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南华:共工、蚩尤及水族源流考

 文山书院 2017-05-27

 蒋南华、蒙育民:水族始祖共工及其族源新考- 道客巴巴

    摘要:水族始祖共工六千三百年以前降生在与炎帝神农故里会同紧邻的洪江(今湖南怀化洪江市),颛项和帝喾高辛时期曾任“水正”。他的子裔及其部族均以治水和水田稻作为业,其势力由南向北迅速发展到了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即可与帝喾高辛抗衡的部族集团。公元前4371年(庚午)共工与高辛争帝失败后,其子裔和部族集团,从荆楚江淮的北部地区,撤退到了常德和湘西武陵地区,并在澧县城头山等处建设了宏伟的都城和巩固的根据地。因“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水族的族称亦自此而来。

 

 

    水族源流考(上.蒋南华) - 豆丁网

    摘要:从历史典籍、民俗风情及水书、水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和考证,指出水族是六千多年前就已生活在中华大地荆楚江淮地区的一个勤劳、坚毅、果敢、勇为的古老民族。他的祖先就是帝喾高辛时期曾经担任“水正”和天文历法要员的共工。

    正文:水族是一个生活在贵州、广西和云南三省部分县市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40余万。其中50%聚居在贵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贵州的荔波、榕江、都匀、独山、丹寨、雷山、从江、福泉、麻江、黎平、凯里及广西的南丹、环江、河池、宜山、百色、南宁、邕宁、大新和填东的富源、曲靖等县市。水族自称为“虽”,史称“僚、夷、水苗”或“水仲家、水家”等。其实“虽”就是汉字“水”的古代读音。至今生活在湖南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一些汉人仍然读“水”为“虽”或“许”。

    关于水族的来源,有人根据秦始皇采用建亥为正的颛顼历和古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更正朔”的传统做法,即某一代帝王当他们推翻了前代的政权时,为了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描绘成“上应天象、皇权神授”,于是就从依据天象制定历法的传统方法和观念及其心态上,对前代的统治政权来一个根本的否定,即把岁首前推一位,以此来镇住它、压倒它。这种以天象制历的方式来表示对前朝皇权否定的更换岁首形式就叫“改正朔”。如夏历建寅、殷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等等。既然秦始皇建立的秦政权使用的是建亥为正的颛顼历,为了表示对它的憎恨和否定,那么水族就来一个建戌为正的“水历”。因此,有专家推测水族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兵征伐岭南的西瓯、骆越等民族时,由失败后的骆越中的一支演化而来;也有人认为,水族是“唐宋时期从僚人中分化出来的少数民族”,其源出于百越族系中的“骆越”。这两种意见的依据均不充分,缺乏说服力。我们研究认为,水族是六千年前就生活在荆楚江淮地区的一个勤劳、坚毅、果敢、勇为的古老民族。它的祖先就是颛顼和帝喾高辛时期主管天文历法和水文地理的共工。

   《山海经·海内经》云: “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又)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这个出自太阳神一炎帝神农和祝融氏(即重黎、吴回)家族的共工,同他的前辈一起世居南方,“地处江水”。共工的父亲重黎在颛顼时是一位负责治理南方,主祀心宿大火兼掌天文和地理的大员;他的叔父吴回在帝喾高辛之时接替重黎“复居火正”亦是一位司天管地的要员。

    共工本人是一位“奠三天”,“步十日四时”(《楚帛书·乙编》),“霸九州”,“平九土”(《国语·鲁语》)并“敢与颛项(应为高辛)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天文训》)的英雄。据说他在帝喾时期为江淮水官时,因抗命诛杀“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竹书纪年》)的鲧氏家族成员,被高辛视为叛逆“作乱”,竟遭遣兵诛伐。而奉命率部诛伐共工的竟是自己的父亲重黎。《史记·楚世家》云: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儿子忤旨令老子去镇压,镇压不力,帝喾怎能不起疑心,抑或共工“作乱”原本就得到了父亲重黎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帝喾一怒之下竞在庚寅蜀诛杀了重黎(否则仅以“诛之不尽”就滥杀无辜功臣,恐怕难以说通)。重黎被诛更加激起了共工的愤怒,他将父亲重黎埋葬于湖南的“衡山之阳”(《路史·前纪八》)后,就率部发动了与高辛一决高低的殊死战争。

    这就是《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所谓的“共工为水患”(《淮南子·兵略训》)“共工振滔洪水,以搏空桑”(《淮南子·本经训》),最后进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地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淮南子·天文训》)等等神话故事的由来。

    据曹辰阶、吴彩蛟《南楚美人窝》一书所载:当年共工“怒触”的“不周山”就是今天湖南益阳桃江县境的浮邱山(气象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在这场与高辛的殊死战争中共工失败了。共工死后,他的部属和子裔(即共工氏族群,也包括吴回的部分子裔),除少部分退居在江淮水域的江流湖泊之滨外,大都从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地区撤退到了闽浙、两粤即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师征伐岭南百越各族时,水族又从岭南地区退到了以贵州为主要地区的云桂黔三省的交界之地。

    千百年来,他们虽与南方的其他兄弟民族(如百越等)长期杂居在一起,但他们却始终没有丢弃本民族的“文化行囊”,始终顽强地保存和承传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水族流行的《鲤鱼歌》:“咱鲤鱼,本住长江……庚午年,水府打仗……一家人,逃往四方……到乌江更遇豪强……一家人死去大半……夫妻俩抹干眼泪,都柳江安下家乡……”它用比喻法生动地描述了水族因“庚午年水府打仗”而被迫离开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江淮家园而四散逃亡,最后迁徙到都柳江流域的黔桂边境的苦难经历。我们推算这个水府打仗的“庚午年”,应是帝喾高辛57年,即公元前4371年庚午。此年当是共工与高辛“争为帝”失败身亡的那一年。

    史载六七千年前重黎、吴回、共工及其先辈不仅世居以长沙为中心的荆楚江淮等地,而且与苗楚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遁甲经》云:“沙土( 即今长沙)之祗,(为)云阳氏之墟”。《路史》云:“云阳氏宇于沙。”(云阳氏就是炎帝神农。因当年常采药于云阳山而得名。“墟”就是故居或都城之意)。《神农记》亦曰:“长沙有炎帝神农故宇。”炎帝神农不仅曾长期“宇于沙”而且死后就埋葬在长沙府茶陵州南百里的白鹿原(即今株州的炎陵市)。共工的父亲重黎和叔父吴回不仅生前同为帝喾高辛“火正”,主祀心宿大火而“治南方”(《越绝书》)“所司者万二千里”(《淮南子·时则训》),而且死后还“葬于衡山之阳”。这也就是衡山“祝融峰”被称为五岳之尊的由来(《路史·前记八》)。

    据《史记·楚世家》所载:“吴回之子陆终”“折剖而产焉”六人:“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并曰:“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日鬻熊。鬻熊子事文王(为文王师),早卒。其子日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故今“长沙郡内有熊湘阁,以楚子熊绎始封之地而名也”(《方舆胜览》)。唐人张正言《长沙风土碑》也说:“昔熊绎始居于此。”楚祖熊绎的先人鬻熊是“从武王伐纣的苗人酋长。”(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实为三苗直系血统。古史《名义考》云:“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其地域与上述诸说一致。

    《史记·五帝本记》也说: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战国策·魏策一》等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阳)而衡山在其北(背)”。“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舜征三苗,道死苍梧”(《淮南子·修备训》)。苗与楚同宗共祖,其先人世居住荆楚江淮。祝融,吴回之后,陆终的六个儿子不仅大多居于“楚”,而且大多在帝喾之后的中国历代政权之诸侯小国中担任过侯伯(即地方部落酋长)等职。例如昆吾曾居于河南濮阳的“昆吾国”,而彭祖(即彭咸)则在岳阳的城陵矶建立过“彭城国”,后又“西窜流沙”,跑到长沙西边的流沙河一带隐居而不返了(以上见《临湘县志》和《神仙传》)。因此《史记正义》曰: “楚之远祖鬻熊也,祝融之十二世孙”。

    今天的水族、苗族和汉族中的楚人,是同宗共祖的兄弟,其血缘关系十分密切。20世纪30年代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乙编》云:“古赢雹戡(即伏羲)……乃娶虐又口之子曰女娲,是生四口,是襄天栈,是格天化”。他的后代“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口恩皲(敦),奠四亟。日非九天则大蚨,则毋敢睿天灵。”而“共工口步十日四时,口口神则润四口,毋思百神,风雨晨神,乱作……”意思是说包羲(伏羲)娶了揸人的姑娘女娲为妻,生下四个孩子。孩子长大后均从事天象观测和历法推算并探索天地造化的秘密。祝融让四位神灵式的人物来到民间,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进而创造了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历法。应当说倘不是帝喾不分黑白,大加诛杀,他们是绝不会触犯天灵的。共工亦曾亲自推步,并以天干记日创立了分一月为三旬的历法;且将一目划分为宵、朝、昼、夕四个时段。共工还担任过治理江淮水患的“水正”,兴修水利,调节风雨,润泽四方之民。没想到他们司天象、定季节、调风雨、明晨晦的美好行为竟被视为“作乱”,于是才发生了天折地裂、星移斗转的造反行动。

    楚《帛书》的这段记载,同水族的《造人歌》:“初造人,有个牙巫(一作“娲”)。牙巫造四个兄弟,头一个就是雷公,二一个就是水龙,三一个才是老虎,(四一个)小满崽是我们(水家)人。”以及神话《拱恩点恒》:拱恩柱着拐杖,用巨大的双脚在大地上踩拓,为凡问造出了山川河流,湖海田畴等等,所反映的内容极为相似:

    (一)女娲补天、造人。她生下的四个儿子均从事日月星辰等天象的观测和历的推算;牙巫(娲)亦生下了“雷、龙、虎和满崽”四兄弟,创造了日月星辰和人及各种动植物。“那年子伢娲开天。她开天抓住太极猛一掰,天地分开。手一擎,举天向上,脚一踢,去七万丈。”“她会算,她又会想--拿铜棒撑住天肚,拿铁棍支住地心,用鳌骨撑天四边,支地四角。鳌骨撑天稳笃笃,如岩山,千年不崩,万年不落。”(《贵州少数民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值得注意的是女娲补天曾“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冥训》),而牙娲造天亦是“用鳌骨撑天四边,支地四角。”

    (二)女娲的后人祝融及其共工等司天,发明了以天象为依据的历法,并进行了对大地和地球子午线长度的测量(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共工怒触不周山,致使“天地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牙巫的后人拱恩拓开凡间,他“跨一步就有一百多里。他在南边来回踩踏,地皮陷下成了海洋。他用脚板在地上抹了几下,就有了望不到边的坝子。脚印不相连的地方变成了山峰。他用拐杖在地上一画,就有了河流……。光秃秃的人间,从此变了样”(《拱恩点恒》)。

    由此看来,水族神话传说中的始祖母和造物主牙巫(其实“牙巫”在水语中“牙”是语气词,也可代指女性,而“巫”是“娲”的音转;有时也将“牙巫”写作“伢娲”),她就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的女娲;水族人民心中最崇敬的先祖“拱恩”当是敢与帝喾高辛对抗的共工。“拱恩”乃是“共工”的音转。有先生认为拱恩即“殷公”,而“殷公之名可能是水族先民对发祥地人文始祖的殷商王怀念的缘故。”这恐怕不对。我们知道殷商迄今才三千多年的历史,而这时的中华文明已进入青铜铸造的黄金时代,是奴隶制社会的末期。怎么能把这一历史时期的殷商王称作“人文始祖”呢?真正的人文始祖比殷商王要早四千来年。拱恩非殷公明矣!今天的水族是六千三百年前之共工的后裔,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来加以论证:

