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治肝特色与临床发微[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

 柴桂苓 2017-02-15
一、仲景治肝特色

1)、外邪致病,首重湿热
《伤寒》治黄七法(湿热4,寒湿1,蓄血1,火劫1),《金匮》提出四疸(湿热2,杂病2) ,主要与外邪相关,尤其重湿热致病。治黄不治湿热,非其治也!如临床上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得到广泛应用即是明证。同时重视外邪致黄,强调祛邪是第一要务,也是仲景学说一大特色。


2)枢机为本,重畅气机
从《伤寒》六经辨证分析,少阳病位在胆与三焦,厥阴病位在肝,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各种肝胆病变相关内容。“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非常细致观察与描述了肝胆病变时消化道症状,肝区局部表现,并对相关并发症作了深入的探讨,如柴胡系列方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厥阴寒证、厥阴热证、厥阴四逆证、厥阴呕利证等。少阳为表里之枢,厥阴为阴阳之枢( 阴尽阳生之脏) 。肝主疏泄,胆主升发,均以气机调达为贵。故治肝胆之病,首重调畅气机。少阳病有柴胡系列方剂,厥阴病有“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至理名言,便是佐证。


3)瘀血阻络,活血退黄
《伤寒》中蓄血可以发黄,治用抵当汤,活血化瘀以退黄。“ 黄为土色‘’,“ 黄为胆溢",黄久必有瘀。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胆汁不畅,肝络不和必致肝血瘀阻。仲景首创活血退黄法,受到后世推崇。如关幼波老提出“ 治黄必治血,血活黄自退” ;治慢性重症肝炎重用活血化瘀法显著提高了生存率;活血化瘀法倍受重视,已贯穿于病毒性肝炎治疗全程。


4)杂病杂治,治肝实脾
《金匮》“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成为肝病治疗的至理名言。除外邪肝病,外邪致黄外,也不乏内伤肝病,内伤致黄,如女劳疸、黑疸,还有虚劳萎黄。脾主土,位居中,浇灌四旁,主四季,“ 四季脾旺不受邪"。补土法已发展成为独立学派。由于肝脾部位相近,生理相关,病理相呈,治肝先实脾,或肝脾同治,成为肝病一大特色治法,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该法能明显改
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临床发微
以《伤寒论》方证为主,兼及《金匮要略》病证。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强调外邪致病。

1)病毒性肝炎治疗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祛邪务尽,重用清热利湿解毒,佐用活血肝炎病毒属湿热毒邪,疾病初起,邪实而正不衰,此阶段表现为高黄疸、高
转氨酶、且球蛋白显著升高。患者虽疲倦,但舌红苔黄腻,湿热困阻,脾气不醒,非气虚! 故祛邪为首务,邪去则正安。且邪在气分为主,尚未潜伏,疗效佳,疗程短。故常重用清热利湿解毒之品,由于肝为血脏,体阴而用阳,气郁必有血瘀,佐用活血常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多数能彻底治愈,H bsAg95%转阴。


②慢性病毒性肝炎疏肝健脾
木旺乘土,土壅侮木,是慢性肝炎常见病机。病至慢性阶段,正始衰,邪不退,多呈虚实挟杂之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床所见,常转氨酶轻度升高,或伴有轻度黄疸,患者多疲倦乏力,湿热之象不显。此阶段疏肝健脾,扶正祛邪常可收到良好效果。


③瘀胆型肝炎重用活血
此型为湿热蕴久,致气郁络瘀。常表现为肝大,高黄疸,伴皮肤瘙痒,但全身症状不显。舌暗苔薄,舌下络脉怒张,目睛红丝赤缕。治疗除清热利湿解毒外,活血化瘀当重用,如赤芍30~50g、丹参20~30g等。
为防寒凉冰伏,在一派清热解毒之中,稍佐温通之品,如附片3g或干姜3g,常能提高疗效。


④重症肝炎早用凉肝化瘀
此型来势急,如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也有在慢性肝炎基础上突然的病情恶化,如慢性重症肝炎多由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湿热化火, 深入营血,发黄动血动风,走窜脑络。故早用安宫牛黄丸,或静滴清开灵以醒脑开窍,清热凉血解毒以截断病势。


⑤抗肝纤维化活血不忘扶正
肝硬化患者常表现为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肝掌、痴蛛痣,舌下络脉粗紫,目睛红丝赤缕,舌暗有瘀斑,脉或弦细涩,瘀血之征明显,活血化瘀为其常法。患者常将中药制成丸剂或散剂,便于长期服用。但宜注意,活血之品不宜单用,因活血耗血耗气,久服损正。临床常伍用益气或养阴之品,且量不宜太大。如西洋参、田七、炒鳖甲、鸡内金各等分研末分装,每日服各1~3g。


