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策划】何道勋:宣威人民积极支持和帮助红军

 来二两爱情 2017-02-14

作者: 何道勋    中共云南省宣威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935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经过云南宣威,红军在宣威长达14天,中央红军九军团曾攻占宣威县城,红二、六军团组织了红军在云南境内最大一次战斗——虎头山之战,在大坡山一带与国民党部队激战数日,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红军顺利通过云南创造了条件。红军在宣威打击土豪劣绅、开仓济贫、释放无辜、宣传发动群众,播下了革命火种,在宣威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动人心弦的故事。红军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宣威人民的革命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宣威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迎送红军


红军所经之地,各族群众都自发地行动起来,热情好客的宣威人民热烈迎送红军。宣威县是云南建立地下党组织较早的县之一,群众受党的宣传影响,沿途百姓对红军很热情。红九军团作战科长刘雄武(宣威板桥龙津沟人)回到家乡,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刘雄武把红军的情况向乡亲们一一作了介绍,他高兴地说:“乡亲们,晚饭后,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罗炳辉军团长,他就是我们云南彝良人。”当晚,乡亲们带着食品,随刘雄武来军团机关驻地慰问红军,罗炳辉带着军团机关的干部到路口迎接。红九军团在宣威住了4天,作了一番休整。第5天出发时,部队怕惊动老乡,天还不亮就开始行动。可是,红九军团走出城时,许多老乡早已站在山路两旁等着红军了。有的老乡拉着红军的手不让走,有的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拉着侦察科长曹达兴的手说:“我的儿子长得和你一样,他也在红军里。”她用枯瘦如柴的手,伸进衣袋里,掏出一双草鞋,递给曹达兴,说:“孩子,拿去吧,穿着它好追杀敌人!”曹达兴接过大妈送的草鞋,激动地说:“我记住你的话,一定和大家一道狠狠地打击敌人。”


为红军攻城献计,踊跃参加红军


1935426日,红九军团从富源龙口场、沾益乐利村一带出发,一路佯设红军主力番号、拉长队伍、挥舞红旗,伪装成主力向宣威开进,经大偏山、沙石岭、炎方,踏上新修的叙昆公路,从余家河口等地进入宣威县境,当日下午5时左右抵达宣威板桥。宣威地下党员徐文烈、何正坤等主动与红军联系,提供宣威敌情,为红军攻城作向导,配合红军宣传发动群众。当晚红九军团决定由军团作战科长刘雄武率八团攻占宣威县城,共产党员徐文烈作向导,带部队顺利进入城南黄家山嘴一带部署攻城。国民党宣威县长陈其栋慑于红军声威,当晚就弃城逃跑。427日拂晓,红军顺利占领宣威县城。随后,军直机关及七团、九团各一部也进入县城,住下堡街的红军多数住包家马店和史家马店,七团、九团另一部移驻灰硐。红军入城后,砸开监狱释放了300多无辜被囚群众;打土豪10余家,将县政府、兵站仓库物资以及没收土豪劣绅的粮食、火腿、布匹、衣物、家具等分给穷苦百姓;张贴标语,在大令卡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主张和打富济贫、分房、田地政策。会议进行1个多小时后,又在团防队操场召开群众大会,打开县政府自治局的仓库,把军用的衣物上千件分发给群众。

红军进入宣威后,在红军的宣传发动下,在中共地下党员宣威中学教师徐文烈、中共地下党员板桥两级小学教师何正坤等带领下,两所学校76名青年学生参加了红军,编成一个宣传队。在红军的宣传发动和地下党员徐文烈、何正坤等带领下,短短两三天,就有近400名宣威青年参加了红军。他们中绝大部分在长征途中和后来的历次战斗中,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血洒山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少部分如徐文烈、徐文礼、樊同功、江洪洲、孔繁瑜、叶青原、沈应周、周文相、张贵生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奉献。其中徐文烈2009年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文明办等部门联合评选为“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之一。张贵生获得“人民功臣”和“解放西北纪念章”各一枚。

值得一提的是,军团作战科长刘雄武告别妻子后,于当天下午带着队伍离开板桥,执行了攻占宣威城的任务。次日,他又离开宣威,来到了九军团的另一个驻地落水地灰硐村。在这里,他少年时的同学凡桥广终于把他找到了。老友见面,凡桥广拉着刘雄武的手倾吐自己的苦难经历。刘雄武听后,给老同学讲了“穷人要翻身,只有当红军”的革命道理,接着动员凡桥广去号召更多的穷苦兄弟参加红军。刘雄武的一番话,在凡桥广的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他决定当夜返回板桥做发动工作。临走时,刘雄武还把自己穿的一件棉衣披到凡桥广的身上,嘱咐他注意风寒,快去快回。当夜,凡桥广赶了20里路程,返回板桥发动了8个穷苦兄弟,天明时,8个人怀着8颗火热的心,起程赶路找红军。但是,当他们赶到灰硐村时,红军早已经起程了。他们沿着红军进军的方向一直追到牛栏江边。这时,红军已经过了江,渡口已被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封锁。8个穷苦兄弟要求参加红军的希望破灭了,但刘雄武深夜动员凡桥广参加红军,并把自己的棉衣披在凡桥广身上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凡桥广的心里。红军走后,凡桥广虽历尽艰辛,但刘雄武送给他的棉衣,他一直好好地珍藏在身边,直到1973年,他才献交给人民政府,作为县办展览馆的革命文物展出。

1936325日,红二、六军团到达宣威海岱冲时,打了土豪孔官家、毛官家和周大老爷家,东西分给群众,赵浦民与叶原等进步青年6人受红军影响,毅然投奔红军,并随红军参加长征,培养锻炼成为班长、排长、代理连长等优秀指战员,赵浦民在1938年秋参加晋东北灵丘县阻击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红二、六军团在宣威所到之地的龙场、格宜、宝山、东山、羊场、田坝等地一路扩红,补充了红军战士数百人。


军民鱼水情深


人民心向红军,这是长征时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红二、六军团到达徐屯,全村都住满了红军,红军战士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当地群众。“红军好”“红军为贫苦农民做好事”已家喻户晓。在观音堂、来宾铺一带的青壮年劳力,看到红四十七团战士在来宾铺以南筑工事,就主动送来铁锄、铁锹等工具,帮助红军作好战前准备。在炮火硝烟的虎头山,附近群众何春定等义无反顾地跟着女红军送饭上阵地,加入护理红军伤员的行列。群众明知红军不可能久留,对红军的相助和支援,却是那样的无私无畏,真诚相待,其事例不胜枚举。

贺龙带领红军进驻田坝翠峰村,当地村民好奇地观看红军的电台、会唱歌的留声机等军用设施,红军请村民一起吃红军用水桶挑来的米饭和用盆子端来的大块火腿肉,村民从自家菜地里为红军拔来蒜苗等做佐料,红军还发给村民从未见过的四川造大白铜板,凡是借用老百姓的东西,用后都洗干净才还上。住黄云品家的红军离开时,还送一件衬衣、一条棉内裤给他,让他家父子带路至猪场街子上。后来他穿此衣服劳动时,当地村民喊他“小红军”。在当地群众的竭力帮助下,红二、六军团全部顺利通过宣威,后来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原载《社会主义论坛》2016年第10期

编 辑   高丽明

执行主编  王晓卫 

策 划  耿 嘉  杨文江  蒋 敏  王晓卫

制 作  李建宏

出 版  云南日报理论部

          社会主义论坛编辑部

          云南理论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