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第一篇 林殊/梅长苏望江湖负手数青峰,淡看水云间。对风起庙堂,浅眉低笑,轻指微弹。斗转星移物换,旧事惊夜眠,举目来时路,山风啸破岩。 昨日金陵少年,破缨埋雪夜,铁弓空念。抚寒冰清泪,往昔莫流连。得完愿秋风正好,却盛情终负怅难填。沙场傲,重披战甲,不负此间! ——寄调《八声甘州》 《琅琊榜》虽然人物众多,出彩的不少,但是真正的主角,只有梅长苏。一个人的史诗,壮丽的成长。林殊/梅长苏,肩负的是祁王这个作者立意之初最先诞生的角色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理想:忠诚、信念和情义,这应该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怀。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就算被批过于单纯不符合人类的复杂性却依然被无数读者喜欢的原因。这种单纯的情怀,正是我们现实中不断失去却被一直追求的。 读罢《琅琊榜》,掩卷,对梅长苏/林殊,觉得这四个字是最为恰当的:梅皮林骨。 一、似重若轻的外裳 梅长苏的出场: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一首“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传遍江湖。其人未现,其声先扬,其势先发。三寸口舌间使公孙家族避祸江左得完归,江左盟跃居江湖第一大帮,江左梅郎长踞公子榜榜首,别院待客照殿红,麾下纳琅琊高手榜第七的季大侠……其才其财,其势其实,口耳相传之间,一个江湖霸主的形象跃然纸上,气势胆魄智慧手段兼具。描写具体到细节,胡公胡婆入江左界,一曲传檄金令便逼退数十黑衣死士,其威可见一斑。在很多小说中,这样的背景身份,除了读者非常注重的外貌还未具体有描述,江左梅郎可谓不折不扣钻石王老五一枚。按照一般的套路,非池中之物的如此人,无不风度翩翩剑目星眉武功卓绝,往江湖擂台上一站,绝对是个砸死人的大坑,然梅长苏:“一个容颜清朗,身着月白文衫的年轻人悠悠然靠在一张软椅上……他抬起眼睛,微微地回了一笑,淡淡浅浅的,却让人突生一股月白风轻之感。”“面色过于苍白,气息不稳,明显有体弱不足之症”。羸弱文士VS江湖霸主, 这样的对比实在让人咋舌。不过也正是这样,方凸显了江左梅郎的厉害之处,不过更加震撼人的是“得之可得天下”。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琅琊阁一语惊天破,这位江左盟宗主的悠闲日子可算到头了。从江湖到庙堂,引起的明涛暗涌无数。这样的设定,符合很多小说中大神的出场,也算为之后大神的神发挥做铺垫。然梅长苏之后的表现,却似未走这寻常路。到金陵,会大梁第一高手蒙挚,见太皇太后,掌郡主文试……桩桩件件似乎都是被动地接受,加之梅长苏平日里细节如常人的刻画,没有大神俗套的“酷炫狂霸”式描写,居然让人对之后击退百里奇,选靖王主君也有了一种“被动而为”的感觉。加上作者开篇笔墨还是谋大局为主,梅长苏在重磅引入之后,反倒有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当然这和作者对梅长苏这个“病弱文士”的一眼定义也有关。 行文初期,梅长苏处于斗争的幕后,精妙的笔墨尚在铺垫,梅长苏的智慧筹谋也做闲笔一带而过,让人往往在看见一个事态的结局之后才对之前的“闲来一笔”有所惊觉:妙!行文至后,对梅长苏越来越多的“病弱”得随时要飘然仙去的日常描写,也让这个人物更加轻飘飘了起来。这种写法,往往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更加凸显了梅长苏的智计无双淡定从容。不得不说,梅长苏这个“病弱文士”的设定,不但迷惑了文中对手,亦激起了读者的母爱。对于那种对庙堂的吐血规划苦心筹谋,或许很多的读者还是希望梅长苏,能够回到他那个已经拥有庞大势力的江湖,做一个江湖逍遥客:望江湖负手数青峰,淡看水云间。 二、或引或牵的谋局 权谋宫斗,谋局谋人谋事。 梅长苏看似是被无辜卷入,无奈选择,然退百里奇,暗择靖王为主,明投誉王麾下,庆国公案荒园案换囚案朝堂辩论……桩桩件件,看似被动的无奈选择,却都有着江左盟这位宗主的或推波助澜或引蛇出洞,朝堂尚书,六去其五,可怕!