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

 束薪叟 2015-05-27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



时间:2011-01-26 整理:菏泽新风新貌 
  

           
众所周知 ,菏泽市在今日之山东,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在二千年前至四千二百年前后,它却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中华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始祖母华胥;这里诞生了中华第一个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都与菏...


 
                               

 



众所周知,菏泽市在今日之山东,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在二千年前至四千二百年前后,它却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中华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始祖母华胥;这里诞生了中华第一个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都与菏泽息息相关。古往今来,与菏泽有关的历史人物写入二十五史的千余人,其中为之立传的达217人之多,这是全国同类市地所罕见的,证明了菏泽历史文化的厚重,反映了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下面我分若干条目给大家做一介绍:

一、菏泽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

菏泽市,上古称陶,位于苏、鲁、豫、皖四省十六县的结合部,也是《禹贡》中的兖州、豫州、徐州、青州的结合部。地质资料表明,远古的豫东、鲁西是华北凹陷地带,经过千万年黄河泥沙的充填,终于使菏泽境内逐渐形成岗丘布野、河沟纵横、林木茂密、湖盆相连的平原沼泽岗丘地貌。《禹贡》、《左传》就记载了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菏水、汳水、黄水、洮水、句水、黄沟水十水;记载了历山、曹南山、左丘、陶丘、楚丘、犬丘、青丘、廪丘、乘丘、襄丘、桂陵、安陵、巿陵等近百处地名。

考古发现证明中华先民起于多源,如满天星斗。迄今为止,尚未在菏泽发现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址。距今七千年前后,由于大自然气温的变化,使先民食物来源变的十分困难,人们开始从山东东部、甘、青、陕、豫、大江南北涌向中原。这从北辛文化、裴李岗文化逐渐衰退和消失,大汶口文化骤然兴起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现已发现,菏泽境内有北辛遗址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十处,而龙山文化遗址却近达300处,且岳石、商、周等不断代文化在几乎所有遗址上都有发现,反映出先民在这些遗址上连续生存三、四千年的实际情况。这些遗址分布在四泽十水的岸边,反映了先民依水而居的状况。境内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面积之广,连续年代之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人们常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漫流四溢是不能住人的。而其支流及支流的支流才是真正哺育先民的地方。济水是黄河的支流,濮水、沮水、澭水、汳水、黄水、菏水又是济水的支流。【1】因此说济水是哺育中华古代先民的圣水。《史记·封禅书》说,中国名川祠二,曰济曰淮。【2】济就是济水,从河南荥阳出黄河,东流过封丘、定陶、巨野、梁山、长清、济南,东流入海,其两岸散布着上古先民生活遗址。古人祭祀济水,其深远的原因不言自明。

四泽十水岸边的遗址,又被称为堌堆。五十年代,绝大多数还面积硕大,高数米乃至十米不等。近三十年,人们破除迷信,取堌堆黑土作肥或筑路、烧窑,已大部分被破坏。现尚高耸地面的三十几处堌堆,如果不是民间庙宇的保护,恐怕也荡然无存了。这些遗址正是中华九州的源头。《说文解字》关于“州” 字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州……”,【3】“昔尧遭洪水,居民水中高土,故曰九州。”【4】这些土丘中的红陶、灰陶、黑陶、石器、骨器等遗物佐证了它们确实是七千年来中华先民的聚落点。这些堌堆还被古人赋予能大能小、能止洪水的神物——息圵。【5】实践证明,堌堆的确是四千年前后,祖先们躲避洪水、繁衍生息的神圣土址。

菏泽境内见证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历史的堌堆,仅仅是经过文物部门的地表普查所发现的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址,它们无一处被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发掘至生土层,因此其文化内涵至今不为世人所知。1984年北京大学邹衡先生为寻找夏商文化,曾发掘安丘堌堆,【6】但发掘至龙山层时,就停止了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涉足此地,探源工程也未涉足此地。这些遗址有文献记载的尧居之都陶丘,尧舜禹之都成阳,有黄帝得宝鼎之宛朐,有舜生地姚墟、耕之历山、渔之雷泽,有秦祖伯益之犬丘,有楚文化的源头楚丘,有商族简狄之有娀之墟,有帝喾之有莘之虚,有夏宗邑之城三朡,有商代最早的都城亳。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国家形成的不少关键地名,多在鲁西南一带,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探源工程的高度关注吗?!

二、祖源龙凤文化与菏泽

中华民族,起源于东方本土,已为众多学者研究成果所证实。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先而代代相传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概莫能外。三皇五帝是中华乃至亚洲很多民族公认的祖先。古往今来,有难以数计的学者探讨三皇的起源和行踪;研究五帝创造早期文明、安邦定都、创立国家的具体地点。对学者研究三皇五帝的文化现象可称为祖源文化研究;对三皇五帝的起源、发生之地,可称为中华祖源圣地。