    1、颛顼与帝喾时期共工为江淮水正,他和他的先辈炎居、并节、戏器、祝融(重黎、吴回)及其后人后土,陆终等等,是一个世居荆楚,地处江水,主火而崇尚光明的炎帝神农(即太阳神)家族。他们既司天,掌管天文历法又司地“霸九州”而“平九土”。他们所处的千里沃野,水乡泽国,其江流湖泊既是他们治理的对象,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居于程,罩田僮侈”(楚《帛书·乙编》)。他们喜鱼虾而友鸥鹭“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易·系辞下》),过着稻作农耕,荡舟捕鱼,养蚕缫丝,“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的稻饭鱼羹生活。而水族先民远古时候就一直聚居在“地方千里” 生活殷实,“土熟多霖雨,稻粟再熟”(《唐书·南蛮传》)的江南水乡。即使后来被迫逃亡、迁徙,但无论是在哪里安家,他们总是夹江傍水而居(《宋史?蛮夷传》)。

    水是水族同胞与生共存的生命之源,是他们的钟爱。水能使他们“慎终追远”,牢记其民族的历史和过去。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一生一世都离不开水。为了表示对水乡的怀念,水族妇女把水浪的波纹当作花边绣在自己心爱的衣裙上,并在围腰上系上两条飘带象征着鱼群在水中展翅腾飞。水族湛青色的衣服和百褶裙,既象征着湛兰的湖水和水面的波纹,也象征着绿色的田野和随风翻滚的稻浪。而脚下穿的尖头勾鼻船形鞋,则象征着当年水乡的舟楫。他们以稻作为生,至今保留着“种稻似湖湘”(《宋史·蛮夷传》)的耕作习惯和湖湘生活的许多习俗和禁忌,如出行看见妇女小便、梳头、洗澡,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乌鸦和鸟雀拉屎淋在身上就预示着大祸临头,“不死也要脱层皮”。煮饭夹生或饭碗突然破裂,也预示诸多不顺。在外凶死者不能抬进家门。出殡时棺材下葬前切忌落地。是夜丧家还需将亡人的衣物边角碎片放入纸做的小船内,然后将小船拿到河沟边烧化并把灰烬撒人水中让其随水漂向祖先居住的地方。

    2、楚《帛书》十二月相图云:“玄(夏九月)司秋,可以筑室(兴家业),易(十月之象)菜,不毁事,去不义。”这正是水族历法建戌为正,即以农历九月戌为岁首的心理支柱。水历以玄九月戌为岁首就是为了去除“不义”高辛以十月亥为岁首的历法而改用“玄司秋,可以筑室”的新历法。“玄”就是冬神玄冥。《札记·月令》曰:“冬季其神玄冥,天子衣黑衣,服玄玉,居玄堂。”而“玄”又与“水”联系在一起,如人们称水神为玄嚣,水正曰玄冥。高诱注《吕氏春秋》曰:“玄冥,官也……死祀为水神”。人们还把祭祀用的水称为玄酒,把瀑布称为玄泉等等。在楚族和水族同胞的心中,司秋的玄神即水神,其所指有三:

    一是指曾“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颛顼(《国语·楚语下》)。因为颛顼生前曾任命祝融家族居火正,司天,掌管天象观测和历术推算示民时之早晚;或司地,为水正“霸九州”“平九土”,所以颛顼死后,人们便将这位“以水德(而)王天下”的隆恩之主推崇为“北方水德之帝”,即“所司者万二千里”的“玄冥”(《淮南子·时则训》)。水族每两年或六年或十二年一祭的敬霞节,隆重祭拜的“霞”神就是水德之帝“颛顼”。“霞”就是“猳”,是的别称。《山海经·海内经》云:“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足)取淖子日阿女,生帝颛顼。”原来颛顼是一位猪图腾崇拜的家庭成员。因此永族同胞祭祀的水神“霞”(猳)神,则是一块人形猪首的神石,祭“霞”的主要供品是一头百二十斤重的黑母猪;且敬霞活动选在水历九十月(即绿色生命最旺盛的农历五、六月)的水日或木日或土日进行,尤以水日为最吉利。水日就是亥日,木日就是卵日,土日就是戊日或己日。按五行方位,亥属水;而按十二生肖配称,亥又属猪。因此从五行方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来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主西方,其神白帝句芒)。所以水日即亥日是祭祀霞神最最吉利的日子。在水族同胞的心中,霞神不仅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还是一位可保人们人丁兴旺、财运亨通、乡土平安的万能之神。拜霞节为何又安排在农历的五六月份呢?从十二生肖纪月来说,五月为午月,六月为未月,而从五行方位来说,午未位居南方,属火,其神祝融。水家在五六月分拜霞,显然与颛顼命祝融共工家族“治南方……主火”有关。

    二是指少昊之子循或少吴之叔修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少昊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少昊)使重为旬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北经》曰:“玄冥,水神也”。而高诱注《吕氏春秋》曰:“玄冥,官也。少昊氏之子曰循为玄冥师,死祀为水神”。不论是少昊之子循还是少昊之叔修熙,总之都是“金木及水”的水神。而少昊曾“孺(养育)颛顼”于“东海之外”的“少昊之国” (《海外东经》);“颛顼生十年”又曾“佐( 辅)少昊”(《绎史》)卷七),可见其亲缘关系极近。而少昊氏家族是一个鸟图腾崇拜的群体,故水族同胞敬霞时,还要在一根直立的竹竿上,蹲放一只公鸡,并使它在祭祀进入高潮时放声呜叫,以迎接霞神和大雨的来临。

    三是指颛顼和帝喾高辛时期曾为水正,后因“振滔洪水以搏空桑”与帝喾高辛“争为帝”失败而怒触不周之山而亡的共工。几千年来水族同胞最重要、最独特的民族节日端节,水家又叫“借端”,其实就是“节端、年端”。“端”即开端、岁首之意。其节日主要礼仪是祭祀祖先,而且一般是在逢亥的日子过节。过节时间从水历十二月(即农历八月)的第一个亥日起,多以亥日分批进行,即:首批端节的时间是水历十二月的第一个亥日;第二批端节是水历十二月(即农历八月)的第二个亥日;第三批是首批端节后的第三个亥日,且必定是水历正月(即农历九月)的第一个亥日;第四批是第三个亥日之后七天的午日;第五批是首批端节后的第四个亥日,且一定是水历正月(即农历九月)的第二个亥日;第六批是第四个亥日之后第八天的未日;第七批是首批端节后的第五个亥日。这是最后的一个端节,具体时间大约在水历正月下旬或二月(即农历十月)的上旬。端节既然是水族的年节,而轮流过端的时间除第四批为午日,第六批为未日外,其余为何一律都选在亥日呢?这除了亥属猪,亥为水,即含有纪念颛顼的意思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与共工之死有关。

    水族民间传说:水族远祖去世和出葬的那天是亥日。为了纪念远祖,水历就以十二月(即农历八月)的第一个亥日为首端,并在“戌日晚各家设供桌祭祀。供物为鱼包韭菜、炕鱼、豆腐及各种素菜。此日晚和亥日早餐,家中必须忌荤,绝不沾动物油,就是点灯也只能用菜油和茶油(忌用桐油。桐者,痛也,而“桐”又与“共”字谐音),但鱼虾及水产动物不算荤物,且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俗探幽》第287页)。据此,我们分析:

    ①水族的远祖几千年前一定生活在荆楚江淮的南方水乡,常以鱼虾等水产动物为食,故祭祀必备以鱼虾;②水族死于亥日的远祖,必是“庚午年(即公元前4371年)水府打仗”,与帝喾高辛“争为帝”而死于亥日的共工。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远祖的亥日之死,他的后人今天的水族同胞不仅把人死报丧称之为“报亥”而且还建立了以戌月(即农历九月)为岁首的水族历法,以表示对建亥为正的帝喾政权的藐视和彻底否定。

    过端节为何要分为七批?为何第四批和第六批过端不用亥日而用午日和未日呢?这同拜霞节定在农历五六月份一样,显然与祝融共工氏家族重北斗和“治南方……主火”有关。午未属火,位居南方;而北斗七星又是颛顼大帝之车。《史记·天官书》云: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再说共工牺牲之后,其部下子民四处逃亡,不能相聚一起统一纪念凭吊也有关系。

    除端节外,水族还有一个重要的祭祖节日“额节。过“额节”的时间比较固定,都集中在水历正月(即农历九月)的第一个亥日。“额节”是从“端节”这一母体节日中分离出来的。它与“端节”最大的不同是过额节不举行赛马活动,也不敲打铜鼓,而祭祖活动则在半夜进行。这是一个禁止娱乐活动的哀悼节。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所谓“额节”实是“厄节”之讹。“厄”就是灾难、困苦之义。可见此节,最初与水族始祖(共工)战死于亥日的情形有关。

    3、千百年前水族的历代祖先居住在潮湿闷热、高温多雨的江南水乡。因环境的影响,水族喜酸食、嗜鱼虾、爱饮酒,住则以既能防潮又能避免虫蛇和猛兽袭击的干栏式房屋,出门则以舟楫的生活方式,承传积淀成了今天水族同胞挥之不去的生活印记和风俗习惯。至今他们仍然住着干栏式的房屋,好饮酒,爱吃酸汤和糯米饭。闷热天把酒或酸汤一喝,顿觉浑身舒坦,劳累顿消。他们不仅好吃鱼,而且好养鱼。寨内寨外往往挖有大大小小的鱼塘用来养鱼。他们不仅习惯于水塘养鱼,稻田养鱼,蓄水养鱼,而且还专门喂养为老人百年之后举办丧事用的“养老鱼”。平日招待亲朋好友、节日喜庆、祭祀礼仪,鱼是不可缺少的上品。请客送礼“鱼包韭菜”则是上等的佳肴。在婚娶礼仪中,男方提亲的礼品,必须有纸包的小于鱼,而前往女方家的迎亲礼物,除糯米饭、米酒和猪肉外,还必须有竹编的罩鱼笼和一串用竹蔑串起的金刚藤叶。鱼笼则表示对祖先渔业生活的怀念,金刚藤叶则象征一条条鲜鱼,把它送给女方家以供奉先祖。新娘进家时还要在洞房里摆上一坛养有两条活鲤鱼的清水,以象征婚后夫妻俩鱼水承欢,平安清吉。鱼在水族同胞的心目中,简直成了一种图腾崇拜的圣物。其住房的屋脊和中梁上一般均饰以鱼形图案。新屋落成必由一位父母健在,子女齐全的“全福人”首先将一只装有两条活鱼的罐子,放进新屋,恭请祖先来新居保佑家庭富裕吉祥。

    水族同胞吃不离鱼,丧葬祭祀更是少不了鱼。吊丧者敬以鲜活的大鲤鱼或活草鱼,选择墓地和开挖墓穴礼祭以鱼。灵柩入土安埋后,还要在新坟的封土上撤些鱼卵,以祈墓主子孙兴旺发达。祖宗灵牌的背面也往往绘以鱼形图案。《端节的故事》说:水族祖先原先生活的地方是“一日三餐吃鱼虾”的水乡,因此煮鱼虾,祭奠远祖……吃素食(就成了)古老规矩。”鱼不仅是丧葬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祭品,就是为儿童招魂等巫事活动也绝对少不了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可以听到水族同胞关于“鱼娃 (男孩)、虾娃(女孩、夏娃)”的呼喊,不仅可以见到水族妇女的围腰、胸牌、背带、鞋面和儿童的帽子、围兜上常常绣以鱼虾图案,就连墓葬的碑石上也少不了双鱼托葫芦的雕刻。