只一年有余,更加可怕!梅长苏行事,轻巧一笔便掀起滔天巨浪,以至于看文的时候,常常对长苏还没有结果的一个举动冥想其深意好久,大概有点秦般若附身了。而梅长苏所谋,我认为最精巧的不是如生日夜宴案这样的环环相扣的筹谋,不是借朝堂辩论顺势扳倒礼部尚书,也不是击退百里奇这样的运用既定计划获取不一样的结果,更不是营救卫铮一事中的临阵决断借力打力,而是 ——“这个人是谁”,问题的答案很快就被查了出来,原来苏哲就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宗主梅长苏。这个答案令大家非常满意,似乎可以解释很多东西,所以并没有一个人再继续追问:“那梅长苏……他又是谁呢?” 幕后还有幕后的后招,大招,这才是梅长苏谋略中最闪光的部分。因为梅长苏身份的不同,一步不允许踏错的位置,才致使梅长苏必须要将“后路”留好。梅长苏不仅仅是梅长苏一人,他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过大的压力过沉重的担子让梅长苏必须如此。谋定而后动,破亦有后招。解开了就不再继续,利用人的思维盲点,将自己所要保护的护好。 当然,这是最保命的大招,在其他筹谋之中,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设计,足让读者为之倾倒。梅长苏所谋的局,靖王上位坦途;所谋的人,算计险恶人心利用人性弱点达到利益最大化(谢玉套话藏取证这一关键,附捎上夏冬暗听,得一潜藏帮手;其实推景琰上位,又何尝不是利用了景琰对当年旧案的执着);所谋的事,旧案昭雪。到底哪些是顺势而为哪些是早有筹谋甚至将势力影响到国外(南楚),十三年殚精竭虑,要布下多少势力造就这一明局暗局,才能让其豪言对主君:谋士有我一个就足够了。 无双智计,对风起庙堂,浅眉低笑,轻指微弹。 三、若隐若现的过往 《琅琊榜》一书中,明线是梅长苏入金陵扶助靖王上位,斗誉王扳太子,暗线则是那若隐若现的过往一点点被揭开。没有人可以逃脱过去的束缚。那些被遗忘在历史沙海中的人与事,总有人记得,这不是强权可以消除的。 ——然而就在他们相互擦肩而过的那一瞬间,梅长苏的嘴唇突然动了几动,吐出了一句语音极轻,但语调却极其严厉的话来:“叫他们两个都给我回去!” 这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描写,正式揭开了往事的迷障:从蒙挚夜访的描述到择靖王时长苏的自白,从故人的回忆到旧部的一一出场,从只言片语的描述到密室的完整回顾,一段惨烈的过往展现在眼前,还有那一群风华绝代却冤死的人。 ——“小殊啊,”太皇太后口齿有些不清地问着同一个问题,“成亲了没?”年迈的太皇太后这一声“小殊”激荡了的不仅是梅长苏,还有读者。记得初时读来,还狠狠鄙视了一下电子版本的错别字,但当迷雾渐渐揭开往事浮现,才惊觉,这年过九旬的太皇太后的心中,这一直念念不忘的人是有多少的惊才绝艳。私以为作者的这段描述,神来一笔,艳惊四座。作者用交替着的间或一笔,将读者的视线偶尔拉回十三年前,寥寥几笔却震撼人心。 ——还记得十八岁那年的他,分手时灿烂明亮的微笑,和苹果般红润健康的脸。十二年岁月如水而过,迅忽间恍然回首,竟已如前生。 ——赤焰军的少帅就象个小火人,能够雪夜薄甲,单骑逐敌上百里,擒回营后丝毫不见瑟缩之态。 ——已下定决心撤掉赤焰军的梁帝,绝不可能留下那个十三岁即上战场,奇兵绝谋,纵横往来有不败威名的少年将军,为自己埋下隐患。 关于林殊的描写不多,却足够震撼人心。天之骄子,天纵奇才!仿佛一凝眸间,那个有着明朗笑容的少年正手握长枪策马而来,张扬却不张狂,自傲却不目中无人,率性却不蛮横。 作者所塑造的这个人物,让梁帝忌惮到必须除之后快的少年,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霍去病的影响,总让我在脑补时出现那个十七岁征战大漠二十二岁就以彪炳战功受封大司马的霍去病。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少年行》)说的不仅是霍去病,也可以是林殊。 故人的怀念更加加重了这一角色的分量,萧景琰的执着不忘历历在目: ——“聂铎也是主营的人……那北谷呢?北谷就真地一个也没活下来?” ——靖王垂下头,沉默了许久许久,最后再次提出一个他已经问过的问题:“卫峥,北谷……真的没有幸存者了吗?” 