⑥降酶佐用祛风
急性期转氨酶升高,运用清热利湿解毒之法,常能获效;慢性期转氨酶虽轻度升高,但迁延难降,成为临床棘手问题。肝阴不足,风邪内动是其病机之一,常佐用五味子、防风、茯苓、或蝉衣,常能收到疗效。所谓“ 怪病多痰",怪病多瘀",怪病多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风药具有一定抗过敏、调节免疫作用。


⑦抗病毒注意扶正( 温肾解毒/和解枢机)
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常无症可辨,而成为当今肝病治疗的难点。但根据病症的迁延性、隐蔽性,及长期致硬变、癌变的特点,多与正气不足,正虚邪恋,邪伏肝络有关。现代医学认为细胞免疫低下,免疫耐受是其重要环节。采用温肾解毒法,或和解枢机法,、能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使转氨酶中度升高,有利于病毒
抑制。如二至丸、二仙丹加味,或小柴胡汤加味。


2)复合性病症处理
①脂肪肝性肝炎化痰调脂,改善代谢综合征
脂肪肝性肝炎,是脂肪肝病情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临床常见病症。一般转氨酶轻度升高,或伴轻度黄疸,血脂异常,或伴高血糖、高血压,形体肥胖,疲倦懒动,胃胀便溏,身重头晕,舌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厚腻,脉沉细滑。脾虚湿盛,或挟郁热。常用柴芍六君汤,或温胆汤合四逆散。疏肝健脾化痰,佐用降脂之首乌、草决明、泽泻、山楂等。适度运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改善胰
岛素抵抗也至关重要。


②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临床发现具有较高的癌变率,故在降糖(用胰岛素)基础上,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临床以辨证为主,或益气养阴,或活血化瘀,但疏肝当贯穿治疗全程;同时注意护肝,减少口服降糖药对肝肾损害,适时更用胰岛素降糖。

③甲亢合并肝炎,停用损肝之品,重在调肝养阴清热此型临床不少见,多由药物损害所致,但部分为合并病毒性肝炎。由于甲亢
表现为胃热肝旺,气阴耗伤,临床常用白虎加人参汤合柴芍,或酸枣仁汤之类,养阴清热佐调肝。药物引起者即停用损肝之品,病毒所致者,合用清热解毒之品。



3)其他
①寒湿发黄注意温通
临床湿热发黄者95%,寒湿发黄较少见。除体质因素外,也与过用寒凉之品 有关。临床关键在辨证。不能因为毒邪概念,不顾中医辨证而滥用清热解毒之品,致病深不解。


②虚黄重在建中补脾
结合《金匮》理论,疸病除谷疸、酒疸与外邪尤其是湿热相关外,还有女劳疸、黑疸等杂病概念。临床见一些严重贫血患者也表现为皮肤萎黄黧黑,所谓“ 脾虚土色外现’’。运用健脾补土法,如小建中汤或归芪建中汤除提升血色素外,面色萎黄也得到明显改观。


4)注意事项
①治黄不忘利胆。发黄由湿热或寒湿之邪困阻中焦,瘀阻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由于肝胆互为表里,肝病常移于胆,或胆病移于肝,胆藏精汁,肝主疏泄。故临床常兼顾运用。如疏肝用四逆散,利胆用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海金砂等。


②慎长期使用苦寒之品。受病毒湿热之邪概念的影响,清热解毒作为常用治法,但必须用于湿热盛,体质强,病初起,或病急者。若不辨证而长期服用苦寒,损伤中焦致阳证转阴,病邪迁延难已。


③注意定期检查,动态观察。肝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非一朝一夕而收功,尤其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变。同时肝病的特殊性,宜少用药,以防加重肝损害,故定期检查,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④加强心理疏导,忌滥用药物。由于肝病病程长,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与肝硬化、肝癌密切相关,耳前尚无特效药物,同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患者多面临就业、升学、婚育的压力,常情绪低落,进一步干扰体内环境,降低免疫力,同时心急乱投医,也加重了治疗的难度。,给予心理疏导,解除压力十分必要。


⑤高转氨酶忌用滋补。高转氨酶常见于湿热内蕴者。若早用滋补,势必助邪恋湿,致病情迁延。故记叶氏“ 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一之训,祛邪务尽。


⑥慎外感,防复发,湿热之邪缠绵、重浊、粘滞难解,日久邪伏肝络,迁延难解,且具有一定隐蔽性。由于风为百病之长,肝为风脏,一遇外邪侵袭,内外相引,常致病情波动。慎防外感,也是减少复发关键之一。



