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讲《上古天真论》267页,那四种养生之人。第三,也就是“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从养生的水平上看,这是第三等,当然,这四等人都是很高尚的养生家。第一是真人,第二是至人,至人也归于真人,第三,所谓“其次,有圣人”。其实圣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是在理论上创造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同时在作为上又有很大的创造,这叫圣人。理论上创造了很大的理论,行为上又作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这里主要是讲的养生问题。“处天地之和”,“和”就是天地之和气。“和气”是指的淳朴、敦厚的那么自然之气,作为天地之和气。“处天地之和”,就是置身于天地的和气之中,就是把自己和自然界的淳朴、敦厚融合在一起,融为一体。就是把自身和自然界之气融为一体。“从八风之理”。“八风”是东西南北四方再加上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方、四隅所谓八方,八方之风叫“八风”。“之理”就是正理,八风之正理,也就是正常的气候变化,所以要顺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这样的圣人在养生方面,他适应世俗之间的那些嗜欲,世欲之间有很多的嗜欲,这个欲望、那个嗜好,圣人能够适应那种环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就是世俗上,其实有很多的嗜欲不是好的,圣人不是学习他们,但是只是看见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引起烦恼。他下边那句话,就说清了没有烦恼的意思了,“无恚嗔之心”,“恚”是恨、是怒这样两个意思。所以在世欲之间,虽然尽管有很多的不良有嗜欲,但是圣人看在眼里头,并没有产生恨、怒。“嗔”也是小怒,所以“无恚嗔之心”,对那些东西看在眼里头,在心里头不产生什么反应,生气啦、发怒啦,甚至于觉得很愤恨,对他的心没有产生这样的影响。
“行不欲离于世”。他的行为、他的活动,他并不是说要脱离开世俗,“不欲离于世”,并不脱离世俗。“被服章”这三个字,教材有注释,看来是衍文。“举不欲观于俗”。但是他的举动、他的作为,他不仿效世俗,不是看别人怎么着我也怎么着,我还是按我自己养生之道的方法行事。尽管世俗有很多的嗜欲,很多的行为,圣人虽然看到了,但是既不往心里去,不产生愤恨、恼怒的这个心理,也不学习他们那些东西,但是也并不想离开这个世俗,我要到深山老林,我要脱离这个环境,我找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环境去吧,他并不是这样。他自己的行为,也不仿效世俗上的那些东西,所以“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在外边那形体上没有过分的劳累,再说了本篇开头讲了,如果是精神很专直的话,他也可以形劳而不倦,所以“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下面就说了“内无思想之患”的问题,“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他还有什么思想之患呢?“恬愉”。恬淡,就是安静,“愉”是高兴,为自己的任务。追求的是什么?追求的是心情恬淡,心情愉快,心情舒畅,他以这个为他的任务。“以自得为功”。自己感到自己的成绩不错,这种练习的方法自觉得很自然,“以自得为功”,就是说没有过份的追求,没有嗜欲无穷,孜孜以求,不是那样一些,那是一种心态上的养生,“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一种心态上的养生。因为“内无思想之患”,下面接下来,“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其实都在解释,“无思想之患”的具体内容。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形体也不败坏,“敝”就是败坏,因为没有不适当的嗜俗,又没有过份的劳累,所以形体不敝。由于他能够精神守于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所以他也能够精神不散。那精神不散,形体不敝,就是在前面养生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这点。“亦可以百数”。说这样的圣人养生的话,也可以达到百数,超过百岁。“其次”,再一等人叫做“贤人”。同样是养生当中有很大成就的人。“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贤人”与“圣人”相比又差一点,是说他的行为符合道德,他的行为、他的作为符合道德,同时他的作为也有很大的收获。“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这就说养生以天地为法,以天地阴阳为法,或者效法天地,以天地的运行,阴阳变化为自己养生之法则。