萧景琰的执念更加反衬了当年林殊的光华夺目: ——他的朋友,那个从小和他一起滚打,一起习文练武的朋友。那个总是趾高气扬风头出尽,实际上却最是细心体贴的朋友,那个奋马持枪。与他在战场上相互以性命交托地朋友,那个临走时还笑闹着要他带珍珠回来的朋友。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那些相逢意气为君饮的年少岁月,随着故人的离去,让回忆也变得不堪重负,那床下的朱红铁弓再不让人碰,南海采撷的珍珠藏于木匣。或许景琰自己也不愿意见到这些,他宁愿铁弓还在好友腰间,珍珠已被他当做弹子弹到了不知名的角落。还有风华灼灼的祁王,威名赫赫的林帅,刚烈自刎的晋阳,飘然而去的黎崇……一群人的离去,是一种信念的式微。 四、削皮挫骨的悲壮 从火焰的明烈到灰烬的幽光,从性烈飞扬嫉恶如仇到语声淡淡低眉浅笑。从静妃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之所以归来无人认识,是因为拔毒要挫骨削皮。但我们似乎和蒙挚一样,被梅长苏骗了。就像之前说的,梅长苏谋略中最闪光的是幕后还有幕后的隐藏,在这里,梅长苏依然如此。中毒,解毒,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医理,已经有了弱不禁风的体质,偏偏还有一层隐藏BOSS要来虐身边的人读者的心:以命换命。 不知道多少人和蒙挚一样,在蔺晨揭开真相的那一刹那,震惊与哀伤并存。没有直接的描写,通过只有三层毒性的聂锋来展现,“三”与“十”,留下的无尽的空白,也是无尽的想象与震惊。作者这种映射的写法,不可谓不妙,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因为留白所以无穷,可以让读者自由想象。 极致的痛苦才能带来极致的改变,从林殊到梅长苏的身份的改变,仅仅用“斗转星移”这四个字是不够的。林殊是人不是神。十七岁纵然天纵奇才,也是少年。亲人自刎,赤焰军灭,身中剧毒,可以倚仗的全部失去,谢弼的崩塌对比林殊,简直不堪一提:无路可走。 多少人十七岁还在父母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林殊却要残忍地决定生死。都是活下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一个只是单纯的活着过着日子的坦途,一个却是肩负重担的崎岖道路。以命换命,林殊的选择显得是那样的悲壮。面目全非,换的不仅仅是容貌,还有所要面对的形势以及自己的内心。林殊所要做的事是那样的矛盾,一方面,用着截然不同的身份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似乎是一副抛却往昔的样子,然另一方面,却是在过往所织就的那张密密的网中,为了曾经而活。梅长苏从来只是林殊,梅长苏这一身份完全是为了林殊而存在的。是抛却也是执着的不放手,这就必然会使得重返金陵的林殊的心,饱受煎熬。文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 ——梅长苏看着并肩而立的两人,男子伟岸英朗,隐隐有龙虎气势,女子英姿勃勃,仿若烈羽彩凤,不由眼神微凝,心头一动。 每次看到这里,就会不由的遐想,若是没有当年旧案,林殊和霓凰这一对璧人站在一起,是否是比这更加夺目的风华。 比起面对外物改变的痛苦,林殊这个选择更加悲壮的其实是自身的不得不改变:“那是曾经跃马横刀的手,那是曾经弯弓射大雕的手。如今,弃了马缰,弃了良弓,却在这阴诡地狱间,搅动风云。”林殊首先要虐了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能力虐周围的人和读者:“死神的黑袍常年覆在他地身上,那般阴冷,那般真切,真切到他根本无法向少年描述,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 故人故事,强作不知,就算抛却自我,也有要执着守护的东西。 一直觉得用“复仇”来形容梅长苏的十二年不是很恰当,应该用“雪冤”,复仇无关大局,雪冤却是有了更高的层面。林殊以一己之身,肩负雪冤重任,在茫茫岁月中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然后筹谋以用之。他将七万男儿的冤魂齐负,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这不是他的责任,但他却执着地背负着。