中华先民和世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是有图腾崇拜的。上古众多氏族尽管各有各的图腾信仰,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即龙和凤。龙图腾包括鳄、龟、鳖、蛇、鱼和虎、豹、狸、熊、马、牛等水陆动物;凤图腾包括鹰、鷙、燕、山鸡等各种飞鸟。龙凤这种神奇的动物图腾是先民的创造。在文献中,最早见到有文字记载的龙出于菏泽境内的古雷泽水域。《山海经·海内东经》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7】据气象专家竺可桢考证,秦汉以前,长江以北的气温湿润,比现在平均高2—3度,大象、巨鳄盛产北方。【8】四泽十水之中就生存大量水陆两栖动物北方湾鳄,每逢雷雨,狂叫长啸,先民不知,尊为雷神,也即神龙。鳄为两栖,人居水边,鳄成为先民生存的大敌。先民在敬畏恐惧中与巨鳄共生存。杀鳄食肉以强身,取皮做鼓以扬威。考古发掘出六千年前的鳄鱼皮制作的鼓就是证明。《左传》记载,颛顼裔孙董父在定陶鬷川为帝舜养龙而被封为豢龙氏;【9】尧的子孙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而被封为御龙氏,就发生在菏泽境内。直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还称菏泽为龙池;【10】城西的水泽被称为龙湫池,雷泽亦被史书称为龙泽。中华龙族的代表人物是伏羲、炎帝、共工、黄帝、帝尧。

凤文化源于东方族群。顾颉刚先生认为太昊、少昊、帝喾、舜、伯益和商族均为鸟图腾信仰族群,聚居地最先就在鲁西南的济水流域,往西最远不会过河南开封;境内凡带有佳字的水名,如澭水、獲水、睢水等就反映了鸟信仰的痕迹。【11】他认为商祖简狄的原居地有娀之墟就在今曹县西北古济水之滨。【12】实地查验,曹县韩集镇安陵堌堆大汶口、龙山遗址,符合《左传》戎邑之地望,应是有娀之墟。王献唐先生认为,风即凤,凤濮古音同,濮水即凤水,濮州即凤州;古无姓,从地名,凤文化源于山东濮州,即今菏泽市鄄城县,【13】其论点尽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可见,流传至今的中华龙凤文化现象源于上古先民各氏族的图腾崇拜,代表了龙凤两大族群的列祖列宗。可见,龙凤文化的实质是祖源文化,其源头就在鲁西南。

三、伏羲与菏泽

西汉纬书《河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14】后来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重复这一记载。到了西晋,史学家皇甫谧较系统的申述这一观点,所撰《帝王世纪》曰:“太昊伏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15】雷泽位于今菏泽城东北六十里,鄄城东南三十里,郓城西南六十里。当时为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先民以为凤族太昊氏华胥姑娘在雷泽岸边踏了雷神龙的脚印而怀孕,并在雷泽东岸成这个地方生下伏羲。2008年春山东省考古所在雷泽东南岸春秋成阳故城下挖出距今7000年上下的石磨棒和红褐残陶。【16】为这一神话传说提供出物证。

在中国古文献中,伏羲的名字出现较晚,是战国思想家庄周第一个记载了伏羲。【17】此后伏羲名字陆续出现于典籍。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伏羲是南蛮的先祖,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共祖。【18】南蛮古族是炎帝、蚩尤之后,是伏羲一脉相承的后人。闻氏又认为,伏羲与瓠子传说有关,【19】而濮阳至鄄城、郓城的瓠子河边正是龙族的生息地。日本、东南亚、朝鲜以伏羲为祖者众,反映了雷泽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是龙的儿子,信仰图腾是龙,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皆由伏羲起。伏羲的最大贡献是结网罟,用以捕鱼、捕兽、缚鸟、擒鳄,供先民食用、生存,并开始驯养牲畜家禽。【20】

凤族太昊氏与龙族伏羲是婚姻之族。经过虞、夏、商、周两千年的融合,至西汉已被史家合太昊、伏羲为一人,称为中华共祖。淮阳、天水、新乐的伏羲文化兴起于汉以后,反映出国人对伏羲文化的认同。而文献记载最早的伏羲陵在古单州、女娲陵却在古济州。【21】


四、炎帝、蚩尤、黄帝与菏泽

炎帝是龙族为伏羲之后,起源于山东鄄城羊里水。继十五世伏羲之后,生活在四泽十水的先民进入农耕时代,称炎帝,共八代。《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西汉纬书《春秋元命庖》先作了类似记载。华阳即华胥之阳,因华胥生伏羲故,雷泽也称华泽。常羊,亦做尚羊、裳羊,皆指雷泽北岸羊里水。此地近雷泽,水草丰美,牧羊是该族的重要生活手段。故该水称羊水;又因牧羊女众多,人皆姜姓,故又称此水为姜水。第一代炎帝魁临生于此,史学界早有先说。山东已故王献唐,当今学者景以恩皆持此说。【22】我和安作璋先生探讨,也持此说。

炎帝为龙族,其母任姒为凤族太昊有蟜氏,在常羊和龙族结合,生炎帝。笔者考证,尚羊,常羊为一,皆指羊里水流过鄄城县羊里时的一个地名。从《水经注》所载分析,常羊即今鄄城西关古遗址,炎帝生此。详见《菏泽境内四泽十水考》。【23】

《帝王世纪》又说,炎帝又号魁隗氏……,本起于烈山。【24】烈山又称连山、蛩山、崇山、皆指今鄄城、菏泽县交界处的历山。查河南、山东地名志发现,从河南东部长垣起东至菏泽市尧都成阳止,自西往东的地名依次为:首垣、武丘、襄丘、枣丘、文台、连山、巿丘、谷丘、历丘、尧王坡、姚墟等。在百五十里之中,竟存龙山文化遗址达十五处之多。这时断时续的土丘,正在濮水北岸,与传说史中的炎帝、颛顼、尧、舜、禹的起源息息相关。