“象似日月”。“象”还是取法的意思,我们讲阴阳应象,从象上,取象,“象似日月”,还是按照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日月星辰来调整自己,对。“象似日月”下面接着是“辩列星辰”。“辩列”就是指有推步的意思,星辰有运转,星辰有它的正常的运行,要认识到日月星辰运行规律,那就是天体的、天象的问题了,推步星辰的变化、运行,这还是用来养生,取法日月还是推步星辰,这都是用来养生的,根据日月星辰的转移,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来养生。“逆从阴阳”。那当然就“从阴阳”,顺从阴阳,这是偏义复词,“逆从”,顺从阴阳。“分别四时”。春夏秋冬四时,阴阳有不同,有升降出入的区别。“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将”是“随”的意思,随从,也随从着上古圣人那样,合于养生之道,就说也能符合养生之道,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贤人的养生方法,也符合上古的养生之道。“亦可使益寿”。它可以使寿命延长,“而有极时”。那也就是“度百岁乃去”,不是像圣人那样“无有终时”。这是,“益寿”是可以益寿,延长寿命,但是有“极时”,也“度百岁乃去”。这一段养生水平不同,结果又有差别,举了这样四种养生有高尚道德水平和养生水平的人,这一段讲完之后,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
翻过页来,268页,[理论阐释],提到过《内经》养生思想与道家的问题。其实这里就是说,从《内经》的现在文字来看,养生方面的阐述,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或者说《内经》的学术思想,在养生这方面受道家的思想影响比较大。这里面固然是在成书年代时候,可能有道家思想,就本身就影响了《内经》。在唐代王冰整理《素问》的时候,王冰本身就是道家,所以他又把这个思想,可能又贯穿进去一些。我在讲这一篇的时候曾经提过,这一篇在别的版本,在全元起本上并不在第一篇,王冰在整理《内经》的时候,整理《素问》的时候,他把它挪到第一篇。为什么?这一篇就是养生。道家,王冰就是道家,他就重视养生,当然重视养生这个观点是不错的,我们就从学术的渊源上,篇目的前后次序上,王冰把它挪到第一篇,看来就是他非常强调养生的问题。我们在[理论阐释]里提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派别,《史记》称之为“道德家”,《汉书》始称为“道家”。本节“德”、“道”源于《老子》,“真人”、“至人”首见于《庄子》,老、庄都是道家,精气、守神、积精全神等均系道家的习俗用语。所以从《内经》的语言文字,和道家的语言文字上看,就有很多就是从这养生这一篇来看的话,就有很多相似的东西。其中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极似《老子》八十章之文。《老子.道德经.八十章》,这几句话是这么说的,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里有“安其居”,我们现在的安居乐业,“安居”是那儿来的。现在不是好多城市建安居工程吗?这“安居”一词还是有出处。《道德经.八十章》他的话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你看,和我们本篇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是极相似的,意思也相同,文字也很相似。“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因此,我们说《内经》与道家的渊源的关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了,在养生思想方面提到受道家影响极深,加上道家人物王冰的编次注释《素问》,更显得十分突出了。
下边还分了几点来说的,在养生观上,第一,道法自然。养生要法于道,法于自然,强调自然。第二,在养生原则上,道法清静。我们本篇也讲的“恬淡虚无”,这些都是清静无为。第三,养生方法上,重视“术数”,“和于术数”。本段第一个养生不是讲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家也很重视“术数”,养生的技术,同时又提出来在养生术数方面,《庄子》上记了不少,比如“心斋、坐忘、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等。那都是“术数”,它有动作的,除了调整呼吸,也还有点肢体动作。我们现在一些动功,也是有些运动,有规律的运动,但是有一些气功我又涉及到这了,因为有些同事可能还练过气功。有的练功,前些年有一种功叫做什么功来着,反正运动,他一开始就让你运动,老师没讲清楚,有的运动过火了,再也收不住了,这就出了毛病了,就走火了,也是这个运动就是不妥当。所以说了,上次我讲课曾经提到,要想练习什么,一定找一个比较好的老师来教。所谓好的老师,就是真的懂得气功原理,最关键的是懂得“恬淡虚无”的老师来教。你别追求什么去,还追求什么动,说我要飞了,我要翔了,飞翔了。好吧!飞得满院子跑,站也站不住了,只好送精神病医院,这可我见过若干个。所以老师在教功的时候,应该首先教给学生怎么练,还要教给学生怎么收,得收住,只追求新鲜,好玩似的,那不行。所以人家这个练,道家的练法有自己的练法,有自己的收法,不要自己看着书自己练。自己看书练,我见到了,走火的多,见到过。所以从《内经》和《道德经》的比较来看,或者《庄子》的比较来看,从养生学术思想上、养生方法上,那有很多的相关,或者很多的相似。换句话说,《内经》养生思想与道家思想渊源极深。
