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别心正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

 黑马_御风 2017-02-15


怎么看待分别心呢?


“分别心”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佛家讲“无分别心”强调的是修炼的一种境界,是一种包融精神。


在大千世界里,佛最讲究的就是无限地去认识这个无限的世界。



俗语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好色”之心其实就是一种“分别心”。所谓的“分别心”,就是一颗不稳定、不可靠、善变的心。


分别心的产生起源于对“自我”的专注,从而产生“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发展。我们与宇宙万物本来是为“一”的,没有分别的,空间无限广大,无边无际,也无中心,流动通达。都是由于为了证明“有我”的执着,便设想出“它”——也即身外之物,“二元对立”产生,并信以为真,这是“分别心”连锁反应的开始,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固化坚硬。


所以我们常常害怕

“这事怎么没有我的份”,也就是害怕“无我”,这是分别心在作怪,而修行的某一阶段是“无我”,再上就是连“无我”都不执着,也即“空性”,又重新回到原初“一”的状态。


因为我们还生活在现实中,若说自己没有“分别心”肯定是假的,佛义上所讲的无“分别心”和我们的现实是不一样的,是超越现实的,因此,有“分别心”就无法真实理解无“分别心”的真相。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分别心正是人们认识世界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正准备走向有陷阱的道路时。

道德良知的人

对事情的起源和过程是有分别的,是有是非的,也就是说不该让这个人往那条道上走,这就是“是”,让他继续走下去就是“非”。


因此,有道德良知的人会采取阻止他走下去的措施或者提出忠告,这是道德良知使然,这时他对这个事情的性质——是非是有“分别心”判断的,而对阻止别人的举动却是无“分别心”的,因为他已把别人的处境当成他自己的处境,别人的不幸就是自己的不幸,毫无分别。


没有道德良知的人

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起源和过程是视而不见的,事不关己,麻木不仁,他既没判断也不阻止,甚至纵容,这时他对这个事情的性质——是非是没有“分别心”的,而没有阻止别人的举动是有“分别心”的,因为这是别人的不幸不是他的不幸,与他无关。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其“分别心”则在此。


所谓“菩萨怕因,凡夫怕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圣人都注重起因和过程,都有分别之心,而对既成事实不以计较,不生分别,一笑了之,不在乎自己承担的责任和所得的利益。但是我们普通大众还都是人,是普通的人,都有不同的根性和习气,这些不同的东西蒙蔽了我们的佛性,因此形成不同的众生。



喜欢,别忘关注~

公众号:心经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