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小观镇崔家庄村崔贤竹等
云龙山坐落于文登区南海之滨,山势蜿蜒如屏,山中草木繁茂,人们都说云龙山原名端午山,是从宋村镇回龙山旁边搬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有能耐可以搬得动一座山呢?谈起这个传说,要从李龙爷小时候跟张天师修炼说起。
很早以前,文登县南部的宋村镇有两座有名的山,一座叫昌山,一座叫旦山,因胶东半岛地处朝阳初升之地,所以很多山名都带日字,如昆嵛山的昆字也是个日字头,这两座山的山名昌和旦都有个日字。

李龙爷从小出生在昌山东麓的山东村,由于身为龙形,怕吓着母亲,只在夜里回来吃奶,白天就隐身在旦山。张天师得知有神龙降生人间,就赶来收李龙为徒,在旦山上指点李龙进行修炼。
胶东半岛民间对孩童有句俗语:7岁、8岁不当狗子意,是说孩子长到7岁、8岁这个时候,正是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最爱缠着大人,不是问这问那的,就是没完没了地叨叨大人要这个要那个的,是最令大人嫌的一个生长期,李龙长到7岁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当时,他在张天师的指点下,已经修炼成人,但是,功夫还刚刚开始,正是需要集中精力投入修炼的时候,由于他心地善良,对母亲非常孝顺,使得他往往人在旦山上,心在昌山母亲这边,远远望见母亲到河边洗衣,他赶紧跑下山去给母亲端木盆,望见母亲到昌山上挖菜,他也赶紧跑去帮母亲提菜篓,母亲对李龙十分疼爱,知道儿子学业在身,便百般劝阻,告知他好好跟师傅修炼要紧,但李龙毕竟年纪太小,还不具备大人那样的自我约束力,尽管总表现得很虚心,愿意接受母亲教诲,还是常常管不住自己。这一切都被张天师看在眼里,他期望李龙能早早修炼成功,心里自然就有些不痛快,但是,面对一个7岁的孩童善良、孝顺的天性,他也一时无计可施。

这一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张天师的一位仙人朋友翩翩到访,二人性情相投,喝茶聊天,无话不谈,这位仙人就问张天师,说:“你的小徒弟李龙修炼得怎么样?”
张天师一听,便叹了一口气,只好实实在在地把李龙经常朝家跑,没把心思全用在修炼上的事一股脑地都倒了出来,同时也说了自己拿孩子的孝顺没办法的苦恼。
仙人朋友看着张天师一谈起小徒弟李龙就眉头紧锁,一幅不开心的样子,不免哈哈大笑起来,把张天师笑愣了,张天师不解地问,说:“你哈哈哈地笑什么?”
仙人朋友道:“你啊,明明是自己溺爱徒弟,反而嫌人家不长进。师傅不编排好,他怎么能做好?”
仙人朋友的一席话说得张天师有些吃不住劲儿,他就问仙人朋友:“那你说我应该再怎么编排?”
仙人朋友眯缝着眼睛,慢腾腾地抿了口茶,拿眼朝四下看了一看,然后用手指蘸了茶水,在茶几上画了一个圈,再由圈向南嗖地划了一道杠儿,画完,看着张天师笑。
张天师一看,直起身,有些不以为然,说:“你这是个什么编排!这样做,不是就拆散了他母子吗?”
仙人朋友听了,脸上一冷,说:“慈不带兵,看来你这个老师不称职!李龙怕是要被你耽误了!旦山,看来是座耽误山!告辞!”
仙人朋友感觉话不投机,转身遁去。

张天师在原地愣了半天,一遍一遍地回味朋友的话:“旦山,看来是座耽误山。”
经过内心一番左掂掂,右算算,最终,张天师为了李龙能够早日修练成功,去担当大任,只好狠狠心,咬咬牙,做出了决定。
半夜,子时,张天师沐手焚香,口中念念有词,把抱在怀中的拂尘先向地上一掘,又向南海方向轻轻一挥。。。。。。
这一夜,睡觉惊醒的人们听见空中轰轰隆隆一阵巨响,都认为是打雷,心想这大概是天好下雨了。
天亮,旦山附近的人们出门一看,不禁大惊失色,旦山不见了!