现在看第二节,《素问.四气调神大神》。这一篇我们教材是作了节选,只选了这么两段。在《素问》里边,《四气调神大论》也是第二篇,《生气通天论》在第三篇,《生气通天论》我们讲过了,四气调神。第一是“上古天真”,养神;第二“四气调神”,还是养神,所以看《素问》对养神问题非常重视。《四气调大论》的题目,篇名的解释问题,“四气”,就是四时之气,春夏秋冬之气。“调”就是调摄、就是协调,“神”就是精神意志。《四气调神大论》这样题目就讲得很清楚了,从内容上,它是概括的内容,是讲四时,根据四时之气来调摄精神意志,使人的精神意志和四时阴阳之气相应、相协调。这说的是调神志,精神意志,其实从文字数量上看,更重要、更多的是调形体。换句话说,可不是字数多就是重要,字数少就不重要,虽然调神的话可能相对比较少,但是它叫“调神”,从题目上也可以看出来,《内经》的养生重视精神调养,形体要不要调养?当然要调养。但是把精神的调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先看第一段,我读一遍,这一段内容是文字写得很漂亮,意思也很准确,有兴趣的话应该背下来,没兴趣的话,一些重要词必须会解释。因为说文字也很漂亮,有很多就也很有韵调,所以应该说容易背。说我就是不会背,那好!不会背,你就把重要词都理解好,会自己表达,背下来也得会表达,用自己的话表达。“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季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季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惹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要领问题,因此这一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季养生的原则。这一段是讲什么?讲四季养生的原则。正月、二月、三月,所谓“春三月”。给它概括一个词,“此谓发陈”。用“发陈”这个词,来概括正月、二月、三月,这个“春三月”的那种气象,叫“发陈”。“发”是启发,“陈”就是故、故旧,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发陈”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陈”就是故,故旧;“发”就是启发、发起,因此“发陈”这个词,本义是推陈出新的意思。“春三月”,在一年之中为一年之首,四季之首,有少阳生发之性,所以用“发陈”这个词来形容它。“春三月”有什么性质呢?说是四季之首、生发,说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自然都在那里上升,都在这升发,说“天地俱生”,都在出生。“万物以荣”,世界的一切事物,特别是那些动植物,有生命之物,那是欣欣向荣。为什么呢?接受了天地阴阳生发上升之势之气,少阳生发之气,所以万物随之而欣欣向荣,这是天地之象。人应该怎么办呢?养生应该如何做呢?这提到了,说是从原则提出来,要“夜卧早起”,晚睡早起。
因为春天是生发之气,人也要生发,不要太懒惰,让气血活动开,所以要“晚卧早起”,多活动一些,不要懒惰。“夜卧早起”,下边就是起床之后,要“广步于庭”。“广步”就是缓步,松缓,广是松缓而广大,放松的形体在庭院当中活动。“步”是指的走路,走叫做“步”,但是这里是指的形体的活动。为什么早起要在庭院当中活动呢?这使生阳之气能够生发起来。所以要运动生阳之气,自然界的阳气也在上升,人体怎么适应自然界呢?要夜卧早起。要起来之后,要放松了形体,在院子里面去活动,使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运动起来。要注意“被发缓形”,它的意思还是要放松自己,古人的头发要梳起来,早晨起来不要梳得紧紧的,要放松,形体放松。“缓形”就是不要穿着肾绷绷的衣服,要使形体松缓下来,所以看来现在有人练武术的穿着灯笼裤,那灯笼裤确实不约束着形体。如果穿着牛仔裤去练功,那保证练不了,而且不是练不了,对形体就是个约束,对生长不利。反正从春季养生看,是绝对不利,从现在看真的也不太有利,把身子兜得紧紧的,表示出了线条美了,也许那叫美,但是在我看来也不利于养生之道,起码早晨锻炼你穿那个不行。“被发缓形”就是要放松自己,也是有利于阳气上升。那不说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关键是说要“以使志生”,使自己的神志、精神意识也开始生发,这样的话才有利于人的生长健康。如果从工作上来说,从学习、从事业上来说,那也有利于你的思路的开启,要产生很多新的思路,好的想法,那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容易产生,这是“以使志生”。
