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山修武: 从“异端分子”到“世界级工匠”

 rong_nirvana 2017-02-14

建构自我实践的建筑鬼才


文 | 陈伟杰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史书培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日本建筑界的特殊人物石山修武,是一位不可思议且个人魅力非凡的“建筑师”。如果论到国际知名度与受大众欢迎程度,他也许略逊于安藤忠雄、藤森照信、伊东丰雄和隈研吾,但是,无可否认,他作为日本“建筑师”的代表名扬于世。此外,他还在与东京大学齐名并培养了众多著名建筑师的早稻田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专职教授)。

 

石山修武的手绘稿


在石山修武身上没有所谓“建筑师”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名特立独行的“建筑师”,或者说是“异端分子”,他还被外界戏称为“建筑界的放浪小子”(第二届织部奖获奖之际的介绍,1999年)、“任性的孩子”(神户幸雄“后记”《早大石山修武研究室·建筑永不终止》王国社,2001年)等。


首先,他的工作在整体上超出建筑师范畴,除去建筑师身份外,更是笔锋犀利的随笔作家、专栏作者及评论家,写有“世田谷村日记”的博客。其次,他的作品异于所谓的传统作品,其不同表现在:出道作“幻庵”(1975年)之后,始终对现代建筑进行批判,在后现代旗手开始向现代主义回归的浪潮中,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建筑师石山修武


再次,他的工作方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模式,对于石山来说,从城市建设着手工作是更为常规的方式,它更像是某种活动家,进行各样的活动,比如将日本各地商品以信件广告的形式进行贩卖等等。


以作品“幻庵”开始建筑生涯,在建筑界闪耀存在的石山,同样经历过没有稳定的工作的灰暗时期,他摸索着“建筑师”生存之道的全过程,一直保持活跃态势,从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他品评现代建筑,持续批判着关于阻碍现代建筑生产、流通、消费的构造及各种凡庸的言论,也从而受到业界更多关注和认可。

 

学生时代

石山修武于1944年4月1日生于冈山县,成长于东京。他1962年进入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建筑系,虽是“误入了建筑领域“,但从本科时起,石山修武就与朋友一起设计教堂,可见他对建筑满怀热情。(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从东京奥运会到大阪世博会的辉煌时期,经济高度增长,建筑市场生机勃勃。)此外,在本科期间,石山曾在建筑史(渡边保忠)研究室学习。1966 年本科毕业后,石山进入早稻田大学建设工学科修读硕士课程,其硕士论文是“近代建筑史的正统与异端”(1968年)。


石山修武的水彩画

 

设计实践

1968年毕业之际,石山修武与同级生竹居正武等创立了DAM·DAN空间工作室。直至1988年的20年间,石山修武一直以DAM·DAN空间工作室为基础活跃着。大学时代的石山修武就曾在GK 产业设计研究所(荣久庵宪司)打过工,而“空间工作室”的命名,表达了他对产业设计的热情和意图。

 

DAM·DAN空间工作室项目多样,如“石油服务站系统开发”(1971年)、“马自达经销店铺展示系统开发”(1973年)、“东芝系列店铺设计系统开发”(1981年)、“sanchain 便利店店铺设计系统开发”(1982年)、“东芝燃气店铺系统开发”(1983年)等零碎工作。对于石山修武来说,虽然这一时期的境况不佳,但这些工作绝不是为了维持工作室而做的。通过这类工作,他还与积水住宅M1 的设计者大野胜彦相识。一系列采用工业用波形管的设计作品,正反映了其建筑生涯体系,是其建筑观点及设计手法的源点。


石山修武在从事大阪世博会有关工作的时候与川合健二相遇,完成其自宅(1969年),就此开始了波形管住宅的设计。与小须田广利等合作设计“川越之家”、“望远镜”(同于1973年)、“治部坂客舱”(1974年)。


之后,“幻庵”作品诞生(1975年),这是石山修武的出道作,也是他的最高杰作。20世纪80年代,长野县姬木平的卵形住宅(1982年)和长野县小县郡的开拓者之家(1986年)以相同的设计思想建成。之后,石山设计了木造的“渥美二连圆屋”(1976年)和“蛋形圆屋”(1981年)。在后现代建筑不断得到公认的背景下,似乎能感到他在探索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波形管住宅、渥美二连圆屋视为对石山建筑代表思想的解释。