5)辨证体会
①病因多源性:病毒、药物、酒精、寄生虫;湿热瘀毒郁风痰。

②病机复杂性:病在肝而旁及他脏,以肝、脾、肾、胃、胆为主,常见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多虚实夹杂。

③治法复合性:汗清下和补温消,尤以清消补多用。疏肝是本,行气不忘补( 脾) 气,祛湿不忘护( 肝) 阴。

④常用方药: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治湿热发黄;
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治寒湿发黄;
小柴胡汤治病毒性肝炎合并外感,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胆囊炎引起肝损害;
大柴胡汤治急性胆囊炎伴大便不通者;
四逆散为调肝主方,加减辨治各型肝病;
小建中汤治虚黄;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慢性肝炎胆热脾寒者;
猪苓汤治阴虚水热互结之肝硬化腹水;
六味地黄汤、一贯煎治慢性肝病肝肾阴虚者;
柴芍六君汤治慢性肝炎肝郁脾虚者:.
复方鳖甲煎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者。


五、案例举偶
①湿热发黄——茵陈蒿汤证案、
余某某,男,45岁。2005年9月28日就诊。身目尿黄一周,伴疲倦,腹胀,纳呆,恶心欲吐,口苦口干,心烦,失眠,胁痛。皮肤巩膜黄染,面色黧黑,可见肝掌蜘蛛痣,肝脏肋下一指,肝区叩痛(+),舌暗红,苔黄厚腻,脉细滑数。实验室检查:ALT996U/L,AST540U /L,直接胆红素78,球蛋白39,AFP1000ug/L,H BV( PCR)1*109。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10余年,糖尿病史1年余。并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
中医辨证:湿热瘀阻。予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味:茵陈30g,栀子10g,生大黄6g,黄柏10g,生甘草6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15g,田基黄10g,泽兰10g,赤芍30g,柴胡10g,枳壳10g,10剂,日1剂。清开灵20m l ,香丹针20m 1分别子0.9%N S250m l静滴,qd*10d。10天后复查肝功能:ULT216U /L,AST80U /L,直接胆红素32,球蛋白37。守原方继续治疗。1月后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AFP降至50ug/L,H BV( PCR)1*103。继续予疏肝理脾兼活血化瘀法调治,血糖、血压,肝功能均持续正常,工作精力充沛。

②寒湿发黄——茵陈五苓散证案
欧某某,女,51 岁。2004年9月21日初诊。患者于1月因患甲亢,服他巴唑1周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往西医院查肝功能,直接胆红素200U ,收入传染科,后辗转内科、外染,病情继续恶化,直接胆红素升至360U,西医建议转中医治疗。
刻诊:面色发黑,两眼圈似熊猫。皮肤瘙痒,尿如浓茶,恶寒,口淡,喜热饮,大便烂,疲倦。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渭。病毒性标志物(一)。以黄疸查因收入院治疗。
中医诊断:阴黄,辨证:寒湿发黄。治以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加味:茵陈3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0 g,白术15g,桂枝10g,丹参20g,赤芍30g,附片6g,泽兰1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15g。静滴参附针20m l 、香丹针20m l ,日1次。
住院一周后胆红素下降近100U 。守方治疗一月,胆红素降至50U ,ALT、AST接近正常出院,继续门诊调治。出院2月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再予中药 辨治甲亢,除温化寒湿外,佐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经3月治疗,甲状腺功能复常,目前仍在调治之中。在治疗中,患者曾B超发现右肾结石,半年后复查也无恙。


③阴证转阳——小柴胡汤证案
黄某某,男,67岁。1999年12月2日入院。
患者高黄疸2月余未退,曾在西医院诊断为瘀胆型肝炎,予护肝治疗无效,转我院。刻诊:身目尿黄,恶寒,疲倦,口不渴,大便烂,纳食一般。查H BsAg( +) ,胆红素200U ,B超肝大。中医辨证:阴黄,寒湿瘀阻。予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1月余,精神纳食转佳,但肝功能改善不明显。春节期间,患者请假回家,冲凉时不慎受寒,继之出现恶寒加重,伴高热( T39℃) ,侧头痛,咽痛口苦。急返医院治疗。辨证为少阳证,本着有表当先治表的原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佐青蒿透表达邪。一周后患者寒热除,少阳证减,随之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患者自述长到60多岁,从未发过高热。此为厥阴转出少阳,病由阴转阳,其病向愈。如厥阴病篇( 379条) “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