    4、祝融、吴圆的后裔楚人“好巫,重淫祀”(《汉书》)。“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信鬼而好祠”(王逸《楚辞章句》)。上至楚国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相信“隆祭祀,事鬼神”能“获福”和“禳灾免祸”(《史记·楚世家》)。他们认为水势浩洋的名川大泽,云烟缭绕的出林皋壤都是专孛灵出没之地。楚人这种“万物有灵”,鬼神无处不在的观念和信鬼好祠的习俗与水族同胞的巫事观念和习俗同出一辙,完全一样。水族特别崇拜和信仰鬼神,问卜求卦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庆容。水族认为:“水乡多鬼。”相传有各种鬼神七八百种之多,其中有的是善鬼,有的是恶鬼。善鬼则是人们传说的神灵,如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牙巫(女娲)及开启山川平坝的拱恩(共工),给人送子并司掌小孩生死寿天的尼杭(楚人叫少司命),“发明”水族文字、重建水族社会文明与进步,被水族尊为保护神的陆铎公,以及自家先人们的亡灵,等等。此外还有叫不出名字的鬼神312个。它们分属于五个系统,即男性鬼神系统59个,女性鬼神系统57个,落魄和招魂系统39个,恶免系统105个,档神系统(即负责阻挡和驱逐邪鬼的善鬼)52个。而“水书”涉及的鬼神种类就有113种,共300多个,如俗话所说: “足不足,三百六”。

    此外崇雷、忌雷也是水族和苗族、侗族、布依族及壮族同胞的共同习俗。雷神吴回乃共工之叔父。故在神话传说中,水族先民把雷当作自己“同父共母的弟兄”,因而至今水族同胞称雷为“母头雷”。水语名称的雷叫“尼扛娜”含有至高无尚的头领之意。而布依族摩经《安王和祖王》称雷为“雷父兄”。水族忌雷(实则崇雷)的习俗是:立春之后第一声春雷响动,忌七天内不得动土;第二次打雷忌五天;第三次忌三天;第四次忌一天。忌雷期间不能犁田挖土。春雷初响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或鸣鸟枪并敲打谷仓、簸箕等,使其发出“砰砰”声响,仿佛是应和惊天动地的雷鸣,谓之“迎雷”。水族同胞的这种忌雷习俗,不仅反映了水族同胞对雷神(吴回)的崇敬和虔诚的祀奉,也透露了水族同苗、汉、侗、布等兄弟民族的亲缘关系。

    正如水族古歌《牙巫造人》所说:“崽落地,有百廿斤。不会哭也不会笑。没有手,也没有脚;没有嘴,没有耳朵……刀坎崽,斧砍骨头。竹篮装,丢在山坡。过明早,喜鹊叼去。喜鹊叼,撒遍天下。通天下,处处变人。肝水家,肠子成苗,肺布依,骨头成汉。”水族、苗族、布依族和汉族原本同宗共祖,都是伏羲和女娲的后裔。两雷神吴回则是布依的“父兄”,水家的“叔父”。从血缘关系上说,水族同苗、汉更为密切;而与布依为代表的“百越”则稍远一点。1997年经贵阳医学院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主要世居民族的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分析研究证实: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与苗族和汉族的亲缘关系“甚密”,而“与‘百越’部落起源的布依族”的亲缘关系反而“较远” (《遗传学报》2001年8月,余跃生论文《贵州水族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分析》)。DNA测试结果清楚表明:水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水族的起源同“百越” 一样古老。(王义全:水族源流考- 豆丁网水族源流初考(潘世雄)- 道客巴巴水族的敬霞节水族卯节文化水族“借额”文化水族源流初探_伊篱_新浪博客) 

 

    水族源流考(下篇.蒋南华) - 道客巴巴

    “水书”是水族特有的一种内容与水族先民的生活习俗和自然崇拜,如重历象、占卜、择日、好鬼神、重祭祀等等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奇书。这种奇书(水语叫“泐虽”),是用一种形状奇特、古拙而简朴的象形文字,即“水文”来书写的。相传“水文”这种奇特、古朴的文字是很古的时候由水族先人陆铎公等六位老人从仙人那里学来的。他们把它完在竹片上和布帛上,带回家时不料大部分被一个陌生人(水语叫“艾任党”)给抢走了。没有被抢走的后来又不幸遭大火焚毁,结果剩下来的就只有几百字了。这个传说反映了一个历史的真实:那就是几千年前水族原本就全面掌握了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这一突破时空概念的语言载体即文字,但后由于战乱、迁徙和兵祸、水火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的破坏,水族文字留存下来的字数,就远不及彝文和汉字丰富了。而在水文、水书的承传和水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中,水族传说中的精神领袖陆铎公则做出了特殊的突出贡献。因此,水族同胞特别崇拜陆铎公,把他尊为“全民族的精神领袖和保护神”,“是水族文明史的重要奠基者。”

    陆铎公究系何人?我们将这传说中的陆铎公同六千年前的历史人物相对照,发现他很可能就是吴回之子陆终及其六个儿子。如前面所说,陆终是帝喾高辛时期的一位通晓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天文历法学家。他所处的年代,正是共工同帝喾“争为帝”的非常时期。共工失败后,作为共工兄弟的陆终和祝融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为逃避帝喾的株连而相率逃亡则是情理之中的事。从水族芦笙舞的舞裙16根飘带所显示的徽章性标志和《韦氏宗志部》所载文字证实,水族是“由湖南省六房游十六水”即16个部落组成的联盟。而“睢柳、睢米”和“睢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支系。“睢柳”大概就是水族群体中的陆姓一支(柳、陆乃一声之转);而“睢米”是水族群体中的“芈”姓一支(米、芈同音);“睢干”是水族群体中的“韩”姓一支(干、韩乃一声之转),他们可能就是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参胡”和第六个儿子“季连”一支的后裔。《史记·楚世家》:“吴回之子陆终”,“折剖而产焉(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集解》引《世本》曰:“参胡者,韩是也。”《索隐》则引《系本》云:“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也。”然则司马迁所谓“蛮夷”者,乃水族之先民乎!

    专家们多方研究发现:水族文字同汉字有着很密切的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第一,水文的造字法和汉字的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完全一致。第二,水文的字形和书写方式与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古籀(大篆)、小篆等惊人地相同或相似,都是一种表意的方块字,都是一样的书写方式(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是点、横、竖、撇、捺、折、钩)。第三,从水文中的“时”字、“祖”字和“姑、姐、妹”以及“锤、镰”等字的字形结构分析发现:水文与甲骨文不仅同根同源,而且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另有专文论述,故从略)。另外,我们还发现水文与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良诸文化等遗址中的刻划符号也非常接近(有的还完全相同)。这些刻划符号与水族文字有着十分直接的承传关系。因此,我们肯定“水书制造之时代极为古远”,是一种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等同源的古老文字,大概在六千年以前的颛顼帝喾时代,这种文字就已为祝融共工氏家族及其后裔所掌握。

    文字初创不易,是一种属于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它的传承和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水文和汉字同是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掌握了“水文”的祝融共工氏集团成员,在重黎被诛,共工起来造反而失败之后,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和四散逃亡。几经周折和颠沛流离,最后当他们中的一支即今天的水族,迁徙到滇桂黔边山区后,因为日月的更替、时间的推移、人世的沧桑变化以及兵祸水火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致使水文的传承和懂得它的人们越来越少了。由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同阶级社会中的大多数汉族同胞一样),大多数水族同胞成了目不识丁的文盲。年长日久,地处边陲,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几乎与外界断绝了交往的水族同胞对其水文的使用不仅范围和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字词也因长期搁置不用而渐渐淡忘了。这大概就是今天的水书字数存世量较少的主要原因。由于水文存世的数量少了,单独用它交际则不足以表达其思想感情。于是水族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和文化人,就在已有水文的基础上借用一些汉字并加以处理,创造了一种人们所称的“反书”。为了与汉字加以区别,他们就把这些“借用”的汉字故意反写、横写或倒写,如“(丁)、(午)、(子)、(七)”……这便是今天有人亦称为水书为“反书”的由来。

    6、炎帝神农“正四时之制”(《尸子》)“分八节,以始农功”创上元太初历亦即天元甲子历(《晋书·律历志》),其后代是一个“乃步以为岁”即以天象观测和历法推步传家的旺族。祝融、共工、陆终、昆吾……他们都是颛顼和帝喾高辛时代“以四神降,奠三天”,“步十日四时”,“居火正”,司掌“三辰”(即心宿大火,参宿三星和北斗)以授民时的著名天文官。他们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星周于穹圆之度,以丽十二位也,在天成像,示见吉凶。《隋书·天文志》)的天象观测为依据,创制、推行了一种以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组合成的60甲子。84嘎进和以420序数为更大周期,或以十天干(即“十日”)、十二地支(如十二生肖)为周期的记历法,即人们通称的干支纪年法、嘎进纪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天干纪年法和木星(岁星)纪年法及太岁纪年法等等。

    炎帝神农及其后裔创制的这套纪年法,有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如干支和十二生肖纪年法);有的直到明代以前乃藏于楚祖熊绎之秘府(如熊湘阁)或尚在以长沙为中心的荆楚地区流传(如84嘎进和以十二生肖组成的36禽法等)。因此,一千五百年前梁武帝、长沙王萧懿之孙萧吉(?-614年)才有条件依据这些资料著述《五行大义》这类以十二地支或二十八宿与七曜和禽类相配来推断人生禄命的相书;六百年前明代开国功臣刘基(1311-1375)和星命术家池本理也才有机会依靠这些远古秘籍编著像《郁离子》、《演禽图诀》和《禽星易见》等这类的古代哲学和谶讳、星象占卜之书。

    经研究发现,今天水族和苗族、彝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民间流传的“苗甲子”或“嘎进”等纪历法,据苗族《道理书》说:“它是苗族先民嘎里、嘎对等人于浑河黑水之间创建的包含有时、月、季、年、斗概念在内的历日制”。这种由六十干支配二十八宿和七曜组成420序数为周期,或以二十八宿与十二生肖组成的84“嘎进”为周期的纪日制度,不仅是水族和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彝族历法的共同特征,而且与汉族历代施行的农历等同出一辙,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苗族的先民嘎里、嘎对其实就是帝喾高辛时曾“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的重黎和吴回。“嘎”是表示尊称的语助词,“里”就是“黎”,“对”就是“雷”的音转,嘎雷即吴回。《说文》:“吴,大也”;“回,雷也”。早年在北京出土的《楚公逆搏铭文》就将“吴回”直书为“吴雷”,“回、雷”乃一声之转。楚祖吴回生前主祀心宿大火,“死为火官之神”(《吕氏春秋》),因此被后人祀奉为火神和雷神。《道理书》中的“浑河”指的就是黄河,“黑水”指的就是三峡附近的长江某一支流,如黔江或巫水。《山海经·山西经》云:“黑水出焉而西流大杼。”据袁珂注:此水离禹攻云雨之山(即巫山)不远。又《大荒南经》云:“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有巫山,西有黄鸟。”《南山经》又曰:按,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郝懿行云:“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由此可见“浑河黑水之间”指的就是黄河以南附江淮荆楚之地,这正是祝融( 重黎、吴回)所治之区。

    水历二十八宿的动物名称,不仅与隋代萧吉《五行失义》中的三十六禽关系甚密,而且与明代刘基、池本理的《演禽图诀》和《禽星易见》所载二十八宿的动物名称也完全一致。例如:

    十二辰及对应的十二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已(蛇)

    池氏三十六禽名     燕、鼠、伏翼(蝠)   牛、蟹、蝎  狐、豹、虎  猥、兔、貉   龙、蛟、蟹   鳝、蚯蚓、蛇

    水族28宿名         燕、鼠、女      牛、蝎     豹、虎    日、兔、貉  龙、蟹     蚯蚓、蛇

    十二辰及对应十二生肖名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池氏三十六禽名        鹿、马、獐   羊、鹰、雁(犴)  猫、猿、猴  雉、鸡、乌   狗、狼、豺   豕、猪、

