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粲然分享│学龄前亲子共读的入门与进阶

 豫豫豫豫 2017-02-16




本文来自HICE导师粲然微课,由“妈妈玩去吧”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儿童星云计划”获得授权。


昨晚,超过7000位爸爸妈妈同时在线聆听了粲然老师对“学龄前亲子共读几大阶段”主题的分享,有妈妈表示“要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一句话”。今天为大家带来美然的课程实录,让您一句话都不漏掉~

Tips:今天的文章会非常非常非常长,所以小编为您准备了目录及各部分关键词,如果来不及通读全文,可以按需查看相应段落呦。



年龄段:0~10个月

关键词:准备期爱的声音自然的交流韵律

年龄段:10个月~2岁半

关键词:启蒙期循环往复拟声词手指互动书演读“这是什么?”

年龄段:2岁半~4

关键词:情绪社交害怕手工和涂鸦“我当下能做什么?”

年龄段:4~5岁

关键词:听读幼小衔接“我要去向哪里?”

年龄段:5~6岁

关键词:童话叙事“我能掌握”


有爱的开场

大家好我是粲然。恩,对,就那个非常......大舌头的粲然。

我在很多讲座中都说,像我这样的声音,对家长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示现,就是连这么大舌头的人都可以经常给孩子读书,而且,奋力的读,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做的非常的好。

今天奉命来分享“怎么去进行学龄前的亲子共读和亲子阅读”。我没有特别多的开微课的经验。尤其是自己讲15分钟,万籁俱静,觉得还是挺恐怖的。像是在对一个山谷说话,你们就是山谷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课程实录

因为不知道面对什么年龄段的父母,我会在这珍贵的时间里,大体的梳理一下,从0岁到6岁,也就是学龄前,我所看见的,或者说我觉得相对比较可以成为规律的亲子共读的一个轨迹。

其实说这句话我是很疑惑的。什么是规律呢?

我们刚生孩子的时候,每个新妈妈都会去看孩子的行为动作分龄图。但是我们后面会发现,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是很遵循这个所谓的行为动作分龄图。每一个孩子的个体规律,其实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在微博上、在公共场合说,我不愿意去开任何特定的书目的原因。就是我觉得这样的书目,或者一定要做什么的规律,其实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是相当不公正的。每一个个体他的神秘感和可能性,恰恰是来源于他的这种有别于所有的规律。

所以,开这堂微课我的想法是,这些话,以及我们遇到事情,我们在第一孩子身上遇到的事情,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目睹的事情,它们都是像我们要渡过一条河的船,当然它的方向是朝向彼岸的,到对面这个方向,对面那个方向是哪里呢?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到达的,想要和孩子一起到达的幻想王国。我们当然需要船,需要一些前人的经验,包括我们自己的经验,需要我们自己敞开心灵去看。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任何人的话,我们可以凭靠着这些已知的经验去渡河,但是真正的踩上,和孩子一起到达彼岸的那个幻想王国的辽阔土地,我们一定还是要把这些话给抛下。

也就是说,我今天说的话,可能是有借鉴的作用的,但它并不是一定存在,一定有效的。只有把这些话击碎,去看到孩子的个体,看到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那么这件事情,我们的相遇,才会是一件非常殊胜的对彼此的启迪。


0~10个月 准备期


这个时候,所谓亲子阅读,我也给很多10个月以前的孩子的父母推荐过,如果大家看我的读书笔记就知道。我有写到《噗噗噗》这样的书,还有类似像《各种各样的脸》这样的书,这些大色块的书、单音节的书,以我所见,10个月前后的孩子都会很喜欢了。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10月左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声音,最重要的共读是妈妈的声音,或者说,家人有爱的声音,有韵律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

