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线”的艺术 ( 下篇)

 闲情偶的 2017-02-14

·从美抵达自由·


 线”的属性


其一,从结构出发,线担负着造型属性。它是运用线的长短、曲直、粗细、方圆、浓淡、转折等变化和用笔的轻重、快慢、顿挫等笔法,来描绘人物及自然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感、质量感和体积感的。它像人体的骨骼,起着整幅绘画的支架作用。然而,在客观物体的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人们所看到的线,实际是物体因受光作用在明暗交界处面的转折与交接。所以,线也就是人们的主观视觉与客观存在物体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画中的线,正是依据这一视觉感受的真实,既借助于光对物体线的形体结构进行观察,又排斥光在物面上产生的阴影明暗进行描绘。这样的线,是似又不似,既主观又客观。因此,以线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再现跟视觉所见一样的客观对象不是它的特长,而是画家凭此抽取、概括自然形象,融入情思意境,从而创造美的基本手段。这里的线,不仅要承担造型任务,还富有沟通意和笔、融合情与景、统一主观和客观的重要功能。



  其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线的造型原则。中国画的“形”是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对象的精神、气质,形是手段,神是目的。从历代遗留的画迹来看,多是遵循“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原则的。中国画的传神,不仅是表现对象之神,即“客观神”,而更倾向于传画家之神,即“主观神”。这种“主观神”不是被描绘对象本身所具有,而是画家本身感情的外化。中国画的“形”与“神”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也是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更应该看到,在这对矛盾中,“神”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表现对象、塑造形象中,如果处理得当,“形”和“神”是能够统一在画面中的。但并不是有了“形似”,就一定能够达到“传神”,有时候倒是相反,虽“略有形色”而“颇得神气”。



其三,线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线的表现力度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笔力。其次,线具有抒情达意之美。

  线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以书写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为了使线更具有美感的要求,历代画家是非常注重向书法学习和借鉴的。中国的文字,最初从象形中发明,最后完全演化成为符号,是纯粹的线的艺术。中国字的间架法,相当于一幅中国画的构图布局;它的笔墨排列结合,存在着美的规律和原则;它的笔迹本身,更为讲究内在美的表现。书法线条美是抽象的、间接的,它虽不像绘画线条那样从抽象的线条美反映出具体的形象,但是书法中的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几乎与绘画用笔用线要求毫无两样。因此,引书法入画法,发挥笔墨的抽象美,使中国画中的线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段,如折钗股,如金之柔,如屋漏痕等审美归纳,更具有了中华民族绘画特有的对“线”的审美情趣。



  其四,时空处理的灵活性。中国画“以线造型”的遗传基因,决定了它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和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期最充分地表现作者所追求的审美意境和美感形式。它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将天上、人间的景物智慧地融为一体,也可将水中陆地的境象巧妙地置于一炉。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可以打破形象之间原有的比例;为了突出主体人物,还可完全省略背景,包括以线塑造的敦煌“飞天”,背景的忽略使得流畅的线条更加引人注目,这是西画所不能及的。



其五,“线”的写意性。宋以前比比皆是,只是宋以后一批文人以书法途径介入水墨,又将诗文情趣及哲学观念贯注于水墨,并通过文章题跋主攻“墨戏”,标榜“余技”,从而使水墨画的发展走向语言追溯的顶端。在画域的长河中,从水墨的一点墨迹中去追寻其哲学意味,也成了文人士大夫的癖好,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水墨画追随者与画家,他们的审美趣味风靡于世,乃至今天,究其根本水墨与笔墨相同,在锥形尖毫之中,水是不变之本,墨的浓淡均是笔的变奏,只是“高古游丝”与“柳叶描”的线纵向与横向的区别而已,即“游丝上下纵向七千年,横向柳叶描可横空于气象万千”。点纵为线,而横为面,且不说区域性的水墨,即使混沌宇宙也包囊在一线之中,故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中国画养育其中,也无处不在地说明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绘画图式的相对永恒性。



  其六,带有一定的装饰性。这种装饰性也是由线这种表现形式所决定的。任何客观形态的物体,我们都可以线来表现,用线来概括,都要经过提炼、加工,用特殊手法来处理。在具体描绘对象时,线的长短、曲直、方圆组合的韵律感,线的疏密、粗细、虚实组成的节奏感,线的起笔落笔、提按转折、抑扬顿挫、轻重缓疾形成的力量感,都使线描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线的装饰性还表现在绘画中各种图案的创造和运用,还有画幅的形式,有立轴、中堂、横幅、条屏、手卷、团扇、折扇等,包括装裱,都是构成带有装饰性的因素。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又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经过严格的线描训练之后,无论人物、山水花鸟,工笔重彩、工兼写,还是大写意人物画就会感到得心应手。无数的优秀艺术家一代又一代地相传着“线”的传统基因,成功地运用以线造型的表现方法,留下了无数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既体现各个不同时代的表现风格,又具有了一以贯之的民族绘画的表现形式。走向21世纪,以线为基因的中国画早已步入世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新的时代赋予中国画之用线以新的生命和要求,一大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登上画坛的优秀画家扎根在东方艺术的土地上,又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使中国画生气勃勃、五彩缤纷。他们勇于创新,并借鉴运用其他画种,如油画、水彩、素描、速写、版画、篆刻、书法,乃至民间艺术的优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线的运用,使中国画的题材更开阔了,表现形式更多样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可喜成就的取得,正是在继承传统基因的基础上广泛融会各种营养的结果

(摘自《藏家联盟》有修改)


只讲干货不玩套路,这里是相予文化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