    水族28宿名           蛛、马、蜂   鬼、羊、鹅   獭、猴    乌、鸡、雉  狗、螺      鱼、猪

    除此,《禽星易见》的二十八宿名与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的组合,也与水历完全相同,均是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蟹,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虢,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可见,水历二十八宿名与萧吉的三十六禽源于一处。水历以二十八宿配六十干支组成的420序数用以纪日的“七元纪元法”,与池本理《禽星易见》所用的“七元将头”纪日法完全相同。水历的七元甲子组成是:

    第1元:甲子鼠宿(虚)日曜,乙丑燕宿(危)月曜,丙寅猪宿(室)火曜,丁卯鱼宿(壁)水曜,戊辰螺宿(奎)木曜,已已狗宿(娄)金曜,庚午雉宿(胃)土曜……

    第2元:甲子螺宿(奎)金曜,……

    第3元:甲子乌鸦宿(毕)水曜,……

    第4元:甲子鬼宿(鬼)月曜,……

    第5元:甲子蛇宿(翼)土曜,……

    第6元:甲子貉宿(氐)木曜,……

    第7元:甲子豹宿(箕)火曜,……

    而池本理的《禽星易见?七元将头》亦是“一元虚、二元奎、三元毕、四元鬼、五元翼、六元氐、七元箕。”且“凡换元皆以甲子。” (《七元二十八将》);再则《禽星易见》以干支配二十八宿与七曜配三十六禽所组成的演禽法及其七元结构和每一元的开头宿名亦均与水历完全相同。由此可见水历的“七元甲子周”纪历法和池本理的“七元将头”纪历法有着完全相同的渊源。

    此外,水族同胞根据他们的宗教崇拜和民族信仰需要,有时用十天干纪日纪年,有时用十二地支(或生肖)纪日纪年,有时用干支纪日纪年,有时还用84嘎进或以5倍予它的420序数,即七元甲子周来纪日纪年。特别是天干纪日纪年则是共工“步十日四时”的独特创造。水族同胞至今仍然使用这种纪日法,可见他们的“文化行囊”中还牢固地保存了他们的祖先六千三百年前(即共工时)的文化因子。

    水族和苗族是同宗共祖的兄弟,他们都是炎帝神农的后裔,因此,他们使用的历法也几乎一样,他们除使用干支和十二生肖等纪历外,还使用人们所称的“苗甲子”或“嘎进”。但由于他们一个是共工的子孙,一个是蚩尤的子孙,因此在用历上也有细微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的二十八宿和十二生肖组成的嘎进,其起始之年不同:苗族起于雷宿虎(即角宿寅),而水族则起了鼠宿虚(虚宿子)。水族为何要以“甲子鼠宿(虚)日曜”为起始之年(即第一元)呢?因为虚宿是水族的主祀星(即族星)和岁首星。水族为何要选用虚宿为本民族的主祀星(即族星)和岁首星呢?这显然与他们的先人精通天文历法和憎恨帝喾高辛有很大的关系。虚宿是炎黄时代星历家们观象授时的“四仲中星” 之一,即《尚书?尧典》所说的“宵中星虚”。它是夏历仲秋八月的“中星”。夏历仲秋八月正是《礼记·月令》和《夏小正》所说的“九月内火”(内即“纳”,入也)是心宿大火进入地平线的时候。而心宿大火却是帝喾高辛的大儿子阏伯主祀的族星(《左传·昭公元年》)。水族先民选定虚宿为本民族的主祀星(即族星)和岁首星就意味着他们将如仲秋八月升入中天的虚宿;而帝喾高辛的统治就将随同心宿大火“纳之以息其气”(《周礼·春官》),从此入土而完蛋了。也就是说当代表帝喾高辛统治的主祀星(即高辛的族星)心宿大火行将入土的时候,水族的主祀星(水族的族星)虚宿却从东升上了中天,以亥为正的帝喾高辛的末日到了,以戌为正的水族的新纪元开始了。这在历法上确实是一个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

    水历的编制规则同今天全国施行的农历一样,均是19年7闰为一章的历法。只是置闰之月稍有不同:农历置闰是在失气之月的前面(如某年三月失气,则即置闰二月以补之);而水历置闰则在水历九十月之间(即农历五月之后,六月之前)。其实水族的这种置闰法也是对置闰于年中或岁末的古制的传承。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农历是建寅为正(即以一月为正月);水历是建戌为正(即以九月为正月)。此外,水历一年四季的名称似乎与今农历不同。农历曰:春、夏、秋、冬;水历曰:盛(胜)、鸦(权)、熟(旭)、挪(冷、冻)。其实这只是一音之转。至今湖湘地区民间不少汉族同胞仍读夏为“鸦”、秋为“旭”、冬为“冻”或“冷”。

    再则,水历根据太阳月亮星辰等天象变化或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或动植物顺应节气而发生变化所形成的规律,来指导农牧业生产活动的民间谚语;也同农历农事谚语完全一致,如:“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夏至昼暖夜来寒,虽是江湖也防旱”;“虫鳝出来滚干灰,酷热干旱不减威”;“太阳打伞长江水,月亮打伞草木枯”;“暮看西边明,来日天定晴”;“东闪闪,西闪闪,下起雨来不打伞”;“看见大蛇跑,大雨定来到”;“蚯蚓满地爬,雨下乱如麻”……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水族关于“太阳打伞长江水,月亮打伞草头枯”和“夏至昼暖夜来寒,虽是江湖也防旱”等谚语,反映的则是荆楚江淮地区的天象与物候的变化。这不仅说明水历与农历同源,而且有力说明水族原本就是荆楚江淮水乡的居民,荆楚江淮水乡才是他们最早的家园。否则他们不可能有“太阳打伞长江水”和“虽是江湖也防旱”等等之说(在古代“江”专指长江;“湖”亦多指江淮流域的五湖)。倘若水族同胞自古就生活在五岭以南的百粤地区,或如今的都柳江流域,那就绝不可能产生这类与长江和江湖(而不是与珠江)有关的谚语了。

    经以上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断定水族是六千多年前就已生活在中华大地荆楚江淮地区的古老民族,其祖先就是帝喾高辛时期曾为“水正”的天文官共工。

 

    远古文字之奇珍  中华历法之瑰宝(蒋南华、蒙育民) - 豆丁网

    水书是用奇特古朴的象形文字和刻画符号(即“水文”)写成的历书(水语谓之“泐虽”);水文则是一种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渊源相同,但其年代却更为久远的文字。水文的字形与甲骨文、金文惊人地相同或相似,都是一种表意的方块字(如:“日月”,水文写作“ ”,甲骨文亦写作 “ ”;“雨水”,水文写作“ ”,甲骨文写作“ ”;“上下”,水文写作“ ”,甲骨文写作“ ”;“寅卯”,水文写作“ ”,甲骨文写作“ ”;“草木”,水文写作“ ”,甲骨文写作“ ”......)。水文的造字法和甲骨文的造字法同是《说文解字.叙》所说的“指事、象形、会意”和“假借”之类。同甲骨文一样,水文的“指事”也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如“ ”(上)、“ ”(下)是也);水文的“象形”,也是“画成其物,随体诘拙”(如“ (日)、 (月)、 (虫)、(鱼)”是也);水文的“会意”,也是 “比类合宜,以见指 ”(如“ (星)、 (祭)”是也);水文的“假借”,也是“本无其事,依声托事”(如“ ”(男)通用为南;“ ”(地)通用为第;“ ”(六)通用为“禄、录”等等是也)。

    另外,水文的书写方式同甲骨文也完全一致,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也都是点横竖撇捺折钩。这些业已说明水文同殷商甲骨文、金文及后来的“汉字”,有着十分密切的同根同源和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但从水文的字形结构来分析,水文虽同甲骨文、金文一样都是用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来造字,然水文中的许多字却比甲骨文和金文更近乎事物的原生态形象。如:水文的“ ” (人)和“ ”(草木),甲骨文写作“ ”和“ ”。虽然它们都是象形字,但水文比甲骨文更近乎表形(即图画形象),而甲骨文则重在表意,它比水文显然是简化、意化(也可说是抽象化) 了很多。在书写方式上甲骨文的“ ”和“ ”可以说是水文“ ”和“ ”的一种改进. 如:水文的“ ”(阴)字,虽然是男根“ ”和女阴“ ”的写征,它比甲骨文、金文的“ ”或“  、 ”(阴)字,自然是直观多了。

    再如甲骨文的“ ”(祭)字,是以手“ ”持肉“ ”放桌上表示祭祀,而水文的“ ”(祭)字则是直接把“ ”(祭品)放在“ ”(桌) 上以祭祀神灵。水文的这种造字法显然比甲骨文更加直观、更加原始。又如水文的“ (锤)、 (锯)和“ ”(镰)字等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形象描绘,它不像甲骨文、金文那样采用形声结合的方法造字。甲骨文把“ (锤)、 (锯)和“ ”(镰)等字一律写成金旁,可见它们的出现是在金属冶炼(即殷商青铜)时代,而不像水文那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又如时间的“时”字,水文写作“ ”或“ ”(甲骨文写作“ ”,是一个“从日,之声”的形声字)。如果我们把水文的“ ”字拆开成“十”和“ ”,然后把“ ”旋转90度,它就成了“ ”或“ ”。这样它就成了观象授时年代人们立竿测影的形象描绘。“ ”是立在地上的竿子,斜着的一笔“ ”则是太阳光在地面上的投影,而其中的“ ”则是表示在不同时间太阳投影的长度(即刻度);而“+”则是“时”字的读音。由此可见水文“ ” (时)字产生的年代,必是立竿测影的观象授时年代。其具体年代应是距今六千三百年前“共工步十日四时”创制“一月三旬”的天干记日法和将一日划分为“宵、朝、昼、夕”四个时段的颛顼、帝喾高辛时代(《楚帛书-乙编》)。

    再如祖宗的“祖”字,水文写作“ ”或“ ”(甲骨文写作“ ”,是个象形字);水文的 “ ”是由“ ”和“ ”构成的,其“ ”或“ ”是“日”的象形字,是太阳,代表阳性,是父性的写征。而“ ”则代表阴性,是母性的写征。在水文中作为阳的反义词的“阴”字,一般写作“ ”或“ ”。前者“ ”是女性阴部的写征,后者“ ”是月亮 “ ”出现在山头上“ ”,它是个会意字,代表夜晚,阴性。水文的“ ”(祖)字,明显反映了水族先民创造此字的文化时代必是一个父性和母性并重的生殖崇拜时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

   另外从水书的“ ”(卯)和甲骨文的“ ”书写一致和文字含义来分析,不仅可以说明水文与甲骨文同根同源,而且还能证明甲骨文的“ ”是对水文“ ”的承袭。《史记-律书》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卯则茂茂然。”而水族的水书先生则称卯节是“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两者的意思虽属一致,但水文的“ ”还有“开发、开启”之义。在卯节期间禁区打开,未婚青年男女可上卯坡尽情对歌,两心相悦者还可相率成婚而双方父母长辈很少干涉。故水族的卯节被人们称之为情人节。从其文化背景审视字,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它(“ ”)是女性生殖器的写征;其二它(“ ”)是男女相对应的抽象表现,或二者之义兼而有之。

    此外,汉字的“姑、姐、妹”等字,水文写作“ 、 、 ”等亦可说明:“ ”是性情开启的“ ”;而“ ”是情窦未开的“ ”。而甲骨文以后的卯(“ ”)则无“情性开发、开启”之义而仅存“万物茂茂然”一义。从语言词汇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文早于殷商甲骨文之年代久矣!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水文与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刻划符号非常接近,有的则相同或相似。如遗址中的刻划符号: “ 、 、 ”等等,与水文中的等等有着十分直接的承传关系。

    以上事象充分说明:水文是一种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同源的神奇古文字,但其创制和施用年代却比殷商甲骨文、金文要早出很多。远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的颛顼、帝喾高辛时代,这种文字就已为祝融氏共工家族及其后裔,即水族的先民所掌握并承传到了今天