我们说共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孩子,一方面是针对父母。这个时候,对父母来说,抱着孩子有爱的声音,象征着学会和孩子在一起,自然而然的说话。我们说自然而然的说话对妈妈和孩子是很容易的,但对于没有做过妈妈的人来说,确实是很难想象的。抱着一个完全跟你零交流的孩子,自然而然的说话,这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说自然而然的说话,非常强调的一点是,不带任何,或者说比较少带任何强烈的主观情绪的去说话。其实这个时候,0~10个月,是对妈妈,对父母的一个非常好的共读准备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孩子呆在一起的学习时间,非常重要。第一,她可以学会观察,因为这个时候的小宝宝是只能用神色,只能用自己的“哼哼唧唧”的声音,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你怎么去面对孩子,怎么自然而然不带主观情绪的,跟那么小的孩子说话,其实这也是你们相处方式的一个非常好的积累期。

这个时候,每天开辟出一点时间,告诉自己说,好,现在是我跟孩子一起,享受我们有爱的声音的时间,或者是享受我们的亲子童谣的时间,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练习,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哪怕不是向共读做准备,而是向亲子关系做准备的一个非常好的蓄积力量的时期。这个说的是第一。


10个月 ~2岁半 启蒙期


其实我觉得,10个月之后到两岁半,这已经是一个共读的启蒙期,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甚至逐步往深发展的一些绘本。我们说的深,也是指低幼绘本,这个时候很受孩子欢迎的是什么绘本呢?

第一个是拟声词的绘本。比如说《蹦》《哇》《噗噗噗》。这样的绘本有两方面的意义。就像之前一样,第一个意义是对孩子来说,他很喜欢这些破音字,非常喜欢。对父母来说,学会用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好像很简单,好像很无聊的方式去跟孩子说话,这也是打破自我的非常好的锻炼。这是第一。

第二个是一些循环往复的书。孩子非常需要重复。重复是他们的一个记忆安全感的过程。所以不停的去重复,不停的做音调的往复,这也是孩子不停的去打开他头脑里的记忆通路的方式。其实这个韵律重复的方法,在很多时候的孩子的发展当中,他们的学习语言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直哪怕到现在,比如我的孩子,包括三五锄的孩子,已经4岁5岁了。他们的英语学习,也是在这种不停的循环往复的绘本阅读当中受益的。这一点确实是可以让他们安驻在这种语言中非常好的方式。

说到这里,我要再提醒一下,我所说的,比如0-10个月,10个月到两岁半,两岁半到4岁,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会提到每一个过程很重要的一点,但是这并不是指,到下一个阶段它就不重要了。而是,因为下一个阶段,随着孩子思想、逻辑认识能力、包括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会萌发出新的需求,但是前面的那一部分需求也是要跟着不断的往前走,这样子孩子需求越来越广,但是面对他们需求的呼应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一些无论是练习、共读还是共享越来越多,这样孩子全方位发展的机能也会越来越强。

我们刚刚说到10个月到2岁孩子比较受欢迎的绘本阅读部分就是韵律往复,还有一个就是手指互动书,手指游戏书,我们经常看到那种提供给孩子,让他们去点的书,像《点点点》,还有之前我在勇读者有推荐过的手指游戏书,甚至是观察力的书,让他们去看,认真地看,去用手指指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往手工、涂鸦去的一条路,让孩子知道你的手会改变世界的某一个部分,这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时候,10个月到2岁半,我在《骑鲸之旅》里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演读”,演读并不是指把它演出来,就是用戏剧性的方式把它演出来读,并不是这样,而是把孩子带到所谓的动词、所谓的形容词,所谓的名词的这种感受当中。我在《骑鲸之旅》中讲过很多,比如我们说一本绘本就是《小塞尔采蓝莓》,这个采的动作是怎么做的,怎么采摘,很多孩子不能够理解,因为不是生活在田野当中,所以不能理解采摘水果的那种感受。当然我们可以做这个动作给他看,但这种动作所联结的那种丰盛感、体验感、期待感,比如说大海波光粼粼这种折射到眼睛里面的对光度的认识,对整个环境的认识,我们是很需要把他们带到、投身到那样的世界当中去感受的。包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孩子的那种又是期待、又是恐惧的感受,以及《乌鸦面包店》里面那种面包热腾腾的感受,这些感受都是两岁半之前的孩子需要知道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到1岁8个月左右,一直到2岁半,这个时候是孩子语言发展比较快速的时间。这个时间里,很多孩子会指着一样东西用“哦哦哦”、“嗯”,他们要表达的是“是什么?”“这是什么?”,在这种感受中,孩子想知道的是一种确定的词语的认识,他其实是要把他的认知跟社会化语言结合,绘本其实是类似像剧本这样的东西,它为什么有别于识字卡片?我们说不用识字卡片,因为识字卡片是没有带任何感受性的,它只是告诉你,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但是它并没有把这个东西跟这个东西所带来的感受、各种各样的情绪相挂钩,所以这是为什么绘本远远高于识字卡片,妈妈的这种长时间情境朗读远远优于短促的名词认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亲子共读的一个原因。


