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宴

 nizijun 2017-02-14

元宵前后,本报视觉新闻部特别策划,派出记者分赴湛江、潮州、广州等地区,全面解读岭南这部传承有序、自我更新的汉文化宝典,力图破解民俗符号之谜。

傩戏,是湛江市东岭村的招牌,一般五人表演,进入各家各户驱邪祈福。傩,始于周朝,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礼制遗存,宋代之后在宫廷消失,现在广东江西贵州等省民间尚存。记者 邓勃 摄

正月十六。潮州磷溪镇溪口村。村神被抬出来,一年就见这么一次光。这也是相当古老的做法。记者 林桂炎 

湛江遂溪县北坡村,以游鱼为元宵巡游的主体,据传起源于康熙年间,因地处旱地,渴望丰水而产生。将生活化为民俗象征,是最常见的民俗形成方式。邓勃 摄

正月十六。潮州磷溪镇溪口村的“游蔗巷”文化民俗活动引得万人空巷。村民参与表演时,常以自己的理解穿上民国以来的统一新式服装。林桂炎 陈小琳 摄

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汉族民俗祭祀活动,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正月十六是汕头澄海区埔美社区三年一次的大巡游,最有特色是乡里新创作的动物舞蹈《龙马舞》。龙马在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是一种兼具龙和马形态的生物,居然被民间真做了出来。林桂炎 陈小琳 摄

元宵节,澄海莲下镇陈厝洲乡一年一度的游神活动。巡游队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澄海“双咬鹅舞”,始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澄海盛产狮头鹅,有“鹅乡”之称。故澄海人创制了狮头鹅艺术造型。类似的例子还有潮汕地区的蜈蚣舞、蚌壳舞等,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林桂炎 摄

正月十六是汕头澄海区埔美社区三年一次的大巡游,锣鼓队的打扮明显也是现代化了,以前哪能露腿。林桂炎 陈小琳 摄

昨日广府庙会的一景。这种打扮与所持宫灯式样,明显是现代导演对传统的发展与模仿,但也可能形成新的民俗。记者 周巍 摄

昨天的广府庙会民俗文化巡游,连外国人都冒了出来 周巍 摄

上古遗风

岭南元宵民俗的“核心价值”,在于隐含着大量中原文化密码,而这些密码往往已在中国北方缺失。

近代发展

前人常将劳动生产中的关键事物象征化,甚至拼贴借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形象,尤其是明清两代以来,鱼、马、蟹、麒麟甚至龙马都成为典礼的主要符号,而不仅仅是龙、狮。

当代融合

以广府庙会、南海神庙庙会为代表,省城大量借用各地民俗,呈现出巨大的开放性,航天员、机器人甚至外国人偶尔进入民俗队伍已成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