铁皮屋“幻庵”建筑模型


幻庵作品中,以下水道工程用的2.7mm 厚的钢制亚铅波板为建筑外皮,构成了管状外形。南侧入口大门上有5个圆形筒,山墙左右两边象征日月的圆形窗、彩色玻璃以及底部混凝土带波纹的墙面等,构成了丰富的立面装饰图案。


前所未见的铁皮屋“幻庵”(1975年)


建筑整体共用65张螺纹钢板,由1400多个螺丝铆接起来。项目主要的建筑材料通常是工业化生产,被大量用于土木工程方面,而石山修武将其转用在建筑方面,并尽量简化结构与构造节点,以便使未经专门训练的普通工人也能完成组装。


“幻庵”细部


60.3㎡的小住宅,靠手工生产方式,进行了近1 年半的施工建设,它反映了建筑师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另一方面,石山将下水管转用在房屋上,通过收集建筑外的工程材料和技术,来构筑房屋的方法非常独特。项目用与本来使用目的相脱离的方法,试图从现代高度系统化了的工业生产体制中获得自由,恢复其在建筑设计上的个性。他将建筑产业中加工、流通等经济和运输环节与建筑设计一起进行综合考虑的做法,也受到关注。



这座运用工业材料的异形建筑,内部也存在着从未有过的异次元空间。尽管使用的全是现代工业材料,但其绝非塑造的是“住宅机器”,而是充满原始意象的幻景。与通常建筑所追求的舒适性不同,石山修武的“幻庵”打破禁忌,分离了多数建筑所追求的心境和机能,因此,如果单纯地用功能理性的美学原则来看待石山修武的“幻庵”,它可能并不完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幻庵”也许会成为没有继承者的高冷建筑,但它仍被誉为“看不见功能的时代建筑”。


伊豆长八美术馆


白色石膏塑造的殿堂“伊豆长八美术馆”(1984年)长八美术馆位于静冈县贺茂郡松崎町,是迄今为止石山少数的公共建筑作品之一,展示以灰泥绘名家闻名的泥瓦匠入江长八(1815-1889) 的作品。美术馆还收录了涂料工具及漆画名人入江长八的传统技术和业绩,以传承这种传统精湛技术为目的。


伊豆长八美术馆院内


伊豆长八美术馆内部展厅


1982年,在为《群居》杂志的发行工作做准备的同时,他几乎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整理他的构想,发表了《伊豆长八读本》(九月号),作为《瓦工教室》的特辑。虽然只是一个小型媒体,但引起了全国瓦工的关注。凭借伊豆长八美术馆,石山荣获了第十届吉田五十八奖。可以说,这是他真正成为建筑师的起点,那一年他40岁。同时,“伊豆长八美术馆”还成为了日本建筑学会奖的提名作品。


伊豆长八美术馆内展品


石山修武在松崎开展了“野外剧场”、“常叶大桥”、“滨丁桥”(同于1985年)、“casa· estrelita民间艺术馆”“地鼠壁道路的修缮规划”、“街心公园”、“公共厕所”(同于1986年)、“时钟塔”(1987年)、“入江桥”(1991年)等城市建设活动,迅速强烈的显示了他作为日本“城市建筑师”的可能性。


在岩地地区的色彩规划中,他将全地区的住宅统一为鹅黄色、栀子色等色彩的尝试,虽有建筑师专横的评价,但从景观法(2004年)实施的角度看,这样的色彩规划实属超前。


从波形到城市建设,石山逐渐向世界级工匠前进。松崎和气仙沼的工匠们对于石山非常重要,也足见石山确实是一位罕见的实践家。


理阿斯·阿库美术馆


另一方面,他也开始了所谓“建筑师”的表现活动,在美术馆、画廊等的展览中相继出展。


石山修武1990年以来完成的建筑作品,主要有理阿斯·阿库美术馆(Rias Ark Museumof Art),冈山的建部町国际交流馆,福冈的集合世界(Nexus World)的石山栋, 星之子爱儿园(2002年) 等。2014年,设计事务所GAYA设立。


 星之子爱儿园手绘图及建成后的对比


 星之子爱儿园


关于新近的研究,他提出难民潮居所、弱势族群适用的建筑等新方向。难民潮建筑,是石山接受联合国组织的委托案,他提出以波音747飞机能载运的医疗所、厕所作为研究专题。小型化、能拆解、材料自给自足以及经济性地供应为主要构思,最终甚至与日本最大卫浴材料供应商TOTO公司,以纸板设计出蹲式马桶。

 

