惟愿孩儿愚且鲁”?

 傅佩荣 2020-10-20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苏轼

这是苏轼的一首诗。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无不充满希望,为他们勾画美丽的远景。“聪明”是指乖巧伶俐、反应迅捷,是孩子讨人欢喜的主要条件,也保证了日后的功成名就,谁不期盼子女聪明可爱呢?

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情形,在现实世界屡见不鲜。苏东坡以其才华之高与学识之富,在文坛与政界都是闪亮的明星,但是同时也曾多次因文字与议论而开罪当道,饱受牢狱与流放之苦。他在家为稚子洗澡时,不禁怀疑:希望孩子聪明,到底是否正确呢?

他宁愿孩子愚笨些、鲁钝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忠厚老实。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孩子也许较为吃亏,然而人生的成败得失往往不能由短期内的表现来决定。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生性较为愚鲁的孩子只要持续努力,向着目标奋斗不懈,最后仍有成功的一日。

我们是希望孩子从小聪明过人、万方瞩目,长大之后成就惊人,却终生饱受忧患?还是希望他从小忠厚老实,以稳健的脚步走过人生的重重考验,平安快乐渡过一生呢?

“无灾无难到公卿”一语,显示苏东坡是宁取后者,他希望孩子一生平顺。至于孩子能否如他所愿,达到“公卿”,则是别的问题了。

世间的真实情况往往无法如此圆满,既要位至公卿,又要无灾无难,很难。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就是这样,会包含着天真的幻想;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幻想里,亲子之情表现得最为真切,也最为感人。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声。但是,仔细思考就会明父母的真正心意是:“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快乐!”苏东坡这首诗充分描绘了这种心意。他宁可孩子愚鲁,而不愿孩子聪明,最终目的仍是希望孩子平安一生,也快乐一生

苏轼才学具高,却屡因秉忠直言而遭贬谪,一生仕官之途坎坷,仆仆风尘,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六十二岁高龄时还要远徙儋州(海南岛)。然而,兼具儒家忠义本色与道家超旷襟怀的苏轼,却能超然物外,放怀自适,甚且朗朗作诗自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至情至性之中,自见其潇洒卓荦的气度。

由于不凡的人格特质,苏轼的诗、词、文也豪迈奔放,一如大江潮涌,别开文学新气象。而其书画亦佳,在中国文艺史上,苏轼的成就始终散发不朽的光芒。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加速文章更新频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