    今天我们所说的“水书”(水语称“泐虽”)实则是一种以水文为载体的水族历法古籍。而水历则是水族同胞主要应用于农牧、渔猎、出行、经商、营造、嫁娶、节庆、丧葬和祭祀、祈福等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择吉、避凶、祛邪、驱鬼......的奇书。“水历”的形成史同水族的历史一样悠久。早在距今六千三百年以前,水族的始祖共工及其父辈重黎和吴回(统称祝融氏家族)在公元前4400-前4200年间的颛顼、帝喾高辛时代,相继担任过主管天文历法的朝廷要员,即“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的“火正”(《史记·楚世家》)。他们“是襄天,是格天化”,“奠四亟”“以四神降,奠三天”,“乃步以为岁”(《楚帛书-乙编》),发明了以天象为依据的历法。而共工则“步十日四时”,还创制了以甲乙丙丁......即以十天干纪日,分一月为三旬并将一日划分为“宵、朝、昼、夕”四个时段的天干纪日法(亦即“十日历”) (同上)。以后他们的子孙沿源相袭,成了历代朝廷中“仰观天象,敬授民时”的天文历法大师 (《尚书·尧典》)。正如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所云:“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氏);于唐虞,羲和(氏);有夏,昆吾(氏);殷商,巫咸(氏);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今天水族民间存传的“水书” (如现今出版的《泐金》和《金银》)就是这中华古历的瑰宝和“活化石”。

    据《史记.楚世家》和《山海经·海内经》等记载:水族的始祖共工原是帝喾、高辛时期“霸九州、平九土”,“地处江水”为江淮“水正”的朝廷要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水利部长)。在治理江淮水患时,因抗命诛杀“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的鲧氏家族成员(《竹书纪年》),被帝喾视为“叛逆作乱”而遭到讨伐。从而迫使他发动了一场与高辛一决雌雄的战争。因寡不敌众,结果共工失败身亡。共工战败身亡的那年就是水族史诗《鲤鱼歌》所说的“庚午年”(“咱鲤鱼本住长江,地面广四处游逛......庚午年水府打仗,一家人逃往四方......过赤壁獭猫下水,哗啦啦,东杀西抢......在三峡又遭凶险......没奈何再往前闯......夫妻俩抹干眼泪,都柳江安下家乡......”)。经推算,其时为高辛57年即公元前4327年庚午。共工战亡后,共工氏部族及其子裔就从世居的荆楚江淮水乡向外逃亡。若干年后他们聚集到了滇桂黔三省交界之地,“夫妻俩抹干眼泪”在都柳江流域“安下了”家园。今天水族同胞虽已久离了先祖们生活的荆楚江淮故土,但在他们的“文化行囊”中却始终保留了祖先几千年前的种种风情习俗和文化因子。“水历”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鲜活例子。

    1、建戌为正(即以农历九月为岁首)的水历,乃是六千三百年前共工及其部族子裔为对抗帝喾高辛建亥为正(即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历法而创制的以农历九月“玄司秋,可以筑室(兴家立业)......去不义”的新历法(《楚帛书.十二月相图》)。这个新历法其所以定农历九月(即戌月)为岁首,就是对建亥为正(即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帝喾政权的极大藐视和彻底否定;就是要“去不义”把以帝喾高辛为代表的统治者压下去,以便兴家立业建立起共工氏部族自己的政权。“玄司秋”的“玄”是指“司秋”的水神“玄冥”。其具体所指:

    一是曾“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颛顼(《周语·楚语下》)。因为颛顼为帝时曾任命祝融氏家族的成员 (重黎,吴回和共工等)或“居火正”,“司天”;或“司地”,为“水正”“霸九州”,“平九土”,兴水利除水患。所以颛顼死后祝融氏家族便将这位“以水德王天下”的隆恩之主推崇为“北方水德之帝”,即“所司者万二千里”的玄冥(《淮南子·时则训》)。今天水族同胞每两年或六年或十二年一次的敬霞节,所祭的霞神,就是水德之帝颛顼。“霞”就是“猳”,是猪的别称。《山海经·海内经》云:“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颛顼原是位猪图腾崇拜的家族成员。

    二是少昊之子循或少昊之叔修、熙。高诱注《吕氏春秋》曰:“少昊氏之子曰循,为玄冥师,死祀为水神。”又《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少昊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少昊使)修、熙为玄冥”。循和修、熙都是“能金木及水”的水神,他们与颛顼又有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海外东经》说: 少昊曾“孺(养育)颛顼”于“东海之外”的“少昊之国”。《绎史》卷七亦载:“颛顼生十年” 曾“佐少昊。”

    三是水族始祖共工。共工生前曾为江淮“水正”,是国家最高职务的治水官,死后被尊为水神玄冥,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水族民间至今传说其远祖亡于“庚午年”的亥日。为了纪念这位远祖,水族过端(年节)不仅分做七批进行,其首端定在农历八月即水历十二月的第一个亥日并约定“戌日晚各家设供桌祭祀。供物为鱼包韭菜、炕鱼、豆腐及各种素菜。此日晚和亥日早晨,家中必须忌荤,绝不沾动物油,就是点灯也只能用菜油和茶油,忌用桐油(桐者痛也,而“桐”又与“共”字谐音)。但鱼虾及水产动物不算荤物,且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俗探幽》)。水族过端为何要分做七批进行?其中除五批为“逢亥”过端外,另有两批为“逢午、逢未”过端,这又是为何呢?这显然与祝融共工氏家族崇北斗和“治南方......主火”有关。从五行方位来说,午未属火,居南方,而北斗七星又是颛顼之车。《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2、重黎、吴回、共工、陆终、昆吾等祝融氏家族的主要成员,在颛顼和帝喾时代曾“以四神降,奠三天”,“步十日四时”,“居火正”,“序三辰(即星宿大火、参宿三星和北斗七星)以固民”(《国语·鲁语上》)。他们的后代“乃步以为岁”即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星周于穹圆之度,以丽十二位也。在天成象示见吉凶”的天象观测为依据(《隋书·天文志》),创制、施行了一种以日月水火木金土(即七曜),二十八宿和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的60甲子、84嘎进和420序数为周期的纪历法,即人们通称的干支纪历法、嘎进纪历法、天干纪历法及十二生肖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等等。祝融氏家族成员及其后裔创制的这套纪历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如六十干支纪历法、十二地支(即生肖)纪历法和十日一旬的天干纪日法则一直流传到今天;有的如84嘎进和由十二地支及其配禽组成的36禽法以及由六十干支,二十八禽星和七曜的最小公倍数,即420序数为周期的纪历法,直到明代以前仍藏之于长沙的楚祖熊铎之秘府,或尚在以长沙为中心的荆楚地区流传。因此1500年前梁武帝之兄,长沙王萧懿之孙,“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的萧吉(?-614年)才有条件依据这些资料著述《五行大义》这类以十二地支、七曜和二十八宿与禽类相配来推断人生禄命的星历相术之书。600年前明代开国功臣刘基 (1311-1375年)和星命术家池本理也才有机会依据这些远古秘籍编著《演禽图诀》和《禽星易见》等谶讳星象占卜之书。

    经研究发现:今天水族和苗族,彝族等民族民间流传的“苗甲子”、“84嘎进”和以420序数为周期的纪历法,就是对上述中华古历的正宗承传。水历的二十八宿动物名称不仅与隋代萧吉《五行大义》中的36禽类关系甚密,而且与明代刘基、池本理的《演禽图诀》和《禽星易见》所载的十二生肖、三十六禽名及二十八宿的动物名称也完全一致,如: 十二辰和与之对应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池本理三十六禽名燕鼠蝠牛蟾鳌猥豹虎貉兔狐龙蛟鳝蛇蚯蚓鹿马獐羊鹰犴猫猿猴雉鸡乌狗狼豺豕猪水历28宿动物名燕鼠女牛豹虎日兔竹鼠龙蟹雷蛇蚯蚓蛛马蜂鬼鹅獭猴鹰雉鸡狗螺鱼猪。

    此外,池本理的《禽星易见》纪历用28种动物配28宿,组成28禽星,然后用28禽星与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和60干支相配,即从虚宿(鼠)配“日曜”和干支“甲子”日(即“甲子鼠日曜”)开始,依次按六十花甲轮回一次为一元。第二元又从“甲子日”(“奎木狼”)起(接第一元之后)依次循环配28禽星,这样周而复始,直至第七元(“箕水豹”)之终,共420天(或年)为一个大轮回。这个大轮回就是所谓的“七元甲子局”:一元虚、二元奎、三元毕、四元鬼、五元翼、六元氐、七元箕。其中二十八禽星与七曜的组合则为: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蟹、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禽星易见》就是利用禽星彼此间的生克伏合,弱肉强食以及得地之变化等等来占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水历的纪年法同池本理《禽星易见》的纪历法完全一样,也是采用60干支、28禽星和七曜相配以定元的纪历法,也同样是从虚宿“鼠日曜”起依次按60甲子一轮回为一元,即第一元为“甲子鼠(虚宿)日曜(第一元的“甲子周”是:甲子鼠(虚宿) 日曜,乙丑燕(危宿)月曜,丙 寅猪(室宿)火曜,丁卯鱼(壁宿)水曜,戊辰螺(狼,奎宿) 木曜,己巳狗(娄宿)金曜,庚午雉(胃宿)土曜,辛未鸡(昴宿)日曜,壬申鹰(乌鸦,毕宿) 月曜,癸酉猴(觜宿)火曜,甲戌獭(猿,参宿)水曜,乙亥鹅(犴(雁),井宿)木曜...... 余此类推);第二元为“甲子螺(狼,奎宿)金曜”;第三元为“甲子鹰(乌鸦、毕宿)水曜”;第四元为“甲子鬼(羊,鬼宿)月曜”;第五元为“甲子蛇(翼宿)土曜”;第六元为“甲子竹猫 (貉,氐宿)木曜”;第七元为“甲子豹(箕宿)火曜”。从一元之始到七元之终(“癸亥妇(蝠,女宿)土曜”)就是420序数的一个大周期(即“七元甲子周”)。水历的这种七元纪历法不仅与池本理《禽星易见》所用的“七元将头”纪历法,即以60甲子配28禽星和七曜、36禽等组成的演禽法及其七元结构完全相同,而且其起元也是从“虚日鼠” 甲子日始,“凡换元(亦)皆以甲子”。

    由此足以说明,水历以420序数为一周期的“七元甲子周” 纪历法和池本理等人的“七元将头”纪历法有着完全相同的渊源。它们“七元甲子局”的起始之元(即首元),都始于28宿之西方白虎七宿中的“虚宿”,而不是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历法那样起始于东方苍龙七宿的首宿“角宿”。而且二者的根都在长沙为中心的荆楚地区。由此可见萧吉、刘基、池本理他们所编制的历法与水历,都本于共工氏家族及其子裔所创制的以虚宿为主祭星的中华传统历法。尽管它们28宿的动物名称并不完全相同,如:

    28宿宿名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禽星易见》动物名称蛟龙貉兔 狐 虎 豹 蟹 牛 蝠 鼠燕猪水历动物名称雷龙竹鼠兔太阳虎豹蟹牛妇鼠燕猪 鱼 28 宿名 奎 娄 胃 昴 毕 觜 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禽星易见》动物名称狼狗雉鸡乌猴猿犴羊獐马鹿蛇蚓水历动物名称螺狗雉鸡鹰猴獭鹅鬼蜂马蛛蛇蚓。这就是说《禽星易见》称角宿为“蛟”,称氐宿为“貉”,称心宿为“狐”,称女宿为“蝠”,称壁宿为“ ”,称奎宿为“狼”,称毕宿为“乌”,称参宿为“猿”,称井宿为“犴”(即雁),称鬼宿为“羊”,称柳宿为“獐”,称张宿为“鹿”,而以《泐金》和《金银》为代表的水历则分别称为雷、竹鼠、太阳、妇、鱼、螺、鹰、獭、鹅、鬼、蜂、蛛。这些称谓之不同多缘于同音异字的讹误(如“蝠”与“妇”,“貐”与“鱼”);或因物种属性为同类,同科而叫法不一(如“犴”(即雁)与“鹅”,“貉”与“竹鼠”,“乌”与“鹰”,“猿”与“獭”,“蛟”与“雷”)。