在电脑设计时代,石山开发了很多供弱势族群体验的特殊建筑,如即将落成的北海道盲人美术馆。石山认为,盲人虽看不到,但靠电脑的特殊设计,空间可以达到让盲人感受到美术的境界。此外,还设计了一座残障者体验森林的金属小屋。

设计思想

石山修武不像安藤忠雄那样追求彻底的混凝土几何学,不同于藤森照信那样回归单纯的建筑初源,亦非伊东丰雄那样追求新奇的建筑形态,更不是山本理显那样探求理论性的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


纵观其建筑作品,从波形住宅、幻庵、开拓者之家、将B·弗拉的网格球顶用于房屋的“蛋形圆屋”,到用集装箱堆积的“神宫的房间”(1987年),可以发现,石山的建筑思想定位很明确。如果建筑师的定位分别以安藤——山本、伊东——藤森设定为X、Y 轴的平面坐标,那么,石山的位置显然应该位于原点,三维空间中的原点位置。石山以建筑的工业性生产系统为重要前提,其坚持的观点是,将工业制品作为建材,追求更多建筑表现的可能性。


开拓者之家


无论是波形住宅,还是B·弗拉圆屋都不是石山的原创,而不论是川合健二还是B·弗拉,都有着各自庞大的建筑思想体系。显然,石山与他们的建筑思想产生深刻共鸣,并以此作为出发点。


川合健二自宅


石山曾说道,“我果然是以川合健二、勃克明斯特富勒这类人的思考方式作为基础,以这类人的思想作为基础,有时将表现工艺展示于人,这样一种感觉。”(《石山修武的思考、行动和改变建筑—广岛、生活、家、交流》TOTO出版,1999年)。然而,石山所做的真的只是“表现工艺”吗?

 

开放体系与自由市场

石山在著作《以“秋叶原”的思维思考住宅》中提到“正如电子产品有秋叶原,照相机有新宿西口,杂货有上野,住宅也应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价格竞争的自由市场”、“日本的住宅价格有一点奇怪”、“为什么没有价廉物美的住宅呢?”、“让住宅市场也有自由市场的感觉!”等内容。这些浅显易懂的口号中,关于支持住宅产业的理念基本相同。

 

但是,住宅本区别于工业制品,建筑(住宅)在根本上仍属于土地的附属产物。虽然大野胜彦的“积水住宅M1”达到95%的工业化生产,但若要将建筑(住宅)安置于具体的用地之上,则不可能做到100%工业化,将建筑理解为汽车、飞机或电脑,仍是“建筑师”的梦想。


石山认同这样的看法,并非是将“住宅”作为商品投放于自由市场之中,而是形成针对住宅部件的自由化市场。他主张,假如能够大量使用工业生产的部件产品,就可以做出更廉价的住宅。

 

《群居》之中石山修武和大野胜彦之间的争论点围绕开放部件展开,是设定住宅部件的生产体系,还是以自主建造为前提,设定生产流通住宅部件的整个市场?


石山认为,“与其着眼于建造技术及工业制品的生产技术本身,更应该将重点放在把握市场流通技术的实际情况上”。

 

自主建造

回顾石山修武探索建筑师道路的过程,不应忽略其探索旅行。首次海外旅行是韩国(1973年),之后去了印度(1974年)、丝绸之路德黑兰(1978年)、安纳布纳峰(1981年),并环游了亚洲很多地方。1983年参观了马尼拉的“自主建造Freedom to Build”。


“自主建造”一词来源于J·F·C·塔娜的著作名,而《建筑模式语言》的合著者S·安吉尔更直截了当地以“共同建筑(building together)”来表达。任何人都能成为建筑师,但并非谁都具备建筑创作的时间、金钱与经验,而建筑师是协助住宅建设、组织居民参与房产体系的团体。

 

石山提出的D·D(Direct·Dealing) 方式,以贫困者为出发点,将自主建造的构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位出售。石山甚至在没有任何委托的情况下进行构件价格修订。1982年成立的“Aderu·Karsavinu协会”(由伊东丰雄、石山修武、长谷川逸子、六角鬼丈和山本理显创办),从事着销售活动。同时期,DAM·DAN空间工作室还开始了名为“D·D方式”的将住宅材料直接供给生产系统的试运行。

 

蛋形圆屋

 