几代炎帝之后,其族人有沿大野泽东迁泗水以曲阜为都者,【25】有沿濮水西上晋东南定居者,有沿济水、渭水西进陕、甘定居者。【26】陕西宝鸡、山西长治都有炎帝陵墓反映出炎帝族的迁徙。长治羊头山的炎帝像解辞为史学家所撰,其词云炎帝来自鲁西南,也可证史学家对炎帝出生地的研究成果。【27】

蚩尤是龙族伏羲之后。《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即鄄城羊里水。《史记》说:“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黄帝)。”可鉴蚩尤为当时的炎帝之一。黄帝族源于西北高原,约于五千年前后进入中原,与凤族结合。《史记》说黄帝生寿丘,地在梁山县。《帝王世纪》云:黄帝少典氏之子应为龙族,母家为凤族有蟜氏女。《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28】是说炎黄二族之母族同为凤族有蟜氏,而父族为二。炎帝是龙族伏羲的嫡传子孙,而黄帝父族则是以陆地动物熊、虎、豹为图腾的少典氏,后来变为龙图腾。当时的三大族群是炎帝榆罔、蚩尤、少典氏黄帝,凤族、夙沙氏、风后、力牧、少昊、两暤。风后、力牧、少昊从黄帝,夙沙氏、两暤从炎帝。时黄帝族统驭天下而炎帝族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中华先民第一次以战争形式进行氏族融合发生在菏泽。都曲阜的末代炎帝被黄帝战败,南迁隋州,湖北留有隋州炎帝洞。炎帝族众继续南迁,一路留下众多炎帝文化。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虽为南宋所建,但却反映出炎族南徙的痕迹。【28】留居鲁西南的炎帝蚩尤,生于羊水。【29】为报炎帝榆罔之仇,在九淖之地的鲁西南与黄帝大战,被杀于青丘,【30】菏泽今城西南三十里青丘龙山遗址即蚩尤战败处。黄帝葬蚩尤头于今汶上阚城遗址,肩甲骨葬于巨野城北九里,五千年墓冢犹存。【31】其族人一部分与黄帝族融合,一部分南徙江南,再徙东南亚。东南亚至今仍有不少人视蚩尤为祖。

黄帝战败蚩尤后,在菏泽举行大型祭天活动。《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得宝鼎于宛朐。【32】宛朐是西汉以前留下的古老地名,即菏泽今城。此城位于古冤水之滨,是有众多遗址包围的一个大型古文化遗址。宛朐,包含了祭祀的内涵。《旧唐书·地理志》云:春秋时,宛朐又名重丘,【33】秦置宛朐县,汉因之。后人为纪念黄帝,又称此城为大飨城。【34】

五、少昊、颛顼、帝喾与菏泽

少昊父族为凤族太昊氏,母族为黄帝族己氏,故姓己。己氏在曹县东南。汉有己氏县,少昊生于此、长于此。后居穷桑、都曲阜。

颛顼、帝喾皆为五帝之一,为两个时代。史载,颛顼曾佐少昊,【35】在曲阜一带。始都穷桑,后徙商丘。穷桑,一般指大汶口一带;商丘,指曹县南部亳城一带。笔者研究认为,颛顼的父族是凤族少昊族,母族是龙族黄帝氏;故颛顼佐少昊。颛顼都商丘是为平九黎之乱,反映出蚩尤之后九黎族的动乱。颛顼实行宗教改革“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36】菏泽东北有重丘,【37】郓城西有黎丘,【38】即九黎族之聚居中心,至春秋乃名黎丘、重丘。颛顼后裔陆终氏六子,其五子曹安居定陶,【39】史称曹地;六子季连,为楚人之祖,【40】居曹县东,今楚丘遗址群尚存;冤句南古有沮水,应是季连子附沮的始居之水,两岸龙山遗址,应与之相关。

帝喾是凤族太昊氏后裔,因居地而称高辛氏。高辛氏先佐颛顼氏族,三十岁为帝,号有莘氏,都亳,在今曹县南,也有的学者说都陶丘。曹县北莘冢遗址群是其居地;成武有郜遗址群大多为其裔居地。有莘氏是太昊氏后裔,夏、商、周三代王族都与有莘族联姻,反映出太昊族在统治者心目中的深刻影响。

《山海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岳山。郭璞注即狄山。沈长云考证,狄山即鄄城历山。【41】又说:帝喾十世。今河南濮阳、商丘、陕西郃阳都有帝喾陵,看来都是真的,但历山所葬为第一代帝喾当为真。

六、帝尧立邦于陶,退隐于陶,死葬于成阳。

帝尧陶唐氏是五帝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祖先,按《史记》,尧是黄帝之后。【42】顾颉刚先生研究,认为他属东夷凤族系统。【43】笔者研究认为,尧是龙族炎帝之后。

