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不敬父母的养,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孔子直接说,对父母脸色好看,不是单有事青年人干,饮食老者先食就是孝了。 孔子对子游讲的孝是敬,给子夏讲的孝是给父母好脸色,给父母的好脸色很难。 孝道必须发乎于心。孝“敬”是应该表现的态度,给好脸色虽然也是应该表现的态度,却可能要委屈自己去悦父母的心。 我想起以前一次在公园上的见闻。一个看起来比较成功的人士,开着车带着母亲和孩子也来到公园玩。从下车到各个游览过程中,全家人都是对老人恭恭敬敬的,真是羡慕他们幸福一家。后来不知道老人说了什么,儿子不耐烦的说:“妈,你管自己就行了,其他的,你就别掺和了!”看得出,这脸色和言语是伤到了老人家的心了,老人有点后悔和失落,游玩的气氛就没有开始时的融洽了。 能养父母,能敬父母,但是有时到了一些方面,还是不能给父母好脸色,伤了父母的心了。能养父母的身,还不能养父母的心啊! 领导面前,客户面前,敢“色难”吗?不过是看人下菜,没有把父母当回事罢了。虽能养父母,虽能敬父母,“色难”是内心未到重父母。 原来不(脸)“色难”(看)比孝“敬”难得多了!孔子先给子游讲孝在“敬”,再给子夏讲孝在“色难”,那可真是由易到难呦。 相由心生,“色难”来之于心难。心中只看到了自己的难,没有见到父母的难。 心中没有见父母的苦和难,不能容忍父母有时的不对,不能给父母好脸色。 不向内观照,见不到正识,所以能爱而未能真爱,能敬而未能不“色难”。 父母未必是对的,但“色难”就一定是儿女的不对。孝道中讲“大棒则逃,小棒则挨”,其实就是要人变通的去面对孝。不偏离孝道,不失孝义,而把孝行做好。 能够做好到不“色难”的,绝对是沟通的高手。谁在他身边,都能感受到一种舒适。你看,孝道也是一种大能力。 咱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对父母的“色难”,也是在于我们的沟通的能力不足? 社会从来都是在进步,父母那一辈人有可能会落后。但是,孝敬而养,和父母好的沟通、对父母不“色难”却不会落后。 敬养父母身,悦养父母心。愿孝道孝“敬”不“色难”! |
|
来自: 儒学家风 > 《儒学家风 公众平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