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粽子的外观而言,粽子的顶端上有两个牛角,为“牛头”,而中间长处为“蛇身”。古时,只有蚩尤、炎帝为牛首蛇身。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蚩尤处神农氏世衰之时,为九黎族部落首领,在打败了最后一位炎帝榆罔而自号炎帝。神农时期,此处的牛首蛇身的炎帝即为蚩尤。 另外,粽子内为五谷,五谷又体现了农耕部落鲜明特色。《吕氏春秋·勿躬》例举:“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请置以为大由’”。《钱谱》神农文“农”作“由”。“尤”是依传闻所记部落名称,与“由”为同音异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即农耕部落。可见,吃粽子这一习俗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纪念农耕部落首领蚩尤。 众所周知,菖蒲、艾叶除有驱蚊之益处。除此之外,亦有辟邪之意。 《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神农时期,炎帝蚩尤尝百草、发现中草药、发现茶叶、创作“五兵”。而“五兵”是根据菖蒲及艾叶的形状而制作。如,菖蒲演变剑,艾叶演变戬。人们在门上挂菖蒲、艾叶主要取于兵器辟邪,百草治病之用意,更是为了纪念尝百草、发现中草药的先祖蚩尤。 划龙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将“龙”字的甲骨文拆开分析:由“九”、“五”二字组成,象征着“九五之尊”。“九”代表九黎之君——蚩尤,“五”代表创作“五兵”(后有“五行”)。 在出土的四羊方尊的正中间有蚩尤的图像。所以,龙为蚩尤的人格化身,而划龙舟亦是为了纪念蚩尤。 “张”、“端”二字为同源字,在新化,“正月”又成为“端月”、“张月”,端午节即“张五节”。具体可从汉代以前传入朝鲜的“端午节”民俗中找到旁证。朝鲜后期学者洪锡谟的《东国岁时记》载,端午节时王家“观象监本朱砂拓天中赤符,进于大内,贴门楣,以除弗祥。卿士家亦贴之。其文曰:‘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有学者研究出“蚩尤”是“张五郎”在不同时期的称谓。宋代禁“巫”之后,梅山文化受到极大影响,梅山后人将蚩尤称为“张五郎”,“张”意指蚩尤发明弓箭,“五”意指“五兵”,“郎”意指顶天立地为郎。 在今天的梅山傩舞中,梅山巫师仍带着蚩尤面具作为标志。因此,“张五郎”也是蚩尤的化生,故,再次证明端午节是纪念先祖蚩尤而诞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