《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尧作成阳”。【44】《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45】平阳即成阳,一地而二名。成阳在菏泽东北60里,古雷泽东南岸。西周初,文王七子姬武封成国,【46】初定都雷泽东岸瓠子河边的成地,今红船镇张堌堆一带。后迁成之阳,即牡丹区胡集村东。该城被金朝以后的黄河淤于地下。2005年,山大方辉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安阳殷墟唐际根博士等前来考察,研究了东城墙出土的三十余片陶片,确认此为龙山遗址。此城作尧都时曰平阳,比山西平阳在文献上早出二千余年;尧后为舜都,舜后为禹都,西周为成国都,春秋成国灭亡后,为卫国平阳邑,孔悝曾饮于此;战国为魏国东界重镇平阳邑;秦汉魏晋为成阳县,北齐废;隋于原址建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大定以后,毁于河患。唐玄宗名相姚崇曾来此考察,称此为平阳屯;元雷泽城内的关王庙碑仍称此为平阳屯。清初,胡姓人多,逐更名胡集。可见成阳、平阳、雷泽城一地三名,并称已久。

帝尧号陶唐氏,反映出他的生活地点。汉《帝尧碑》云:尧母庆都游三河与赤龙交,生尧于常羊。【47】这和炎帝父系及出生地几乎如出一辙。即尧的父亲系龙族炎帝系统之人,母亲属凤族太昊氏系统帝喾族陈锋伊氏。三河即鄄城境内的瓠子河、濮水、羊里水,一河三名,故称三河。从纬书记载的传说史来看,尧生于鄄城羊里水边的古常羊。《元和郡县图志》云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48】山西说唐在晋西南,河北说在唐县、望都,有的学者说在山东鱼台。其实,帝尧不过是中原一带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其疆界不会越古陶即今菏泽太远。查《左传》,鲁隐公曾与戎人会于唐。注者说在今山东曹县东南。【49】即汉代的己氏县一带,甚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对古蒙地、唐地注释相通,蒙含唐意,并与汤通。后来的商王帝乙起于曹县东南的孟渚泽一带,自称汤,即通唐,唐应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史记》说尧为帝喾的儿子,即尧母陈锋氏庆都。以母族,尧是帝喾裔子。帝喾都亳,唐在亳东30里,先以唐封尧,后封陶是可信的。即尧是包括成阳在内的整个济濮水流域大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尧并不是继承帝喾的位子,而是喾子鸷的帝位。鸷才是凤族有莘氏的首领。史说,鸷不善,禅让于尧,又被封于有莘氏。【50】龙、凤二族互为首领可见端倪。

《竹书纪年》说:帝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竹书》又说“一百年帝陟于陶。”【51】《帝王世纪》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成阳而崩。【52】是说尧死于成阳。反映出帝尧禅让帝舜以后,其晚年是在陶丘隐居,在游成阳时而死。

尧死于成阳,葬于成阳,史有明载。《吕氏春秋》说尧葬谷林。【53】《宋史》记濮州知州韩铎奏雷泽县谷林山有尧陵、尧母庆都陵。【54】西汉宗室刘向第一个提出尧葬济阴。【55】时成阳属济阴郡九县之一。《汉书》济阴郡成阳县下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56】东汉建武二年刘秀一登基就急忙要去济阴成阳祀尧,被大臣杜林以汉兴缘不由尧而阻之,【57】但还是定下了春秋两季由郡县祀成阳尧陵的制度。汉安帝、汉章帝、汉桓帝、汉灵帝都曾遣使赴成阳祀尧,并大规模的修建尧陵、庆都陵。谁出的钱多,就升谁的官。如刘郃、仲定、孟郁【58】等。三国人著《皇览》明确指出尧冢在济阴成阳,【59】《晋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下云:“尧所渔,尧冢在西。”【60】《水经注》说尧陵在成阳西二里,庆都陵在南一里,尧妃中山夫人祠在城西50步,并对尧陵规模进行了详细记述。【61】唐朝贞观元年下诏祀成阳尧陵、禁樵采,春秋奠酹。【62】宋熙宁政和年间还在成阳祀尧。【63】宋人欧阳修撰《集古录》,赵明诚撰《金石录》,洪适著《隶释》,都记述了成阳汉尧陵四碑全文。该陵毁于金、元、明、清七百年黄泛、战乱。2008年,省文物部门对汉尧陵进行了勘探,从地下三米出土大量龙山时期残陶片,说明此处确实为帝尧时的遗址。2006年,村民又在尧陵地下挖出尧妃中山夫人残碑碑首,有物可证。至于山西平阳尧陵,乃元代所修;【64】东平尧陵乃明代所修。【65】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明代弘治七年礼部上书耿裕就要改东平尧陵而祀曹州尧陵。【66】鄄城还有清乾隆元年所建濮州尧陵。【67】中国尧陵有四,山东占三,菏泽有二,反映出古人对帝尧葬地的看法。帝尧生常羊,帝尧都成阳,晚年居陶,死葬于成阳。一生没有离古陶地。

七、帝舜生于斯,长于斯,立国于斯,死葬于斯

如果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都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时代,那么尧、舜、禹却是实指的三位真实个体祖先。最早说出虞舜里藉的是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68】《尸子》说:“虞舜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69】《墨子》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灰于常羊。”【70】《吕氏春秋》与此说同。

