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山读园 ▏寄畅园: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上)

 小熊家228 2017-02-14

每周四

携山石之沉静,林泉之生机

静候您来此

享片刻闲雅

乙未年

十一月廿八


寄畅园: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上)

导语:在江南园林中,或许它不是最有名的,却是最有故事的。数百年间,这园子荒了、兴了……轮回中,激荡着几代主人起伏的命运。从一座疏野小园,出落为冠绝江南的天下名园,寄畅园在康熙朝的声名鹊起,昭示着清初屡遭打压的江南文化,终于征服了满清统治者,乃至全中国(图1)。

图1 大雪,给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披上了银装,遥望过去,竟有些水墨画的意境。园名得自王羲之的《答许掾》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孔子赞许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赋予中国园林一套儒学基因,似乎冥冥中护佑着这座山水名园,生生不息,绵绵不绝。黄国华摄

幸有园亭可安身

1665年10月,康熙皇帝登基后的第四个年头,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风尘仆仆赶到太仓拜访吴伟业。得知吴先生去了松江,他又启程东下,终于在一座临水高楼上找到了吴先生。他叫秦松龄,来自无锡的一个望族,是北宋词人秦观的后裔。长久的忧伤与失意,让他清秀的面容略显憔悴:几年前他的母亲刚过世,他也丢掉了官职,居丧期间,爱妻和祖母又先后亡故,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使他长期沉浸在悲痛中。这年年底,母亲的灵柩要下葬,他不惮艰辛,辗转来求吴伟业作篇墓志铭。

两人相差近30岁,一为当世文豪,一为年轻后生,但见面后并无虚礼和客套。吴、秦两家世交已久,吴伟业的母亲笃信佛教,曾在邓尉山建藏经阁,秦松龄的祖母不但出资赞助,佛像设好后还亲去供拜。当时吴家缺少负责烹饪的主妇,秦松龄的母亲率领家妇亲自承担其事(吴伟业《秦母侯孺人墓志铭》)。吴伟业常听母亲称赞秦家诸妇的贤德,女性成为绾接两人的一条重要纽带。尤令吴伟业感同身受的是,4年前他的母亲也刚过世,尔后不久,朝廷发动"江南奏销案",他被革职查办,几至倾家荡产。过世亲眷间的亲密友谊,加上两人近乎相同的遭遇,使吴伟业与秦松龄充满惺惺相惜之情。

谈起当年的奏销案,两人仍心有余悸。作为入关的首位皇帝,顺治毕生都在致力促进满汉融合,但1661年他刚驾崩,满族保守势力便对汉人亮出了獠牙利爪。他们先发起"通海案",上千名江南士民被遣戍边疆,甚至屠戮灭门。尔后是牵连更广的"奏销案",以拖欠钱粮为名惩处江南官绅,被罢黜的官员共11346名,缙绅2171名。探花叶方蔼欠税折钱一文,也被降职,时人痛呼"探花不值一文钱"。最后则是"哭庙案",金圣叹激于义愤作《哭庙文》,并率诸生到文庙痛哭,结果122人被逮捕斩首。通海、奏销、哭庙合称"江南三大案",此起彼伏,天下震骇,但其背景,皆由于刚把持朝政的满族保守势力"积怒于南方人心之未尽帖服,假大狱以示威"。经此数劫,"江南英俊,销铄殆尽"。

秦松龄天资聪颖,12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是清初最年轻的翰林。他受到顺治帝的垂青,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对朝廷政策很了解,在朝廷严查粮税前,秦家已谨慎交齐了所有粮税。但意想不到的是,由于秦松龄有功名可免赋税,一名邻县的姑姑将田产挂在他名下,使他受到牵连。姑姑早年丧夫,独子尚幼,秦松龄不忍上诉申辩,甘愿代人受过。这意味着他的大好仕途将就此断送,年纪轻轻便要终老乡里。

而吴伟业的心情则更复杂。作为享有高名的前朝名士,他当年受到清廷的百端逼迫,反复诏征,母亲流涕催装,劝他进京;他因此大病了一场,痛哭自己将"一钱不值",入朝作了贰臣。后来母亲去世,他丁忧期间先受奏销案影响几至破家,又遭通海案牵连险些丧命。他就像被迫出嫁的女子,本就千般不愿,如今竟被休弃,痛悔之情,无以复加。

无论是先帝宠臣,还是文坛领袖,在政治漩涡中都不过像枚落叶,飘零浮沉,任由摆布。回首往事,两人都痛感文人的脆弱无力。要到多年后,秦松龄才会蓦然发现,清廷对江南的这轮打击,导致万余文士仕途断绝,他们不得已悠游于湖山园亭间,反而促进了江南园林的繁盛。

