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大不列颠帝国已无法掌控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随着工农运动的高涨及特伦甘纳起义的爆发(1946年6月,特伦甘纳地区卡达文迪村发生了一起地主恶霸打死当地民族主义组织安德拉大会成员的事件,激发民愤而爆发起义,波及三千余村庄和上百万人口),使英国统治者深感恐惧。遂抛弃传统的殖民统治方式,与印度资产阶级妥协,以抑制濒于失控的群众革命运动,并借助英印条约尽可能多的保留其殖民权益。 英国首相艾德礼曾言:“把过去的公式应用到目前的形势是不行的,现在的局面不是1920年、30年、甚至42年的局面……”1947年6月3日,以印度总督蒙巴顿的名字命名的政权移交方案公布,规定自8月15日起在英属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而两者的划分依据主要为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 下图(图1)——分治时西巴基斯坦的组成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成立,穆斯林联盟主席穆罕穆德·阿里·真纳自任总督。次日印度自治领诞生,国大党领袖尼赫鲁任总理。印度次大陆虽结束了英国长达190余年的直接统治,然分而治之政策却遗留下了严重祸根。宗教仇杀(蒙巴顿方案公布后仇杀达至高潮,连圣雄甘地也在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难民流离(至1951年,约720万伊斯兰教徒成群结队迁往巴基斯坦;同时约890万印度教徒也携儿带女迁往印度)、边界纠纷及河水争端等接踵而至,然要说最棘手之难题当属克什米尔的归属。 下图(图2)——分治时东巴基斯坦的组成
《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如此77%的民众为穆斯林的克什米尔当属巴基斯坦,然方案又允许克什米尔土邦可自由选择归属,终使克什米尔的命运扑朔迷离。 克什米尔土邦的奠基者是古拉伯·辛格,1822年被锡克帝国敕封为查谟大公,并授予其后代永久拥有查谟土地和大公称号的权利。1834年侵入西藏藩属拉达克,清朝驻藏大臣拒绝援助后,拉达克掌权者被迫在首府列城订立屈辱和约,沦为查谟附庸。 下图(图3)——克什米尔地区简图
而印度就是利用印度教徒在该地上层所占的优势,控制议会而通过了加入印度联邦的决议。 印巴双方互不相让终酿武装冲突,宗教热情被疯狂的进攻和顽强的抵抗激发出来,怨毒恨火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1949年元月7日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划定停火线,印度占3/5地区,人口3/4,巴基斯坦占2/5地区,1/4人口。1953年,印巴总理发表联合公报,主张通过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解决争端,然却胎死腹中,加之外部势力的干涉,致使克什米尔争端长期不得解决,而且愈发复杂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