以上典籍所言之地名,皆在菏泽或方圆一百公里之内。历山、雷泽、姚墟、常羊在鄄城,负夏在雷夏泽之北古廪丘,寿丘即梁山之土山集,河滨在定陶。以上地点皆是龙山文化遗址。孟子云诸冯之地,明朝以前无人解说其地。《大清一统志》云在菏泽南五十里。【71】实地查验,定陶西灵圣湖遗址符合地望。但笔者考证,此仍舜卒之地鸣条。孟子以后的文献不从说诸冯,而是说舜生姚墟,故姚姓。唐《括地志》【72】从其说,说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唐代宰相姚崇亲来姚墟考察,说姚墟在平阳屯西二里,【73】即帝尧陵附近。尽管不成定论,但其地域总在成阳附近。至于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与史记所说冀州之人,乃同指一域。此东夷非周以后之东夷,乃指豫东、冀南、淮北、宿州及山东全省。冀州的范围,乃古代东至泰山,西至嵩山,北至太原,南至淮河这一区域的泛称,略与东夷同。对舜死鸣条的地望,山西人说在晋东南,河南人说在封丘,吕思勉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济水之滨的古兖州,顾颉刚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曹县境内。【74】至于湖南舜陵,乃后人迁徙所至。笔者考证,鸣条在有娀之墟之东、三朡之西的古济水岸边,今圣灵湖遗址是也。

司马迁作《史记》,在仔细审阅先秦文献的基础上,并到河济之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重申了上述记载。特别应须提到的是,郭店战国楚简云:“舜耕鬲山”。【75】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云:“昔舜耕之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以善其亲,乃及邦子,尧闻之而美其行。尧于是乎为车十乘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亩之中。”【76】历丘、鬲山、历山的变化反映出两周人对舜耕地文字名称的演变。舜耕历山,在今鄄城历山庙龙山遗址,【77】就是舜农耕和制造陶器的地方之一。

舜生地在尧都附近,陶于定陶济水岸边的陶丘,渔耕雷泽、历山。在尧知道他的德行后,招为女婿。在尧培养下,于尧都成阳禅让是顺理成章的。

按《左传》史赵所云,舜为虞幕后;【78】《周语》说:“幕为颛顼后。”【79】可知舜之父族为凤族颛顼之后,而母族居成阳姚墟,当为尧之族。舜之妻为尧女,龙凤二族融合仍在进行。尧舜时代是中国由部落联盟过度到文明国家的关键时期,研究这段历史事关国家文明起源,应引起全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八、夏禹与菏泽

夏禹,又称大禹。《汉书·律历志》引《帝系》曰“帝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80】禹治水有功,封于夏,史称夏后氏。夏后氏究竟起于何地,众说纷纭。有山西夏县说,河南崇山说,四川广元说,山东临沂说等。考虑到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豫东、鲁西南,其死葬又在河南濮阳,故鲧禹的起源当不会离此太远。战国人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81】意思是说,在鄄城历山耕种认识了犬丘的伯益,在定陶陶丘制陶认识了大禹。伯益与舜同为凤族少昊系统,世居犬丘。据京相璠《春秋地名释》及《水经注》记载,《左传》中卫国境内的犬丘垂都,就在濮水之滨小成阳东南五里,【82】今鄄城郑营乡刘堌堆遗址即是。此遗址位于雷泽之西,东南距历山三十里,西北距常羊十五里,北距箕山龙山遗址四十里。伯益是秦人、赵人、梁人之祖,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大禹治理洪水,功垂千古。《禹贡》仅1900字,其中引菏泽的地名就有15处之多。洪水发生在尧舜时代,鲁西、豫东、淮北的堌堆遗址就反映了当时人众避洪水的事实;以四千年前的技术水平,时人治理大江大河是不可能的,禹所作的是治理洪涝灾害。自古以来,西来客水至巨野泰沂高地,不是北流由济水入海,就是南入泗水通淮入海。长此以往,河沟淤塞,排水不畅,则四泽十水泛滥成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大禹在济、濮流域治水成功,取代舜而为天下盟主,建立了家天下夏王朝。史载,禹都平阳,【83】又说禹都阳城,【84】应是成阳的倒置。禹以成阳为都较为可信。商汤灭夏,先由东往西打,后由南往北打,夏王朝不是向西逃,而是往东跑,几次关键战役全在菏泽之境,也说明了菏泽曾是夏王朝的大本营。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长云教授近20年来对尧舜禹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尧舜禹均兴起于济濮流域,而夏后氏的世居地则是鄄城境内的雷泽历山。【85】笔者认为,夏后氏父族为龙族黄帝系统。鲧的母族系少昊颛顼系统之己氏,所谓“颛顼五世而生鲧”,【86】以母族论,禹的母族则是太昊帝喾有莘氏,所谓“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87】《国语》谓“崇伯鲧”,【88】即《连山易》“鲧封于崇”。【89】崇即沈长云所说之历山。禹在有莘氏曹县境内长大,有莘之墟北距陶丘四十里,故能和舜在陶丘互相认识。夏后氏终始以济濮为中心,商汤灭夏的有娀、鸣条、三朡、南巢四次战役都发生在菏泽境内。夏桀最终被囚禁在老家历山至死。对此,笔者《商汤灭夏地名考辨》,【90】作了系统论述。

九、商王朝与菏泽

商族之源,史无定说,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商属凤族,即以鸟为图腾的族群,从古至今无疑义。而鸟图腾系太昊氏的子孙,世居山东、淮北、豫东一带。史载商族女祖简狄是有娀氏女,【91】可证是太昊系统,而其父族不清。顾颉刚认为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92】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契,反映出商族在济水生活。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教授认为,岳石文化就是先商文化,【93】沈长云认为岳石文化是夏商共有文化。【94】其实先商文化和夏文化同处一个时代,错居河济之间,共同生存,其生活用器甚至习俗在早期是没什么严格区别的。山东中西部遍布岳石文化,菏泽三百堌堆遗址全有岳石文化,说商起源于山东西部是有根据的。王国维大师关于夏商二族错居于河济之间,盖数百岁的论断,【95】至今证明仍是正确的。商祖契称玄王。【96】少昊系统有玄鸟氏,【97】商之父系应为少昊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野泽、孟渚泽是商族的起源地,商族契居商丘,商汤始居亳,开始筹备兴商灭夏的大业。

