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搜狐健康论坛,原文链接在下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难发生当日,多支救援力量火速投入到地震伤员搜救、转运、治疗工作当中。在震灾当天,还有一支特殊医疗队从北京出发,奔赴地震灾难一线。 与一般的救援医疗队不同,这支医疗队的组成人员是一群康复医学领域专家,这就是中国康复医学救助“国家队”——“国家康复医疗队”。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博爱医院院长李建军教授,曾经参与过汶川、玉树地震救援。此次,他又作为这支 “国家队”的队长奔赴雅安。 地震伤员虽然在灾难中生存了下来,但在地震伤害中,脊柱脊髓损伤、骨折、截肢、脑外伤等各种类型的伤残高发。这些损伤可能会给伤员带来终生残疾,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还会威胁他们的生命,给伤员本人及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给社会带来长期的影响和沉重负担。 当初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李建军曾经很痛心地发现,许多搜救人员因为急切想要抢救出被困伤员,采取的一些施救动作和措施不够柔和,给一些伤员带来了二次损伤,甚至造成了终身残疾……“如今,经过几次重大灾难的历练,我们的救援人员已经越来越专业,康复医学理念也已经融入整个伤员搜救过程中。所有的医疗救助中,也都在践行康复早期介入的理念,力争在保住伤员姓名的同时,将伤害可能对伤员日后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汶川地震后解放军援建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家中心不仅成了伤员救治中心,更已经成为了康复介入、技术支援和培训中心。” “在灾难中生存下来的人,有权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李建军说。 脊髓损伤 关键词:极早 此次随国家康复医疗队进驻雅安地震灾区,开展脊髓损伤医疗活动的,是中国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洪毅。 “从汶川地震开始,专家们就一直在呼吁,千万不能在搜救过程中对脊髓损伤伤员造成二次损伤。在经历了汶川、玉树、雅安三次震灾救援的考验后,救援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已经使脊髓损伤者受到二次损伤的几率大大降低。” 洪毅介绍说,脊柱脊髓损伤康复与临床治疗应同时开始,甚至在伤员还没有得到临床治疗的时候,脊髓损伤康复理念就应在搜救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这是脊髓损伤的I级预防,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温柔施救,除非绝对必要,不要强行拖拉伤员。此次雅安地震救援中,可以看到伤员被搜救抢出后,基本都使用了硬质的担架保护伤员脊髓,不再像以前那样用被单兜着伤员,或两人分别抬伤员的上下肢。这样一个改变,正是康复理念的体现。” “尽早进行康复有利于脊髓损伤伤员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洪毅说。此次洪毅接诊雅安脊髓损伤的地震伤员后,在治疗的同时就进行了预防并发症和早期康复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残存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立,防止或减轻残疾的发生。“如果伤员的脊髓损伤已经造成脊髓功能障碍,应用全面康复措施(医学、工程、教育),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残存功能并适当改造外部条件(如房屋无障碍改造),以便使伤员尽可能地在较短时间内重返社会。” 在此次雅安地震伤员康复介入过程中,洪毅带领的团队从震后第一天便已参与到伤员的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重建脊柱稳定性,外固定、手术内固定、脊髓脱水治疗,预防压疮、垂足、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医生、护士和家属的共同参与,帮助地震伤员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贴士:地震脊髓损伤者的康复分为三期 急性不稳定期(损伤后或脊柱脊髓术后约2~4周): 在急性不稳定期,训练每日1~2次,训练强度宜轻。对这个时期的伤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对颈椎不稳定者,肩关节外展不应超过90度,对胸腰椎不稳定者,髋关节屈曲不宜超过90度)、肌力训练(原则上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以使在急性期过程中不发生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体位排痰训练、胸廓被动运动训练——每日2次适度压迫胸骨使肋骨活动,防止肋椎关节或肋横关节粘连,但有肋骨骨折等胸部损伤者禁用)、膀胱功能训练(在急救阶段,因难以控制入量多应用留置尿管。在停止静脉补液之后,开始间歇导尿和自主排尿或反射排尿训练)。 急性稳定期(急性不稳定期后至伤后8周左右): 对这一时期的伤员,注重强化训练内容,每日训练时间总量在2小时左右。“在这个时期,临床主要治疗已基本结束,伤员脊柱与病情均已稳定,康复就成为了首位的或唯一的任务。在强化急性不稳定期的有关训练的基础上,我会增加伤员体位变换与平衡训练,转移或移乘训练,轮椅训练等。另外,对需用上下肢辅助支具的伤员,就应开始配戴使用训练了。” 慢性期(伤后两个月以后): 由于早期康复介入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慢性期伤员基本都已经过了早期康复,可以根据伤员情况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后期训练了,目的是引导伤员回归家庭和社会。 