下边是一种心态问题,要“生而勿杀”。有上升之势的东西,不要去消灭它,不要去杀害它。这不管是你看到外界的事物,还是自己脑子产生的想法,所谓“火花”,脑子产生一个灵感,这个火花,不要消灭它,你要赶紧地把它记下来,以后看看有没有时间去加以创造,加以实施。“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要给予给予而不要剥夺,那在心态上要平和,要有给予的心态,不要剥夺的心态,对人对己都这样,对自己太苛刻也不对,有很多人就对自己太苛刻了,形成了疾病。我看有相当一部分焦虑抑郁,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太苛刻,当然别人对他要求是一个方面,他自己对自己要求也是一个方面,而且这类病春天发病最多,应该给的就不要剥夺它。“赏而勿罚”,要奖赏而不要处罚。这个范围很广,我刚才说了,对人对事对己都要有赏而勿罚的心理,不是说做错了事情不该罚还赏,不是讲的这个问题,就是讲一种心态上,精神调养方面的问题。这样的话,那就是符合春气上升之势,阳气上升了,所以人阳气也随之上升,人体的形体运动乃至于精神状态,都要符合春生之气,因此说“此春气之应”。这是和春天之气相顺应、相一致,“应”就是顺应。我们在讲前面有一篇,叫《阴阳应象大论》“应”吧,“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养“生生之气”,所以叫养生。这个养生和我们这一篇养生的养生意思不一样,这是生生之气的意思,阳气上升的意思,也就是调养生生之气,跟夏天的调养长气是一个同样的句子。“春主生”,所以春天要养其生气。“养生之道”,这是养生气的规律。“逆之则伤肝”,肝应春,讲《金匮真言论》讲过了,肝气通于春。所以如果逆养生之道,逆春天养生之道,而不是象上边所说的,“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不这样的使志生之道的话,就容易伤肝。伤了肝之后,肝是少阳之气,少阳之气不能正常上升,产生很多肝之病,不但产生肝之病,到夏天还可以产生寒变,产生里寒,可以产生洞泄之病。为什么呢?春天养生,阳气没有养起来,夏天阳气当长而不长,所以变成里寒了,寒中洞泄了。是养生没养好,到夏天阳气该长也长不起来,没有生谈何长?所以“夏为寒变”。按五行说木不生火,按阳气多少来说,少阳没有生起来,所以太阳之气不能长,所以“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生夏长,春天不生,夏天不能长,所以不能奉养长气,“奉”就是养的意思,供养,少阳没有生起来就不能供养长气,有生才能长,没有能生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长了,所以叫“奉长者少”。
“夏三月”。四五六,夏天、夏季,当然我在这说的一二三四五六,都是说的阴因,太阴历。“夏三月,此谓番秀”。“蕃”是茂盛的意思,“秀”就是美的意思,“蕃秀”就是茂盛而美丽吧。茂盛而美丽是说嘛,说夏季的阳气很旺盛,自然界一切万物都发展得很旺盛,特别是草木看得最清楚,一到夏天是最繁茂的季节。“天地气交”。天地之气相交,天阳下降,地气上升,这个时候最旺盛,“天地气交”最旺盛,阴阳之气相交最旺盛。“万物华实”。“华”是开花的“花”,在这里“花”和“华”是一个意思,在这里,“实”就是果实,“万物”那是指那些植物类都已经开花,开始结果。或者开花了,开花之后已经开始结果了,所以“万物华实”。这不是也很“蕃秀”吗?前面不是又茂盛、又美丽吗?“华实”还不茂盛美丽吗?那是自然界的气象,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人们养生在生活规律上要晚睡早起,同样的是与自然界的阳气旺盛相一致。自然界阳气旺盛,人要睡眠的话,就是入于阴了,阳气入于阴了,所以晚睡一些,早起一些,保持阳气旺盛。这里说“夜卧早起”可是相对的,是对古时候所说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和现在的有一些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概念上的晚睡不一样,那非得夜里两点以后才睡,可是他并不早起。人家这是早起,两点以后才睡,到夏天四点钟、五点钟天亮了,甭远处,中国黑龙江三四点钟就大亮了,你两点钟,四点钟还得早起,天亮前起,那肯定不行,不符合《内经》。即使说晚卧早起,也不会是让睡一个多小时觉,对这个应该正确理解,是说和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保持一致起来。同时,在心态上还有“无厌于日”,“厌”是倦怠,“无厌于日”,不要倦怠,白天不要倦怠,人气夏天不应该懒惰,人气不可惰,因为夏天的话确实阳气盛,人容易汗出得多,倒是容易产生疲劳的,“暑伤气”,但是要注意,不要懒惰。
