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时间也有长短快慢吗?

 老刘tdrhg 2017-02-16

从古到今,很多名人都对时间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的“白驹过隙”,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孔老夫子面对流水一样转瞬即逝的时间发出的感叹。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诗中,对时间的描写也很生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些都为人们耳熟能详。自从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把地球自转一周称作一天,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称作一年,把一年的时间确定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以后,永恒的时间就成为一把衡量万事万物也包括任何人在内的生命存在的公平尺子。因为传统的时钟运行时每一秒都会发出滴答声,所以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那篇著名散文《时钟》,全篇3200多字竟22次用了“滴答”这两个字,深刻地说明了时间的客观公正和冷漠无情。

时间作为一种客观标准,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精确。但是如果由我们的主观去品味思索,却会对不同情况下的时间的快与慢、长与短有不同的感觉。比如,你会觉得已经过去的时间很快,眼前的未来的时间很慢;你还会觉得消遣时的时间很快很短,学习劳动的时间很长很慢;你也会觉得年青的时间很长,年老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是为什么? 难道时间也真的有快有慢有长有短吗?

对很多人来说,所以觉得已经过去的时间很快很短暂,那是因为时间不仅过去即不再来,而且在过去的时间里只能有很少的事情留在记忆中。事实上能写出长篇回忆录的只是少数人,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经历,而且还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否则回忆录的真实性也会打折扣的。像我们这样的平常人,恐怕坐下来几天也想不出自己的过去还有多少事情可以记录下来展示给别人或者留给自己欣赏。回首往事,最大的感觉就是时问过得太快了。刚进学校大门时的天真好奇,参加工作之初的幼稚可笑,娶妻生子时的欣喜惶惑,这些人生当中的大事情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地淡漠。虽然几十岁年龄也都是日积月累地度过的,但是能够耐人寻味的只不过像过去放电影时加映的《新闻简报》一样,都是一些片断而已。已经过去的留在记忆中的时间,是被压缩的被剪辑的时间,所以它在我们的感觉里是短暂的。相对地来说,眼前的未来的时间又给人一种很漫长的感觉,总有一种姗姗来迟,让人翘首以盼的滋味。憧憬未来是人的天性。小的时候盼过节过年,上了学以后盼寒假暑假,参加工作又盼望能升职能进步。大概正是因为对未来时光充满幻想和希望,而且人人都在为之努力奋斗,甚至夙兴夜寐,孜孜以求,所以它才能给你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界。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说过,“幸福的程度不是相对于得到的,而是相对于愿望”。意思是说,只有确定了一种目标并为之努力,当目标实现时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而且这幸福的程度与目标和努力成正比。假如一个人连自己追求的目标和幻想都没有了,时间对他来说也等于消失或毫无用处。

还有很多人觉得消遣的时间很快很短,而学习劳动的时间很长很慢,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时间的价值不同,后者要比前者珍贵多了。我们国家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算为旅游度假娱乐消遣正了名,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承认它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事情都会有正反两方面。没有消遣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生活都是僵化的。如今人们有了条件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却又有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只想拚命地玩却不想玩命地干。须知,玩是有代价的,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必要的学习和劳动为前提,玩就成了毫无益处的挥霍。玩是应该有节制有限度的,沉湎于歌舞娱乐之中,声色犬马,只能是对自己生命的“透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聊斋》故事里有褚生,所以学业优于他人,同窗也师事之,就是因为“能惜寸阴,加以夜半,则我二日可当人三日”。消遣是轻松愉快的,可以说谁都会玩,即使不会也很容易学会。相反,学习和劳动一般都是艰苦的,没有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努力,不愿或不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可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特别是在逆境中拼搏,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作精神支柱,留给自己的只能是那种度日如年的无奈。也可能正是逆境这种客观压力,才使得左丘明、司马迁等人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一个人对消遣和学习劳动这两类时间的选择,实际是对自己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的选择。正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胆怯而贪婪的人选择前者,勇敢而胸怀博大的人选择后者;每个热爱美好事物的人都明白伟大寓于何处。”

也有一些人会觉得年青的时候时间很长,年老的时候时间很短,那是因为年青人自己手中握有的时间还多,一般不会产生老年人那种事业上寿命上的危机感。也正因为如此,时间多的时候容易不知不觉地任其白白流失,时间少的时候却又捉襟见肘怎么安排都觉得不够用。台湾最有实力的企业家王永庆每天夜半零点一过即起床工作,这样他还觉得时间太少。海峡两岸企业界无人不佩服王永庆的成功,同样也无人不敬重王永庆拼命工作的“斗牛″精神。很多年青人都十分

羡慕自己的师长、前辈的学识和业绩,其实他们的学识和业绩都是年青时努力积累下来的;而年纪大的人一般都会特别羡慕年青人年龄上的优势,这种优势恰恰又是他们无法再得到的。当然,任何的优势劣势都是相对的,年青时如果不珍视自己的时间,无情的时间不会因为风华正茂就偏爱于你,而年纪大的即使对时间有多么热切的渴求,时间的脚步也不肯为你放慢半分钟。在花样年华的年青人和风烛残年的老年人面前,时间都照例分秒不差地不停运行着。唯一不同的是,年青人有大把时间可以任意支配,年老的人在有限的时光中只能给自己留下惋惜。“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一个人不论自己的一生多么辉煌,到了晚年都会觉得自己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更宝贵,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叔本华在《日子》中说:“从年青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却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只有在年青的时候充分地理解时间的快与慢和长与短的道理,才能给自己的晚年积累更多的欣慰和满足,而不是给自己留下遗憾和悔恨。

时间是客观的,它不在乎你对它的感觉如何感情如何。只有善于把握和支配自己时间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创造出优于他人并值得留给后人的业绩。陶渊明的曾祖父东晋名将陶侃曾经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为“时间”出过一个谜面:“世界上哪种东西最长又是最短,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受婉惜的,没有它什么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失败,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这也是关于时间的精辟论述。让我们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无价之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