    除此之外,有的则与水族的信仰和图腾崇拜有关。正如潘朝林先生在《水苗汉二十八宿比较研究》等文中所云,水族之所以把角宿动物之名“蛟”称为“雷”(均为鳞虫类蛇科灵性之物),并排为28宿之首,就是缘于对“雷神的崇拜”。因为在水族社会中雷神是自然神与社会神的结合体,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洞察秋毫、行动敏捷,上苍的意志由他来表达与传递。在婚嫁、营造、丧葬、生产等重大活动中均有忌雷及祭雷的习俗。雷神的地位在水族社会中是至高无上的。因而在宿名的排位上,“雷”排首位是必然的。”同样“水族以‘鱼’为“ ”也缘于水族的鱼图腾信仰”。

    潘先生的分析正确,但还须补充的是:雷神是水族始祖共工的父辈吴回。因吴回生前曾“主火”,“能光融天下”,死后被祀奉为雷神。因此水族人民把“雷”排在28宿的首位,用“角木雷”取代了“角木蛟”。水历“七元甲子”的首元为何不始于“东方苍龙”的“角宿”而要始于“西方白虎”的“虚宿”,即以“甲子鼠(虚宿)日曜”为起始之元呢?这是因为“虚宿”是水族尊奉的族星(即主祀星)。水族为何要用虚宿为本民族的主祀(族)星?这显然与他们的先人精通天文历法和憎恨帝喾高辛的反抗意志很有关系。虚宿是炎黄时代星历家们观象授时的“四仲中星”之一,即《尚书·尧典》所说的“宵中星虚”。它是农历仲秋八月的“中星”。农历仲秋八月正是建丑为正的殷历《礼记·月令》和《夏小正》所说的“九月内火”(“内”即“纳”,入也。这里的“九月”即农历八月),是心宿大火进入地平线的时候。而心宿大火却是帝喾之子阏伯所主祀的族星(《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心宿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主星心宿)为商(族) 星......”)。水族先民选定虚宿为本民族的主祀星(即族星)就意味着他们将如仲秋八月升入中天的虚宿;而帝喾高辛的统治就将随同心宿大火“纳之以息其气”(《周礼·春官》),从此入土而完蛋了。也就是说当代表帝喾高辛的主祀星(即高辛氏族的族星)心宿大火行将入土的时候,水族的主祀星(即水族的族星)虚宿却从东升上了中天。从此建亥为正的帝喾高辛的末日到了,建戌为正的水族的新纪元即将开始了。这在历法上确实是一个独具匠的巧妙安排。

    综上所述,以水书为载体的水文和水历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水族先民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伟大创造。水文是一种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同根同源却远早于甲骨文、金文的神秘古文字。它初创于颛顼帝喾高辛时代,发展流播于唐虞夏商之初。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上承“三坟”中通“五典”,下启殷商甲骨的伟大作用。今天幸存于水族民间并在水族同胞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与影响的水历,它是水族先民在反抗帝喾高辛统治的斗争中所创制历法的承传。它是水族先民伟大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水族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水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远古文字(蒋南华)- 豆丁网

    摘要: 奇特、古朴的水文是水族先民距今六千余年前的伟大创造。它是一种与殷商甲骨、金文同根同源, 却远远早于甲骨、金文的古老文字。水书初创于帝喾高辛时代,发展、流播于唐虞夏商之初,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上承三坟、中通五典、下启殷商甲骨、金文的伟大作用。

    正文:水族是中华56个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它是六千三百年前“奠三天,步十日四时。”(楚帛书·乙编),“霸九州、平九土。”(国语·鲁语) , 创制天干纪日的天文历法大师共工的后裔。共工在颛顼时期, 不仅是一位掌管天文历法和祭祀的天文官, 同时也是一位主治江淮水患的政府要员。他和他的父辈及其子裔长期生活在荆楚江淮水乡, 而以洞庭为中心的水乡泽国则是他们的世居之地(参阅拙著《水族族源新考》)。公元前4393年颛顼“岁在鹑火而崩”(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后, 其继位者帝喾高辛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 巩固自己的统治, 竟以治水不力为借口, 责令共工的父辈重黎引兵征伐时任江淮“水正”的共工。而后又以征之不力, 于庚寅日诛杀了“能光融天下”的火正重黎(史记·楚世家)。此事便更加激起了共工及其部族的愤怒, 于是一场“振滔洪水, 以搏空桑。”(淮南子·本经训)“天地折, 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 的殊死战争就暴发了。在这场一决雌雄的战争中, 共工战败而亡后, 他的子裔及其族人就从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江淮水乡分期分批, 逐年逐代, 节节撤退到了五岭以南的闽浙、两粤地区, 后来(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兴师征伐岭南之时) 又从岭南辗转迁徙到了云桂黔三省交界之地, 即今日贵州的三都、荔波、榕江、都匀、独山、丹寨、雷山、从江、福泉、麻江、黎平、凯里及广西的南丹、环江、河池、宜山、百色、南宁、邕宁、大新和滇东的富源等地。其中50%左右的水族同胞则聚居在贵州的三都。这就是水族民谣《鲤鱼歌》:“ 咱鲤鱼本住长江,庚午年水府打仗。一家人逃往四方,到乌江更遇豪强。一家人死去大半,夫妻俩抹干眼泪, 都柳江安下家乡”所描述的情景。庚午年水府打仗指的就是共工与帝喾高辛的那场决战, 我们推算其具体时间是公元前4371年, 即高辛57年庚午。今天保存并流传在水族民间的, 用以占卜、择吉、避凶、驱鬼、求神、祭祀和放鬼、收鬼......, 而被水家称之为《易经》的奇书, 是水族先民用古朴奇特的象形文字和图画符号及汉字 反书 (即汉字倒写、斜写和反写) 等写成的水书。经初步研究发现: 水书中那些我们称为“水文”的古朴奇特的象形文字和图画符号, 是一种比殷商甲骨文更早的远古文字。

    一、水文与甲骨、金文的字形大多惊人地相同或相似, 都是一种表意的方块字(例子略)

    二、水文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及其结构分析

    ......意即“甲子年金秋夏历九月(水历一月) 乙未日大旺 (丑) 时”置。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24个夏陶符号, 竟查对辨认出其中近20个是传承至今的水族文字(蒙熙林《水书破译夏陶神秘符号》,见《水族百年实录》) 。据此种种, 我们肯定《水书》是一种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等同源的古老文字, 其创制年代却远比甲骨文、金文要早得很多, 大概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的颛顼帝喾时代, 这种文字就已经为祝融共工氏家族及其后裔所掌握。另从水书的内容可分为吉书、凶书和黑书来看: 吉书为婚嫁、营造、丧葬、出行等择吉所宜者;凶书是为择日所宜忌者;黑书则是一种“不为外人言”的秘书, 讲的尽是放鬼、收鬼的事。它是一种充满忌恨和复仇意识的书。黑书的产生显然与水族同胞的祖先重黎被诛、共工战败而亡, 水族人民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和经历有关。

    再从水书内容多鬼和重祭祀来看, 也显然与水族人民“信鬼而好祠”的祖先原本生活在“好巫、重淫祀”的江淮水乡有关(据曹辰阶等先生研究, 共工战败而亡之地即今湖南益阳境地的浮邱山;而重黎被诛后的葬地在湖南衡山祝融峰旁(见其著《南楚美人窝》, 气象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宋人罗泌《路史·前纪八》曾云:“祝融氏以火施化, 葬衡山之阳, 是以祝融峰也”。今天的水族同胞尽管经过几千年的流漓迁徙, 早从属于长江水系的江淮、湖泊等“多鬼”水乡, 来到了属于珠江水系的地区生活, 但他们却始终没有丢弃本民族的“文化行囊”, 始终顽强地保存和承传、坚守着自己民族几千年前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哪怕是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的农事谚语, 如: “太阳打伞长江水, 月亮打伞草头枯”;“夏至昼暖夜来寒, 虽是江湖也防旱”等等, 也仍然以水族先民千百年前在江淮水乡生活时的观察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凭。还应提请人们注意的是: 水书虽被人们称之为水族的《易经》, 但它除了有反映阴阳变化之规律的卦(卦象) 及占卜、择吉凶等手法之外, 并无用以解释卦象以告吉凶的卦爻辞;而中国古代传说和典籍告诉我们: 伏羲和神农等所创制的《连山易》和黄帝时的《归藏易》亦无卦爻辞;而卦爻辞的出现正是文王所演绎之《周易》的最大特色。由此可以证实: 以占卜为主要内容的水书是一种早于殷商末年(即周文王演绎《周易》时代) 的奇书。水书中那些奇特、古朴的水文, 必是一种早起于殷商甲骨文、金文的古老文字, 其年代可溯到公元前四千余年的帝喾高辛之时。

    文字初创不易,它是一种属于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它的传承和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文化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水文和汉字同是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 掌握了“水文”的祝融共工氏集团成员, 在重黎被诛, 共工起来造反而失败之后, 他们被迫离开故土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和四处逃亡。几经周折和颠沛流离, 最后当他们中最核心的一支,即今天的水族, 迁徙到滇桂黔边山区后, 因为日月的更替、时间的推移、人世的沧桑变化以及兵祸水火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 致使水文的传承和懂得它的人们越来越少了。而大多数水族同胞则由于阶级的和民族的压迫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同阶级社会中的大多数汉族同胞一样) , 成了目不识丁的文盲。年长日久, 地处边陲, 经济落后, 交通闭塞, 几乎与外界断绝了交往的水族同胞对其水文的使用, 不仅范围和空间越来越小, 而且许多字词也因长期搁置不用就渐渐淡忘了。这大概就是今天的水书字数存世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 水文是一种比殷商甲骨文、金文更早的远古文字。它始创于公元前四千余年的帝喾高辛时代, 发展、流播于唐虞夏商之初, 它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上承三坟、中通五典、下启甲骨的伟大作用。中国历史传说和古代典籍(如《尚书》、《易经》、《韩诗外传》等等) 所载的“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即《五典》, 我们推测其中许多“言常道”的文字, 一定是用“水文”来记叙的。(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水书?-雅言博客第十八章 水文字甲骨文的先后分析_韦章炳的新浪博客

 

    试论战神和梅山始祖蚩尤(蒋南华)- 豆丁网

    摘要:蚩尤是中华大地最早发明冶金术,最早使用金属兵器的部族首领,是梅山(苗蛮)文化的开山始祖。早在六千年以前,以蚩尤为其部族领袖的梅山峒区人民,开拓进取,创造了富于地方特色的渔猎和稻作农耕文化,并与黄帝轩辕氏部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涿鹿之战”,为中华各民族的融合,统一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蚩尤是中国第一兵主和战神

    尸佼《尸子》云:“造冶者,蚩尤也。”蚩尤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发明冶炼技术,最早使用金属兵器的部族首领。他以葛卢、雍狐之金“制之,以为剑、铠、矛、戟”和“芮戈”(《管子·地数》),亦如《世本·作篇》所云:“蚩尤以金”,“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并“造立兵杖刀戟大弩”(《龙鱼河图》),是一位曾“字(佐)少昊,以临西方,司百工”,“主金”的兵器制造神(即兵主);又是“头戴牛角帽,右手持戈,左手拿剑;右足使矛,左足蹑戟”(袁轲《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蚩尤》);或“讣头戴以弓,左右手一持戈,一持剑,左右足一蹬弩,一蹑矛。”“豹首虎爪,讣头戴以弓”(田玉隆《蚩尤研究资料》)的东方赫赫战神。

