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份的標署方法: 甲子年又稱閼逢困敦之年 乙丑年又稱旃蒙赤奮若年 丙寅年又稱柔兆攝提格年 丁卯年又稱疆圉單閼之年 戊辰年又稱著雍執徐之年 己巳年又稱屠維大荒落之年 庚午年又稱上章敦閼之年 辛未年又稱重光協洽之年 壬申年又稱元諾淮之年 癸酉年又稱昭陽作噩之年 甲戌年又稱閼逢閹茂之年 乙亥年又稱旃蒙大淵獻之年 二、月份的標署方法: 一月:稱正月、陬月、孟陬、端月、孟春, 二月:稱如月、杏月、仲春, 三月:稱寎月、桃月、季春, 四月:稱余月、清和月、槐月、梅月、孟夏, 五月:稱皋月、榴月、蒲月、仲夏, 六月:稱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稱相月、瓜月、巧月、霜月、孟秋, 八月:稱壯月、桂月、仲秋, 九月:稱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稱陽月、小陽春、孟冬, 十一月:稱辜月、葭月、冬月、仲冬, 十二月:稱涂月、臘月、嘉平月、季冬三、碑文落款具體時間標署方法: 古代道教碑文中除年、月的標署特征外,碑末落款還經常會看到使用"朔"、"望"、"晦"、"電"、"胐"、"浣"等詞,表示較為具體的時間概念。 "朔",指每月初一。《說文·月部》:"朔,月一日始蘇也"。本為月相名,指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與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日光的月相。道教碑文落款常用之,以為吉祥。如白云觀呂祖殿右側小碑落款為:"光緒十三年清和月朔日",(今意即指農歷一八八七年四月初一日)住持高仁峒暨道眾敬立。 "望"的來歷與"朔"相近,也本指月相。此時日月遙遙相對,故稱。后亦用以稱時間,即大月十六,小月十五為望日。如白云觀藥王殿左側小碑《四御殿皇壇香火記》落款為"光緒十六年七月望日",白云觀住持高仁峒同內外執事立。 "晦"、"電":"晦"日指陰歷月末最后一天,"電"日指望日前一天(即十四日)。《莊子·逍遙游》有"朝菌不知晦朔"之句。道教碑文一般選用"朔、望"二日,以示吉祥。"晦"、"電"二日一般不用。 "朏"日,指天剛剛亮,新月開始生明,亦用為陰歷每月初三日的代稱。《漢書·律歷志下》引古文《月采篇》曰"三日曰朏"。《淮南子·天文訓》"(日)登于扶桑,爰始將行,是為朏明"。如《道家金石略》載"陵川龍王廟《明成化二十一年重修碑》",碑末落款為"是歲秋七月朏日命工立石"。 "浣"相當于今天的"旬",古碑中的上浣、中浣、下浣即分別代表上旬、中旬、下旬。這一說法源出唐代官制,唐代官員每十天休息一日,即在宮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多行浣洗,故稱。明代楊慎《丹鉛總錄·時序》云:"俗以上浣、中浣、下浣為上旬、中旬、下旬,蓋本唐制十日一休沐。"有時亦作上休、中休、下休。白云觀雷祖殿《重修白云觀碑》落款為:"大清康熙四十五年八月中浣穀旦"。 在道教宮觀碑文以及"榜文"等落款時,還常常出現"谷旦"一詞,谷旦道教常寫作"穀旦"。意為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常用以作為吉日的代稱。最早見于《詩·陳風·東門之枌》:"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白云觀小蓬萊有《白云觀陳毓坤方丈傳戒碑記》,其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年歲次甲寅清和月穀旦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