这一点,和他的小伙伴景琰是何其相似。期间的困难,也不是“坚韧”一词能够担负的起的。故人故事常想起,冤魂夜夜入梦。就像景琰会考虑到林殊以后在天上会问他为什么不救自己的副将一样,林殊所执念背负的东西,必然也会让他有这样的想法:以后魂归天际,那些同袍,也会来问,为何他们的少帅,不能替他们洗刷冤屈。 文中有几段的描写让我很是感慨:卫铮被捕之后长苏对云飘寥说:“我知道被定罪后逃亡的滋味”;在劝慰蒙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痛苦曾经超越过极限的时候,这种程度的难过就是可以忍耐的了……”寥寥几字,写尽其中艰难。 一己之身,执念背负的悲壮。 当我们看到开篇那个文弱书生将车帘缓缓掀起,望向金陵时,何曾想到:斗转星移物换,旧事惊夜眠,举目来时路,山风啸破岩。 五、清明不灭的理想 如果说林殊仅仅是那个寥寥几笔下惊才绝艳的少年,梅长苏也仅仅是那个搅弄风云的谋士,就算是有削皮搓骨的惨痛,那这也仅仅是一个峰峦叠嶂波折重重的故事,文章看山不喜平,然正如山峰走过,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但是就是在这如矗峰峦中,总有一缕精魂飘荡其间,串起了整个故事,使之直达内心。 文中对于林殊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梅长苏后来的种种,那么林殊仅仅是一缕幽魂,飘忽不定,纵然是作者对其有什么寄托也只是无法实现的虚幻,读者什么也看不到。而梅长苏的出现,恰恰承载了林殊的精魂,将林殊来不及展现的都一一变成现实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说到底,这也就象是打了一场小仗,”梅长苏笑了笑,微露疲色,“整合自己的兵力,了解敌方的底细,利用战场地势设计相应的战法,预见战事推进的可能过程……这些其实都是最基本的用兵之术,哪里有什么稀奇?” ——“我们先分析一下局势,”靖王拔出腰刀,在砂地上画着,“这是京城,这是九安山,庆历营驻扎在西边……” 林殊的帅才,通过营救卫铮和猎宫叛乱,很好的展示了出来,也更加让人唏嘘当年的将帅之谋只能去谋人心阴诡,强烈的对比,不但林殊痛苦,读者也觉心酸。 ——“于我而言。翻案就是结局,我能看到这一天已经很满足了,可对你而言,洗雪旧案只是开始,你还要扫除积弊。……你需要一个完美地开端,亡者英灵在上,也希望能看到你在天下人心中是一个有情有义、公允无私的君主,象苏哲这样的人,绝不能成为你所看重地宠臣,这会让天下误解新君依然是喜爱制衡权术之人。……想我赤焰七万兄弟,烈烈忠魂,盼的就是昭雪的这一天,若因为我一己之私,引得后世史笔如刀,把一桩清清白白的平冤之举,无端变成了惹人揣测、真假难辩的秘辛,那我这十三年地辛苦,又所为何来?” 这就是在之前说过的,林殊走的是一条雪冤之路而不是复仇之路。这段与景琰的对话,展现的正是属于林殊真正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是他在那承受削皮搓骨之痛面目全非之憾时还能让他保有动力的最终能量。不然,何不如言阙那样行江湖之事更加果断,何不在雪冤之后享受林殊该有的待遇,为何明知不可为却依然要违背一个谋士该有的职责去救助不利于主君的卫铮,只因为他是林殊。 林殊不但要雪冤,更是在用一己之力,尽力实现当年祁王未实现的理想,当年他只是一个追随者,而重生之后,他是一个引领人,萧景琰,是执行者。其实真的很好奇,萧景禹所希望的那种格局,真的写出来实现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重塑赤焰精魂,筑起边境长城,理想信念与目标。梅长苏面对故人之所以会痛苦,面对搅弄的风云之所以还会有不忍,正是因为他一直是林殊,用着林殊的精神世界去面对林殊嗤之以鼻的现状,用着林殊厌恶的手段做着林殊厌恶的事情,纯粹的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但是我们却和蔺晨一样,对于梅长苏的坚持,无从指责。 此血仍殷,此身仍在。 梅皮林骨。通过梅长苏,林殊的精神特质得到体现,使那个耀眼的少年沐浴着华光更加完整起来;通过林殊,梅长苏这个人物也丰富着,梅长苏之与林殊的改变才更加显得其难能可贵。 