2岁半~4岁 情绪与社交


如果说10个月到2岁,他解决的一个哲学命题是:这是什么?那么2岁半到4岁前后,这段时间他要解决的一个个体命题就是:我当下能做什么?

这个时候我非常强调的一点孩子可以去做的事情就是——手工和涂鸦。这个我在《骑鲸之旅2》里面我也提到了。2岁半以后其实已经可以开始剪纸,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手工活动和涂鸦活动。这个时候让孩子亲眼去感受、亲手去感受,我能够用我的手去塑造什么,我能去打破什么,对孩子来说,打破也是一种新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很稳固的、一个你必须去接受、它就是这样运行、我就必须这样的接受的一个一个地方,而是我能够参与创造的一个地方,这样的力量对孩子来说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如果有这方面经验的爸爸妈妈就知道,这个时候(2岁半到4岁)要面对的是他们的一个情绪期,这个时候他们有大量的情绪,是他们的社交期,他们要开始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这些事情其实都是一个人,他成长到一定的时候,他要去介入社会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加入这个世界当中的他的情绪、还是加入这个世界他的交往方式,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此时进行的一些手工涂鸦,是和他这个时候的认知非常相辅相成的。

除了手工和涂鸦,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些这样类似的书来进行之外,还有我们说的绘本演读,继续深入地做下去之外,绘本演读当中的两种绘本会相当受他们的欢迎,一类就是社交类的绘本。简单的社交类的绘本,像《第一次上街买东西》,一个孩子走出去了他要去买东西,但是在买东西的这个行为下面,他要进行单独地、有意地,对父母有用的、能够改变社会结构的这样一个社交模式,这是孩子会非常喜欢的。还有一套我也非常推荐的绘本就是《全都是爱·好朋友》,那套绘本讲的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小动物(其实就是孩子的投射),它要交朋友的过程。这些过程会在绘本当中会刻画地非常细腻,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宏达的命题,因为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我不敢社交,我愿意社交,我怕被骂,我愿意去抵抗住我的害怕,进行社交,以及我会不会被冷落,我不怕冷落,我要向前走,这样的坎坷情绪中,去走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这是社交类绘本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就是情绪类的绘本。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要面对的情绪非常简单,就好像《头脑特工队》一样,他们要面对的情绪是什么呢?就是很简单的愤怒、害怕,这些情绪,我经常说,愤怒类的绘本、安抚情绪类的绘本在2岁多3岁可以有很多。

而且我们不仅要读绘本,父母有责任把这些绘本所说的安抚情绪的方式和孩子在日常当中,他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不停地进行演练,这个演练的行为是有助于他们感受:别人想什么、我想什么,我的情绪到我身体的哪一步了?比如我的愤怒已经到了膝盖,我的愤怒已经到了我的喉咙口、我的心口,堵的发慌,我的愤怒已经到眼睛,我的眼睛快要喷出火来,我的愤怒已经充满了头顶,这些形容词就是他在感受愤怒的大小、多少,以及比如我愤怒的时候我可以怎么做,解决方式,和我很生气,我很愤怒的时候对方是怎么想的,共情,这些东西都是要在一开始的时候打下一个基础,让孩子知道我怎么去面对我的情绪,和我在我的情绪当中,这个世界的其他几个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当他的情绪中被充溢着很多情绪时,这是不可怕的。当然,我们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包括我自己总是会很焦虑,总是会遇到自己的焦虑,因为我们希望孩子是快乐的。

