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妈妈的静心冥想 (一)

 T糖朵D 2017-02-14

 “沉静是我们接纳所有生命体验的一种理想状态。”

                      -----帕拉玛罕撒·尤伽南达

                        (Paramahansa Yogananda)

                                    (1893-1952)

 

十月怀胎,一朝解负。

而产后的新妈妈,在情绪上却有着出人意料的波动。


在刚分娩完,初为人母的你常常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释放过多,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而雌激素、孕激素在产后又极速下降,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处于低水平,疲惫奔涌而至,体力的不支,也令你的情绪会如狂欢夜过后的那个苍白清晨。


那个在孕期饱满的身体,如今只剩下难堪的臃肿;那个疲惫的身体,有着会阴侧切或是剖腹产的疼痛伤口;腰酸背疼依然存在,便秘变得更为严重。。。一边要用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一边要重拾自信。但其实,时间根本不够用,因为大多数时候,你要忙着照看宝宝。


由此,从产后的情绪波动到产后抑郁,只有一步之遥。

 

如何在产后保持平静而开放的心态,如何更好地享受与宝宝在一起的最初时光?

 

古老的Yoga体系中,有着对治意识波动的各种法门。如智瑜伽(Jnana Yoga)冥想于大梵;王瑜伽(Raja Yoga)根据《瑜伽经》的瑜伽八支,从专注(Dharana)到冥想(Dhyana),再进入三昧(Samadhi);信瑜伽(Bhakti Yoga)冥想于人格神(如:Krishna等)。。。这些冥想的方式都是为了到达冥想的状态。




Patanjali的《瑜伽经》第三章第二节写道:“Tatra Pratyayaika-tānatā dhyānamtānatā dhyānam”。意为:“冥想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

而据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有规律的冥想,可以调节神经系统,放松大脑神经,安定脑波,放松肌肉,平和心情,甚至可以加强人体的免疫力。


但在冥想练习时,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散乱昏沉



散乱

心猿意马是人之常态---这种“常”----实际是以妄为常。当我们不断地被外界吸引时,心便不能专注在一点上。这也是瑜伽八支中要有进阶,从Pratyahara--Dharana--Dhyana。


造成散乱有很多原因,比如光线太亮、室内摆设太繁杂、噪音大、刚发生过什么事,或是坐姿不舒适。而在产后,还会因为baby随时醒来而造成散乱。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莫亨约*达罗和哈喇帕古城出土的冥想坐姿印章中,的确显示着莲花坐。但并不代表着,冥想静坐只能用此姿势。对于一个初学者(我们永远是走在路上的初学者)来说,对于一个并不是以苦行为目的的人来说,有多种姿势可供选择,如简易坐、单莲花,或是雷电坐。 图:1993 对于一个新妈妈来说,在刚刚分娩之后,更可以在后背处垫上抱枕,让自己更舒适一些。


在选择坐姿时,要结合自己身体的情况,观察髋部和膝关节在姿势中的感受。如果你是盘腿,当膝关节高于髋部时,就要考虑在臀部下方垫上毛毯或是瑜伽砖,这样才不会导致后背的紧张与酸痛。尤其在产后,一定要随时关注自己身体的感觉。注意会阴处的伤口,剖腹产妇,则要随时关注腹部的伤口情况。


而不论你的身体多么柔软,静坐时间一长,腿难免会有不适----酸、麻、胀、痒。在南传佛教四念处中,长老常常提醒大家要有正念,即痛不是你,你可以观察它,但不要认同它。 

对于“健康的痛”的关注,也可以说是以一念代万念,倒也是一种对治散乱的办法。


而无论何时,实际你都可以轻轻、慢慢地变换你的姿势,只是在变换的过程中,不要散失关注力,看着你的腿是如何变着另一个姿势的。整个过程,也是一种冥想方式。

 

昏沉

同样多种原因会造成昏沉,如光线昏暗、室温过暖、疲劳过度、吃得过饱或油腻。。。

因此,不要再长时间照顾宝宝或刚哺乳完后来做冥想的练习。那时的你,最需要的也是休息,而非冥想。


当你选择一个精神状态比较好时,坐下。如果此时的坐姿很舒适,非常好!但,心的惰性开始慢慢显露,它开始将你拖向昏沉。此时,你可以将眼睛微张,不要全闭,视线看着斜下方的地面。



这个凝视点可以让你的大脑处于一种美妙的平衡状态,它警觉而不焦虑,平静而不昏沉。


这是由于,我们的张眼,是由两组不同的肌肉来共同运作以提起上方的眼睑的,它们分别是提上睑肌与上睑板肌。提上睑肌是随意肌,即可随意控制,如你随时可张合拳头一样。而上睑板肌不受你直接控制,而是受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的。当你兴奋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上脸板肌让你的眼张得更大。而进入梦乡时,神经系统停止了指令提上睑肌的工作,大脑也停止了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上睑板肌便逐渐放松了它们的紧张度,眼睑搭下了。


故此,当我们将眼皮和视线放置在一个半开半合的状态时,随意肌平静,交感神经被抚慰,每个层面的生理活性都被减少,大脑也就处于一种处于高度兴奋与毫无知觉之间的平衡状态。




《HATHA YOGA PRADIPIKA》中写道,在做Padmasana(莲花坐)时,凝视鼻尖;中国的《太乙金华宗旨》中也告诉大家:“看鼻尖,鼻是眼的路标。”


眼开,则易散乱;眼闭,则易昏沉。但《太乙金华宗旨》也写道:“散乱的对治要比昏沉来得容易。”因此,微开眼,低凝视从来不是单独运用在冥想技巧中的,而是结合种种方式,如数息、念名号、行禅等等。


 刊于《瑜伽》杂志4月号

(未完待续)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