四肢骨折 关键词:锻炼 四肢骨折是在地震灾难中最常见的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崔寿昌刚从震区回到北京,他在灾区参与伤员救治时有很多感触:“多数伤员在发生四肢骨折后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绝对不动,静养。事实上,发生四肢骨折的伤员在经过抢救治疗后,应了解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在骨折治疗早期开始功能锻炼,这样利于骨折愈合,减少残疾,可以帮助伤员尽快恢复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 崔寿昌介绍说,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保守治疗和手术后的伤员都应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这样能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 按照崔寿昌的经验,在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就可以开展功能锻炼。此时,受伤肢体还比较肿胀、疼痛,此时主要锻炼方法是肌肉舒张、收缩活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他关节都应适当活动。上肢肌肉的锻炼是用力握拳和屈伸活动手指,反复进行;下肢肌肉的锻炼是收缩和放松大腿肌肉,勾脚踝和活动脚趾。“不少患者都认为骨折以后需要绝对制动,等骨折愈合以后才能活动,否则骨折长不好。不过实践证明,伤后两周内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能够有效缓解伤处肿胀。” 在骨折中期(2周后),伤肢肿胀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此时需要继续肌肉的舒缩活动,同时逐步活动骨折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力量和范围,要特别注意的是关节活动不能太剧烈,应询问医生哪些活动不能做。 骨折后期(骨折愈合后),主要是加强伤肢各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使关节能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范围。对活动受限的关节要特别加强锻炼。 崔寿昌强调,功能锻炼以肌肉关节的主动活动为主,主动的肌肉和关节活动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在锻炼重点关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周围的关节,如腕关节骨折,既要活动腕关节,也要注意活动手指关节和肩、肘关节。否则一些损伤部位周围的关节会因为长期得不到活动而僵硬、粘连,活动受到限制。” 此外,伤员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功能锻炼需要从骨折发生后一直坚持到完全恢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在锻炼过程中感觉到明显不适,应找康复医生对锻炼进行指导。 贴士:骨折伤员功能锻炼 上臂骨折(肱骨干骨折): 在骨折固定后,就可开始练习指、掌、腕关节活动,并收缩上臂肌肉,不要旋转上臂,不要提东西。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骨折后期全面练习肩肘关节.如伤肢摸对侧肩部,摸后脑、划船动作等。” 前臂骨折(尺桡骨骨折): 初期可练习手臂的肌肉活动,用力握拳,用力伸开手指的动作。2~3周后开始练习肩肘腕等关节活动,范围和力量逐步增加,不要做前臂旋转活动,后期练习前臂旋转活动,充分练习各关节活动。 下肢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 手术固定后,早期抬高伤肢,做大腿肌肉收缩活动,根据医生指导活动膝关节等关节,什么时候下地听从医生指导,下地后开始不能完全用力,应用双拐或单拐,伤肢部分用力,用单拐时拐应放在好腿的一边。骨折完全愈合后,可以完全用力。 截肢 关键词:适应 谈到地震伤害,绕不开“截肢”这个话题。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芭蕾女孩”李月,坐在轮椅上圆了自己的“芭蕾梦”,她用不停息的“舞步”、阳光自信的神清触动了所有的人。 “虽然一些截肢者能够在各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但伤员截肢后,会丧失身体的一些功能,这一点是肯定的。上肢截肢的伤员失去的主要是手的劳动能力,下肢截肢的伤员主要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截肢后的伤员如果想恢复失去的功能,就需要佩戴假肢。” 崔寿昌说。“现代的假手完全可以模仿人的手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假腿可以很好的帮助截肢的人行走。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截肢的人穿上假肢就可以发挥出最佳的功能,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截肢的伤员尽早开始康复锻炼,来适应新的功能状态和生活状态。” 除适应假肢外,崔寿昌认为截肢伤员还必须尽快适应日常动作、姿势的一些变化,目的是预防截肢畸形。他说:“对于截肢的伤员来说,刚手术完的时候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要坐轮椅或者拄拐,这段时间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如果身体长时间的处于坐轮椅、拄拐的姿势,就容易引起关节的变形或者活动障碍。