    神农之后第八代炎帝榆罔在位时(公元前4649-前4594年),“蚩尤产乱,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乃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以肆于诸侯。”(《路史·蚩尤传》)。“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奠能伐”(《史记·五帝本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大弩,威振天下”(《龙鱼河图》),于是“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在这场经久的大战中,“明乎天道”的蚩尤“作大雾”,并“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管子·五行》)。黄帝虽“为指南车”,“暨力牧神皇,厉兵称旅……(却)三年九战而城不下”)(《路史·蚩尤传》)。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后,便退守密地(今河南密县),修宫阙,与大将风后在此演练七年,创八阵兵法…。然后在玄女、五胥和应龙与魃的合谋和帮助下,一举擒杀蚩尤于中冀。

   《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山海经·大荒北经》:“帝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路史·蚩尤传》:“(黄帝)三年九战而城不下。问之五胥。乃立五旗五军,具四面攻之。三日而后得志。”看来蚩尤的失败并非败于军事,而是败于黄帝方面的政治联盟和北方干旱恶劣的气候条件。

   “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龙鱼河图》,李防《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蚩尤的战神地位从此被确定了。直至宋代中期以前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取得并维护和巩固其政权,几乎无不顶礼膜拜战神蚩尤,如: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时,所祀“自古而有之”的“八神”,其第三位就是“兵主蚩尤”;汉高祖刘邦“初起,祷丰扮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后四岁,天下已定……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孝景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岁时祠 (兵神蚩尤等)如故。今天子(武帝刘彻)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史记·封禅书》)。《路史》和《汉书·郊祀志下》亦曰:“(汉宣帝)乃立(蚩尤)祠于寿良。及孝宣(祠)泰山、蓬山、罘山、成山,四时(祠)蚩尤”(《汉书·郊祀志》)。直到北宋前期“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仍)用少牢一祭蚩尤”(《宋史·礼志》)。可见蚩尤作为“战神”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之显赫。

    二、蚩尤是六千年前的梅山始祖

    罗泌《路史·蚩尤传》云:“蚩尤,姜姓,炎帝(神农)之裔也。兄弟八十一人,蚩尤疏首、虎卷,八肱八趾。”他不仅是一位“作五虑之刑……发葛卢、雍狐之金,启九冶,作兵刑剑揆”,“好兵喜乱”的兵主;不仅是一位“出自洋水…… 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龙鱼河图》),“头戴牛角帽,右手持戈,左手拿剑,右足使矛,左足蹑戟”或“豹首虎爪,讣头戴以弓”、“耳鬓如剑戟,与轩辕斗,以角抵人”(《述异记》)的战神;同时还是一位“明乎天道,故使当时”(《管子·五行》),能呼风唤雨、懂天知地,明阴晓阳”的天文历法大师和“懂得一百二十种礼规”,“掌握了一百二十种中药,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与宗教、巫术大师。”(《蚩尤神话》)。据《山海经》、《逸周书》、《管子》、《国语》、《战国策》和《史记》、《路史》、《越绝书》等史籍记载:蚩尤姜姓,为炎帝神农后裔。是“九黎之君、三苗之祖”。他曾举兵“伐炎帝榆罔于空桑”,又曾与黄帝轩辕氏决战于涿鹿之野。

    早年还曾“宇(佐)少昊,以临西方,司百工”,“主金”。我们考证:黄帝是公元前4666-前4555年的历史人物;榆罔在位之年是公元前4649-前4594年;而少昊在位之年是公元前4555年-前4471年。由此可见蚩尤则是公元前4600余年-前4500余年之间的历史人物。从《逸周书》:“阪泉氏(蚩尤)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不顾厥亲”(《大戴礼·三庙记》),“逐帝而居涿鹿”(《路史》)和《史记·建元以来诸侯年表》补:“蚩尤叛父,黄帝渡江”来分析,蚩尤应是炎帝榆罔之子,即第九代炎帝

    然则蚩尤诞于何地,当为何许人氏?陈子艾、李新吾等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指出:蚩尤“为苗瑶始祖,东方战神,南方巫官文化、稻作文化和刑法、历法、冶金术、兵器工业的创始人,古代政治、军事、宗教三位一体的氏族公社领袖。“梅山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蚩尤是梅山的开山始祖”,“北宋开梅山时,梅山土著苗瑶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这就是说:蚩尤不仅是南方人,而且还是南方湘中资水中上游流域的梅山峒人,是苗瑶等民族同胞的祖先。此说是否可信?答案是肯定的。

   (一)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和历史典籍及出土文物印证。我国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及其后裔刑天、夸父、重黎、吴回和共工、陆终……其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区域均在洞庭湖以西、以南的广大湖湘地区。《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住南方……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今人阳国胜等以详尽可靠的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和地理名物,如史云:炎帝神农出生地有“姜水(即江水)、常羊山、九井(亦曰‘神农井’)、连山(亦曰‘重山’)、华阳、巫山、神农穴”;炎帝神农“育于楚”,生“黔中楚之南境”,“住南方”、“南嶷”和“乘离执衡,司夏”,“所司者万二千里。以长沙为厉山国”,“都陈”、“鲁”,死“葬于长沙”以及神农“画八卦,创连山易”,发明文字、教民稻作农耕、制耒耜、作陶冶斧斤、主稼穑、兴商贸(“日中而市”)、种桑麻、织布帛、兴茶饮、尝百草,发明医药、削桐为琴等等,进行研究和实地考证,并以距今7800-6500年间的怀化高庙遗址等地出土的文物:文字符号、八角星图、陶器、玉器、象牙雕刻、玉璜、王钺、玉珏及其祭坛、房基与稻谷遗存……为佐证,提出了七千年前的炎帝神农故里在今湖南怀化会同县的新说。这一新说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认同。

    (二)史载“炎帝神农长于江水”,“以长沙为厉山国”,死“葬于长沙”。其后裔蚩尤、重黎、吴回、共工、陆终等等亦“长于江水”。重黎和吴回“治南方,主火”(《越绝书》),生前曾为颛项、帝窖高辛之“火正”,“乘离执衡,司夏”(《汉书》),“能光融天下”,“甚有功”,被帝喾命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死后葬于南岳衡山的祝融峰(《路史·前纪八》)。重黎、吴回的子侄共工,帝喾时曾为江淮“水正”,亦曾“步十日四时”(《楚帛书·乙编》),创天干记日法。后因反抗帝喾高辛失败,怒触不周山而亡。据曹辰阶考证:共工怒触的这个不周山,即今湖南益阳桃江县境的浮丘山。

    《帝系》曰:“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六子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包山竹简》亦曰:“楚先老童、祝融、媸酋(蚩尤)”,至今湖南人民仍尊吴回为其宗祖。神农、重黎、吴回、共工、陆终既然都世居湖湘,那么同为神农后裔而“出自江水”的“九黎之君”和三苗宗祖的蚩尤及其同系部族首领刑天和夸父出自湖湘,当无疑义!《朝野佥载》:今辰溪“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夸父在此煮饭。”传说“沅陵县有夸父山”,“零陵县上古有夸父冢”(《汉唐地理书抄》)。《山海经·中山经·熊山》所载:“熊山(即梅山峒区腹地的大熊山,亦即海外瑶裔所谓的“神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出的定是蚩尤、刑天、夸父和共工这类神人。

    (三)梅山是蚩尤及其部族的世居地。北师大民俗学家陈子艾教授和冷水江市文联主席李新吾在其《古梅山峒区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的调查中指出:“梅山”源出苗语“皋芈”,是“芈山”的异写(千百年来此地人民仍读。梅”为“芈”mi)。宋代以前“旧不与中国通”(《宋史?梅山蛮传》)的梅山,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大致在今宁乡、邵阳、益阳和湘乡之间。中心在今安化、新化一带。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 (《湖南通志》)。它包括今天长沙市的宁乡县西部,益阳市的桃江、安化两县,常德市的桃源县南部,娄底市的娄星区及由东向西的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怀化市的沅陵和辰溪及溆浦县东部,邵阳市北部的新邵县及西部的隆回、洞口两县和绥宁县的西北部地域。在这广袤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今有人口一千余万,其中50多万为苗、瑶、土家、侗、壮等少数民族。

    陈、李在调查中发现:位于新化县北部与安化县接壤的大熊山东南麓的今大熊山林场场部所在地,竟是新化白溪、圳上、荣华和安化梅城、南金等乡镇山民千百年来所称的“蚩尤屋场”。专家们不仅在这里发现了民国初期刻有“蚩尤屋场”等字样的功德碑,还搜集到了三部当地陈、李二姓山民载有“蚩尤屋场”地名的“族谱”:一部是李姓家藏的刊有“公字文开,乾隆癸未年(1763年)夫妇携三子来新化大熊山锡溪村落担安家,同年十二月三十日辰时不幸辞世,葬春姬坳蚩尤屋场之上麓”的《长远李氏族谱》;一部是陈姓家藏刊有“显聪,行二,字礼照,清嘉庆六年辛酉十一月十七日辰时生,同治六年丁卯正月二十一日辰时殁,葬春姬坳蚩尤屋场后乾山巽兼戊辰”的《陈氏源公十修族谱》;另一部则是刊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的《陈氏源公九修族谱》,其中有“廷旨公房奉达公宗支惟题时证公派三十九世显聪”条目之原文:“显聪,行二,字礼照,清嘉庆六年辛酉十一月十七日辰时生,同治六年丁卯正月二十一辰时殁,葬春熙坳(即春姬坳,当地方言“熙”与“姬”同音)蚩尤屋场后乾山巽兼戊辰。此山自咸丰三年(1853年)契为私地”。

    此外,专家们还发现:不仅蚩尤屋场周围600平方公里地域的居民和梅山巫师宗奉蚩尤为“地主、家主、家先、前人祖师”和“梅山开山始祖”;梅山的巫师还以蚩尤旗为法杖,以蚩尤蛇图腾的具象为护身神,以蚩尤图腾之角为法号。古梅山峒区的大部分自然村落和家庭,至今在其堂屋的神龛上供奉着头饰为蚩尤饕餮(即头戴蚩尤帽)的 “家主、家先”和“地主”(即蚩尤始祖)神像。现在的梅山居民还将与蚩尤信仰崇拜密切相关的枫树奉为枫神、坛神、护卫神、司农与婚育之神。并将农历四月八定为牛王节、牛魂节或牛神节。当地传说:这天是蚩尤与黄帝涿鹿之战,蚩尤兵败被杀的日子。届时梅山巫师做法事《和梅山》时,还要表演蚩尤战黄帝的战争场景,以娱诸神。据新化、安化、溆浦三县边界150平方公里知名的佛、道、师三教巫师戴康哉和戴卿石父子介绍:梅山巫师做《和梅山》法事时,头上所戴刻有“双牛角、青面獠牙、红发鼓眼的傩面具”,俗称“脸子”,其实就是“梅山教的开山始祖蚩尤”,即“蚩尤大王和他手下将军兵马的像”。戴康哉说,“蚩尤大王天生一个牛脑壳,长三只角,住在中峒梅山。他手下有五路兵马,势力蛮大。有一年为争地盘,北方的黄帝打到南方。蚩尤大王点起梅山五路神兵,把黄帝兵马赶到了河北,在一个叫涿鹿的地方打了一次恶仗。可惜南方人尚(擅)水,北方人尚(擅)火。离根之水奈不何北方本地的火……结果蚩尤打输了,还被剁掉了脑壳……但他虎死不倒威,剁掉了脑壳也不服气……”