两人持酒杯走到楼边,望着下边的滔滔江流。涌动的潮水奔腾而去,冲刷着心头的郁结,十月的深秋江天澄澈,又使人不禁襟怀一宽。吴伟业感叹:"自古文人多流离",随即又微微一笑,释然道,"幸有园亭可安身"。秦松龄接口说:"晚生此来还有一事相求。无锡惠山脚下有座家园,荒置已久,家父想请梅村先生推荐一位名手代为缮治。"吴伟业会心一笑,说:"你说的是尊府寄畅园吧?令尊可是想请张山人?"秦松龄微笑颔首,说道:"张山人曾为家父叠微云堂小山,由王烟客先生题额。晚辈少时在堂中读书,松竹森森,山石峨峨,洵为佳作。这次还请梅村先生代为引荐。"(秦格《微云堂记》)

他们说的张山人又称"山子张",姓张名涟,字南垣,是当世首屈一指的造园家。王烟客则是王时敏,董其昌的高徒,一代画坛宗师。1620年33岁的张南垣为王时敏建造乐郊园(图2),一举成名,从此公卿文士们交书走币,争相聘请,每年不下数十家。从业近50年来,张南垣的作品遍及大江南北,钱谦益的拂水山庄、李逢申的横云草堂、吴昌时的竹亭湖墅、朱茂时的鹤州草堂……都是他的得意之作(吴伟业《张南垣传》)。官士们聚会时聊起各自的园亭,如果不是出自张南垣之手,都会觉得颜上无光。由于工程太多,有些豪门贵宦不耐久候,上家的园林尚未完工,便连夜将张南垣从工地上抢来,高兴地设宴庆祝,所谓"夺得张卿侵夜归,满堂开颜浮大白"(李雯《张卿行》)。吴伟业与张南垣半生交好,他位于太仓的梅村便是张南垣的力作,钱谦益、吴昌时造园时都曾由他引荐。秦松龄正有心请张南垣出山,求吴伟业牵线,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图2 张南垣为王时敏设计的乐郊园,图为沈士充所绘《郊园十二景》之就花亭

吴伟业沉浸在渺远的回忆中,脸上浮起一缕笑意:"那时可是我们的盛世。张山人叠山栽树,王烟客题额绘图,我与牧斋(钱谦益)常悠游其间,一时多少名园胜景,文苑风流。"他停顿了一下,感慨地说:"俱往矣。世变后园亭与人共憔悴,唯余残山剩水,令人不胜其悲。而今山人与烟客皆垂垂老矣,恐不能再费心经营园亭。不过,山人有四个儿子,一个从子,都深得其家传。烟客也有不少得意门生,我可以代为引荐。‘雏凤清于老凤声’,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秦松龄望着老诗人的眼睛,心中一亮,他笑着点点头,欣然领会前辈对自己的期许:江山虽改,文脉不绝。薪火之传,正待我辈。

园林中的"诗情"

秦松龄对寄畅园的印象始自童年。他的伯父秦德澄早卒无子,他刚出生就被过继给伯母王朗。王朗出身名门,能诗善画,与松龄相依为命,对这位嗣子疼爱有加。秦松龄小时候最期待的便是随伯母游寄畅园。那时虽是明末,北境已经烽烟四起,但江南的冶游之风仍然很盛,寄畅园所在的惠山终年游人如织。为避开游客,伯母总是选在阴天前往,牵着小小的松龄穿过竹林花丛,教他辨认各种草木;有时驾一叶小舟,采摘池中的莲花香藕。秦松龄在家塾读的都是枯燥艰涩的时文,在园子里伯母教的则是朗朗上口的诗词。他最喜欢先祖秦观的小令,"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多年后他才理解伯母吟诵那些词句时的惆怅与伤感,当时只觉得音韵动人,与园景格外相配。

寄畅园是秦松龄童年的乐园,那些花草虫鱼,清泉古树,既带给他无尽的乐趣,也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要到成年后,经历了种种挫折和打击,他才开始理解这座家园远为厚重的历史。

寄畅园的前身是秦金建造的凤谷行窝,与嘉靖朝的"大礼仪之争"有关。秦金是秦氏家族的显赫人物,无锡城内尚书第的门联镌刻着他一生的功绩:"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嘉靖帝以旁支继承皇位后,要求封自己的生父为帝,这将改变明朝皇室的大宗,引起满朝文武反对。当时有230余名大臣跪在左顺门外抗议,时任户部尚书的秦金便是首领之一。气急败坏的皇帝逮捕了134人,打死18人。秦金虽只被罚除俸禄,但朝政如此,他不愿与当权者合作,1527年告老还乡,买下"沤寓"僧房建造了凤谷行窝。这处僧房背靠惠山,南邻惠山寺,内部有山有水,以及数百株宽逾合抱的乔木,可谓最理想的造园基址。秦金简单修缮了一番,便俨然成为一座绕有野趣的山园。他常与乡中父老在园中酌酒吟诗,并利用余暇纂修了无锡秦氏第一部宗谱。归老园池为官士们提供了一条退路,使他们不必迎合媚上,得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与操守。

秦金过世后,凤谷行窝一直受到良好的维护,但数十年来都没有大的兴建,直到家族中又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