“外行也能建造自己的家”(《以“秋叶原”的思维思考住宅》36—46页),石山修武的建筑理论直接面向“外行”,在他的著作中有无数对木板房、自主建造房屋的实践共鸣。


之后在推行的环节,实现将自主建造从个体推广到整体的过程,石山发出联合工匠的声援。他呼吁,“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务店、以此为依靠的工匠们以及各行业的工匠,甚至还有全国中小、或更小规模建筑销售者”,“各位是日本住宅生产及流通的主角,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各位是洞悉并掌握地方风俗习惯、偏好、风格的人。换句话说,各位是先天掌握地方固有的生产形态的人。”就这样,石山朝着与工匠合作的方向靠近。

 

“世田谷村”体系


世田谷村(2001年),位于世田谷区千发鸟山车站,石山修武的自宅,入选2001年艺术奖(美术奖)。建筑师首次尝试并实践“自己做住宅”,呈现“做出未完成的心境”的概念,用铁、玻璃、铝材料建造的日本民居,使用框架、人工地基的板块材料,配合造船技术,考虑样式及特征的持久性,同时做了抗震抗风灾处理,而将各部分材料的断面极力缩小。在短时间内建造,之后由居住者不断完善自己建造。


“世田谷村”的建造方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呈现,用前所未见的形式孕育出新的生产体系,关于这种方式的设计思想,源于其提出的“开放技术”。在此之前,阪神淡路大地震的背景下,石山就提出了“轻便基础设计”的想法,旨在研究针对灾后难民营,最小限度、最轻便,且具有机动性(可移动)的基础设计方案,作为具体实例被提出的有“一次性卫生间”、“能源中心区”、“集装箱式医院”等。


世田谷村


“技术,是我研究的全部。比如,建筑技术不仅只掌握在建筑承包商的手中,在我的理解中,有些技术分包商比承包商更为熟练,应进一步对其加以利用。”


可以说,关于全体和个体是石山修武一贯探讨的问题,若译成英文,用“个体技术”来表达似乎恰如其分,更直截了当地说,即“开放技术”。“换言之,重视个人的个别技术,并以将其体系化作为目标,直截了当地说,即个人周边的环境由其个人去规划、去创造更好,能够达到此目标的技术,正是应该去设计和开发的。”而“世田谷村”的实施就是针对这类目标的实验场所。

 

从“世田谷村”能够看出石山修武达到的成就,由波形住宅开始的部件论、自主建造论、城市建设论、工匠论、学徒模式……之后向着“世田谷村”汇集,最终呈现出新的生产体系。

 

石山修武是一个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展露于世人的“表现者”。他本人也说过,“我逐渐察觉到,我在世田谷村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我的表现活动吗?”在这里,居住、建造、生活三者达到一体化。


另一方面,在这里可以感觉到执着于“前所未见的形式”的石山的存在。石山频繁的使用“梦想”这个词语。世田谷美术馆的展览会主题是“用梦想来建筑”,还发表了《建筑梦中的房子》(筑摩书房,1998年)这一著作。这点与想设计出“人类未曾见过的建筑”的藤森照信的“建筑少年之梦”有相同之处。恰逢任大学教授20 年之际,举办了其工作生涯中集大成式的建筑展“建筑是梦想”(2008年6月28日~8 月17日)。

 

总结

当工业技术高度发展到不再是建筑表现的需求目标时,建筑师就必须寻找一些新的方向,有些人尽量与技术保持着一段距离而致力于造型的研究,另一些人则自信地于技术之中追寻灵感,石山并非前述两种,他对工业材料达到一种完全自由地运用,也因此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建筑涵构。


石山修武认为建筑不是概念性的,而是更进一步的呈现,将设计思想直接变成形式,并且与素材结合,再变成空间的做法。这种呈现有时体现在对技术的思考方式上,有时体现在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等方面,虽有不同体现形式,但中心思想的本体是一致的。

 

石山修武的人生路、理论及其手法的一体化,难以分割。在书籍《“建筑学”的教科书》中,石山修武曾给年轻的建筑师预备军及建筑专业学生的忠告“同建筑抗争——给得过且过的人的忠告”,“差不多就行”的想法在建筑设计方面绝对不存在,需要以果断的态度真心地思考建筑才行,真心地去做,就必然变成了与各种历史和社会矛盾做斗争。

 

这或许就是成就这位建筑鬼才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每个设计中所遭遇的挑战,包括意识上、材料上、机能上不同的内容,在达到需求的同时,却又能建构自我实践的“石山修武式建筑”的价值。


文章节选自 | 《城市 · 环境 · 设计》(UED) 第10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