“使志无怒”,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发怒。因为自然界阳气在上升,人气也在上升,一发怒的话容易阳气过盛了,怒则气血上冲,太盛了不行,不要发怒了,应该使心情保持平静。“使华英成秀”。这个“华英”是指人体的精神,“成”其实应该读成“常”,是“盛”的意思,“使华英成秀”,读音应该读作“常”,是“盛”的意思。“华英”是指人精神,指精神茂盛,精神充沛,夏天应该保持精力的充沛,有春生了,再有夏长了,身体才能强健起来,如果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上,也才能够成就开始了,这就是开始创造的时候。“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因为夏天阳热之气很盛,人体内的阳热之气也得外散,“使气得泄”,该出汗就得出出汗。夏天,说一遇天热,不要出汗,躲在空调的房间去是不好的,不应该老那样,必要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凉快一些好便于工作,等等。说一天24小时就在这个冷室里头呆下去了,避暑去了,这个对身体是不利的。所以说应该夏天和自然界阳气旺盛一样,人体的阳气也要开始外泄,因此说也是要出点汗,“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是说的心情问题,人的情绪、人的情志,应该所谓的意气舒展,不要抑郁。当然这不是说性格问题,因为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夏天的时候尽量的外向一点,特别是内向的人,这样的话使阳气外泄,使意气舒展,你才容易夏天长起来,阳气才能长、才能旺盛。我说从学习工作来说,你夏天也应该外向一点。“此夏气之应,(夏天)养长之道”。夏如长,阳气盛,所以是养长的规律,夏天的养生的规律就是养长,“春生夏长”。“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不使阳气很好的旺盛起来,当旺盛而不能旺盛,那就伤心。因为心气通于夏,使阳气不振作,阳热之气不能发散于外,“秋为痎疟”,阳热之气不能发散于外,那就郁在里了。秋天凉气外束,秋凉之气束缚于外,阳热之气闭郁于内,所以容易产生寒热往来的疟疾。“痎疟”我们过去讲过,“秋为痎疟”过去讲过这个词,就是泛指疟疾而言。这是指的寒热往来,不见得是真疟,也许是真疟,也许不是真疟,但是有往来寒热的症状的,就称之为疟疾。这是由于夏季养生不当,阳气不能外散,它不是应该讲的,“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吗?“奉收者少”。因为夏季养生没养好,秋天当收也不能正常的收,所以说“奉收者少”,奉养收气的就少了。是这样,夏天没长好,秋天还能收成好吗?人体也是这样,夏天阳气没长养好,秋天阳气应当收敛了,也收不好,收不好就产生很多的病。自然界也是这样,夏天开花结果没长好,秋天收成能好得了吗?也不可能。所以说这是相关的,上个季节养生不当,下个季节身体也要受到影响。“冬至重病”。“奉收者少,又冬至重病”。这句话本意不错,但是从四段落的文例上看,“冬至重病”这四个字怀疑是衍文,还是有道理的。你看,前两个段,到“奉长者少”,后两段是“奉藏者少”、“奉生者少”,后边都没有一个什么什么重病问题,所以“冬至重病”这个话,注家们提出来可能是衍文,还是有道理的。这是“夏三月”的养生,要养生气,阳气旺盛,所以说用“蕃秀”这个词,来形容这个季节的特点,人们养生在适应阳气上升的这个性质,阳气旺盛的性质,来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生活规律。
“秋三月”。七八九,秋季,“此谓容平”。用“容平”这个词,来表示秋天的那种征象。“容平”就是说,就是说万物的容状、容态、形容。“容”是万物的容状,“平”就是平静、平定,也就是万物的容状,万物的形态,到秋天就平定下来了,不是再往上长了,像春天那样欣欣向荣,像夏天那样的繁茂,秋天万物容状就已经平定了,“秋三月,此谓容平”,用“容平”这个词来形容秋季的气象。“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是自然界的景象,天气疾劲,不像春天那么柔和,夏天那么湿润,开始疾劲,说“天气以急”,秋风来了,疾劲,秋气疾劲。“地气以明”,“地气”是指的大地上的万物,大地上的万物也开始清明,清也是一种清肃的现象,大地万物也开始清明,或叫清肃,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了,阴气开始上升了,所以万物开始下降的现象,所以叫“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们注意养生,又用起居来说明,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个时候人们在生活起居上,要早些睡眠,要早些起床。早到什么程度呢?要“与鸡俱兴”。鸡这种禽类,可是天一黑就要休息了,但是天不亮可就要起来了。鸡鸣,天没有真的亮,它已经鸡鸣了,所以秋天应该天黑入睡休息,不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所以它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我们不是有个词叫“闻鸡起舞”吗?那说练武功的,鸡鸣起来就在练武功了,做别的工作,鸡鸣的时候也该起来工作了;学习的,鸡鸣也该起来学习了,他是说“与鸡俱兴”,是比喻那个时间。下边就是秋天调养情志的问题,休息一下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