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小说∣周清海:中国国民的语言文史修养(三)

 pxiang818 2017-02-14

大家小说

周清海

新加坡杰出的华人语言学家,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新加坡华文教学检讨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国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华文模范教师奖遴选委员会主席等职务。2003年发起编纂《全球华语词典》,并担任该项目学术顾问。


2010年10月18日到24日,周清海教授受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邀请,以世界杰出华人学者的身份访问了该校,并做了两次公开演讲,本文选自第一篇。(2013年2月10日修改)



 

语言文化的负担看中文作为母语教学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今天谈一谈语文教学里古为今用等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国民的语言文化负担相当重。母语里厚重的文化沉淀,给语文学习增加了不少负担,再加上学习外语,学习各种学科的负担,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减轻学生包袱的问题。这些负担,各地华人也共同面对。有一些国家里的华人,甚至面对三语学习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古为今用的问题,更为重要


举个例子。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语文教科书或者课外读物都选录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里说,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的事情,而当自己有意追求时,却再已不可复得了


这首诗如果和恋爱观结合,欣赏讨论,就更有意义。学生可以阅读现代讨论恋爱观、如何和异性社交相处的文章,再欣赏这首诗,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我曾经举过李斯《谏逐客书》为例,说:


李斯的《谏逐客书》,时代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但是,如果我们将文章和现代的人事关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不同。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李斯是外国人,他要写一封和当时可能出现的政策相反的文章,他必须注意些什么?写这一篇文章,要不要注意秦始皇的性格?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要不要注意文章的结构?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等。


这些都是古为今用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文言的教学和现代的需要接合起来,才能让教学更有意义


我们如果进一步考虑学生的语文负担,《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对于非中文系的学生,只有第三段是适合他们阅读学习的, 因为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而前面的两段,如果用白话翻译替代,学生负担也就能减轻许多。


吴楚材《古文观止》的时代,文言是通行的语文,书写文言是当时必需的条件。现在已经不同了。我们必须以现代的需要,从古为今用出发,重新考虑语文教学问题。尤其是在知识近乎爆炸的时代,在全球化的年代,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语文和文化的负担,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这个问题是应该提到日程上来考虑的。


吕叔湘在很多年前曾提出现代汉语和古汉语分科教学的问题。他说:文言和白话不一定要求一个教师教,甚至可以分作两门,各编课本。并且说:


在充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文言,达到能阅读一般文言的程度,我估计至少得学习五六百课时,差不多要占去高中阶段的全部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课外作业时间还不算。还要有具有较好的文言修养的教师和合适的教学方法。现行的教材编法和课时安排都还不能符合要求。


减低学生学习文言的负担,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不成篇的教学,只选有意义的段落,其他的部分用现代汉语语译代替。


我更提倡以不同的课题为中心,将文言和现代汉语的选文结合起来,组成单元,进行教学。恋爱观”“友谊”“诚信”“务实” “移民问题”“外来人才”“民主”“爱国”“人性等,都可以成为课题,选取现代的文章,结合不成篇的文言,将古今融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当然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和语文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注  释:


①周清海《21世纪大都会的语文教育》,见《汉语学报》2000年上卷第一期。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见《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页330

吕叔湘《谈语言的学习与教学》,见《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页319




征订启事


《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欢迎各界人士及单位订阅。全年6期114元(微店另收12元快递费)。

订阅方式:

1.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1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