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绿色发展大背景下,全省农业部门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入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切实抓好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逐步探索出一条化肥减量增效的新途径。 一、化肥“零增长”行动成效初显 全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化肥“零增长”行动成效明显。 (一)测土配方应用范围扩大,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农业产区基本实现测土配方到田,技术普及到户,提升了科学施肥水平,优化了投肥品种结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7.46亿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面的75.1%;氮、磷、钾施用比例渐趋合理,施肥养分结构由2004年的1:0.49:0.14调优为现在的1:0.51:0.35,项目区肥料利用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农产品增产6.4%,累计节本增效497.4亿元。咸宁市大力实施精准施肥惠民到户工程,年均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0.5万余吨,节本增效2亿元,农户人均增收100元以上,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有力推动了“藏粮于地”方略的实施。 (二)配肥模式不断创新,配方肥比重逐步增加。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全省总结出合作社组织推广、板块基地服务、定点企业直供、农技服务推动和终端配肥等多种应用模式,基本实现土壤检测、配方制定、肥料生产、经营服务、农民施肥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一个地块一配方、一袋肥料一加工。截至2015年底,全省配方肥定点加工企业89家,生产供配方肥1632万吨,应用面积2.52亿亩;建成配方肥配送中心1072个,乡村专供点3736个及终端配肥网点266个;全省配方肥施用量占化肥总用量(折纯)的比例,由2005年的19.4%提升到2015年的35.5%。 (三)秸秆还田规模扩大,有机肥利用日益增多。2015年,全省秸秆还田3640万亩,占总播面的35.5%,其中,47个县市项目县市秸秆腐熟还田350万亩;畜禽粪便和商品有机肥应用1930万亩,绿肥种植294万亩,机械施肥面积2650万亩,占主要农作物总播面的30.4%;同时,通过秸秆禁烧和还田利用等多种措施,焚烧秸秆现象大幅减少,秸秆还田利用率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全省节省化肥(折尿素)实物量13.6万吨,亩平节省化肥1.1千克。 二、化肥减量增效形势依然严峻 2004年以来,湖北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特别是2013年-2015年连续跨过500亿斤、510亿斤、520亿斤台阶,化肥的使用功不可没。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化肥减量增效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化肥用量较快增长态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化肥工业快速发展,化肥用量也稳步增长。碳铵、尿素、磷肥产能不断扩大,钾肥供应渠道也日益稳定,复合肥逐渐普及推广。据统计,全省化肥使用量1978年为85万吨(折纯,下同),1990年为140万吨,2000年为240万吨,2005年突破300万吨,最近三年稳定在350万吨左右。1978年到2015年,全省化肥用量增加了4倍多。粮食作物用肥量渐趋稳定,经济作物用肥量明显增加。2004年-2014年,全省粮食作物肥料用量从143.17万吨增加到163.89万吨,年均增加1.88万吨。果茶菜等经济作物用肥量也从97.83万吨增加到140.73万吨,年均增加3.9万吨,投肥水平高于粮食作物60%以上。 二是肥料利用率长期偏低。据测算,目前我省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3%、24%、42%,比10年前虽有所提高,但增速缓慢,还处于较低水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多在60%以上。上世纪80年代,我省每公斤化肥养分可增产粮食8-10公斤,而据1990年-2005年统计,每公斤化肥养分增产粮食已降到5公斤以下,化肥肥效下降幅度达40%。近10年化肥肥效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地力下降、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直接相关。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持续加大。2014年,全省农用化肥使用量347.7万吨,按农作物播种面积1.29亿亩计,单季化肥每亩施用量达26.8公斤(如水稻26公斤、油菜23公斤、小麦24公斤、棉花36公斤,果茶菜更高),较全国亩均用量21.9公斤高出4.9公斤,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设立的每亩15公斤安全上线,耕地化肥养分承载量加重,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加大。 三、做好四字文章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一)突出“精”字,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拓展实施范围。在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二是推进农企对接。加强农企合作,充分调动肥料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采用“按方抓药”、“中成药”、“中草药代煎”、“私人医生”等四种模式推广配方肥。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测土配方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四统一”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二)突出“调”字,大力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一是加强技术研发。协调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力量,依托产学研推相结合研发平台,重点开展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复合功能微生物、科学合理配方等肥料新产品研发。二是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叶面喷施肥料、功能微生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加快淘汰低含量单质肥料品种,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防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模式。 (三)突出“改”字,示范推进肥料施用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推进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溉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三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积肥施肥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小麦、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四是推广化肥深施技术。结合翻耕整田,将基施化肥翻压深耕,减少化肥,尤其是氮的挥发损失。 (四)突出“替”字,充分推进有机肥资源合理利用。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合理施用有机肥。一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和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支持农民增施有机肥。二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禁止焚烧秸秆,大力推进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旱作盖草还田,研发应用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一体化操作机械,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冬闲田,实行养地作物与用地作物轮作,推广种植冬绿肥、秋绿肥和经济绿肥。在有条件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等具有固氮作物的微生物肥料,促进花生、大豆和紫云英等作物固氮肥田。 此外,还要稳步提升耕地质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通过不断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保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
|
来自: yx_gdx > 《001_2020年10以前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