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梵文:makara;藏文:Chu-sring,摩羯,水怪。
[11] 原文:griffin,格里芬,一种神话中的野兽,典型形状为类似鹰的头、前腿和翼,通常有明显地竖立的双耳,前腿像鹰爪,而身体、后退与尾则像狮。
[12] 原文:Herodotus,希罗多德,约前484年~约前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中有“历史之父”之称,其著作有《希腊波斯战争史》。
[13] 梵文:Tittira Jakata,本生经,亦称“本生话”。释迦前世作菩萨时救度众生的故事。在巴利圣典中,有五百四十七个类似的故事。
[14] 梵文:Shariputra,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讲佛法,故称“智慧第一”。
[15] 梵文:Vaisali,吠舍离,古印度国名。相传释迦牟尼逝世后约一百年,为解决戒律疑难问题,七百比丘在此结集,是谓第二次结集。
[16] 梵文:banyan,印度榕树。
[17] 梵文:,andgalyayana,目犍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据传神通广大,能飞上兜奉天,故称“神通第一”。
[18] 梵文:Ananda,阿难陀,意译“欢喜”、“庆喜”等、释迦牟尼叔父斜饭王之子,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回乡时跟从出家,侍从释迦二十五年,为“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由他诵出经藏。
[19] 原文:Brema,不来海,德国地名。
[20] 原文:Grimm,格林兄弟,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都是德国语言学家、童话作家。们共同搜集德国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合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很广。
[21] 原文:Argo,南船星座,分为船底座、船尾座、船帆座和罗盘座四个星座。
[22] 原文:Canopus,老人星,与太阳相距一百八十光年。
[23] 原文:citron,香橼,一种柑橘果,在外表和桔梗上类似柠檬,但比柠檬更大和没有顶乳头。
[24] 梵文:Amituyas,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密教称“甘露王”。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共有十三个名号。
[25] 藏文:Sa-skya-pa,萨迦派,藏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萨班·贡噶坚赞(1182年~1261年)是这一派的著名高僧。萨迦派不禁娶妻,以“道果”教授为主要修法。
[26] 藏文:Sa-pan-kun-dgav-rgyal-mtshan,萨班·贡噶坚赞,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亦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故世人尊称其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意为萨迦派的大学者),为萨迦派五祖之一。其著述颇多,后人辑之为《萨班全集》。
[27] 藏文:bSam-yas,桑耶寺,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北岸。约在八世纪赤松德赞时期修建。因修剪时仿照印度的飞行寺,又融合了藏汉建筑特点,故又有“三样寺”之称。该寺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28] 藏文:gLang-dar-ma,朗达玛,吐蕃末代赞普。唐开成三年(838年)为反佛贵族大臣杰刀热等拥立,下令禁止佛教,封闭寺院,强迫僧众还俗,焚毁佛教经典。唐会昌二年(842年)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多吉暗杀。在他死后,吐蕃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王朝政权灭亡。
[29] 梵文:Avalokitesvara;藏文:sPyan-ras-gzigs,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三圣”之一。佛教把他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在汉地寺院中的塑像常作女相。
[30] 藏文:rNying-ma-pa,宁玛派,藏传佛教最古老的宗派。源自前弘期来藏传教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以修习密法为主。“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的主要法门,主张“空明觉了”、“诸法性空”。从十二世纪开始,宁玛派发掘了不少伏藏。
[31] 梵文:Shantarakshita,寂护,藏译名为“喜瓦错”。印度僧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衍化出现的瑜伽中观派创始人。受赤松德赞迎请,两次入藏传播佛教,建桑耶寺,任该寺第一任堪布,并剃度第一批西藏贵族青年出家为僧。
[32] 藏文:Khri-srong-lde-btsan,赤松德赞,吐蕃著名赞普。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即位。在位期间,大力扶植佛教,宣布苯教为非法,迎请汉地僧人摩诃衍和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至吐蕃传布佛教,并设新制,定民法,任用僧人为却论(僧相),开吐蕃僧人干预政事之先例。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合称“三法王”。
[33] 梵文:Vimalamitra;藏文:Dri-med-bshes-gnyen,无垢友,古印度一佛学家名。八世纪末,赤松德赞延请来藏,传布旧密《大圆满心点》等法要。
[34] 原文:Vairocana,毗卢遮那,亦称“遍照护”、“大光明”,僧名。西藏早期佛经译者。前藏尼木人。桑耶寺建成后,赞普赤松德赞第一次命藏人出家的七僧人之一。后被派往印度学密法,迎请印僧无垢友、法称到桑耶寺传法、译经。
[35] 梵文:saptanga,藏文:Yan-lag-bdun-pa,七支,修学佛法时加行七法:1)敬礼支;2)供养支;3)忏悔支;4)随喜支;5)请转法轮支;6)请住世支(请不涅槃);7)回向支(回向一切善事)。
[36] 梵文:damaru;藏文:Da-ma-ru,达玛茹,手鼓。打击乐器,俗称“拨浪鼓”,两面鼓,体形较小,系束皮绳、彩带等饰物。寺院中作为法器,外体多涂棕黄色,鼓面多涂绿色。演奏时用中指、无名指、小指击鼓。
[37] 八大供养天女有多种说法,另外的说法为:1)供水天女;2)濯足天女;3)供花天女;4)熏香天女;5)掌灯天女;6)涂香天女;7)供食天女;8)音乐天女。或1)蹈踊天女;2)花蔓天女;3)歌咏天女;4)舞蹈天女;5)供花天女;6)熏香天女;7)掌灯天女;8)涂香天女。
[38] 藏文:Chu-gtor-chos,朵玛盘架,祭祀施食所用的特种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