原来昌山、旦山两座姊妹山左右并排,现在只剩下昌山。
大家不知是怎么回事,能跑着的年轻人都朝跑到昌山顶上跑,跑到山顶四下看,希望能在附近看到一些踪迹,却什么也没看到。
原来旦山的位置上,变得平平的,只有一片沙土和碎石,人们一看可以种地,纷纷拿出工具赶来画圈占耕,纷纷攘攘地就把旦山一夜没了踪影的大事给淡忘了。
住了不长时间,有人从南海边传来消息,说他们那里一夜之间多出了一座大山,山叫什么名字都也不知道。
旦山、昌山这边的人们闻讯就跑去看,一看,发现果然是旦山,到山上指指点点,都能说出自己过去上这座山的点点滴滴,南海的人这才相信,但是,人们共同的感受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可思议。

原来,旦山被张天师一拂尘给从宋村镇挪到了南海,李龙一觉醒来,睁开眼睛一看,波涛汹涌,山南面的大海正在上潮,原来山前山后的景物都不见了,朝右面原来昌山方向看,昌山也不见了,低头朝昌山脚下寻找母亲的小草房,哪里能看得见!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急急地去找师傅张天师,想问个明白,可他转遍了整个山竟也没找得到,最终只好闷闷地回到住处,想起师傅布置的每日必修的功课,独自修炼起来,由于那时他还小,功力不到,根本不知道这座旦山所处的位置,也就不知怎样走才能去看望母亲。住了几天,张天师回到山上,原来他是去跟那天那位仙人朋友取经去了,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编排”小徒弟。仙人朋友早已知道张天师听从了自己的建议,把旦山搬到了南海,内心也就消除了对张天师的不满,一见张天师前来,就知道老朋友是来向自己取经,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张天师说:“很简单,可以明着告诉李龙,相见母亲随时都可以,也很简单,从南海到宋村,一个跟斗,抿口茶的时间就成,但是,除了他自己,没人能帮他,想早点见母亲,使劲练功,功到自然成。”张天师一听,感觉有道理,十分高兴,和仙人朋友喝茶、下棋玩了几日就返回了旦山,把仙人朋友的话,原原本本的转告给李龙,并要他明白,不是师傅心狠,而是男子汉大丈夫,善良和孝顺之外,还需要有担当,有志气,每个男人都有大事情等着去做,只有怀有真本事的人才能胜任,而真事只能来自勤学苦练,别无他法。
经过几天的反思,李龙在师傅走后的几天里,对师傅的苦心已经有些理解,这回听了师傅这番话,心里更明白接下来自己该怎样做。从此,李龙严格按照张天师的要求,刻苦修炼,功力日益长进,很快就有了可以腾云驾雾的本领,当他自己踩着云彩回到昌山,来到母亲的小草房与母亲相见的时候,母亲看着李龙感觉儿子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更懂事了,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不过,母亲还是叮嘱李龙,牢记师傅的良苦用心,尽管能腾云驾雾来去自由,还是不可虚度时光,争取早日完成修炼为重。李龙记住母亲的叮嘱,没过多停留,返身回到南海山上刻苦修炼,直到几年后,张天师对他的功力感到满意,带他去了京城为止。

对于这些,当时人们谁也不清楚,来自宋村的人只能告诉南海边的人说,山名叫旦山,原来在宋村镇而已。
又过了很多年,有一天,一个远游的道士来到旦山上香,正在山上砍柴的当地人和道士攀谈起来,道士透露出几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旦山又名耽误山,这个名字对想成大事的人,有一种启发教育的意义包含在里面。
道士上完香就离开了。砍柴的人反复回味道士的话,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回村就和人们说,村里的人听了后,有的似乎明白,但说不出啥,有的不明白,却也不知道该朝哪寻思。
流传到后来,人们取耽误二字文登话的谐音,称之为端午山,理由是这样叫似乎好听一些。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旦山既然后来被人们称为端午山,那怎么又叫云龙山呢?这回话从当年山下住着的一户人家说起。这户人家男人外出给大户打工,常年不在家,家里剩下妻子跟一个7岁男孩子过日子,男孩的名字叫张仁,张仁和母亲的生活很苦,雨天房顶漏水,常常屋内巴掌大干地方也没有,母亲只好把张仁驮在身上暖和着,满地走着躲滴水,没有东西吃,娘俩天天上山挖野菜。
有一天,张仁看见舅舅拿着篓子朝端午山上去了,他就问母亲:“舅舅上山去挖什么?也是去挖菜吗?山上的菜多不多?”母亲就告诉他说:“舅舅上山不是挖菜,是去挖参。”张仁接着又问:“挖参好弄什么?”母亲就告诉他,挖到参能卖钱买粮食吃。张仁一想,挖参能换粮食,母亲就可以不用天天吃野菜,就央求母亲让他上跟舅舅上山挖参,说自己已经长大,也能挖参。母亲在儿子的再三要求下,只好答应。第二天,张仁的母亲就把张仁领到弟弟跟前,说以后你上山就领着外甥吧,也好让他早点为家里做点事,只是在山上多留点心,不要发生什么意外。弟弟答应了姐姐的要求,就领着外甥进了端午山。