如小腿做截肢手术的伤员,卧床的时候残肢常习惯弯曲着放置,这样,残肢感觉会比较放松和舒服,但时间长了,他的膝盖和髋部就伸会不直了,将来影响到假肢的穿戴。” 崔寿昌建议小腿截肢的伤员每天练习平趴,伸展残肢。 崔寿昌还指出,截肢伤员需要尽快学会适应弹力绷带的包扎。在手术后,截肢的胳膊或腿一定会肿胀。一般截肢手术后,医生会用弹力绷带做适当的包扎以减轻肿胀。“对于截肢伤员来说,弹力绷带是要使用一辈子的。因为安装假肢后,在不穿假肢时,也需要用弹力绷带包扎残肢,防止其发生肿胀让假肢穿不上去。 截肢伤员需要适应的,还包括对惯用手的调整。“一条胳膊截肢的伤员,如果截去的是惯用的那只手,就需要训练另外一只手,把它练成惯用手。不仅是练习力量,重点是练习灵活性。方法之一就是练习画图、写字。可以使用幼儿画图的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对少年儿童,尤其是幼儿,如果双手都截肢了,可以训练双脚的灵活性,往往能达到惊人的效果。” 崔寿昌说。 贴士:截肢伤员的运动训练 一般来说,四肢的伤口会在半个月左右得到初步愈合,但是深部组织比如肌肉,要长牢固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早期的肌肉收缩练习要在控制下进行,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大多数伤员在手术后3天左右,伤口的疼痛就开始减轻了,就可以开始肌肉的收缩练习了。这个时候一般最靠近截肢部位的那个关节会有石膏固定,不能活动,只能主动练习控制这个关节的肌肉。一般采取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不改变姿势,只是肌肉绷紧再放松);而那些没有被固定的关节,只要活动的时候不感觉伤口痛,就要尽早活动。 让伤员自己动起来,要比家属帮他活动效果更好。一旦石膏拆掉,所有的关节都要让伤员自己充分活动,每次活动时都要完全活动到最大角度并且保持5秒钟以上,千万不要让关节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反复、快速活动,这样的活动是没有康复意义的。 贴士:幻肢痛 截肢的伤员在刚刚手术后会感觉到截掉的那部分身体还存在,甚至还会感觉到那里痛,这称为“幻肢痛”。一般这种现象会逐渐减轻,大部分伤员到截肢后半年左右就基本缓解了。如果这种感觉一直比较强烈,应该及早找医生治疗。目前可以采取一定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在截肢后应经常提醒自己已经截肢了,可以很快消除这种现象。 截肢肥胖:地震中受伤的伤员往往合并有多种外伤,可能会在截肢后卧床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要在床上坚持活动没有受伤的身体部位外,还要注意不要摄入过多的营养,以免身体迅速肥胖。 截肢再手术:截肢后,在伤员的身体内部留下了骨骼、肌肉和神经的断面。正常的人体在这些切断的部位会表现出很强的再生能力,结果可能将来在骨骼的残端形成骨刺或滑囊,神经断端形成假性神经瘤,儿童截肢后也可能随着发育出现畸形等问题,有可能需要再手术治疗。伤员和家属对此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脑外伤 关键词:细节 神经康复科主任医师张通,还有副主任医师张皓,被灾区医疗队圈子里被称为“二张”。只要是有比较复杂的脑外伤伤员送到救治点,肯定会去征询他们的意见。“二张”的共同感触是,脑外伤的康复,一定要注重细节。 张通向《身体地理》介绍说,由于脑损伤的方式复杂多样,所以导致的功能障碍也是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康复医生对这些功能障碍进行详细的功能评价,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脑外伤伤员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细节决定着脑外伤康复的效果。 第一个细节——伤员卧床阶段的肢体摆放,很有讲究。脑外伤早期常常要有一定的卧床时间,但长期卧床会出现一定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变形、骨质疏松、坐起时头晕(一版是体位性低血压的反映)等症状,严重影响将来的功能恢复。张通说,许多人喜欢让脑外伤伤员仰卧,此时必须注意在臀部至大腿下方垫放一个长软枕,目的在防止髋关节长期打开呈外旋状态,髋关节长期外旋或向外固定后易导致畸形,影响行走步态。另外可在膝下放一小枕头,形成膝关节略屈曲的姿势,防止膝关节变形。张通推荐脑外伤伤员卧床时采用侧卧位,至少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第二个细节——对伤员进行感觉刺激,很有效果。张皓说,脑外伤伤员经常存在意识障碍、不清醒、主动运动差等情况,给予适当的感觉刺激有促进觉醒、诱发运动的作用。感觉刺激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可以通过洗澡、翻身、做运动、按摩等给伤员以触觉、深感觉刺激;与伤员说话、亲情呼唤、听收音机、看电视、看照片等刺激,有一定促醒作用。 贴士:脑外伤伤员的坐位平衡训练 脑外伤伤员平衡感往往受到损害,在恢复意识后,需要进行专门训练,才能正常坐起,和接受后续站立练习等康复治疗。 伤员在恢复意识后初次坐起,或长期卧床要坐起时,为避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应采用逐渐增加角度的被动坐起方式。可先将床头摇起15度至30度,休息3~5分钟,逐渐加大角度,每次增加10~15度,增加坐位时间5~10分钟,争取经过2~3天的练习,在床上坐直达到90度位。当伤员可坐直90度并能保持30分钟后,即可开始练习独立坐位及转移动作等。 如果伤员在坐起的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恢复平卧位,然后再酌情调小坐起的角度,逐渐增加伤员身体耐受力。要注意检查练习前后的血压和脉搏变化。 |
|
来自: 昵称3424672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