    家住蚩尤屋场附近的李武汉曾听前辈们说:蚩尤是大熊山的开山始祖。蚩尤的母亲名叫“哈雾”,在蚩尤屋场生下了他们九兄弟。蚩尤是老大,他讨了个婆娘叫春姬。蚩尤长相很凶,头上有两只角,眼睛像牛眼,鼻子像狮鼻,嘴巴像虎口。但他很孝道,不管在做什么,只要听见娘一叫喊,就会立即回到他娘的身边。所以现在的师公请他降坛时,只要用牛角“哈雾、哈雾”一吹,他就会马上降临。李武汉还说:他小时候在他们李姓的龙华庙和山上的始祖殿还亲眼看到过蚩尤吞口菩萨的雕像。如今生活在“蚩尤屋场”的山民,95%以上是明清以前从周边地区迁入的拓荒者和逃租、避祸者。其中占总人口60%以上的山民陈姓,其始祖进山入住此地已达500来年,在此繁衍了19代。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说:“蚩尤屋场”这地名是进山老祖们从原住民“苗子”那儿传下来的,意即“蚩尤老祖建房造屋的地方”。“蚩尤屋场”附近不仅有春姬坳,在离“蚩尤屋场”不远的锡溪山谷自古以来还有以蚩尤大王夫人命名的春姬峡。梅山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大熊山南麓的“蚩尤屋场”是蚩尤的诞生地,勃发于梅山峒区并已走向东南亚,走向欧洲和美洲而具有世界意义的梅山苗蛮文化,其实质性本源是蚩尤文化。陈子艾、李新吾先生们的调查结论完全可信。

    几千年来奉蚩尤为其始祖的梅山苗瑶及其宋代开梅山后改为汉姓的苏、蒋、谌、张、赵等姓人民,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里,不断竞争、进取和融合而创造并传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是一种以人为本,服务现实的祖宗崇拜同富于巫官文化色彩的渔猎、稻作文化及民间宗教与民俗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见义勇为,“虽九死其犹未悔”,最富开拓进取和男子汉血性精神的梅山蚩尤(苗蛮)文化,它不仅是历代梅山子弟赖以安身立命和披荆斩棘、奋发勇为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勇猛精进,艰苦卓绝”,富于蛮劲和开拓进取精神的荆楚文化亦即湖湘文化的重要原源。它至今仍然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别具魅力的商业开发价值(如独具特色而别有风味的梅山饮食、医药、武术、舞乐、雕绘、服饰和工艺美术等等)。

    梅山这盛长枫树的地方,原是芈王(蚩尤)及其王族子孙(苗瑶等族同胞)的世居地。今天生活在云贵高原和侨居在东南亚各国以及法国等异地他乡的苗瑶同胞,他们仍视梅山为“祖山”和“祖师通天之梯”。几千年前就已形成并传承至今的蚩尤老祖及其图腾信仰崇拜、枫树崇拜及其密切相关的东山圣公(伏羲)、南山小妹(女娲)、炉头祖师、猎神与猖兵之主(张五郎)及炭神(盂公)崇拜和家主、家先、地主、太公信仰等等所组成的梅山文化,是历代梅山人民生存、发展、安身立命、团结奋进和反抗剥削、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支柱。

    广泛盛行在梅山峒区的炉头祖师、家主、太公信仰和巫教法事活动,如《和梅山》、《傩头狮子舞》等等及巫师弟子学徒期满所举行的“抛牌过度”仪式或师公为消除水火瘟疫等灾祸所举行的“冲傩”法事,所体现的无一不是尊崇蚩尤,纪念蚩尤,仇视轩辕黄帝的梅山土著宗教文化(即梅山教)的核心本质。师公所戴的头扎和傩面即吞口饕餮,其原型就是师祖蚩尤。师公的法杖则是蚩尤旗。师公请神降临神坛的号角则是蚩尤图腾物。神龛和神坛上供奉的太公、家主、家先头上戴的则是蚩尤帽,而武艺超凡的“翻天菩萨”,“兽见自退,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自逃”的猖兵之主张五郎则是蚩尤的化身(梅山烧炭神孟公亦是“兵主蚩尤”和“火正祝融”的复合型神祗)。

    梅山巫师《唱太公》或《和梅山》,其巫事活动最具威力的法事项目是“踏九州”和“沉天灭地咒”。它们再现了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整个军事过程。“启圣就是请兵,搭桥是为接兵,下马酒、祭初朝是慰劳兵将,祭栾牲是宴兵,立寨是调兵、排(派?)兵、安兵,踏九州是会兵、进兵、兵战”。传说当初蚩尤占据江南,黄帝占据江北,南北形成对峙状态。黄帝想要侵占江南,征服蚩尤,便挥军打到了蚩尤的江南腹地今天的新化地带。蚩尤恼怒了,他便统帅梅山五路兵马,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把入侵者黄帝的兵马赶回到了中原北土的九州地带。战争非常残酷,“轩辕生八子,父子坐断九州城”,“百鸟难过昆仑坳,师人难进九州坛。”但蚩尤所统的各路神兵:“冀州战船八百万,扬州炮火震天门,豫州三军齐呐喊,路路妖邪走没门。”在这场“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坼江河,势崩雷电”(《吊古战场文》)激烈、悲壮的战斗中,蚩尤虽然开头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尚水”的南兵不适应北方干旱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之黄帝方面得到了玄女、五胥、应龙和旱魃的帮助,最终蚩尤的胜利转化成了“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和“地阔天长,不知归路”的惨败!蚩尤故里的父老乡亲们,企盼英雄的子弟兵及其雄魂的归来,巫师(代表梅山人民)做起了“搭桥”的法事。他们搭起天仙桥、地仙桥、扬子桥及阳桥与阴桥,迎接“炉头祖师部下统领的东方九夷兵(即九黎兵),东营东寨东路五猖;南方八蛮兵,南营南寨南路五猖;西方六戎兵,西营西寨西路五猖;北方五狄兵,北营北寨北路五猖;中央三秦兵,五营五寨……炉头(即蚩尤)部下的天地仙兵十万,阴阳仙兵十万,金银甲兵、铜铁甲兵、铅锡甲兵、纸甲兵、木甲兵、皮甲兵、藤甲兵、长枪兵、短枪兵、大排兵、小排兵十万、防身保命雄兵猛将”;迎接蚩尤统帅的天兵、地兵、水兵、阳兵、阴兵回来,回到“家宅旺、桑蚕旺”,“豕牛羊马满地塘”的故土来!

    另从《沉天灭地咒》的咒词:“天皇皇,地皇皇,沉天灭地最难当,打倒九州秦始皇,天下神鬼叫爹娘,把守山河并社稷,一家人口得安康”和“轩辕黄帝生九子,连爷坐断九州城”以及“吾师脚踏淮南九州罡,元皇复得九州庙,社公破得九州坛”等等咒词中,不仅可以窥知这场战争的艰难险恶,同时也可以看出梅山巫师(代表梅山人民)矢志踏破九州,推翻黄帝轩辕氏和为蚩尤复仇的决心!恩格斯说:“在每一个民族中所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费尔巴哈论》)。从“神不祚非类,民不祀非宗”和“祭不越望”的俗规来看,梅山峒区从古至今普遍流行的蚩尤崇拜,就足已说明:蚩尤是梅山峒蛮(即梅山各族先民)的始祖,是梅山人民的保护神,只有梅山才是中国古代蚩尤部族的真正世居地。

    蚩尤是九黎之君,三苗之祖。《国语·楚语下》:“少昊氏之衰也……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苗族史》亦日 “三苗源于九黎,蚩尤为九黎之首。”六七千年前生活在“衡山在其南,泯江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 (《韩诗外传》)的九黎三苗,崇枫树为妈妈树,至今梅山峒区的人们不仅认为枫树是祖神蚩尤的化身,是司掌年成、生殖、婚姻之神,是保一方平安的坛神,严禁砍折和冒犯;而且还将座落在涟源和冷水江市交界处占地三个乡镇的枫树山尊称为枫神山,并在山上修建枫神殿,殿中供奉着枫神即吞口菩萨蚩尤。

    蚩尤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冶金术发明者,早在六千五百年以前就创造发明了金属兵器和农具。以梅山峒区为中心的湖湘地区,自古金银铜铁锡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管子·地数》就有“出铜之山467山,出铁之山3609山”和“楚人宛钜铁铣,惨如蜂虿”(《管子·议兵》)的记载。被誉为“世界锑都”的冷水江市锡矿山,至今仍是我国最大的优质锑矿产地。独有的矿产资源优势,为今天的涟源钢铁基地和冷水江市等处的钢铁企业及其他冶金工业的现代化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专家们调查发现: 在“蛮王故居‘九岭十八坡’遍布古代炼铁厂、木炭窑遗址。”如“枫神山西路的黄柏岭”就有一处“宽约80米,长约300米,总占地约36亩,分铁渣坪、炼铁炉、煅矿窑、选矿坪、水塘、炒铁炉、炒铁渣七个部分”的“炼铁厂遗址”。炼铁炉四周”是一块“长22米,宽10米,厚度0.4米,表面乌黑发光,象水泥地面那样平滑”,用“铁水铸成的整块平地。”“冷水江市的铎山镇龙光村、渣渡镇的铁山村,古时候都是重要的冶铁基地。铎山镇龙光村遗存的一个炼铁窑内,还有3吨左右未烧结的炉料。岩口镇的岩口村土主老院有保存较为完整的铁矿烧结窑。”在“新化桑梓镇满竹村临近资江的地方仍保存有差不多有6米高的“半边炼铁炉”;在“锡矿山矿务局南矿与北矿之间的七里江铁矿”和“(冷水江市三尖镇的)洪水坪铁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铁量的丰足,是兵器(矿物)来源的重要保证。”1997年10月涟源市杨家滩镇村民在金星村开采石头时,掘出了战国时期的一座铁制农具窖,其中窖藏铁锸、铁铲、铁镰等20多件。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石门皂市出土了远古时代的熔铜炉、铜块和坩埚以及商代的青铜提梁卣和父子簋;在桃源的漆家河、宁乡的月山铺和黄材乡炭河里等遗址发现并出土了“皿天全”(金)方彝、青铜方彝盖和四羊方尊、入面方尊、戈卣、象纹大铙、青铜兽面提梁卣等含锡、铅较多,制作精美的300多件商代大型青铜器;在益阳石湖、泪罗狮子山和湘潭花石镇、湘乡新坳出土了商代和西周青铜器、龙纹青铜鼎和青铜编钟;在长沙识字岭、杨家山、窑岭等处的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了碳钢宝剑、麻口铁铸的铁鼎、铁锄和数件铁铲、铁削刀和削形器;在常德德山楚墓出土了铁镢和铁削刀;在湘乡和溆浦的马田坪与江口镇、辰溪的米家滩等地亦先后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首铁剑若干件。所有这些青铜器和铁器的出土地点,几乎无一不是古代的梅山峒区。此外,梅山峒区民间的金银铜铁手工工匠(如新化西北的“铜匠之乡”)从古至今的炉头祖师崇拜和炭神信仰(如反映在《炉头祖师秘法)、《铜匠江湖秘本》和《炉头祖师根因江湖本》等本经中的湘中金属加工工匠的信仰习俗),这些都是梅山峒区为古代蚩尤及其都族的世居地的有力佐证。

注释:

[1]河南发现风后八阵兵法图[N].光明日报,1990-7-16

[2]李新吾.梅山蚩尤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我们的目标[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一),2004

[3]阳国胜.华夏共连山--炎帝故里会同新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曹辰阶.南楚美人窝[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5]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一)[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 (一),2004

[6]苏传凤.梅山峒酋苏方与新化苏氏调查[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三), 2006.

[7]李新吾.冷水江杨源张坛师公与道士的异同比较 [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二),2005

[8]刘国忠,唐豪初.湘中金属加工工匠信仰习俗调查 [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二),2005

[9]苏传风.梅王苏甘故居地人们的太公信仰[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 (二),2005

[10]苏其恒.新邵县时荣苏家的家主太婆信仰民俗调查 [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二)。20Q5

[11]李新吾,段志东.沅湘开化与梅山峒成型的逻辑因果 [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三)。2006

[12]苏业江.上梅山蛮王崇拜[C]//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二),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