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名“两弹一星”元勋仅5人健在 第A15版:天下新闻 20170214期 济南时报

 zcm1944 2017-02-14

23名“两弹一星”元勋仅5人健在


 





  

于敏
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程开甲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记者注意到,23名“两弹一星”功臣中,目前已有18人辞世,仅有5人健在,分别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程开甲。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于敏,生于1926年8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
  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转入理学院学习理论物理。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
  于敏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氢弹研制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发挥了理论研究设计的开拓者、领军人的关键作用,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显著成就。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核爆理论创建者 程开甲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人。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上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研究领域,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作战运用。首颗原子弹理论设计 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
  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
创中国卫星多个第一 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
  学了7年飞机,搞了9年导弹,1967年,38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此后数十年,孙家栋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翻开孙家栋的履历,一颗颗璀璨的中国“星”熠熠发光——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王希季
  王希季,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
  (综合《法制晚报》、《中国航天报》、政事儿、中新社等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