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寡未必曲高,你唱的有可能不是调

 蚂蚁上树啃大树 2017-02-15

常见一种人,闭门造车搞出一些怪模怪眼的东西来,自以为是珍宝,却没人搭理。总会听到“才子”、“才女”们大发感慨:“曲高和寡啊!高处不胜寒啊!”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这不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翻版嘛。

据史书记载:阿Q遇到闲人,嘴上认怂还不行,被揪住辫子拿脑袋撞墙,撞了七下。阿Q说:再撞一下呗,凑个八,我要发。闲人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地得胜了。阿Q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状元不也是“第一”么?

曲高和寡是什么意思?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我不说这个成语的引申意思,只谈表面。你调门高,能跟着唱的人就少,这很正常。我去KTV,不点帕瓦罗蒂的歌,因为KTV没有;不点刘欢的歌,因为唱不上去;不点迪克牛仔的歌,因为唱一首嗓子就哑了。我点刘德华的歌,唱一晚上不累。调门高的我唱不上来不等于我不识货,这是两码事。

曲高的人,可能缺知音。不过,曲高的人说的知音之所以稀少,是因为要求太高。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过你要明白:千里马再不被赏识,也没人把它看成驴啊。要是一个驴叫唤自己是千里马,呼唤伯乐,那是一辈子也遇不上滴。

说到伯乐想起一人来,此人叫伯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高山流水,大家都知道。其实伯牙不姓俞,人家就姓伯。因为冯梦龙在写《警世通言》的时候误听,给人家搞错了姓。《警世通言》太有名、太通俗了,大家都以为伯牙姓俞了。《列子》、《荀子》、《吕氏春秋》、《琴操》等书中都说的是“伯牙”,没说他姓俞。不过,咱这里说说就结了,你别不分场合地卖弄。一帮朋友喝酒,有一位朋友姓俞,吹嘘自己是俞伯牙的后代,你可别当面给人家戳穿了。你要是真的想纠正他的错误,回头可以买本精装古籍,划上道道折好页送给他,每天打三次电话问他翻开过那本书没有。

古籍记载,伯牙是当时最著名的琴师,被尊为“琴仙”。《荀子》曾说伯牙弹琴,连马都抬起头倾听,忘了吃饲料。战国时期还有一人物叫公明仪,估计是受到伯牙的启发,对牛弹琴,以试琴技,结果牛伏食如故。公明仪是明白人,没有抱怨自己连牛都不赏识,转弹蚊虻之声,牛来了精神,尾巴、耳朵都动了起来。

《吕氏春秋》说:“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不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觉得伯牙弹的好,不是的,大家都知道他弹的好,“琴仙”可不是白叫的。

和这个故事相近的是庄子和惠施的故事。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常和庄子斗嘴。惠施死了,庄子送葬,在惠施的坟前,庄子对周围的人讲了一个故事:“郢(yǐng)城有一人的鼻尖上沾了点白粉,不多,也就像苍蝇的翅膀那么大那么薄。他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头砍掉这点白粉。匠石挥动着斧头,一斧头下去,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白粉被削得干干净净,郢人的鼻子完好无损。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将匠石叫来,说:‘请你给我表演一下看看吧。'匠石说:‘我确实能砍掉鼻子上的石灰。不过,郢人已死,再也找不到一动不动让我削的人了。’惠施一死,我没了辩论的对象,没说话的人了。”

庄子悼念惠施,可不是因为天下人不知道庄子有学问。楚威王曾请庄子去做相国,庄子没去。

孔子、孟子的政见没得到实施,但是人家名气是有的,走哪儿都是国君重臣相迎。并不是天下都不拿他们当回事。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楚国是派兵迎的孔子。让一个国家动用兵马给一个读书人解困,那是啥地位?

讲这些历史故事,我想说的是一个小小的道理。如果你名气已经很大,服你的人也多,在这个基础上,你再谈知音什么的。你先弹得好,才有资格说爬上了顶峰。一般人只知你好,不明白精妙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你才有资格谈什么知音难求。你弹的都不在调上,硬说自己有精妙之处,别人都是傻子?都不懂你?少来了!百分之百是你自己有问题。

一些江湖落魄人,混的都不咋地,同病相怜,坐在一起喝闷酒,抱怨天下的人都瞎了眼,有眼无珠。这种场景倒是常见,怕的是互相吹捧,相互欺骗,时间一长,自己都信了。

最后说两个人物,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方仲永。方仲永确实有天赋,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有人花钱求仲永的诗,有几个人可以拿诗卖钱?方仲永的爸爸见到有利可图,每天带领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走穴赶场。后来咋样?“泯然众人矣!”

另外一个是钱钟书,天赋过人,《围城》出版的时候,钱钟书只有37岁。钱钟书不是作家,写《围城》也是在上海闲着没事写着玩的。

钱钟书天赋高是尽人皆知的,他入清华不久,就是公认的才子。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评价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吴宓这一评,钱钟书的“清华之龙”的声名就传开了。吴宓可不是说说而已,他曾推荐钱钟书临时代替教授上课。

钱钟书成才可不是光靠天赋,他入学后的第一个志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要读尽清华藏书。钱钟书几乎把所有的假期时间都用来读书,以至于“在清华待了4年,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有去过。”

钱钟书有一句名言:“越是聪明人,越懂得下笨功夫!”这句话正着说好听,反过来说,就伤人了。

有哲人说过:年轻人就没有优秀的。我们说他们优秀,是因为他们年轻,我们放宽了尺度而已。

现在的年轻人,还是要踏踏实实学习的好,不要等到中年的时候,“泯然众人矣!”那就可惜了。不过也不可惜,总会有人要以身殉规律的。


2017年2月13日 凌晨两点写于被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