再从汤灭夏的战役说起。汤先与桀战有娀之墟,再战鸣条之野,败绩,桀奔三朡,又奔成,战于南巢,被俘于焦门,桀被汤在成地活捉,又放之历山,叶落归根,决不是历史的巧合。汤在三朡俘获宝玉。【98】我曾向李学勤等很多专家请教俘获宝玉之事,皆云宝玉为国家重器。夏社也在三朡,【99】不排除三朡是大禹宗庙之地。

汤灭夏,商王朝定都亳。《竹书纪年》、《史记》都记载自汤至太戊九王都亳,这说明商朝前期159年的首都一直在亳。对亳的位置,从《左传》、《史记》、《汉书》中都能找到方位。《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中所记十分明确,即今曹县南25里商汤陵之侧。据顾炎武考察所记,明末清初尚有遗迹可见。【100】

西汉前,商都仅亳一说;自班固云偃师尸方为汤都,郑玄从之;西晋皇甫谧又提出南、北、西三亳说,亳都欲乱,其实都是商王后迁之都。

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坚持郑亳说,呼声甚高。但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相差甚远,【101】郑亳说不攻自破。探源工程要寻商都亳之所在,必需尊重三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应在山东曹县南、故蒙亳一带,即商汤陵一带寻找,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对汤陵所在,《左传》有记,即亳为宗邑之地,【102】因汤陵在此。西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亲祭汤陵;【103】东汉崔骃随汉章帝东巡,亲至汤陵,并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记载了汤陵在济阴亳县北东郭三里;【104】《括地志》记载了汤陵在曹州济阴县薄城的具体位置。【105】今查,汤陵座落在曹县闫店楼土山集,其西南三里应是汤都亳遗址。清乾隆间学者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曹州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106】直到三省巡抚都认输作罢。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共产党的官员学习。《诗经·商颂》说汤“陟彼景山”。 【107】宋人笔记引《诗经》为“陵彼景山”。【108】鲁西南无山。《尔雅·训诂》云:“景即大。”【109】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故《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110】汤死于亳,葬景丘,后称景山,今名土山集。考古调查发现,汤陵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自汤陵往北500米之内,一连三座龙山遗址,均含岳石、商文化,反映出景山早已有先民居住,更能印证帝喾居亳之说。

十、天下之中与菏泽

陶(菏泽)为天下之中,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它曾是上古先民两千年间繁衍生息的活动中心,是夏商两代千年间联络四方的通道,是西周东方诸侯国进奉礼品的贡道,是春秋战国诸侯交易货物的枢纽,是秦汉最为富庶的经济宝地。

太昊华胥氏族长期繁衍生息于此,对后世的记忆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把“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之事,口耳相传三千年,到西汉时才书写成文。又由于十五代伏羲作出的启蒙贡献,使诞生第一代伏羲的雷泽,成了天下十五代伏羲氏族子孙们的心中圣地。炎帝、蚩尤生于斯,和黄帝大战于斯,并死葬于斯;颛顼、帝喾数百年一直活动于濮水、济水流域,加之实行宗教改革,更使菏泽、濮阳一带成了神圣中心;尧、舜、禹出生、长成、立国、定都、禅让,都没有离开历山、成阳(平阳)、陶丘、鸣条等四泽十水,这块土地成了天下氏族共同向往的圣地。

据人口专家研究,尧、舜、禹时中原人口不超过30万,而集中在菏泽四泽十水及周围一带的人口约16万。在生产力低下、“人少兽多”的“荒蛮”时期,人以群居是自卫的最好方式。从菏泽三百龙山文化遗址,可以看出菏泽人口稠密状况。尤其是大禹治水后,百姓“降丘宅土”,【111】得以安居,更进一步增强了天下之中的地位。禹都平阳即成阳,桀都斟鄩,即古甄邑,皆在陶境。商汤灭夏、立国都于亳(曹县),前后共159年,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亳。更因前九代商王都死葬于此,所以不管后来商都迁往何处,汤亳圣都地位一直未变。《皇览》曰:太甲陵在历山,伊尹冢在己氏。【112】清代学者孙星衍考证,太甲陵在雷泽岸边的历山为真;汤相伊尹冢在曹县东南三十里古己氏邑今殷庙村龙山文化遗址之上。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实,夏、商两代的疆域是相当广阔的。因政治中心在陶(菏泽),四周方国要去都城,在马匹、车辆未使用的年代,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征服的东方氏族、方国、部落长纷纷沿济水、汳水、濮水、淮水、泗水、菏水、黄沟水等河流,乘船至都城朝拜、贡赋。夏、商都城迁徙后,菏泽和济、菏二水仍是前去都城的必经贡道。