林殊的精魂,让这个故事更加悲壮动人,也让梅长苏所面对的矛盾更加极致,其导致的痛苦更加纠痛读者的心,让这个充满晦暗的故事在更添沧桑悲凉的同时沐浴着一缕清明的光芒,而读者,则对那逝去的岁月和那群风姿卓然的人更加怀念。 昨日金陵少年,破缨埋雪夜,铁弓空念。 六、向死而生的结局 面对结局,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说这是林殊最好的结局,也有人说这是本书遗憾的烂尾,不能接受的人希望长苏和蔺晨游山玩水,能接受的人默默虐着自己。 ——“景琰,大梁地生死存亡,难道不比我一人安危更加重要?” 林殊的精魂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重生。在大梁四境硝烟起的时候,昔日的赤焰少帅终于回来!梅长苏终究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消失,就像苏宅的密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终将被填平抹去,因为这些都是不需要被存在的。 ——“从私心来讲,虽然有你,但我终究已是去日无多,如能重披战甲,再驰沙场,也算此生了无遗憾,所得之处,只怕远远胜过了所失……” 林殊恐怕自己也没能想到有重回战场的一日,身为赤焰后人,终究责任最大,就算对只认识梅长苏的蔺晨,依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些悠游山水的计划,只能被辜负。不是不珍惜梅长苏的那些好友相伴的日子,只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必须的选择,宛若当年解毒时。 ——放眼十万男儿,奔腾如虎,环顾爱将挚友,倾心相持。当年梅岭寒雪中所失去的那个世界,似乎又隐隐回到了面前。 在那一刻林殊笑容飞扬,了无遗憾。这个为了战场而生的战神,将走向他既定的结局。 林殊有这样的能力,能在三个月重塑赤焰军魂,而长林军,将承载着林殊最引以为傲的赤焰军魂,成为这个青年的长枪,盾牌,替他守护边疆,完成这个为了国家安危不顾己身的青年的使命。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未央兮。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霍去病《琴歌》) 林殊精魂不散,赤焰军魂永存。 向死而生。 七、极致而生的盲点 ——梅长苏的盲点在于,当他为了亡魂,为了旧友,为了生死相依的兄弟一点一点凌迟自己生命的时候,他忘了别人也会为了他而揪心,忘了当朋友们眼睁睁看着他不停牺牲时,心里地那种愧疚与疼痛。 林殊梅长苏两段人生,都是相当的极致。林殊极致的张扬,梅长苏是极致的隐忍付出,这应该和性格有关系。对于自己认定的东西,拼尽全力,这样才能造就不败的战神,让周围的人心疼的死去活来。 ——聂铎吼了一句之后,又有些无措,含着眼泪将额头贴在少帅座椅的扶手上,而梅长苏则怔忡地看着他,神色很是迷惑。梅长苏沉浸在自己雪冤的世界中,沉浸在自己“高大上”的信念中,却忘记了身边人大多还是“柴米油盐”的性情中人。梅长苏像是被自己束缚在大树的顶端树冠,拼命为了大树的生长汲取阳光承受风吹雨打,却忘了那些低矮的被护住的枝桠也会心疼他。“你们要是能懂他的心思,就别再拿自己的忠心去折腾他了,他不会同意的,反而要花费剩得不多的精力来劝抚你们,何苦呢?”作为最了解梅长苏的局外人,只有蔺晨看得清。 林殊将自己的选择加托在那些信任仰慕他的人身上:黎刚、甄平等江左盟赤焰旧部,将景琰托至帝王的孤绝之路,却没有问一句:你们是否愿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林殊是自私的。更加自私的是,他的所作所为,让人不但不会拒绝而且会为其倾其所有不去思考其他的选择,因为这个人,他在以命换命。自私地凌迟着大好生命,枉负亲友牵挂。林殊已然超脱:“在世人的眼中,生死是天大的事,可在上天的眼里,世间之大,茫茫万劫,浩浩宇宙,众生的公平决非体现在某一个人寿数的长短上,所谓有得必有失,当年活下来的那个人虽得了命,但他所失去的难道不是比性命更要紧的东西吗?”……极致痛苦选择后的超脱,林殊的境界已非凡人,若非如此,林殊只怕已然被自己折磨得魂归极乐了。 但是这样有盲点的人,却是非常的纯粹。虽然说自己是玩弄人心,但是自己却是由始至终的纯粹。