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友曾力先生收藏的三块古碑,几年前就见了,上面文字非常古朴。
古代文字,最早都是单字,没有偏旁部首,只要出现了偏旁部首,就说明其文字已经进入成熟期,单字不够用,开始组合了。
这三块碑,绝大部分都是单字,只有个别字是复合字,说明这块碑的文字相当古老,年代在文字初创时期和成熟期交界。这三块碑的文字,虽然还是方块字,但和中原文字有明显差异,很难辨认。今年偶然机会对碑面文字有所感觉,写下来与同好交流。碑文小字文字太多,晢时不提,本文只讲三块碑的碑面大字。
先看第一块碑的第一个字 
字的左边是甲骨文的“衣”字,右边是甲骨文的“月”字,最右边是“望”字。古人造字是非常讲究的,有说法。这个字和衣服、月亮有什么关系?原来这个字的左面,表示的是一条蚕。
 养过蚕的都知道,蚕在蜕皮时,会头昂起来,不吃不动,蚕每七天蜕一次皮,每次蜕皮大约一至二天。趴在树叶上,就象是在望月。蚕丝是做衣服的,所以古人的衣字,是蚕吐丝。蚕和月亮组合,就是望。甲骨文的”衣“字,下面是条蚕,上面是蚕吐的丝。
我们知道养蚕是从黄帝的老婆嫘祖开始的,那可是五千年前的事,嫘祖是四川盐亭县人。
再看第一块碑的第二字 这是“氏”字,字左边是甲骨文的“氏”字。
这第一块碑是“望氏”,我们知道,“望”是四川人的先祖,商朝蜀王杜宇治水有功称帝,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甲骨文中有记载,蜀王称帝,被商帝所灭。哈,天无二日,帝是唯一的,敢和商争帝号,有功也灭你!
第二块碑的第一个字   这个字还是和月亮和蚕有关。这是个“朔”字。朔是每月的初一,望是每个月的十五,蚕每七天蜕一次皮,都有关系。从望,十五开始,蜕二次皮就到朔日了。朔和苏古时同音,朔日也可理解为苏醒之日。
第二块碑的第二个字 
这是个“旦”字,比较好认,不多解释。
朔旦连起来就有意义了。看百度词典解释:旧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后汉书·顺帝纪》:“三朝之会,朔旦立春,嘉与海内洗心自新。”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华阴小厅子》:“有一事将语使君,吾祗役於邑中,来日朔旦,不可脱身,故乘休假驰至此。” 宋李如箎《东园丛说·春秋说·春秋行夏之时》:“ 夏 正月建寅, 商 正建丑, 周正建子者,各用其月为岁首也。建寅则称正月朔旦。”
可以看出二点要注意的:一是朔旦不光指每个月的初一早晨,更特指正月初一,也就是历法开始的第一天,或者干脆说春节,大年初一,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第二点,碑文中可能实行的是夏历而不是商历。
第三块碑的第二个字 
先说第二字不说第一字,是因为第二字好认,认出后再讲第一字比较容易理解。
这个字是“于”字而不是“亏”字,碑文二边分别是篆书和《六书通》中的“于”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亏,於也。“
再看下宇字的写法  可见”于“字和”禹“字古时也是相通的。四川是大禹的故乡,杜宇应当是大禹的后人。
第三块碑的第一个字 
前面的字认完,这个字就呼之欲出了。这就是”杜“字,杜宇的杜。古代蜀帝名杜宇,號望帝,死後魂化為杜鵑。看碑上这字,不正是个鸟吗?有鸟嘴,尾巴,还有象钥匙一样的翅膀。只是这只鸟写成字,规范了一下。这个字,念不念杜不确定,但这个字的意思是肯定的。大家知道,杜宇也叫鱼凫,看上面凫字的写法,去掉下面的”几“字,上面是不是和碑文很象?这二个字是凫于吗?
从以上分析,三块碑相互联系看,这是商代的碑,讲的是四川大禹后人望氏杜宇鱼凫的事迹,至于碑文详细说了些什么,就要等全碑都译出才知道。 三星堆文化,铜面具有两个突出的眼睛,很神密,从这三块碑文分析来看,大眼睛表示的是蚕在望天,不是外星人。这三块碑是属于三星堆文化系统的,是夏文化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