端午山生长着很多种药材,有医药价值的参类就有四叶参、人参等好几种,舅舅边走边告诉张仁参叶都是什么样的,看见了参应该怎样挖等等。张仁边走边听,一一记在心里。
端午山后有一条大沟,经多年山上流下来雨水的冲刷,沟崖陡峭,深处数丈。张仁探头一边朝沟底看稀罕,一边仔细端详沟底是否有参,说来也巧,张仁还真的在沟的底部发现了一棵大人参,他高兴地急忙喊舅舅过来确认,他舅舅过来一看,十分激动,他告诉张仁,这是一棵很不容易找到的老人参。
“能卖很多钱换很多粮食吧?”张仁高兴地问舅舅。
“那肯定,我挖了好几年参,这么大的还是头一回碰见。”
舅舅说着就朝张仁腰上绑绳子,他告诉张仁,他在上面,用绳子把张仁顺到沟里,张仁挖出人参后,再把张仁拉上来。张仁听舅舅的,就被绳子顺到了沟底,按照舅舅在沟上面大声指挥,张仁不长时间就把参挖了出来。舅舅让他把挖出来的参放在篓子里,先把参拔上去,再递绳子下来把张仁拉上去。
按照舅舅的吩咐,张仁把人参放到篓子里,让舅舅慢慢拔了上去,可是接下来,张仁一等舅舅也不放绳子下来,二等也看不见舅舅在哪,他心里开始发慌,难道舅舅把自己扔下不管了?
这时候,天色已晚,冷风嗖嗖地顺着大沟呼呼地刮,冻得张仁得得打颤,加上肚子也饿,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老等不来舅舅顺下绳子,他就顺着大沟朝前走,希望能走到大沟头,自己找到道路赶快回家。他走啊走,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也不见大沟的头。他正累得摇摇晃晃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幕奇异情景:在沟半崖有一个大洞,洞口有一棵从没看见的草,很多长虫远远跑来,张嘴一咬那棵草,身体便滚进洞里,他感到很奇怪,连想也没想地走过去也学着咬了咬那棵草,结果他也滚进了洞里。
轱辘轱辘一阵响声,什么也看不见,他感到害怕,就把眼睛闭上了,等响声过后,他感觉自己两只脚踩在平地上,他睁开眼一看,大吃一惊,眼前的景象是他从来没有看到的,只见到处都是青垄瓦舍,一条条街道相隔、相交,一条小河哗啦哗啦地流着澄清的水,水里慢腾腾地游动着大大小小的金鱼、鲤鱼,很多树木长在街道两旁,树上一片发黄的叶子也没有,很多的大房子的窗户都亮着灯,他这才想起自己的肚子很饿,他想就近到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再说。他刚要朝一个大房子走去,只听见耳边有人问他话,听声音问话的人是个和张仁大小差不多的男孩子:“你怎么到这里面来了?”男孩的声音很惊奇一样。
张仁转身四下看,却没看见说话的男孩在哪里,他只得站在原地回答道:“我跟俺舅上山挖参。。。。。。”他把自己怎么来到这里的前后过程说了一遍。
“你这么晚不回家,你妈一定很着急,我送你回去吧!”
“你在哪?我怎么看不见你?你怎么送我回去?山根那棵大槐树下面那个房子就是俺家
,真远。”
“你闭上眼,摸摸你身边,骑上来,我不说睁眼,你别睁开。”
“好。”张仁答应着,用手摸了摸身边,果然身边有个大脊背,他一迈腿就骑了上去。
这时,只听见耳边一阵风声呜呜直响,他感觉自己好像被带到了天上,也不敢睁眼,想到一会就能到家,就能看到母亲,就顾不得恐惧了。
过了不多时,风声没了,他听见那个男孩的声音对自己说:“到你家门口了,你下来回家吧。”
张仁一迈腿,从脊背上下来,双脚踩在地上。他又听见一阵风响,那男孩在半空中对他说:“睁开眼吧。”
他睁开眼,朝男孩说话的空中望去,只看见一片黑色的云彩。
张仁顾不得多想,赶紧叩门喊道:“妈,妈,给我开门。”
两扇破旧的门板遮挡着的屋内,张仁的母亲正在伤心地啼哭,原来,张仁的舅舅把参从沟底提上来一看,那参个头又大,品相又好,心想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一时就起了贪心,想独吞,拿着参就下了山,把张仁一个人扔在大沟里,那个时候端午山上狼、狐狸等各种野兽很多,他想,一个7岁的孩子扔在沟里,一会儿就会被狼吃掉,不会留下什么把柄。
回到山下,他去姐姐家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张仁母亲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得不放心,一看弟弟一个人回来了,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弟弟:“你外甥了呢?”,她弟弟假惺惺地干嚎起来,哭着说:“姐姐啊,对不起,都怪我没看好外甥,他自己乱跑,正好跑到狼窝边,被两只饿狼三口两口给吃了啊!我又拿石头打又拿棍打,也没救下来啊!可怜外甥啊,被狼吃得连个尸都没剩下啊!”