但是童年他确实会遇到大量的负面情绪,大量的很激动的、很激烈的这样的情绪,这是他们需要去解决的。所以最主要的不是你不要愤怒,你不要生气,你不要害怕,给孩子这样的祝福,这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一种祝福是,和孩子一起在他们的激烈情绪里面学习,用你的冷静的态度去面对他们的激烈情绪,以及引导他们学习在激烈的情绪当中要怎么去面对自己和面对别人。这是亲子类的共读当中,情绪类绘本承担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

另外的一个我们要说的是害怕。其实在我做叙事疗愈的这个过程当中,以我的经验来说其实人的害怕是一种根生地固的情绪。所谓根生地固,是因为其实绝大部分的害怕,它的最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死亡焦虑。三岁多甚至到四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萌芽了一些死亡焦虑,但是因为他们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死是什么,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是一个很广义的很虚幻的词,死会带来的是什么,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们并不知道。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生而为人,孩子又是弱小的,所以他们很容易会被这种模模糊糊的害怕所笼罩。

这样的害怕包括有几点,就是他们会害怕离他们很近的东西。他们决定不会怕比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一个小镇上面的一个僵尸,他们不会害怕这些,他们会害怕一些虚无的、说不出来的东西,我就是害怕但我不知道原因。经常2岁多的到4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害怕——我就是怕,但是父母问他,你怕什么?他们是说不出来的。这是一个虚无的、像一个黑影一样的东西。第二个是切近的,他们很害怕离他们很近的东西,包括在家里的东西。我就是害怕家里某一个东西但是我说不出来是什么,离他们很近,他们觉得这个危险离他们很近。这个时候其实是可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的,如果说这个亲子绘本的话,我会推荐类似像《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那个系列的绘本,他就是在讲他们家切近的害怕的情绪,然后面对这种害怕情绪会有怎么样的,一个非常幽默的,非常能够进行自我解决的一种转圜,其实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法拒绝害怕,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用幽默的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他,那这个过程其实是需要和孩子用很多游戏化的手法,哈哈大笑的游戏化的手法去进行的。


4~5岁 从识图到听读


从4岁之后到5岁,我很强调的一点听读。所谓的听读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大量的文字,这个其实他是有一个慢慢的,一个阶梯的进行情况的。

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可以从那种有稍微多的文字和配图,慢慢的变成大幅和单幅的这样的方式,慢慢的往文字书去过渡。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像《小狐狸买手套》这样的书,小狐狸买手套这本书大概有3千字这样的文字量。但他那个绘本非常好听,因为小狐狸买手套说的是一只小狐狸离开妈妈,自己去镇子上买手套这样的一个故事,是一个相当好听的故事,孩子们总是会被吸引。

当他们慢慢的能够听文字比较多,然后这个时候他们的过程会是:一开始经常凑够来看一眼图画,然后继续再听,再凑过来看一眼图画,再继续听。慢慢的他们就习惯了我不看图画,单单听,纯粹是靠听耳朵听这样的一个方式。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人其实是没有绘本的,在没有小人书这件事情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是听说书的。其实说书的这个方式是非常好的,甚至到现在为止,我也在找一些类似像扬州评话这样的东西,武松十回这样的东西在给我的孩子们听。

为什么说从识图转向听读这样子的方式是4岁到5岁,这是非常重要的呢?是因为,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幼小衔接的一个过程。我们知道到小学之后,孩子除了课本之外,他们是凭靠耳朵去听老师的说话,去吸收信息。甚至是我们等我们大了,甚至现在这样子,我们的微信课,大量的是靠我们的耳朵去消化信息的。所以去训练耳朵,去想象和处理信息,组织信息,捕捉信息,这个过程是孩子向他们自主学习力过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所以我一直都在说,4岁前后开始慢慢的从文字较多的这种绘本向纯文字书的过度(当然啦,纯文字书是小本一点),大量的听读是很重要的。

