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91年涪陵市市镇比例价加费用粮食供应券,分大米和面粉两种,各4个品种,全套8枚。 话题就从“比例价”开始。要弄清“比例价”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实行“比例价”购销粮食,这得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背景谈起。1978年,由于开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鼓舞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79年至1984年,粮食生产连续6年获得丰收,平均每年增产340亿斤, 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8100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983年度,国家征购超购粮食已达1800多亿斤,比1978年的950多亿斤,将近翻了一倍。这说明我国的粮食形势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饭不饱肚”的粮食问题已成为历史。过去粮食部门动员农民多交粮,现在农民请求粮食部门多收粮;过去中央要求地方多调出粮,现在地方请求中央多调出粮;甚至于许多地方发生了“卖粮难”、“储粮难”、“调粮难”的问题。这就是1984年粮食形势的基本情况。 “合同定购”的粮食实行优惠价(即收购比例价),合同以外的实行市场调节,价格自由浮动。如市场价低于原统购价时,国家就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以保护农民利益。原粮食统购时,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定购价,另一种是超购价。定购和超购的粮食,都是国家下达计划,农民必须要完成的,区别仅仅是价格不同。 这是比例价供应的粮油票。 这是比例价其次国家收购肥猪、棉花、糖料、和其他农副产品、矿产品的奖售粮、补助粮,以及仔猪、仔牛奖售粮,一律取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实行了以粮食换购肥猪的政策,即农户按计划出售一头肥猪给国营食品公司,可换购平价粮30~35公斤。 这就是“比例价”收购粮食以及农村以“比例价”供应粮食的基本情况。 此文章选自中国票证论坛网友集粮贮趣
|
|