张仁的母亲一听,悲痛欲绝,放声嚎哭!
正当张仁的母亲万念俱灰,放声痛哭的时候,恍惚间听到叩门声,急忙停住嚎哭,再一听,门外响起儿子的叫门声,她不敢相信,怀疑是自己耳朵撒谎,颤抖着声音答应着儿子,想开门又缩回了手,心想:被狼吃得连尸都没剩的人怎么能回家叫门?别是貔子或其他成精的东西装人来哄骗?就朝门外问了一句:“你是我儿吗?怎么你舅说你被狼吃了?你不是我儿,也不用来吓唬俺,再给俺一天的时间,等俺明儿天上山看看能不能捡只孩子的鞋,好歹给他立个泥饽饽(坟),俺也不想不活了。”
张仁在门外听见母亲这样说,心如刀绞,知道这都是舅舅做的缺德事,就大声喊母亲给自己开门,说自己真是儿子张仁,并简要地说了事情的经过,母亲一听,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赶紧打开门,刚才还是悲痛欲绝的母亲一看,门口站着的果然是自己的儿子张仁,高兴地一把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说来也怪,自从张仁这次出事后,他家的日子竟一天天好起来,米缸里的米本来只剩下半瓢,可是挖过之后,下次去挖,竟还是原来那么些,既不多也不减少,张仁还小,不懂事,他母亲心里却猜想到了,这一定是谁好心地在暗中相助,一定不能辜负这片心意,自己一个妇道人家没有多大本事,那就好好供养和教育儿子读书,以求将来儿子能考取功名,做一个对穷人好,对国家社稷有贡献的好官,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儿子的济。张仁十分理解母亲的心意,读书刻苦认真,果然考取到功名,被封为南方某地方官员,他上任后,勤勉做事,为民主持公道,善待穷人,深得百姓拥护,朝廷对他也十分满意,官职不断晋升。这个时候,李神龙受命到黑龙江战白蛟为民除了害,声名大振。每逢酷夏干旱季节,他都要返回山东为百姓送雨,行船的人在江河湖海遭遇到风浪,只要口中念叨他的名字,他就知道有人需要帮助,他毫不犹豫地伸手相助,使之化险为夷,可以说李神龙为百姓做得好事说不完,他也渐渐被人们称为李龙爷,他的母亲也被人们尊称为李龙母或龙母太,每年阴历三月初二传说是李龙母的诞辰之日,四方百姓齐聚她的出生地柘阳山下,举行盛大的柘阳山庙会,蒸大饽饽到龙母太墓前供奉祭拜,表演戏曲给龙母看,十分热闹。
话说张仁为官在任,经常回想自己从小和母亲所受的苦难,更不敢忘记自己和母亲受到的福佑,除了把内心的这份感恩,通过勤政公道回报属下庶民百姓之外,内心深处的疑惑一直存在,当他听到家乡传来李龙爷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在端午山所受到的无名帮助,他内心的疑团一下子解开了,他豁然开朗地明白了,原来自己和母亲当年得到的帮助是李龙爷伸出的援手!他有个想法,就是给端午山另起一个新名字,以此来纪念李龙爷,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深得民心的神龙,趁返乡探亲之际,张仁和文登同僚谈了自己的心愿,文登官员一致赞成。
起个什么名字呢?他思忖一番,想起了当初自己落在洞中,闭着眼睛被送回家时的感觉,有了!他挥笔写下了三个大字:云龙山,遂找人凿刻于山中一块巨石之上。
现在,经过了很多年的风侵雨蚀,巨石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云龙山的名字却辈辈世世传下来,提起云龙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李龙爷,这也是对李龙爷很好的一种纪念,也表达了人们对他那种善良孝顺、乐于助人等美德的赞颂、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