周武王灭商,分封姬姓诸侯国以藩王畿。陶地(菏泽)的四泽十水又成了沟通东方的重要交通线。为了控制天下交通枢纽,周武王把同母六弟叔振铎,封在陶丘的济水两岸,控制菏泽及济水、菏水一带,为曹国,都陶丘;封同母七弟姬武于鄄城、郓城、钜野的濮水两岸,控制雷泽曰郕国,都成阳;不几年,又封同母弟姬载于冉堌,为冉国;【113】封庶母弟于郜,即今成武县一带为郜国,以控制黄沟水、孟渚湖水道。另外钜野东部又是周公旦鲁国之西境,控制了大野泽、济水中游和泗水、汶水入大野泽的水上交通线。而济水下游则为忠于周室的姜太公之齐国所控。这样,东方交通命脉全掌握在忠于周王室的诸侯之手,从而达到控制整个东方及江淮地区的目的。西周时期,特别是早、中期,这条交通线对联络东方起到了重大作用。周公东征,成王东征淮夷,穆公东征徐郾王,都是沿济水而东,再沿泗水而南。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朝周,也是乘舟从泗水入菏水,经菏泽,入济水,再入黄河而达洛阳。春秋,管仲率兵助周室驱戎也是这条交通线。

除此之外,东方各国向周王室纳贡亦必走水路,因此,陶地又为诸侯交通之贡道。

东周平王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强显始,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菏泽大地正式成为天下诸侯商业贸易的经济中心。司马迁至陶地考察后写道,“此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114】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毅然弃官赴定陶经商,三致千金而富,成为弃官下海经商第一人。菏泽成了天下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战国鲁仲连说:“富比陶卫”;【115】苏秦称陶为天下“午道”,【116】即陶是天下交通要道。说明菏泽在春秋战国之时,确实已成为天下经济中心,是全国贸易之午道。成了午道,成了交通枢纽,成了天下最富庶之地,也就成了诸侯争夺的对象。春秋以来,曾有十二次诸侯会盟于菏泽,有数十次攻伐之战发生在菏泽。菏泽曾为宋、晋、齐、魏、赵、秦、楚各国攻伐之地。秦昭王为巩固新占之陶丘,就把自己的亲舅、相国、穰侯魏冉封于陶,最后死葬于陶。【117】秦末大战的多次战役就发生在菏泽。刘邦、项羽曾屠成阳,战杠里,项梁战死而葬定陶,【118】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在菏泽曹县之安阳(今安仁集),【119】刘邦登基于定陶,【120】诏告天下,得到了“天下之中”。这都说明菏泽经济、交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西汉初期,菏泽曾先后封梁国、济川国、济阴国、定陶国、昌邑国、成阳国、等若干个封国,再一次反映了菏泽的富庶。时境内增至26县,200万人,是全国人口最为集中之地,反映了当时菏泽经济水平堪为全国第一。东汉王景治河以后,菏泽之域虽失去交通优势,但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失为北方粮仓。为鼓励农业生产,汉安帝等帝王都曾到定陶亲自农耕,【121】以示重视农业经济。



十一、菏泽辉煌的失落

自上古至两汉的数千年间,菏泽为先民生息圣地、天下之中;三国后菏泽经济渐衰,至南北朝时已经衰退,金元时彻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泽过去还曾有过灿烂的文明。菏泽失去古代历史文明的主要原因有四:黄河的淹淤、长期战乱的摧残、历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传的历史文化。

1、黄河泥沙湮没

据地质资料分析,上古黄河之水经常无道横流,所以出现了女娲治水、颛顼治水、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北到天津北,南到淮阳南,纵横千余里,在东方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黄河水道。从而造就了华北和黄淮岗丘平原。尧、舜、禹时大水过后,黄河从浚县北入华北平原漫流入海,使位于菏泽之境的四泽十水少了河患,得以成为先民栖息中心。

两汉四百年,黄河决口达16次之多,尤以两汉之交为甚。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122】(《史记》)当年堵口失败,丞相田蚡为保河北封地,以“江河之决皆天事,以人力为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123】为由,竟任其泛滥达23年之久。直到元封二年武帝巡视,目睹灾情,又恰值天下大旱,黄河水小,遂发卒万人亲自上河督工,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背负薪柴,添堵决口,终于堵合。这次长达23年的漫流,对四泽十水水系的破坏非常严重。济水、濮水淤塞,影响了航运交通;雷泽自西向东淤小面积,大野泽自西向东淤滚十几里,且使钜野城陷于湖水之中(见《西汉地图志》)。菏泽、孟渚泽及菏水、沮水、澭水都受到严重淤塞,水上交通不得不改由以鸿沟入淮。菏泽整个地面被黄沙抬高近乎半米。从此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商贸优势开始萎缩。

汉哀帝时,河决东郡,纵横乱流,难以分清主次河道;汉平帝时,河道南移,造成黄河、济水、汴水各支混流的局面,菏泽全境在黄泛之中达60年之久,【124】人民流离失所。直到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才解决了菏泽水患,使河、济归流,土地涸出,人民始为生计。

五代、北宋,黄河屡决,水走濮水雷泽;金兵南侵,杜充决河,水走菏泽40年而无人治理;金元至明初200年,四泽十水,全部淤为平地,地面遗址除堌堆外荡然无存。菏泽终于在金代被黄河彻底送上黄泛灾区,历元、明、清700年黄泛不止。西汉前的地表被黄河泥沙平均淤盖3—7不等。

