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赏石文化

 捂石斋 2017-02-14
引言
收藏和鉴赏观赏石,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的一种文化活动。观赏石,又称奇石,雅石,供石,石玩,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观赏石讲究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观赏石除人们常说的色、形、纹、质外,还表现为艺术美和抽象美。观赏石之美大致分为色彩美、形态美、神韵美和装饰美四种。
   
赏石、藏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高尚的艺术审美活动。它能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的身心健康。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观赏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古人苏轼曾曰: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
赏石文化在我国盛传数千年,早在公元二世纪中叶就在上层社会流行,而后普及民间。赏石文化是人类石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块为主要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收藏观赏奇石是国人特有的乐趣,且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历史上,曾留下无数收藏和观赏奇石的故事。东坡醉石米癫拜石板桥画石等世代相传,可谓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爱石成痴者众矣,古贤名士,不胜枚举。在创立评鉴赏石理论方面,应首推苏轼,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文学家,而且是我国赏石文化界一位杰出理论奠基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在嘉祐年间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竹派。东坡文化渊源流长,其中有一支人们不太了解的就是他的赏石文化。对于赏石文化,苏轼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
苏轼一生爱石成癖,流下了众多爱石藏石的传奇故事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钟情于石,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所到之处广泛收集观赏石,得意失意,观赏石总成知己,流下了无数爱石藏石的传奇故事,此处略举数例:
宋神宗熙宁10年春(公元1077年)苏轼带着他的美妾朝云上任徐州知府。当时灵璧属徐州管,这么一个产美石的地方,他当然要常去光顾。他特别看中当地张氏园中一块称为小蓬莱的奇石,在园中赏石盘桓多次,并乘兴写了赏石美文《灵璧张氏园亭记》。苏东坡为得到灵璧石,亲自到灵璧张氏园亭为园主作画、题字、撰文。主人喜赠麋鹿颈宛石,载归阳羡。现在《丑石竹风图》和麋鹿宛颈石均已不知去向,所撰《灵璧张氏园亭记》仍灿然人间。
另外一次,他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一块为绿色,一块为玉白,石上山峦迤逦,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爱,就借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诗句命名为仇池石。他将这双石置于案头,每日都要玩赏一番。苏东坡的这块仇池石,后来被好友、当朝驸马王诜看中,借走不还,苏东坡不让步,便提出王诜以大画家韩干所画二马交换,为了这件事,当朝几位名人都卷了进去。
宋哲宗年间(1093)苏轼被贬定州任知州时,在自己的后花园(今一中院内)偶得一石,此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当时著名画家蜀人孙位、孙知微所画的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苏东坡定名叫雪浪石。苏东坡爱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石盆沿上刻有苏东坡所题的雪浪石诗,将思乡之情寄托在如山水画的这一方青石上,并依此命其室为雪浪斋
此外,他曾用糖饼与江边玩耍的孩子们换取石,也曾出巨资购买过山石。他还曾突发奇想,以古铜孟注水养石。总之,纵观苏轼一生,其流下了爱石藏石的传奇故事举不胜举。
3
苏轼特别喜好纹理图案石,以自然生成的纹理品味其中意境妙处,浮想联翩,顿生诗意,为爱石写下不少千古诗文
苏轼所写有关赏石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
3
 1石专著
如《怪石供》、《后怪石供》、《北海十二石记》等。示例如下:
怪石供
《禹贡》:青州有沿松怪石。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凡物之丑好,生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则今之凡石覆为怪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壁与瓦砾等,而况此石;虽然,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
后怪石供
苏子既以怪石供佛印,佛印以其言刻诸石,苏子闻而笑曰:是安所从来哉,予以饼易诸小儿者也,以可食易无用,予既足笑矣,彼又从而刻之,今以饼供佛印,佛印必不刻也。石与饼何异?参寥子曰:然供者幻也,受者亦幻也,刻其言者亦幻也,夫幻何适而不。举手而示苏子曰;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乾此而詈人,人莫不怒。同是手也,而喜怒异。世未有非之者也。子诚知供乾之皆幻,则喜虽存而根亡,刻与不刻无不可者。苏子大笑曰:子欲之耶,乃亦以供之,凡二百五十并二石磐云。
苏轼曾作《北海十二石记》赞美过球石。球石产于月亮湾,月亮湾古称北口,位于北长山岛嵩前村北,长约1公里,依山而促,抱海而卧,形如峨眉水中,无泥无沙,无岩石,全是一湾圆润晶亮的卵石。风起风落,浪来浪去,漱得一片刷刷声。水色清亮,沿水边走,见水底卵石,五光十色,动荡摇晃,有千百种变幻的色彩。
3
2赏石诗歌
如《仇池石》、《雪浪石》、《哈蟆碚》、《八阵图》、《双石》、《黄牛词石》等。示例如下:
仇池石
 
前溪电传失云峰,
   
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悉千嶂外,
   
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
   
玉女窗前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
   
百花归买碧玲珑。
雪浪石。
  一
  俄顷三章迄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且凭造物开山首,已见天矣出浪头。
  履道凿池虽可致,至川卷地若为收。
  洛阳泉石谁为主,莫学痴人李与牛。
  二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孤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断凿开土门。
  竭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才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幼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3
3部分以石会友赏石名句
苏轼曾曰: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苏轼又曾曰:石文而丑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
   
上述苏轼有关赏石的诗文对赏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由于苏轼两篇《怪石供》的影响,宋以后,雨花石一类的玛瑙卵石逐渐进入了文人的书斋,成为观赏吟咏的案头清供。其次,开创了供石这一观赏石的欣赏方式,并且从提名、配座等方面都已很完备。又如,苏轼 石文而丑的观念对后世赏石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赏石理论
中国具有赏石藏石的悠久历史,如大诗人白居易不仅有许多赏石诗文,他的《太湖石记》更是反映唐代赏石盛况及文化水准的代表作之一。白居易在文中最早介绍了古代赏石品级的分等情况。但直到宋朝,才建立了完整的赏石理论。中国传统的赏石理论,一是米芾得益于太湖石赏玩规律创立的瘦、漏、皱、透的赏石理论。二是苏轼得益于灵壁石赏玩规律创立的石文而丑的赏石理论。然而,较之米芾,苏轼赏石理论更为全面,理由如下:
传统赏石(指以太湖石为代表的造型石类)其要诀无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瘦皱漏透之说。此四字诀一般人都以为系宋代石颠米芾所言。其源自宋渔阳公《渔阳石谱》,所谓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皱,曰透,四者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但查遍宋人记载未见其出处,所谓孤证不立,疑为后人所伪托。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题画《石》中,则言归正传: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所谓瘦、皱(绉)、漏、透,其实都是就(太湖)石的外形、结构而言,是描其形,而非言其神,而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郑板桥题画《石》)。丑可以说是对瘦、皱、漏、透四字的高度概括,是对传统赏石神韵的点睛之笔。因为瘦、皱、漏、透四字都是有悖于形式美的,是一种艺术丑。
苏轼在称颂画家文同画的梅竹石图中提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文而丑。这里,诗人将秀梅、寿竹和丑石相提并论,视作美的象征,可谓是为石传神之笔。这里提及的石,又通纹,应是指奇石表面的皱折纹理,这也是传统国画山石之法。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在题《石》画跋中对此作了高度概括: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继郑板桥之后,近代刘熙载将丑石之审美发挥到了极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书概》)。传统赏石的审美特征(以为美)至此得到了终极意义的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