秦燿28岁中进士,主考官为大学士张居正。在座师提携下,秦燿仕途顺遂,不断升迁,46岁时因平定南赣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这正是75年前秦金担任的职位,秦燿踌躇满志,期待像曾叔祖一样成就更高的功业。但曾作为张居正的得力门生成为他无法摆脱的魔咒,张居正过世后他便受过冲击,1591年政敌们再次找到机会,攻击他贪污渎职,秦燿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图3)。


图3 舜峰公·秦燿像。来源:秦志豪. 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9

1592年冬他回到无锡,为消除罢官的苦闷,全力投入到凤谷行窝的拓建中。几年后,当年的疏野小园焕然一新,景致增多为20景,厅堂轩榭一应俱全。秦燿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将园名正式定为寄畅园,并请来名家好友,庆祝园林落成。这次盛会在很多年后仍脍炙人口。王稺登、屠隆、车大任各撰写了一篇《寄畅园记》,画家宋懋晋绘制了《寄畅园五十景图》,秦燿、秦焜、安绍芳和安希范等为寄畅园撰写了几十首诗。当时正在对面建造愚公谷的江南名士邹迪光,还特地派出家班到园中演出《昙花记》。秦松龄幼年在园中常听伯母指点:栖玄堂前的爽台(图4)是一处天然舞台,那年牡丹花开,人们在花间饮酒吟诗,赏花赏舞;另一处则是锦汇漪中的涵碧亭(图5),他小时候常伏在知鱼槛的美人靠上,想象歌女踏着婀娜的舞步穿过宛转桥,舞袖翩翩,歌声悠扬。

图4 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爽台

5 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涵碧亭

自秦金的凤谷行窝起,这座园林便洋溢着浓郁的文人气质。无锡秦氏先祖以教书为业,儒家先师孔子被称作"凤",因此秦金将这座别墅题作"凤谷";"行窝"则出自北宋大儒邵雍的"安乐窝",同样强调了园林的儒家基因。秦燿的寄畅园则颇具有道家风骨,他运用文人作文的手法造园,引用了大量"典故"。寄畅园的名字取自王羲之的诗,山区引水入池的曲涧也效仿王羲之,秦燿的雄心是"于焉修禊,于焉浮杯,使兰亭不能独胜"(图6);他的第二位偶像是陶渊明,山间的桃花洞,"栽桃数十株,悠然有武陵间想",书房含贞斋前栽了一株松树,供他"抚孤松而盘桓"(图7);知鱼槛出自《庄子》的濠上之乐(图8),卧云堂隐喻园主的东山之志(图9),栖玄堂欲学扬雄闭门著书,箕踞室想仿王维独坐啸傲,清响斋取自孟浩然的诗,先月榭取自白居易的诗,此外还有可学陶弘景听松的斋前古松,效仿李德裕醒酒的松下湖石……几乎所有景致皆有出处。秦燿借用这些典故造园,将数千年的隐逸文化荟萃在园中,漫步其间,仿佛在展看一幅幅生动的隐逸画卷,抚景如对其人,那些先贤逸士皆成为自己的园中伴侣。这种意象再现的解释学式创作,泯灭了古今的时间间隔,园主与古人的精神在园中相遇相惬相融,生动诠释了文人园林作为精神栖居的本质。秦燿的寄畅园可谓借助诗文造园的典范,后来秦松龄的改筑则更多受到山水画的影响,从而使寄畅园成为文人钟爱的"诗情画意"的完美载体(图10)。

图6 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曲涧

图7 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含贞斋

图8 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知鱼槛

9 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卧云堂

图10 秦燿寄畅园复原图。本图参考了明代画家宋懋晋的《寄畅园五十景图》,游览路线则按照明代文士王稺登的《寄畅园记》。中国古代有"左文右图"的传统,借助当时的图文,这座园林400多年前的面貌,栩栩如生。黄晓复原,于继东绘图。

秦燿的改筑使寄畅园跃身为吴中名园,成为一份厚重的家产,他卒后寄畅园被分成四份,由各支子孙继承维护。这种分割破坏了园林的完整性,有些地方甚至筑起了垣墙,明清之际的动乱,更加速了园林的荒废。直到顺治年间,秦松龄的父亲秦德藻成为族长,才将寄畅园合并为一。成年后的秦松龄走在园中,看着歪倒的湖石,拥塞的泉流和满地的残枝枯叶,遥想起两位先祖的蹉跎仕途和隐逸闲情,诸般往事与自己的人生遭际逐渐融为一体(图11)。他忽然感到,所有的挫折仿佛都是冥冥注定,"天地何心容放逐,湖山有幸集宾朋",园林的盛衰总是与文人的穷通紧密纠缠,父亲说的对,寄畅园需要一位新主人,自己正是最合适的人选。(未完待续)



图11 民国时期秦氏后人在寄畅园中合影。秦寅源先生。


(本文转载于《静山之境》公共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