2
、战争毁灭摧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菏泽之域先是官兵与黄巾军的争战之地,后是曹操、吕布、袁绍等军阀的混战之所。古城兖州、昌邑、定陶、廪丘、句阳、成阳、钜野、乘氏成为军阀争夺厮杀的战场,十几座汉城毁于三国混战。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菏泽又成了争战之地。《文献通考·曹州》条称:“西晋之末,争战之地,三百年间,伤夷特甚。”【125】查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册》就会看到,自三国至隋统一中国,菏泽之域被瓜分的四分五裂,版图归属、政权变更皆像走马灯一样。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国,每一次政权更替菏泽都是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这无疑都是对菏泽农业、商业经济特别是历史文化的极大摧残。

3、历史记载的缺憾与典籍的亡散

上古无文字,伏羲发明的是结绳记事。据考古发掘证实,4000年前已有今人不可辨认的象形符号,但不可能记载当时发生的人和事;3000年前殷商创甲骨文,现在出土10万片,识认部分多为占卜和祈天之事,完整记述先民发展史的资料甚少。殷商及西周金文陆续面世,真正记载上古先民史迹的文字也不多见。据学者研究,上古先民氏族部落及夏、商朝代更替史迹,是靠本氏族专职人士代代口耳相传而存。太昊、伏羲、炎帝、蚩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等,都有本氏族的嫡系传人,至春秋文化发达、文字普及之时, 先民圣哲之史迹,陆续由口传之史,渐见诸子百家之书。又由于年代远近之别,故先记周、商之事,后记禹、夏之迹;尧舜之事,年代久远,嫡人传史,必定愈传愈少。周武灭纣,停战伊始,先封太昊、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之后,说明在当时人们对谁是诸先王之后代氏族,分辨的十分清楚。他们得封国之后,理应像西周很多封国不断出土的青铜器那样,把自己的祖先之事记述下来,但至今发现甚少,皆因经济无助之故。幸后世史官,把口传的历史陆续由诸子百家著于竹简,得以传世。李学勤先生研究,《尚书》里不少内容,是当时发生而传于后世,又写入《尚书》的。其中尧、舜、禹史迹写入《尚书》,是尧、舜、禹后人代代相传而得。《禹贡》虽为战国人之作,但地理、山川、河流之名,不少就是尧舜之后代代相传,至周朝尚在沿用;又加之尧、舜、禹三代相接、联系紧密,史官在整理百家口传历史之时,相互比较印证出一个最接近现实的结果,就是今日所见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禹贡》、《商书》、《周书》等一些章节或语句。太昊、伏羲、炎帝、黄帝、蚩尤年代更远,诸子、史家收集或整理口传史料比尧、舜、禹、汤史料晚出是必然的,而且其准确性也会更差。经过千难万难,诸子及史家,总算在春秋、战国之际把上古先王史料用竹简传书于世了。但好景不长,秦始皇焚书,使诸子百家之书多焚于火。菏泽为上古先王聚集之地的史料,也都随之付于一炬。后来的很多史料,应是秦汉方士出入春秋方国、战国诸子的后代之家而得,陆续写入纬书,而后入正史。

西晋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第一次系统地把华胥、伏羲、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先王与菏泽之陶、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等地名水名联系在一起,必有所据。古往今来,很多人怀疑其史料来源。晋代文献记载了皇甫谧表弟梁柳,曾任城阳太守(高密、诸城一带),得先秦古籍送谧,【126】因作《帝王世纪》传世。这个记载非常可信。因诸城一带自战国至晋,一直地处边疆,少战乱之祸。先秦古籍被齐、秦儒生收藏至秘,躲过焚劫,500年后像《汲冢竹书》那样问世是十分可能的。可惜皇甫谧为标新立异,出《帝王世纪》,而失先秦古籍,实属可惜。我们把《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相互印证,就会发现,这些文献都把“成”、“成阳”、“三朡”、“陶丘”、“雷泽”、“菏泽”、“汤亳”、“大野泽”提得非常明确,都承认是先王之居,尧舜之居,商汤之居。从《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透露的信息表明,先秦有大量被焚烧的典籍,明确记载了菏泽为天下之中、先王之都的史料,可惜都已不复存在了。

4、民众频徙,失去口传历史

陕甘高原、三晋山区、豫西陵丘地带和胶东泰蒙山地,都高于海拔百余米甚至千余米,地下珍藏先民文明的佐证,不是越埋越深,而是欲来欲易被发现。其地居民因无洪水离乱之害,也不乏上古先民之裔。更有菏泽先民之裔,徙迁各地,逐渐把伏羲、炎黄、蚩尤、尧、舜、禹、汤之事传之于后代,而误传发生在徙居之地。经世代口耳相传,先民史迹会在这一地域传播千秋万代,这早已为学者共识。而菏泽则不同。西汉瓠子河决口达23年,使官民同徙。一徙江南就食,再徙新秦中戍边。魏晋南北朝300年战乱,民皆南逃;金兵亡宋,人又南逃;金、元至明初大水,使菏泽大地荡然无存,民万不存一。因黄泛,金、元、明三代不得不先后撤销南华、冤句、乘氏、雷泽、临濮、济阴、楚丘、定陶、曹州、东明等几乎所有行政建制,以新建一曹县统领之。从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间,官府一次次向菏泽移民。据调查,菏泽市唐以前姓氏屈指可数,明以后移民后裔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因而,菏泽民间没有上古文化的传说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