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文人雅趣 合大众审美-黄慎的《花卉鱼草图》册

 百了无恨 2017-02-15

  康熙后期至雍正、乾隆两朝是清代政治、经济繁荣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画坛也呈现出活跃的气象,形成了北京和扬州两个绘画创作中心。不同的是,北京以皇家扶持的宫廷绘画为主;而在扬州,商业的繁荣、交通的便利、艺术市场的发达吸引了众多民间画家在此集聚。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对艺术求新、求变的要求也使得画风上的“异端”渐为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加之清初以“四僧”为代表的野逸派革新之风为士人树立了榜样,于是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股崭新的艺术潮流。

  黄慎是“扬州八怪”画家群中唯一兼以草书名世者。他善画大写意人物、花鸟画,讲究以草书入画,力求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家性情,有着粗犷豪放、气势贯通的画风。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花卉鱼草图》册即是黄慎展现题画书法与草书入画技法的代表作。


  图一


  图二


  图三

  此图册为绢本设色,共六开,每开纵28.8厘米、横34.5厘米。黄慎以狂草入画,配以五言或七言诗,或为抒发心中情感而作,或借古人绝句以表其追慕之情。图一画几株水仙倚石而发,在怪石的衬托下显得生机勃勃。画家在画面右侧题写:“海庙元君断百荤,粉腮胭颊弃如焚。江心罗袜从渠踏,不乱长波皱绿纹。”此句为黄慎摘抄徐渭之诗。显然画面与诗文并无直接联系,但画中水仙在怪石的压迫下表现出的那种旺盛生命力,与徐渭诗中磅礴奇崛的气势和雄肆豪放的气魄如出一辙。画家以狂草笔法入画,也是其向徐渭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的致敬。在图二这幅蟹鱼图中,黄慎也摘抄了徐渭的诗句:“夜窗宾主话,秋浦蟹鱼肥。配饮无钱买,思将画换归。”此题识与画面内容相互照应。在作品中,画家将鱼和蟹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以此来着重表现徐渭诗中的思想。这种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画面展现出丰富的情感。由于黄慎早年便以鬻画为生,故其功力广博而深厚。同时他还十分关注民间大众的欣赏习惯,以雅俗共赏的形式进行创作。这使他的作品在当时盐商富贾聚集的扬州一带颇为流行。这种雅俗共赏的创作形式在图二中可见一斑。黄慎也十分注重在画中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他在绘有一株石榴的图三中自题:“略着胭脂染一堆,蛟潭锦蚌挂人眉。山深秋老无人摘,自迸明珠打雀儿。”他把自己比作深山中熟透的石榴,外表朴实无华,内里水润饱满,但最终可能成为雀儿腹中之物。此作既抒发了画家隐匿于市、自我欣赏之情,又流露出其自甘寂寞、与世无争,虽有刚正之气又不愿发泄的成熟心态。黄慎书法师法怀素,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从《花卉鱼草图》册题识中的狂草可以看出,他一改怀素连笔太多和缺少顿挫的不足,做到了笔断意连、提顿分明。他以书法笔法入画,从怪石、石榴树叶、鱼蟹纹理的画法中均可看出其狂草功力之深厚。这也使他的作品显得疏朗狂放、意气纵横。他对作品中的线条把握精到,寥寥几笔便勾勒出鱼皮、鱼鳍的质感,对水仙的描画亦惟妙惟肖,彰显出其枝叶蓬勃茂盛的伸张之势。

  黄慎的绘画题材多为平民百姓时常见到的事物。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为当时平民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出于对社会封闭和人民被压迫的现实的不满,黄慎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同时作为传统文人画家,他还将自己的人格修养及高尚情操糅进绘画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前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规范。他将文人画的学问、人品、才情、思想等元素巧妙融入作品中,并在追求精神、韵味的过程中将通俗易懂的画面展现在平民阶层的眼前,为大众营造了可赏的艺术空间,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诉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