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二)

 johntong 2017-02-15

中国古代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二)

2016-06-13 10:56:10   来源:   评论:0 点击:21
民间收藏当以铜、玉、瓷排列成序的。其中这个铜字排在首位,必然是指青铜器了,只有中国古代最精致的青铜器,那才是堪称国之瑰宝!那么,...

    民间收藏当以铜、玉、瓷排列成序的。其中这个铜字排在首位,必然是指青铜器了,只有中国古代最精致的青铜器,那才是堪称国之瑰宝!那么,应该怎样去鉴定其真赝呢?
    6.原有人认为:器足長的话,其中要有泥心头,更要有锁孔。但有相同器物与不同器物的佐证下,其它器足早已就有空心浇铸的工艺,这似乎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在古代各地区浇铸的青铜器,在制作工艺上应该会有差异的。
    7.古代青铜器出土的表相,第一层是绿锈,也可能是绿漆古、黑漆古,(真正的黑漆古的黑,其色质是带有活性的,此黑很容易擦落),有的
绿锈下面还有蓝锈,俗称叫孔雀蓝;第二层是红锈(俗称“枣皮红”,即氧化层);第三层是金、银(上面往往还含有铅的成分),有的这层是没有的;第四层才是真正的青铜材质。也可能只有三层的。凡是真品器物的表象,是由层次感而形成的,属于很老结的皮壳,还有表层有萎缩感、桔皮纹的特征等,即使高仿品也难以达到这种程度,这就应该作为鉴定中的主要确认指标,但鉴定的结论不能单一而言。
    8.古代青铜器的金相合成较为复杂,是由青铜、红铜、锡、镍、铅、磷等合成,在其一定的成分配比下,其声音富有金属中特有的清脆声。
这与现在仿品的金相成分是不同的,而现代仿品含铅、锡成分太多,已使古代合理比例下的金相成分失调,敲击其声音都是哑壳声。究其重量而言,早期夏、商、周青铜器的分量相要对重,晚期战、汉青铜器的分量相对会轻。至于发展到以后错金、银的青铜器,就不在所说的范畴之内。
    9.附着物的鉴别:(1)附着的泥土,有的被咬死难除,又好像皮肤上生出的疙瘩,但也能硬性剥落的;(2)附着的绿锈、蓝锈,在肉眼直观下
,特别是蓝锈会有明显的结晶斑在闪亮;(3)还有绿锈与蓝铜锈的色相,随着气候变化与空气中的干湿度不同而变化;(4)老三代青铜器土坑器物上的蓝锈特多,面积特大,而战、汉时期土坑器物上的蓝锈较少,面积也小。
    10.剥落物的验证:剥落层可用火烧,真的火焰呈蓝绿色,无异味,假的火焰呈红黑色,有异味。
    11.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通称为铭文。这种文字叫大篆、也叫金文、俗称为钟鼎文。又分为凹下的阴文与凸出的阳文,就是通俗讲的
阴工与阳工之分。作为铭文的形式:一种是在器物上临时急就刻成的,都是单刀刻成凹进去的阴文(一称阴工),字迹往往容易被磨损,成了较为浮浅的阴刻铭文;一种是事先浇铸在器物上成为凹进去的阴文(也称阴工),字迹相对较深也易于辨识,但仍有字迹因为腐蚀,也会模糊不清的;再一种是阳文铭文(又称阳工),就是浇铸凸出来的文字,这种文字形式相对要少;另有一种既有阴工铭文,又有阳工铭文,这种阴、阳工混合铭文的形式极为少见,笔者也偶尔见諸于商代青铜器大鼎的资料,仅出现于更为罕见的水坑器物中,料定其是大型的祭祀活动所用。不论是急就阴刻凹入的铭文与浇铸成凹入的阴工铭文,还是浇铸凸出的阳工铭文,包括阴、阳工兼而有之的铭文,都是离不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由当时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文字,而各文字体例在使用中,属于字体多变具有不太统一的特征。凡是后仿品的青铜器,不论是高仿与低仿品,其中只要有铭文的,后仿人必不具备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文字修养,即便仿品工艺能够达到高度乱真的,但是也无法做到上面铭文的乱真,那怕电脑制版都会缺乏文字中应有的神韵。故此识其铭文的优势者,很容易与上述各个要点形成互证,那更加容易确定器物的真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