纯粹的信仰,纯粹的寄托,纯粹的目标。或许这也是“无招胜有招”境界,以不变应万变,有了因纯粹而坚强的心,周遭的复杂变化则都能被清晰地看穿,然后抽丝剥茧以解决。 作者塑造的这群人都是心甘情愿被林殊虐,选择将雪冤的重担挑起,这何尝不是一种盲点,思维的盲点。因为他们有个更加偏执的少帅。若不是林殊极致的性格导致偏执的选择,大概他也不会选择这样的重生之法。只是这样的偏执,我们真的和蔺晨一样无从指责。蔺晨也正是了解了林殊的性格,才会在最后的最后,将装有冰续丹的瓶子给了长苏,因为他知道,他拗不过好友。林殊的盲点是情义,蔺晨的盲点何尝不是林殊?这一点来讲,蔺晨也是“琅琊榜中人”。其实回想起来,作者所描写的这一群人,被说单薄,不也是因为性格行为在某一方面存在盲点导致偏颇么,这样的人单纯热烈,他们所希冀的事,也分外美好。那些拥有“复杂人性”的角色,如梁帝誉王谢玉,在琅琊榜中却恰恰做了“反派”。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群单纯纯粹的人,他们所构筑的琅琊榜的基调,忠诚信念情义才让读者流连忘返。而这似乎也符合对本书“理想主义”的定义。 八、坦坦荡荡的君子,因单纯而慈悲的情怀 《琅琊榜》中的这一群人,都纯粹明朗地让人羡慕,就算是自诩地狱归来魔鬼的梅长苏,在我看来,也是坦坦荡荡的君子。 林殊没有因为当年的冤案迁怒与任何人,没有因为自身突遭大难性格突变,也没有觉得天底下都对不起他。林殊始终保有一颗善良纯粹的内心,否则以他的聪明才智,何愁不将天地搅弄的血雨腥风。 林殊没有死抗,有需要就说,对蔺晨如此,别人也是如此。他对霓凰说:“在云南也有事情可以做的。……需要你帮忙的时候,我一定会叫你,因为你不是局外人,我们要共同努力才行。”他对聂锋说:“聂大哥,我背得很累,你一定要来帮我,知道吗?” 也许有劝慰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林殊的那种真实坦荡。能做的,极力完成,可以缺一点的,也不会过于强求。我想,蔺晨也是很欣赏他这一点的。这样的人,率直坦荡。当然,和萧景琰之间那段“知道不知道身份”的纠结,确实是有狗血的成分在,但是以林殊的角度去看待,能够理解。 君子坦荡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待爱情上。 ——“傻孩子,”梅长苏只觉得眼框一阵阵的发烫,伸手将他的小女孩搂进了怀里,“我知道你念着林殊哥哥,但那是不一样的……已经错过的岁月,和已经动过的心,都象是逝去的河水,永远也无法倒流。我已经累了十二年,不想再看到身边重要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痛苦,这样我也可以轻松很多,你说是不是?” 每每看到这里,总能感受到长苏那一颗单纯质朴的心。梅长苏和霓凰之间,让看多了小言情的我觉得,狗血算什么,坦坦荡荡的真情才更加难得。对待宫羽亦如是,看似残忍,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保护。若接受了宫羽,分心恋爱不说,明知自己年寿难永还拉人入坑,给予宫羽光明又在之后因为自己的逝去而灰暗,这更加是一种残忍。长痛不如短痛,不如在未开始时结束。长苏以一颗宽广温厚的心接纳着命运给予他的变故,用一颗慈悲的心对待世界。只是对待自己,过于残忍。 长苏雪冤,说到底,并没有什么无辜的人被牵连,那些由他搅起的风雨,多半还是因为本身的不正。身不正,影子斜。长苏所谓的“复仇”之路,其实比起历史上小说中的很多,真是干净的不能再干净了。大概唯一狠绝的一次,就是景睿。辜负了景睿的情谊。但是景睿的这段话说的真的很好:“其实让我觉得无比痛苦的,说到底还是那个真相本身,而不是揭开真相的那只手。当年的事根本与你无关,我也不至于可笑到迁怒于你,让你来为其他人做的错事负责。”所以对于长苏,又有什么可以苛责的呢。 纵看全局,作者对林殊/梅长苏这一群人,到底还是慈悲的。沉冤得以昭雪,理想得以实现,友情不被辜负,爱情未染杂质,责任得以承担,还有目标可以奋斗,清明的理想与热烈的情怀还能延续……一种情怀,从林帅言阙到祁王,从林殊再到言豫津……不灭的光芒,纵使风雨如晦,也依然有一盏心灯如月。而这,也正是通过《琅琊榜》一书能够感受到的情怀:温暖善良,朝气蓬勃。 ——梅长苏/林殊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