这个时候就会有父母说,那我们可不可以听类似像喜马拉雅这样的一些音频故事?是可以听的。但是有一点就是,音频故事它会很缺少互动。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听读的过程当中,他经常会停下来问你,是不分场合的打断。比如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或者说这个情节发展到这样它会怎么样?孩子经常会有一些叠加的想象或者叠加的讨论。这个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全然的交托给一些,比如说网上的APP或者是网上的音频故事的。因为这一些就会让我们错失了跟他互动的一个非常好的阶段。

这个时候孩子要解决的一个哲学问题是:我这个个人要去向哪里?他是凭借他的听力,他的耳朵,去幻想未来的或他脑海里的幻想王国的。所以深入他的想象是非常重要的,而深入他的想象仅仅凭靠他一个人,缺少我们的互动,其实还是会有私设的。靠他的耳朵去向他的幻想王国,这个时候他面临的广度更大了,因为失去了图画的辅佐能力。图画一方面是在辅佐他的想象力(在婴幼儿阶段),但是慢慢的,图画也会产生一种可能是剥夺掉他另外的一部分想象能力。

这个时候如果是听读,所有的幻想王国只有靠他一个人驰骋,没有了图画,没有了画面,只有他的耳朵和和他的心灵。如果在缺少我们的互动性的讨论,在4到5岁这个年龄他未免就会太孤单。当然了,我们说这个时候的互动讨论不能是我们叠加上去的,而会是他有需求的时候,向我们抛出了这个需求,或抛出这个橄榄枝,我们去呼应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5~6岁 童话叙事


5岁到6岁我觉得这个时候很重要的是,也是我们在三五锄预科班一直在做的,就是童话叙事,或者说让孩子的自主叙事。在这个阶段让孩子自主叙事有个非常好的就是无字书。无字书去让他们自己说,自己讲故事,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在当中的受益非常多。

或者这么说吧,就是我们会发现孩子从5岁开始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他们会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手里拿着两个玩具,然后就开始喃喃自语,开始自己的分角色游戏,这个时候其实他们是在做一个自我叙事,这个自我叙事的非常无序的。

无字书,或者是我们拿出一些很经典的童话,但最好是他们并不是非常了解,这个就是那个童话,比如说《睡美人》,比如说,会有很多,我这边有很多这样的绘本,比如说《小红帽》,比如说《白雪公主和七个矮人》、《亨舍尔和格莱特》,还有《侏儒怪》、《沼泽天使》,这些绘本其实在网上都可以买到,这些经典的童话也被画成了经典绘本。在他们不知道这个就是他们听过的故事的情况下,可以给他们。或者是,给他们几页图,让他们自己来陈述故事,这个故事里面有怎样的角色,他们有怎样的情绪,他们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我们知道到小学之后,或者说上升一级教育系统之后,他们会有一节课,在语文课里面很重要,就是看图叙事或者说看图说话,或者是看图写作文。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重构你叙事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会慢慢训练他们组织信息的能力,并且对外输出。这个在个体阅读当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个体的哲学命题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能掌握”,就又回到了两岁多那个手工和涂鸦的功能,我能去改变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些部分,我能靠自己的叙述,自己的创造,去构建自己的幻想王国,这样的一个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对孩子很重要的。

我已经大体说了0岁到学龄前,亲子共读互动的一些,我觉得相对比较可以称之为规律的东西,也很希望跟各位父母进行一下更有益的互动和互相的学习,谢谢大家!



是不是也和小编一样,正被美然的细腻和幽默感动着呢?昨晚有妈妈在群中问,粲然以后还来吗?小编告诉你:

来!

具体啥时候?持续关注“儿童星云计划”吧,精彩课程不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